中国现代文学史
且宦鱿喑械摹D鞘敝厍臁缎禄毡ā贩⒈聿簧傥恼挛褡骞ひ岛粲酰砻褡遄什准独娴母髅裰鞯撑苫箍裰鞯幕疃肚迕髑昂蟆返某霭婧脱莩鼍哂泻艽蟮南质狄庖濉!肚迕髑昂蟆费莩龊螅轿囊战缭箍攘业奶致邸!缎禄毡ā贩⒈砹颂致圩讣鸵I圮貅搿⒑纹浞嫉绕缆奂叶甲脑扪铩肚迕髑昂蟆返某删筒⒅赋鼍绫疽帐跎系娜钡恪?br /> 抗日战争胜利后较早写作和演出的话剧作品,除《清明前后》和前面已讲述的《芳草天涯》等剧作外,还有洪深编写的三幕闹剧《鸡鸣早看天》。这个剧本以四川北部公路边一家旅店为背景,通过店主人一家及住店的形形色色的旅客不同思想性格形成的戏剧冲突,展现出抗战胜利后依然漆黑一团的社会面貌,借剧中人物之口发出了争民主争自由的呼声。剧本的结构完整严谨,戏剧效果强烈,但反映社会现实深度不够,思想性较弱,改编成电影后有所提高。
从成就和影响说,国统区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代表性的剧本可以举出陈白尘的作品。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悲剧《岁寒图》,特别是讽刺喜剧《升官图》,能够反映出当时话剧创作思想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
四幕剧《岁寒图》出版于一九四五年初,随《清明前后》、《芳草天涯》等剧目之后在重庆上演。同《万世师表》相似,《岁寒图》也以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赞颂了主人公在严寒如冬的社会环境中坚贞自守,但剧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则更深刻,人物的精神面貌更鲜明。剧本以抗战时期后方某城市私立医学院附设的医院为背景,塑造了忠于职守、克己为人的医师黎竹荪的形象。剧中的黎竹荪是医学院教授嫌任附设医院肺病科主任,他“把结核菌当作他的敌人,和它作战了二十年了!如果有结核菌在他面前,他怎么也不会让它逃去的!”(注:《岁寒图》,群益出版社1945年2月版,第31页)剧本通过病人求医,黎竹荪废寝忘食为病人诊治的一连串感人细节,对黎竹荪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美好心灵作了细腻的刻划。黎竹荪看到那时每年全国有四百万人死于肺病的惊人事实,起草了一个防痨计划,“打算三年之内使肺结核菌在这个城市里完全绝迹!十年之内,消灭掉全国的肺结核菌!”(注:《岁寒图》,群益出版社1945年2月版,第37页)但是,在反动统治下这个美好的理想不可能变为现实。黎竹荪多次上报的防痨计划都没有被批准。在投机发财之风侵袭下,“医生却在一天天的减少”,“医生去了,丢下了病人”,连他最信任的助手也为了生活另谋出路。他用精湛的医学知识亲手治好了不少肺病病人,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或者当卖衣物为穷苦病人交纳医药费,但是肺病患者并未减少,甚至他心爱的女儿也营养不良染上肺病。黎竹荪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整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问题没解决,我的计划从哪从去实现呢?”(注:《岁寒图》第191页、197页)剧本还用进步文化工作者沈庸同黎竹荪的形象相衬托。黎竹荪用自己的鲜血抢救过沈庸,沈庸在黎竹荪悲观失望时给以精神鼓舞。“‘岁寒知松柏’!只要大地上有松柏存在,便说明了冬天并不能永远占领着大地!”(注:《岁寒图》第191页、197页)剧作者通过剧中人物沈庸的话点明这部戏剧作品的主题。剧本热情地歌颂了挺拔如松柏的科学文化工作者,也猛烈地抨击了寒冷如严冬的旧社会。尽管剧本结尾仍然无力,但整个作品给人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教育。何其芳在描述《岁寒图》演出效果时说:“最近上演的《岁寒图》获得了普遍的好评。我去看它的那个晚上,在我附近的一个观众就几次地擦着眼泪。我自己,在走出了戏院以后,也仍然带着沉重的心情。后来碰到过的人我就探问,尽管各人的着眼点并不完全相同,都一致地称赞这是重庆市上演的好戏之一。”(注:何其芳:《评〈岁寒图〉》,《关于现实主义》第293页)
《升官图》完稿于一九四五年十月,一九四六年先后在重庆、上海及各地上演,曾轰动一时。那时正是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后,写在绝上的协议国民党并不执行,反而加紧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以种种卑劣的手段镇压民主运动。进步戏剧工作者不得不采用迂回曲折的斗争方式,除了再度掀起创作和上演历史剧的高潮外,还积极写作多种多样的讽刺剧。同政治讽刺诗涌现的情形相似,在国统区也一度形成了创作和演出讽刺剧的热朝。《升官图》就是适应当时现实斗争需要产生的讽刺剧的优秀代表作品,对于反动统治集团是有力的打击,对于广大群众是很好的政治教育和喜剧艺术享受。剧作者在《为〈升官图〉演出作》中写道:“我知道《升官图》这剧本将要刺痛某一小部分人,但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谁得否认它,那是讳疾忌医。谁要承认它的真实,谁才有勇气去改进它。”(注:《升官图》,群益出版社1946年6月版,第1页)
《升官图》作者为了避免影剧检查官的刁难,把剧中时间向前推移到军阀当道的“民国初年”,但观众和读者却能透过过去的年代看到活生生的现实。全剧除序幕、尾声外,共分三幕,通过两个流氓强盗的梦境,对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官场作了淋漓尽致的暴露与讽刺。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一个流氓强盗及其同伙为了逃避追捕,闯入“一所古老的住宅”。在“窗外风雨凄厉”、“远处惨叫之声不绝”的阴沉沉的气氛中,两个闯入者进入睡乡做了一场升官发财的美梦。梦中两个强盗在一次群众暴动后,乘知县受伤、秘书长丧命的机会,混水摸鱼,冒充为知县和秘书长。而县衙门利欲熏心的官僚们和知县太太,为了分得脏款,及时承认两个冒牌货,真知县被卖去当壮丁。除了冒名顶替的知县和秘书长外,这个衙门还有“身材奇短,但总爱耀武扬威地全副武装”、只管六名警察但扬言要“把全城人都杀光”的警察局长,“面圆耳肥,一副发福的样子”、“县里第一等红人”的财政局长,“暮气沉沉,呵欠连天”但“一口气可打二十圈麻将”的教育局长,“一身笔挺的西装,油头粉面”、“外号是摩登贾宝玉,又叫洋装西门庆”的工务局长,还有“妖艳异常”、“跟财政局艾局长在一道”的知县太太,为了“一个五克拉的钻石戒指,一部小汽车,一座洋房”的高价而卖身的马不姐。在“灯火辉煌”、“富丽堂皇”的背景前,展现出了衙门里一件件卑鄙龌龊的勾当。这一伙人面妖魔,既抱成一团,又相互争夺,贪得无厌,无恶不作,把县城闹得乌烟瘴气。忽然传来了省长到这个县视察的消息,群魔又开始了新的自我表演。笨拙的知县死背“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欢迎词;警察局长大抓乞丐充实警察队伍;工务局长向每户居民收十万元粉刷墙壁,“表示廉洁坦白”;秘书长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把县城伪装成“建设第一”。“仪表非凡”、大讲“廉洁”、“简朴”的省长来到这个县,搜刮贪脏手腕远远高于诸局长。他“头痛”要用金条熏烟做“药”,“左边头痛,一根金条就够;右边痛,要两根;前脑痛,三根;后脑痛,四根;最厉害的是左右前后都痛,那要五根才行”,而且“要五十两一根足赤金子”,“第二次如果再痛起来可要换新的才行”(注:《升官图》,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第100页)。省长收到了足够的金条,又免费得到一个太太,于是宣布视察完毕,一切太平,枪毙了从壮丁中逃回来的真知县,提拔假知县为道尹,财政局长升为知县,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皆大欢喜。但在省长、知县合并举行婚礼时,怒吼的群众把他们一个个抓走。两个强盗从梦中惊醒。剧中的升官图,表演的是梦境,但表现的却是现实,情节近于荒诞,反映的却是真实,可以说是梦境和现实、荒诞和真实的统一,构成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剧作者通过这个戏告诉人们,在反动统治下官即是匪,匪即是官,官僚统治者的梦不管多么美妙,但终究不可能长久。剧本在喜剧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丑角戏吸取了经验,大胆而又合理地运用夸张这一艺术手段,在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中,展现反面人物腐朽的灵魂,达到“假中有真”的戏剧效果,把“五四”以来的讽刺喜剧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了话剧在广大观众中的威望。
继陈白尘的《升官图》之后,吴祖光的《捉鬼传》、《嫦娥奔月》(演出时改为《嫦娥》)又在剧坛上出现,以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观众和读者。《升官图》一剧把现实转化为梦境,《捉鬼传》、《嫦娥奔月》则借用传说、神话中的鬼和神的世界来影射现实。三幕讽刺喜剧《捉鬼传》,利用民间传说中钟馗捉鬼的故事,渗入现实内容,借剧中虚构人物的言行,揭露和讽刺国民党统治下举目可见的丑恶现实,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钟馗原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终南山一个秀士”,中了头名状元后皇帝召见,但皇帝嫌他相貌丑陋不录用。钟馗气愤异常,“大闹金殿”,“头撞金柱而亡”。他会见阎王表明决心,“要斩魔捉鬼,扫荡乾坤,落一个清白世界”。被封为“捉鬼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于是,他带领随从到人间捉了牛魔王等鬼怪,以为大功告成,痛饮后醉倒成为化石。一千多年后钟馗被鬼闹醒,发现遍地是鬼,捉不胜捉,只好败退。剧中对国民党勾结美帝欺压中国人民,抓壮丁,打内战,以及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等种种倒行逆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讽刺。例如,剧中有钟馗与京兆尹、牛魔王、易根毛的对话:
钟(对京兆尹)你不是那被纱帽压死的京兆尹么?
尹是的,好在如今作官不要纱帽了。
钟要什么呢?
尹要条子,要洋房,要汽车。
……
钟(对牛魔王)你不是那良心丧尽的牛魔王么?
牛是我。
钟良心还在吗?
牛有良心的都失踪的失踪,落水的落水,作炮灰的作炮灰,(大吼)我要良心作什么?我要良心作什么?
钟(对易根毛)你就是那一毛不拔的易根毛么?
易我现在是易总长,主管财政。
钟还那么一毛不拔么?
易作风略改。
钟如何改法?
易主管财政,无非是弄几个钱。如今发明了用钞票,只要印钞机转几转,不是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么?(注:《捉鬼传》,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44—145页)
这段对话很简练,但概括的现实内容却是很丰富的,勾画出反动官僚集团的穷凶极恶和贪得无厌。剧中为非作歹的“鬼”正是现实中那些残害人民的“人”。作者说:“我该感谢的是我这个宝贝国家,这个社会,和我们的可憎恶的生活。不有那样的长官,那样的将军,那样的霸者,哪里会产生出我的《捉鬼传》中的众家英雄?”(注:《捉鬼传·跋》)剧本写到钟馗并没有把鬼捉尽,受欺凌的穷鬼、店小二、店老板依然没有扬眉吐气,既符合当时的现实,又含有剧作者的深意,希望被压迫的人们“加倍的反抗才有生路”(注:《捉鬼传·跋》)。
三幕神话剧《嫦娥奔月》,采用嫦娥奔月的神话,赋以现实斗争的内容。作者说:“‘射日’是抗暴的象征,而‘奔月’是争自由的象征;这其中的经过,又是多么适当地足以代表进步与反动的斗争,一部世界史没有超逾这个范围。”(注:《嫦娥奔月·序》)剧中写到后羿射日为人民除了害,但他登上皇帝宝座后转变为大独裁者,强娶民间女子嫦娥为皇后。嫦娥不满于被幽禁的生活,偷吃仙草飞进月宫。逢蒙和吴刚各自代表进步力量和反动力量,嫦娥的父母及三个姐姐,以及受灾与饥饿的人们“代表千载以还,善良的,无辜的,能忍耐亦终能反抗的广大的人民。”(注:《嫦娥奔月·序》)剧本结尾是逢蒙带领武装的人民推翻了后羿的独裁统治。剧作者把朴素美丽的神话同人民反抗强暴的壮丽斗争揉合在一起,反映人民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两部戏剧都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吸取了经验。《嫦娥奔月》的第二幕直接采用了《故事新编》中《奔月》的一部分,把嫦娥厌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生动描写搬上了舞台。除《捉鬼传》和《嫦娥奔月》外,吴祖光这个时期还写了神话剧《牛郎织女》、话剧《少年游》,现实意义不及以上两剧,但戏剧效果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