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这里面也有中国古代某些文人如刘令等的影响)。从《茫茫夜》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去写性变态心理,这使《沉沦》中所出现的消极成分一度有了发展,以至后来写出了象《迷羊》(一九二七年)那样绝少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九二三年至二四年间,辗转奔波的生活和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客观形势,促进了郁达夫对下层人民的了解,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有所发展。论文《文学上的阶级斗争》虽然没有真正的阶级论的观点,但却已表明作者朦胧地感到“二十世纪的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几乎要同社会实际的阶级斗争,取一致的行动了”。散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则以愤世嫉俗的方式,大胆地召唤青年对一切恶势力进行叛逆和反抗。与此相应,从《茑萝集》起,小说创作上也发生某些变化,现实主义成分有所增长。自叙性作品《茑萝行》感伤情调虽仍较重,但通过个人贫困生活的抒写,诅咒了金钱和罪恶的社会制度。而到《寒灰集》中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则已表达了对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作者后来认为它们是“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注:《达夫自选集·自序》)的作品。
《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贫民窟里的知识分子与烟厂女工的生活为对照,写出他们共同的不幸命运。虽然有时还流露出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愁绪和感慨,但可贵的是,作者歌颂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深重的情况下坚韧的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以此反衬并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和灰色情调。《薄奠》写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这个善良本分的劳动者,为了想从车主的残酷压榨下挣脱出来,拚出全力拉车,然而最后连买一辆车这点仅有的低微愿望都成为泡影,自身却成了罪恶社会的一个牺牲品。而那个怀着强烈同情却又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以纸糊的洋车来表示“薄奠”,这更增染了作品的悲痛感人的气氛,使它成为一篇饱和着血泪与愤怒的对旧社会的控诉书。这两篇小说连同稍后的《微雪的早晨》等作品,表明作者在题材上突破了他以往创作的范围,开辟了一个新的方面。郁达夫悲痛地反映了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对他们表示了诚挚的同情,同时也坦率地表白了自己在生活方式上、思想感情上与劳动人民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在艺术上,这些短篇抒情气氛浓重,文笔圆熟,结构都较为完整,已经克服了早年自叙体小说中松散拖沓的毛病。它们是初期新文学的优秀作品。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郁达夫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激荡。一九二六年曾去大革命策源地广州。翌年春折回上海,由于同创造社某些成员意见不合,也由于思相一时跟不上急遽变化的形势,宣布退出创造社。一九二八年前后,郁达夫提倡农民文艺和大众文艺,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表示了不同的主张。他一直否认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经过努力有可能写出无产阶级的作品,而他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也很少努力。在政治上,郁达夫不满新旧军阀的统治而倾向革命(《日记九种》曾痛斥蒋介石集团的叛变),这在他加入“左联”后所写的中篇《她是一个弱女子》里也有清楚的表现。作品侧面反映了大革命风暴在知识青年中激起的回响,接触到军阀压迫、工人罢工、日帝暴行等当时社会现实的苦干重要方面。但是,中篇的主要篇幅仍然用来描写性变态生活,却表明了作者远未能摆脱旧有的思想局限。在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郁达夫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就在了《迟桂花》、《迟暮》、《瓢儿和尚》等短篇的问世。虽然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值得称道之处,如人物形象比较清晰,文笔也能给人以舒徐清澈之感,但它们对那种远离斗争的隐士式的生活却表示赞美和肯定,用很多笔墨去渲染乡居生活的所谓安逸和恬静,在思想上正好代表了作者脱离政治、脱离斗争的种种倾向。
郁达夫最后一篇小说是一九三五年写的《出奔》。它以大革命为背景,写一个青年革命者被地主腐蚀、收买到觉醒后焚烧地主全家而“出奔”的过程。作者怀着十分憎恶的心情刻划了地主董玉林的形象,揭示其贪婪、刻薄、阴险、残忍的阶级本性,暴露其丑恶灵魂。虽然这篇作品也有弱点,但它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题材而艺术上又能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
作家在后期还定过数量较多的小品随笔,它们“充分的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里的苦闷心怀”(注:阿英:《郁达夫小品序》,见1935年3月光明书局初版《现代十六家小品》)。《断残集》中的“琐言猥说”,议论时事,多所讽喻,战斗性较强。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寄情山水,以清婉胜,但也时露愤激之音。郁达夫散文在表达真挚、沉痛的感情时,往往还插入一些旧诗,以补充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更富感情色彩。如“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水明楼日记》(《忏余集》)中,录《过岳坟有感时事》一律,其中有“北地小儿耽逸乐,南朝天子爱风流”之句,讽刺蒋介石王朝,借古喻今,感慨百端。这种爱国主义诗句也散见于《屐痕处处》中。《钓台的春昼》本是一篇美丽的游记,夜探桐君,朝发富春,沿途山光水色,写来十分动人。作者为了抨击国民党“中央党帝”,嘲讽卖国贼“罗三郎郑太郎”(指罗振玉、郑孝胥——引者),便在游程中插入一梦,夹叙了两三年前所写的一首旧诗,后来还题在严子陵祠上,那首诗是: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戟刺时事,兼披中怀,这本是郁达夫诗文的特点。但他也有一些旧诗只是写景写情,以与游记的文字相辅相成,读来清新之气扑人。例如《西游日录》里有宿禅源寺一诗:
二月春寒雪满山,高峰遥望皖东关。
西来两宿禅源寺,为恋林间水一湾。
音节自然,意境清远。至于另外一些感怀身世之作,于悲愤中夹杂着感伤,其凄苦正与黄仲则相似,感情颇不健康。作者自称旧诗于他“性情最适宜”(注:《骸骨迷恋者的独语》)。就艺术表现而言,这些旧诗在散文中不但是有机而和谐的部分,而且往往是感情最浓烈的部分。它们有助于使他的散文象小说一样表现出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时在南洋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杀害。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起到抗日战争止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这种变化显示了时代浪潮推涌下作者思想的发展。但郁达夫的这种发展是十分曲折、时有起伏的。他始终仰慕光明,但并没有勇气真正参加革命;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从精神状态上说,郁达夫始终保持了“五四”知识分子和许多特色,“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注: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香港咫园书屋1946年9月出版,第33页),这是他的长处。但他缺少投身于革命的激流,站到时代最前列的勇气,思想水平大体上停顿在“五四”阶段,这又是他的短处。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同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对革命、对人生的态度全部诚恳地反映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杰出的价值,却有着鲜明的特色,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早期创造社作家还有郑伯奇和成仿吾。郑伯奇(1895—1979)作品不多,但收在《抗争》集里的小说和剧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短篇《最初之课》借一个留日学生在第一堂课上的遭遇和感受,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侵略性质,能激发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注:参阅闻一多1922年7月29日给友人的信,《闻一多全集》第3册庚集第9页)。虽然实际上只是一篇速写,但它出现在反帝作品还不多的一九二二年,颇为可贵。独幕剧《抗争》,写热血青年同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帝国主义士兵所进行的搏斗,表现了“五卅”以后人民群众高涨的反帝爱国热情,也有一定的战斗性。作者后来还写有短篇集《打火机》,揭露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面貌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痛苦。郑伯奇这些作品,大多切实朴素,在创造社成员中显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色调。成仿吾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但《流浪》集里也有幽婉的诗、随笔式的小说;某些方面与郭沫若的作品近似。一九二三年发表的独幕剧《欢迎绘》,从官僚家庭内部新旧两代冲突中,揭破旧统治势力的虚伪面目,表现了青年一代正义的反抗。它也是较早出现的谴责美国资产阶级堕落文化的剧作之一。张资平也是早期成员,有《冲积期的化石》等小说。他是新文学作家中写作长篇较早的一个。作品内容大多描写男女爱情,早期带有人道主义色彩。
最初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发表小说的淦女士(冯沅君,1900—1974),也是当时有影响的作者。《卷蓍》集里略带连续性的《隔绝》、《旅行》、《隔绝之后》诸篇,都以抒情独白和大胆坦露内心活动的方式,写出一对青年恋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对爱情幸福与自由意志的热烈追求。斗争结局虽仍是悲剧性的,但主人公们自誓“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与其作已经宣告破产的礼法的降服者,不如作方生的主义真理的牺牲者”,这却是“五四”以后许多青年心理的真实写照。稍后,作者写有书信体小说《春痕》和短篇集《劫灰》,但思想作风已有变化,影响也不如早年作品之大了。
创造社还有若干后起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着该社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两人的影响。倪贻德有《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百合集》等小说集,往往带着欷嘘叙述自己的身世,或怀着孤寂之感追忆逝去的爱情,以此寄托作者对世态习俗、旧式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愤慨,这些作品大多浸透着郁达夫式的浓重感伤情调。冯乃超早年收入《红纱灯》集中的诗,工韵律而富色彩,但吟唱的却是“沉重的野烟,沉重的忧郁”(注:《红纱灯·苍黄的古月》)。到一九二七年以后,随着作者本人和整个创造社思想作风的剧变,发表于《创造月刊》上的《快走》、《今日的歌》等诗,已一洗原有作品中空虚孤寂之感,转而倾诉了农民劳瘦、地主坐肥的阶级不平。三幕喜剧《县长》还对国民党新军阀政权作了尖锐嘲讽和抨击。柯仲平(1902—1964)于“五卅”前后开始发表诗作,大多受有《女神》的影响。长诗《海夜歌声》和短诗《伟大是能死》、《跑雪曲》、《献与狱中的一位英雄》(注:前两首短诗均发表于《语丝》周刊,后一首发表于《狂飚》周刊)等抒发一种狂飚突发式的感情,多少显示了当时蓬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