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恍南胍逦镂遥φ欠橇恕B逞敢陨腥さ亩曰埃沟椎匦媪恕捌胛锫邸钡钠撇な敌槲拗饕灞旧硪仓沼谥荒苈涞靡桓鲂槲薜南鲁 C褡迨О苤饕宓乃枷朐凇熬乓话恕币院笙嗟狈豪模斗肿又屑湎纯埂⑻颖芏氛灾列槲拗饕宓鹊扔υ硕B逞冈擞靡帐醯男问浇猩ǖ矗驮痈泻粲ψ髡剑痈叽ψ叛郏跋衷凇笨拐U庑┳髌返男问皆谒皇且恢殖⑹裕堑某鱿炙得髁耍赫返亟饩鲆帐跤胝蔚墓叵担刮难ё髌贩⒒右帐跆氐愀玫匚畏瘢谡夥矫妫逞甘恰拔逅摹币岳聪执骷抑幸桓鼋艹龅牡浞丁?br /> 正如鲁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故事新编》还是“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一句同样的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呆木头。”(《出关》)写伯夷叔齐因“扣马而谏”被逐,四个甲士两次向他们“恭敬的立正”,然后把他们挟走,推开(《采薇》)。其它如墨子和公输般的对话(《非攻》),巡士抓住庄子衣领的场面(《起死》)——无论是人物塑造或是情节铺叙,都与《呐喊》和《彷徨》不同,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现代生活被当作细节运用正是和漫画化的要求相适应的。鲁迅没有涂饰和隐讳这些细节的现代色彩,而是将它们作为夸张的一种手段,使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通过渲梁鲜明地突现出来。一些现代概念在这里愈是明显,愈不至于和历史事实混淆起来,读者也就有可能从内在意义上理解它们,将它们看作是某种物质或者精神的十分具象的代名词,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故事新编》的某些艺术手法令人想起果戈理的《鼻子》。鲁迅对《鼻子》作过这样的评价:“奇特的是虽是讲着怪事情,用的却还是写实手法。”(注:《鼻子》译文后面的附记,《鲁迅译文集》第10卷第660页)运用了现代生活细节的《故事新编》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注:《故事新编·序言》),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出了他们的形象,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作品所达到的思想成果是和它的表现方式分不开的。《故事新编》曾以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风格的新颖和形式的特别,引起过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鲁迅一生不倦地在创作上进行探索,根据时代的革命要求和个人的战斗特点,多方面地从事艺术的创造,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里作出榜样和树立标准。《呐喊》、《彷徨》的对于短篇小说,《朝花夕拾》、《野草》的对于散文和散文诗,杂感的圆熟、灵活、多样的形式,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拓荒开来的标帜;《故事新编》重新编写了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充分地发挥了速写的战斗特点,在体裁上有所创新,同样表现出一个伟大作家在艺术上搴纛前驱的精神。
第四节: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
鲁迅不但以他的创作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他没有写过系统的理论著作,然而散见于论文、杂感和书信里的许多艺术见解,却接触到文艺理论中一系列根本问题,阐释得深刻、具体而且全面。鲁迅本来有丰富的社会斗争和创作实践的经验,有深广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而当他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他原有的知识经验起了照耀和渗透的作用,使他有可能参合印语,融会贯通,在创造性地解决现代文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的文艺观。鲁迅对文艺问题所发表的很多精辟见解,概括了他自己经过长期创作实践摸索到的宝贵经验,溶化了古今中外许多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的正确意见,既有强烈鲜明的革命内容,又时时闪露着对于艺术本身的真知灼见。鲁迅的这些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重要财富。
共产主义者鲁迅的文艺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一九三年,他在介绍普列汉诺夫艺术观的时候,曾从美学的角度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鲁迅说:“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分析而被发见。所以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有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注:《艺术论》中译本《序言》)在一封给了人的信中,他把早期已有的关于文艺的社会革命功能的见解(参阅《坟·论睁了眼看》),作了更为精确的说明:“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注:致徐懋庸(1933年12月20日),《鲁迅书信集》上卷第464页)从这一根本认识出发,鲁迅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深入地把握了阶级观点,他公开宣称:“无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底一翼。”(注:《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必须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而斗争。他多次发表了这样的意见:在阶级社会里,人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作品也无法摆脱阶级的烙印,有些“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因此,提倡“人性的文学”“主张‘全人类’‘超阶级’的文学理论”,这固然是“帮助有产阶级的东西”(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而“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之下”,幻想“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大同世界’”,则更是“毒害革命的甜药”(注:《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这些见解不仅说明革命文学要从外部抵御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而且也要从内部保卫党性,防止可能出现的蜕化和变质。在鲁迅看来,文艺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应该是战斗的,它必须适应革命发展的形势,时时在激烈的斗争中负起自己的任务。针对当时一部分作家的思想,他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艺术的战斗的规律,指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在其发生的时候,本是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革命,就中国而言,“这一派在五四运动时代,确是革命的,因为当时是向‘文以载道’说进攻”,到了三十年代,却失去了“反抗性”,转过来成为“压制新文学”向革命道路发展的阻力了。它们“对社会不敢批评,也不能反抗,若反抗,便说对不起艺术”(注:《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这就揭露了这一流派从革命到不革命以至阻挠革命的实质,武装了当时文艺青年们的思想。鲁迅一方面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革命作品的艺术性,认为文艺应该含有引起人们美感的作用,坚持了艺术的特殊任务与性能。在《三闲集·文艺与革命》中,他曾对“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一命题作过很准确中肯的论述。任何上层建筑的形式都是遵循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存在的,彼此不能替代,因而文艺为政治服务也必须通过它本身的特征。鲁迅在早期的文章里,已经指出文艺的“职与能”,在“涵养人之神思”。艺术作品的教育作用和一般的教育作用不同,它“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却能使人“神质悉移”(注:《坟·摩罗诗力说》)。后来他更劝告革命作家向一些“因缘愈远”、“观念形态已经很不相同”的古典作品学习“描写的本领,作者的努力”(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一再强调作家在力求“内容的充实”时注意“技巧的上达”(注:《三闲集·文艺与革命》),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在三十年代初期起伏不断的理论斗争中,这一原则始终贯串在鲁迅的文章里,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继承遗产、发展批评等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的意见。
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出发,鲁迅突出地强调了世界观的作用。还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时期,他在一篇题作《革命文学》的文章里就说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是的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之一,革命文学不但要表现工农群众,还要从无产阶级立场观点上表现工农群众。当时文艺领域内“并无刚刚放下锄斧柄子的人,大多数都是进过学校的智识者,有些还是早已有名的文人”(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在思想感情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和无产阶级存在着距离。鲁迅认为:“小资产阶级如果其实并非与无产阶级一气,则其憎恶或讽刺同阶级,从无产者看来,恰如较有聪明才力的公子憎恨家里没出息子弟一样,是一家子里面的事,……倘写下层人物(我以为他们是不会‘在现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罢,所谓客观其实是楼上的冷眼,所谓同情也不过空虚的布施,于无产者并无补助。”他还从外国文学史上列举具有体的事实,证明作家的思想感情倘不转变,即使他同情工农群众,反对资产阶级,他的作品也不是无产阶级的文学;相反地,“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只要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从理论逻辑上说,强调世界观的作用正是确认文艺有阶级性的必然的结果,但也由于鲁迅本人对当时革命文学队伍的成员有着清楚的了解。在革命作家中,似乎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象他那样深切地感到小资产阶级思想带给革命的危害性。鲁迅劝告知识分子出身的作家克服思想上的弱点,一方面“致力于社会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注:《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另一方面抛弃一切空洞的幻想,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和《上海文艺之一瞥》里,反复地申说了这一主张。他反对“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指出革命是“现实的事”,“建设”更是“麻烦的工作”,诗人或文学家决不能自视特殊,以为“高于一切人”。小资产阶级就其阶级性质来说是不稳定的,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动摇性提出了严格的批判,而归结论于:“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和当时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同,鲁迅还指出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和艰苦的过程。在翻译苏联‘同路人“和革命者作品的时候,他曾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九二七年顷,苏联的’同路人‘已因受了现实的熏陶,了解了革命,而革命者则由努力和教养,获得了文学。但仅仅这几年的洗练,其实是还不能消泯痕迹的。我们看起作品来,总觉得前者虽写革命或建设,时时总显出旁观的神情,而后者一落笔,就无一不自己就在里边,都是自己们的事。“(注:《一天的工作》中译本《前记》)鲁迅从苏联创作中得到的这一印象,进一步形成了他对掌握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深刻的观点。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他既强调了思想改造必须坚决彻底,指出:”现在很有懂得理论,而感情难变的作家。然而感情不变,则懂得理论的度数,就不免和感情已变者有些不同,而看法也就因此两样。“又说明了思想改造应当持续不断,他说:”克服了三年,还没有克服好吗?回答是:是的,还要克服下去,三十年也说不定。然而一面克服着,一面进军着,不会做待到克服完成,然后行进那样的傻事的。“革命文学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锻炼自己的队伍。作家深入实际斗争,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在鲁迅看来,这是文艺与革命关系的轴心,也是改变中国现代文学面貌迫切的任务和重要的条件。
文学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