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这个练习从而使得麦克和布赖恩看到他们是如何彼此误解的。在这里只有布赖恩一个人有错,麦克也从中认识到他推销自己的观点时通常过于坦率和尖锐。两个人都认识到:首先,他们并非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善于评判他人;其次,他们并不总是发出适当的社交信号。他们俩都表示乐于在将来努力改变,并确定了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一点。
  可见工作中常常互不敢贸,彼此隔阂的两个同事间其实未必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仅仅是因为彼此都不能正确的评价他人,准确、认真地为对方做一面好镜子,最终导致误解,自然也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好关系了。
  因此麦克和布赖恩确定了他们究竟需要做什么,以使彼此以及和他们的同事相处得更好。通过公开化,他们互相作出了承诺,这样更刺激他们向好的方向努力。例如,布赖恩就保证要引人一种机制,使得他的下属能就他们的创见作出书面建议。他答应单独会见有关这些建议的每个人,并且不但在口头上而且以书面形式陈述他的打算。他还保证要引人机制使人们更容易了解将来的计划,并且在作出与下级管理者有关的决定时,要更程序化地与他们商讨。
  麦克同意写出一个他所理解的忠诚于公司的详细定义让布赖恩审阅并提出意见,然后依照这个书面准则行事。
  如果没有这个管理训练教程,麦克的事业可能依然不景气,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他留给别人一种错误印象。至于布赖恩,他就不能充分发挥麦克的长处,可能对他的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是这样。他承认,他太专注于生产以及生产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了,以至于他几乎忘记了人本身。他本来是一个友好、体谅他人的人,却在对更大商业利益的追逐中丧失了大半个自我。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归根结蒂,公司也是为员工而存在的,并非只为卖出它的产品。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注意到麦克和布赖恩无须怒目相向(这可能引发更大的误会)就能解决他们的误会。在适宜的情境下,他们能够达成谅解,因为每个人都看到另一方并不对他构成威胁。
  麦克和市赖思现在都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们知道两个人现在都感到不但彼此之间相处得更好了,并在总体上与他们的同事也相处得更好了。而且,布赖恩作为管理人员在个人关系方面的新进展使得工作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在周围激发了更强的团队精神和更欢快的气氛。
  处世比学历重要
  “处世的道理深奥莫测,能入其庙堂的人,就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也只配随波逐流了。”
  ——《临机应变的奇招妙术》
  有许多人满怀雄心壮志,自许是“实力胜过学历”。
  所谓实力胜过学历,事实上是指做人处世而言。高学历(其实只是读书较久罢了)者的自尊心,会排斥对别人的奉承阿谀,因此,不受人欢迎,也不能飞黄腾达。学校里的秀才也只是学校的秀才,踏入社会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虽说“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没有人会否认学历越高发展的机会越多、知识越少赚钱的渠道越灵活,但也不可否认许多人由于过份看重学历、学识而忽视了人际交往,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结果却做了“工作中的专家,交往中的矮子。”而有些人虽然没有高深的学历,却由于深谙处世之道,反倒在工作中远远地比高学历的人更有向心力和成就感。
  我有一位朋友R君任职于保险公司的组训人员。他对外勤拉保险的女性,经常一副伶牙利齿,既严格又咄咄逼人,但是,受训女员工却个个心服口服,毫无怨言。
  斥责激励女推销员,却被视同奉承,R君的技巧已近乎神技了,甚至,我还看过有人因而感动得落泪的情景。对方把R君的训话,以真诚的心意接受,换言之,R君已经牢牢地抓住对方的魂魄。
  轻柔甜美的措辞,常识性的奉承,大概也不会如此地引起对方的共鸣吧?
  而R君的学历并不高,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是他那低沉富震撼力的语调,却能博得对方的好感,使自己成为榜样。这一定是因为学历不高而谨慎谦恭,及自我体验的心得两相辉映而成的效果。
  R君凭借的不是学历,而是以生活的智慧与经验赢得了赞赏。
  在多数情况下,欲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依赖其它同事的帮助,与你合作的同事愈多,高效迅速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果你又能正确地选择对你有用的同事,那么成功之路应该是畅通无阻的。
  善于为人处世的人们总能首先认识到同事间不仅存在着利害关系,而且少不了“友谊”和“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如果一定要求所有同事都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而不管对方是否有能力做到,总是只知要求,不知体谅感恩,甚至斥责,贬损同事,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同事寒心,失去优秀的合作者。
  假使你希望有人和你站在同一阵线上,那就有必要了解对方同事一直在努力争取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一旦你更确定了那些目标,及你正在交际的是那种人,你就可以把你的观点表露出来。但是你得要非常小心,你要介绍那些他最可能同意的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你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首先当个好的,敏锐的和温和的听众;然后,加入一些你自己的看法,好像你们彼此很接近一样。之后才可能把你较不熟悉。或较不受欢迎的想法讲出来。因为你已经先建立好了最可能的相互理解的桥梁。
  只要别人发觉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底赞成他们,他们便开始更加打开心房。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分享他的感受,但是大部分的人害怕一旦他们开放了自己,会被别人拒绝,要不然就被别人烙上残酷、自私的罪名。对别人的一些错误行为,即使你不能够接受,至少也要学习去谅解。当然,所有的人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情感:爱、恨、恐惧,甚至内疚,都曾在大部分人的心里掠过。接受这些,等于就是接受人的真实面目。
  如果与一个愿意接受别人的人谈话,人们通常会把自己表露出来,在对方的眼中寻找接纳的神值——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没有露出一丝会利用他们所说的来对付或伤害他们的企图。而那些总爱伤害别人的人早就有了相应的坏名声,在他有这种企图之前,别人就早已自动避开了。
  因为这种处事之道的成功与否,都要看你的真诚态度及发展信赖的能力,这种技巧不应被人当作是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的手段。而只是帮助人了解怎样与他人相处,让他们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能过得更好,如此所以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工作上所达到的最佳水准,往往是良好的处世态度以及同事间积极地合作分不开的。
  言而有信#言出必“是”
  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度量,更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然后可以成大器也。
  —— 某企业家成功心得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很不容易作出判断。但是,如果这个人一向说话算数,那么我们多半都愿意与之结交。因为不管别的方面如何,只要他具备了这一点品质,那么他就是一个能够为别人负责的人;而既然他能够对别人负责,那么在自己与他交往的时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他说“是”,那么结果就是“是”;而如果他说“不”;事情最终也如他所说。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有一种信任感。事实上,正是这种信任感为这个人赢得了广泛的朋友,从而也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基础。
  确实,在这个易动多变的社会里,几乎一切事情都难以肯定。火车会误点,飞机会失事,气象预报难免不准……你怎么能知道有着瞬时万变的大脑神经的人将要于什么呢?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那么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财富!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倒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处世哲学。其实,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察奇观色,审慎地选择自己应付别人的方式。而长久地与一个人交往,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同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保持一致。与一个特别守信的人互相交往,我们也会对他很讲信用;但是与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同样会对他投桃报李。中国传统对“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从来都给予崇高的评价。有句俗话说:“上等之人,口说为凭;中等之人,立据为凭;下等之人,一无所凭。”可见人们对于“守信”二字,就不仅仅给予一般的处世原则上的肯定,而且把它视作划分一个人思想境界、层次的重要指标。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于守信的人,往往极为尊敬。而如果我们在自己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始终不渝地奉行这个原则,那么我们将要获得的就一定会比想象的还要多。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那么什么叫守信呢?”焦急的儿子问道。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分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
  “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既然你已经许下诺言,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经作了某个承诺,尤其是关于人们的未来及前途方面的承诺,你就必须履行诺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话将被人们一字不漏地牢记在心里,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不失信于人呢?“不要签订这份合同!”那位商人说。
  这是精明的商人留给儿子的第二份遗产:虽说为人,是要言而有信,然而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事事都答应,言出必是。我们注意到,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对于别人总是很少许诺。他往往等到事情成功的时候才宣布自己当初的计划。对于这样的人,由于他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主见,所以不管是什么人,也难以劝说他接受一个相反的意见。由于对“许诺”相当看重,所以,自己在考虑对别人有所保证时,也总是三思而后言。俗话说:“言多必失。”很有道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难于拒绝他们的要求,因为我们害怕这样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
  培养说“不”的本领,也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来锻炼,事实上,有一个办法可以在自己锻炼过程中逐渐培养这种本领:你只需要记住“言而有信”这四个字。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许诺不加节制,那么在多次许下不该许的诺言之后,你会发现它们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够实践的水平:这些事情你根本无法办到!于是你受到了同事的埋怨,而你自己也将对你的言而无信感到侮恨。一个人大概有两三次这样的经历后,就可以对自己的许诺十分慎重。
  但也有更近的路可走。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主见,对自己有一个实际的判断,并且对同事能够理解自己这一点毫不担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同事所提出的要求超过自己能力的情况下,理直气壮地说“不”。因为如果你答应了,那么你就应当办到。如果最后办不到,那么你将承受的痛苦会远远大于你在一开始拒绝时所承受的顾虑。事实上,如果你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让朋友知道你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你为什么不能办到的理由,他多半会对你表示理解。
  在自己心里,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一点,如果某个同事发现他要求你提供的帮助实际上是强人所难,而他却一味固执己见,那么,这样的人实际上并不适于你继续交往。如果将这一点肯定下来,我们就不会有良心上的负疚感。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的一样,方式本身很重要。对于一个同事说“不”,与对一个生人说“不”,情况大不一样。而我们也很清楚,这种方式最终要取得成功,要让这个“不”能够为别人所接受,就要让他委婉听为像说“是”的地步。因为你即使在自己的努力下并不能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你也在帮他想办法、出主意。这样,就会让他在心理上获得平衡,虽然在这件事上无法出力,但你毕竟与他一起分担着他的烦恼。关怀的价值,虽然在这个时候无法表现在更远的实际行动上,但在心理上的支持有时候比实际的帮助显得更重要。
  吃亏是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