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吃亏是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歌曲《爱的奉献》
  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吃亏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生活本来需要我们去“吃亏”;二是因为人为的不公平强加给我们的“吃亏”。
  第一种吃亏也可以说是一种“傻子精神”,实际上,这种“傻子精神”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热忱而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有一个16岁的美国姑娘,自愿到洪都拉斯去帮助当地人,使他们了解眼睛卫生的常识,以提高健康水平。洪都拉斯非常脏,以致这个女孩子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与一头猪睡在一起。不久,她回来向母亲介绍了那里的情况,眉飞色舞地说,明年她还要去,因为那地方太贫穷落后了,去帮助那里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她母亲立刻鼓励她再去。也许有人会想:去那么苦的地方,不是太吃亏了吗?但是,那位美国母亲却夸奖她的女儿,认为她的女儿有见解、有爱心,她为女儿乐于吃苦。富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在我们中国,如此乐于吃亏的傻子真是不计其数。比如:光学家蒋筑英把分配给自己的三间一套房子让给他人;工程师罗健夫让出调资指标,要求不给自己调资……正如《爱的奉献》一歌所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同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个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如何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以不变应万变
  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 哈默博士处人原则
  《三国演义》有一段著名的开篇之首,即“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句相当有辩证意味的话,因为它在看到了“分”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悲观的角度,只注意到其中一方面,那就难免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怪圈中,最终妨碍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
  同在一个集体中生存、奋进,同事之间就必然要相互交往与依赖。谁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各种同事而最终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呢?而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对同事和同事关系抱有一种怀疑和观悲的态度,那么又有谁乐意和自己携手共进呢?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说没有哪个上班族能够回避。然而,现实生活中那种借口“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甘于远离人群,拒绝与同事“周旋”的人又何尝少见。
  那么,我们既有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自尊不受委屈和玷污,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当然,这首先需要我们解开思想上的一个疙瘩:这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对同事和友谊存在过高的幻想,同时也不能对它过分悲观。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要说变化和背叛,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发展,而相对于它原来的状态来说,这种变化和发展是对过去状态的背叛。
  回过头来看,在人的一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这些血缘关系,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无法选择的,属于“命定”的这一类,但是不是说它就永远不可改变,永远那么美好呢?只要我们想起十年“文革”那一段可怕的恶梦,我们就会对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一刀两断”、“划清界线”等等,尽管说来可笑,但它确实也存在过。既然与自己如此深厚的血缘感情都可能发生那么可怕的变化,那么,如果我们都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去对待它,岂不得“一死以谢天下”吗?
  既然这样,我们对于同事这种关系,就应该变得实在一些了。同事和血缘关系还不太一样,两者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因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知心同事,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志趣,爱好等等发现自己的同类,并没有谁事先规定给你:“这个人就是你的知心同事!”而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伙伴,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于他们的背叛怨天尤人,因为他是你自己所选择的。因此,如果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故,那也只说明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处事原则与处世艺术。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先知,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同事之间的事情也同样是如此。只要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原则,并且不断修正它,完善它,就逐渐可以碰到真正与自己相适合的同事。
  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建立自己的拓展同事关系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避免走人失望的怪圈。
  第8章 解决恩怨之道
  人与人之间,或许有不兴戴天之仇,或许有涌泉相报之恩,但在办公室里,恩也好,仇也罢,一般都不至于达到那种极端的地步。毕竟都是同事,都在为着同一家单位而效力,感恩图报的事当然能皆大双喜。只是一旦过分计较起仇怨采,同事也就再也不能共同做事了。
  事实上,工作中的矛盾只要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地,总是可以化解的。因为虽说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组织谋生,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为好。不过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度量。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清)张英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同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有些小矛盾而发生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够“委屈求全”、豁达忍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维持和谐的气氛。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只会使大家都得不偿失。当然,能够忍让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坚韧品质的人。
  陈毅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曾经被自己的同志当作投降了国民党的叛徒,捆绑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还差点被枪毙。但误会消除后,陈毅不但毫不动怒,还安慰捆绑他的同志,这种豁达宽容,是一种不计个人恩怨荣辱的宽广胸怀,是值得敬佩的美德。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深明大义的忍让,遇事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往往能从顾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
  当然,还是要分清忍让与怯懦的区别,对于那些消极现象,对不良社会风气,对横行霸道的坏人坏事,都不能忍让,而要据理力争,甚至去勇敢地斗争,因为这时候的忍让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而你自己的举动在别人看来也是懦弱无力之举。
  同事相处要有忍让谦和的性格,以克制和忍让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但是过多的忍让,送来顺受,过于软弱,也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现。假如别人蛮不讲理地干涉或是欺压你的生活,你还是一味地忍让,那就不是豁达,而是怯懦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应该既要有度量,也要有骨气,该忍让的时候要忍让,而遇到邪恶的东西,则要坚决地与之斗争。
  这才不失豁达大度的真谛。
  “爱你的仇人”
  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 莎士比亚
  在美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陷害比林肯多了。但是根据传记中记载,林肯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如果有什么任务待做,他也会想到他的敌人可以做得象别人一样好。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是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象他会派他的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于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评或是羞辱过他——比方像麦克里兰·爱德华·史丹顿和蔡斯。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废黜。”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美国《生活》杂志曾经报道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阐述了报复是怎样伤害一个人的健康:“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难怪连耶稣都告诫人们要“爱你的仇人”。看来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也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他是在教导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它的疾病。
  虽说林肯的一番以德报怨绝非是出于对个人健康的考虑,但他这种对仇人特殊的爱不仅没有使他被人嘲笑作软弱可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拥戴,包括那些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对手和敌人,也更加因此彪炳青史。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举动。
  从这一个角度来讲,戴尔·卡耐基的恩怨理论则绝对是真理。他认为一即使我们实在难以去爱一个仇人和对手,但却总不能不去爱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外表。因为要是我们的仇家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