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湍衙狻俺痘选薄ⅰ胺贪焙汀拔苊铩保蛘摺俺嘶⒈砬潮《园椎乃枷肭阆颉薄?br />   我们应该懂得,一切工作中的烦恼都不是生活中的什么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恶劣情绪。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无济于事,反之,化愤怒为力量才能有所成功。首先做情绪的主人,才能合理地宣泄情绪,成为8小时之内的智者、强者、成功者。
  不要做自卑的“工作狂”
  对于嗜工作症患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将来可言。
  ——(美)琼·戈梅斯博士
  你可知道现代国家里首当其冲的职业危险是什么?不,既不是工伤事故,也不是肺病,也不是任何一种与职业有关的伤残和疾病,而是嗜工作症,通俗的讲,就是工作狂。大学教师吉米就是这样的人:
  他每天投身办公室12到14小时。他不知道周末,也从未听说过假期。就算他有时睡得着觉也睡眠质量极差。他过不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常常就连家庭也没有。他从来没有安宁的日子,却总是很活跃,他的情绪总是一有厌倦就马上转成焦虑,可他好像从来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或是放松自己。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吃饭、喝水和睡觉。他驾起车来快如流星,对自己他也快马加鞭。
  终于在上个月的一天清晨,吉米这台生机勃勃的“永动机”彻底停止运动了——人们发现他倒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前,是突发性心脏病。
  吉米的死在同事们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大家都说吉米是自杀的,因为多年来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制造着今天的结果,只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便很少再有人提醒他。多年来他总是象酗酒般地工作,而又有哪个大酒鬼会有好下场呢?
  其实像吉米这样的工作狂在我们身边不同程度的也存在。有人说这种工作狂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太逞强好斗,可细细回味一下却不难发现,恰恰相反的是,我们身边那些工作狂们不仅不好斗,反倒多数都很怯懦、温顺,甚至象头老黄牛,超乎一般的任劳任怨。
  吉米正是这样的人。他的上司活尔夫的教授后来不无感慨地说:“其实,是自卑杀死了吉米。”吉米是全系学历最低的一位老师,毕业的学校也非名牌,因此虽说年纪也不算年轻了,而职称却始终上不去,自然一直很伤心,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强烈的自卑,于是便总想通过发奋工作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证明自己不仅不比同事们差,甚至还比他们更能干。
  美国心理学家琼·戈梅斯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90%以上的工作狂内心都隐藏着极度的自卑感,狂热地去工作正是一种逃避、隐瞒自卑的外在表现。
  “工作狂”常被周围人们认为是热爱工作,以工作为生活重心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从不放松自己。而其实他们内心常隐藏着自卑带来的强烈的不安和不踏实感。
  工作上遭到挫折,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上司不合或升迁无望;在某些方面能力不及同事;个人家庭有某些与众不同的缺陷等因素,都能招致自卑感的产生。
  对于一个在工作中有自卑感的人来说,他每天最少可以找到十多个例子证明同事瞧不起他,有千万个理由要出人投地,更有无数借口自圆其说,暗地里自怜自叹一番,然后又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工作里,去冲淡烦恼和自卑。
  孰不知这种畸形的工作心态,简直是一个无形的潜伏杀手。在持久地拼命工作的人中间,心脏病和脑中风是两大典型疾病,其它诸如消化道溃疡、酗酒、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中风、高血压、吸毒、精神分裂症等也屡见不鲜。
  “工作狂”们据以申辩并不断为自己打气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将来而奋斗。”但把此病列入杀手之中的琼·戈梅斯博士却提醒说:“对于嗜工作症患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未来可言。”
  事实上,自卑并不是不治之症。因为人人都曾有自卑的经历和理由,因为老天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优待或者永远虐待,因为我们每个人手里都会同时捏着头等牌以及劣等牌。只不过有的人太在乎劣等牌的不足与缺陷,而又太迷信头等牌的力量与神奇,甚至仅仅因为一两张劣等牌的在握,便轻易否定了全盘的输赢。于是越发高估别人,小看自己。
  《庄子》中有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上大赋予了于舆很多缺陷: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就用它在凌晨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鸠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精神变成了马,我便乘着它遨游世界。上天赋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所以哀乐不会侵到我心中。”
  这位古人是多么自然、喜悦地去接受、欣赏自己、毫不自暴自弃,而且顺应客观,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潜能和短处,化劣势为优势。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说的“超脱”、“潇洒”。
  工作狂往往是因为自卑,自卑是因为有缺点和缺陷。而想通过狂热地工作去掩饰缺点和缺陷则,就像用纸去包火一样,常常弄巧成拙。反倒不如正视缺点、展露缺点,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的苦恼,也让别人不会太在意那些缺点了,甚至还有些喜欢那虽丑却真的东西呢。
  众所周知,所有屏幕上的节目主持人十有八九都是俊男靓女,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吃这碗饭的,却又奇丑无比,又不青春年少,实在是在这行里没有半点竞争力,总该深为烦恼和自卑了吧?然而有人却不,一点也不。那就是台湾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凌峰。
  他眼睛小小、鼻于平平、眉毛稀稀、脸庞线条模糊,头上寸草不生,这副长相却要坐在千万人面前做登大雅之堂的主持人,也确实有点使人难过。
  可凌峰却从没有自卑过,多年来,他正是持着这满把的劣等牌走遍海峡两岸,在同行中风格独具,长胜不衰。他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缺陷的:
  “很高兴见到您,您很不幸又见到我。”——与一位年轻美貌的女主持人的开场白。场内笑声一片。
  “最奇怪的是,一样的品种却结出两种不同的果实。”——当他得知漂亮的主持人与他祖籍相同时。场内大笑。
  “男人见了我自命不凡,女人见了我感到安全。”——场内哗然大笑,掌声一片。
  “中国五千年的苦难都写在自己的脸上。而且,我是南人北相,在南北都受欢迎。在内蒙古,那里的朋友对我很认同,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单眼皮;去西藏也很受欢迎,像我的长相披上一件袈裟。像不像一个喇嘛?!”随着他形象而夸张的模拟动作,场内掌声如雷。观众大笑不止,气氛达到高潮。
  这是一个以丑为资,利用自己的缺点征服亿万观众之心的典型。现在几乎没有人不会轻易想起这个真诚的与陈佩斯比头亮的“台湾小丑”,无不为他幽默坦荡的胸怀所折服。
  自信固然是十分重要,但并不是要使你成为一个昂首挺胸的机器。承认自己的不足,正视它们,并且在交往中不要刻意去掩饰它们,将使你获得更多的好感。十全十美只能使人敬而远之。
  人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缺陷而自卑,因自卑而虐待自己。
  常叹“怀才不遇”的人难得志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李白
  笔者上大学时,非常崇拜系里一位青年教师,这位先生口才奇好,知识渊博,写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他的课上从来没有人打磕睡,交头接耳,甚至还有一些外系的同学慕名来听。枯燥的《西方哲学史》被他讲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却从未见他带过一页讲义,同学们都暗称其为“天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却从未获得过应有的重视和优待,系里领导对他印象很不好,他的课程也从给大四学生上,逐渐降到给大三上,给大二上,不久前据一位留校的同学讲,他现在只能给大一新生上课,一周只有四课时。问及原因,同学只是平淡地说:“如果你是领导,难道喜欢一个天天恃才傲物,自认怀才不遇,被大材小用了的人吗?满世界又不只他一个人是人才!”
  回来细想一番,的确有理。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曾经“怀才不遇”的人才实在太多太多。仅从先秦到唐代,有才而又终未得用的人就比比皆是,像屈原、司马迁、阮籍、嵇康、陶渊明,像孟浩然、王维、杜甫、李商隐、李贺。尤其是李白,可谓中国最有才气的诗人,最终不也只能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吗?
  事实上,虽说令他们“不得出”的原因有很多生不逢时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但却与他们自己的孤傲、不羁有很大关系。
  唐代有一位大诗人,有一天到皇宫里去找自己的朋友聊天,不巧皇帝驾到,连忙藏到床下,但被皇帝发现了。皇帝一问知道是当世的著名诗人,不但不怪罪,反而十分高兴,当即命他作诗一首。
  这位诗人以为就可脱颖而出了。立即使出浑身解数,迅速赋诗一首,首先称颂了当今皇帝的圣明,然后谦虚地说自己“不才”,本领太低,因而一直得不到皇上的重用。
  皇上看了开头,还比较满意,当看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脸上立刻阴云密布,皇上心想,你这不明明是说我不识才吗?是说我把你的才能给耽误了,这真是从何说起,你从来没找过我,怎么谈得上“弃”字,我一向求贤若渴,今天听说是你,不但不怪罪你私闯皇宫,反而有意提拔你,没想到你原来以为是我误了你的才华。那好吧,你才华出众,我用不起你,你另请高就吧。
  这位大诗人就这样失去了他梦寐以求的从政机会。
  然而悔之完矣,谁叫他要表示“不才明主弃”呢?
  因此,在上班时的言行和态度上,注意不要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思。
  同理,也不要流露出“大材小用”的心态,很多青年到了单位后,一心要作出一番成绩来,可是一天到晚干的却是简单的工作,是小学生也能干的工作,便不安心工作,觉得上级大材小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便会透露出来,上级一旦知道,就有可能会对你产生一些想法,如果你小事也没干好,上级对你的看法就会加深,这对你今后在单位的立足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问到很多领导对年轻人的看法,回答大都是大事不会干,小事又干不好,还老觉得自己委屈得要命。这种“眼高手低”的年轻人真是太多了。
  怎样纠正这种看法呢?首先注意不要流露出“大材小用”的心态,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上级的指示去做,力求获得上级的认可,满足他们的要求习惯。其次,应该积极寻找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就像当年毛遂自荐一样。通过你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下级推选你,同事赞成你,上级提拔你。正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为什么众多的文学家都有“怀才不遇”之感,为什么青年容易有“大材小用”之感?也许这里面有一些传才傲物的成分?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恨不能一夜间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文学家自认为自己才华过人,出口成章,觉得官场上那一套程序不可耐,每每得罪于官场。如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能忍受作小官的种种拘束,便屡屡辞官。他最后一次作官是在彭泽当县令。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得很详细,说他当了80多天县令后,上级部门派的一个督邮来了,县吏告诉他,应该换好官服去接待。当时地位低的官去见上级是要弯腰行礼的,陶渊明哪里能向一个无名小辈行礼呢?于是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打点行装,回家过农夫的日子去了。
  这在文学史上,是一段佳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尽管你陶渊明“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但实际上,你连一个县的百姓也没“济”好,只“济”了80多天就跑了,你也许有奇才,也许当县官是大材小用,但你这一跑,谁还知道你的从政之才呢?还怎么施展你的才华和抱负呢?
  年轻人有“怀才不遇”和“大材小用”之感是正常的,因为人才实在太多了,而一个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占全的时候,才能彻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单位尽量不要流露出来“怀才不遇”和“大才小用”之感,以免造成上级不必要的误会,给自己的发展增加阻力,增加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