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台湾





闹谢幕0籽宜晌剩骸澳憧纱永疵慌墓Ψ蚱剑俊焙钚⑾退担骸拔乙欢ㄒ砸皇裕乙簧及次湎佬∷担蚁嘈抛约夯岢晒Φ摹!?br />   ○刘爱民的采访背包
  采访任务:前后方总指挥,现场采访图片资料记录。
  采访背包: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照相机一台,直播漫游电话一部。
  使用说明:每日电子邮件接收前方传来的人物专访策划案,随时电话指挥调整前后方的采访报道安排,留下现场采访的图片资料。本书的大部分图片资料都是数码相机所拍,也许拍得不艺术,却能留下珍贵资料。
  采访提示:数码相机带够电池,随时充电否则关键时刻没电干着急。做好收到惊人话费清单的心理准备。(北京漫游到台湾一分钟6块3毛。)
  ○现在台湾获奖电影没人看的,早就没人看了,现在看电影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获奖已经没什么感觉。
  ———侯孝贤
  1947年4月8日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客家人。1948年全家迁台,初高中时父母相继去世。侯孝贤服兵役期间,因看了《十字路口》,立志用10年时间进入电影业;后考入国立艺专电影科,1973年起担任李行的场记、助导,并从事编剧,1983年拍过《风柜来的人》之后,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深得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侯孝贤,悲天悯人,用电影谱诗。
  1983年4月,由侯孝贤等三位年轻导演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和由胡金铨等三位大导演执导的《大轮回》同时上映,原本盛况可期的《大轮回》票房平平,评论平淡;相反的,《儿子的大玩偶》却十分卖座,更吸引了文化界与舆论的一致注目。台湾电影长期以来窒闷与堕落的气氛一扫而空,台湾电影来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侯孝贤的电影创作从此进入“知而后行”的阶段。1985执导《童年往事》获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1989执导《悲情城市》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执导《戏梦人生》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在亚洲,候孝贤是一面旗帜,他说对故事没兴趣,抒情是他电影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上,深受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影响。他降低成本,选用非职业演员,采用实景外景,以写实性手法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现,而这一美学的代表手法———静止长镜头的表现更是被侯推到了极致,台湾新一代的导演,很多身上都有“侯氏美学”的影子。
  有人说侯孝贤是一个真正的台湾导演,在他的电影中,一贯地使用台湾本土演员,用方言,而且非常强调台湾的本土文化,他所拍摄的16部影片,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台湾本土文化,把他的电影穿起来,就是一部台湾文化的变迁史。
  侯孝贤强调自己“百分百非蓝非绿”,从高中到大学,烧过两次国民党党证,还公开地说,自己永远站在政权对面。
  侯孝贤电影档案(1)
  侯孝贤电影档案:
  1。 《就是溜溜的她》 (1980) 结局圆满的爱情故事,对于千篇一律的不食人间烟火爱情电影做了调侃。
  2。 《风儿踢踏踩》 (1981) 透过女主角的观点,呈现了许多偷拍的镜头,成功地挑战一些不断在媒体中被复制的社会现实的假象。
  3。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小孩童的一段人生。
  4。 《风柜来的人》 (1983)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都市寻梦,理想幻灭迷失后“乡村”成了最后的精神家园。(于1984年获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5。 《儿子的大玩偶》 (1983)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故事,一种从头到底的痛苦,悲伤而绝望。
  6。 《冬冬的假期》 (1984) 冬冬在乡下的一个短暂的假期,告别童年的成长过程,回忆对纯净乡村的眷恋。(于1985年获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7。 《童年往事》 (1985)父亲在躺椅上溘然长逝,老祖母在地铺上悄然离世,侯的自传式电影,画外音叙述,是侯式的“乡愁”。(获柏林电影节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8。 《恋恋风尘》 (1986) 自己喜欢的女孩最终嫁给了别人,残酷的青春。( 于1987年获葡萄牙特罗伊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
  9。 《尼罗河女儿》 (1987) 沉沦、腐败的80年代都市,以及生活其中青少年的虚无、悲观,和缺乏未来理想。(1987年获意大利第五届都灵国际电影节特别评审奖)
  10。 《悲情城市》 (1989)史诗般的作品,第一部直接触及台湾长期以来最敏感的政治禁忌“二二八”的文艺作品。(1989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1。 《戏梦人生》 (1993)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坎坷人生。(获嘎纳电影节评判特别奖)
  12。 《好男好女》 (1995) 一部由三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组成的电影,却代表着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故事。
  13。《南国再见,南国》 (1996) 影片刻划了不良少年族群所面临的人生压力、心理苦闷、以及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难题。
  14。《海上花》 (1998)如实呈现清末上海租界畸形社会的多个方面,只有在佳肴华服等细节的沉溺中,人才可得着片刻的麻醉和安顿。(获第四十二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5。《千禧曼波》 (2001) 一个年轻女孩活在她自己的特异世界里,写着虚幻颠簸的年轻故事。迷幻的时序,跳跃的空间,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无的混沌里进行。
  16。《咖啡时光》(2004)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拍的影片,本片题材正是小津电影习惯描写的都市家庭的日常生活。
  17。《最好的时光》(2005)截取了三个不同时代截然不同的风情,诉说了一段逝去的、永不再来的美好时光。
  ○“最好的时光”这个名字是我一个叫唐诺的朋友取的,他叫谢才俊,笔名叫唐诺,他写过很多导读之类的文章,角度、眼光非常好,我们出DVD4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最好的时光》,他说那个时代(台湾)真的有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南北还有距离,交通没那么方便,人跟人之间的整个氛围跟现在也完全不一样。
  ———侯孝贤
  ○人成熟、成长到目前我的年龄,也就是到快靠60岁时,58岁是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我有一句很怪的名言,和曹操的那句话正好相反:“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太浪漫化了,但是相应的我确实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时的我碰到有一点不舒服的地方就会反抗。
  ———侯孝贤
  侯孝贤电影档案(2)
  ○我记得我以前做的,就像《童年往事》里一样,一天到晚往外走,因为我父亲常年生病,他不跟我们接近,因为他有肺病;而我母亲常年忧郁,她忧郁是因为她住过精神病院,有一点儿(精神)分裂,我母亲这里有一条很长的疤。所以其实家里面有一种很奇特的气氛,我不甘于在家里。
  ———侯孝贤
  ○一直到我拍电影,我发现我其实跟他们不一样,跟我从小的玩伴不一样,这样的一个成长经历其实跟我小时候有很大的关系,也是我为什么要拍《童年往事》的原因,……你不管是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本人往往有很大的影响。最后这个人的世界观其实是受小时候的环境影响,小时候就形成的。
  ———侯孝贤
  ○我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第一个就是华人电影要怎么能够起来。我现在开始要做,而且我准备花10年时间,开始做武侠片。因为我看太多武侠小说,什么都看过了,以前不做是因为我没办法做到。
  ———侯孝贤
  ○我是看贾樟柯的能力,他调度演员的能力,跟他说事情的那种焦点,我感觉他是有潜力的。
  ———侯孝贤
  王立明的采访背包
  ○王立明的采访背包
  采访任务:前方协调统筹,辅助主播采访。DV摄影记录影像资料。
  采访背包:DV摄影机一台,采访话筒,具体采访方案。
  使用说明:协助主播完成即定的采访任务。DV拍摄采访见闻,本书附带光盘中的主要影像来源于此DV拍摄。也许画质一般,但视角独特,感受贴近。
  采访提示:DV摄影要早开机,晚关机,多记录。充分发挥其轻便特点,不要忽视司空见惯的场景,别怕大量使用磁带,很多场面一瞬即逝,先拍下来再说,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后悔莫及。
  最好的时光
  ———王立明
  对侯孝贤的采访在他台北的工作室里,背景是一张整面墙大的电影屏幕,他的新作《最好的时光》正在这里进行后期制作,关掉声音用整个电影的影像作为我们的采访背景,立即出现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现实世界的候孝贤完全融进了他的影像里,现实和虚幻一下子竟很难分别,这样的采访情景会让你很容易进入被采访者的世界中。
  看侯孝贤的电影会让人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悲凉,他总是先给你一个梦,然后再一片一片地把它撕碎,而你还浑然不觉。“悲情”是侯孝贤电影的主题。而侯孝贤却说自己是一个热情的人,一个热情的人拍出来都是悲情的电影,采访中侯孝贤透露了他的一段童年经历:父亲常年生病,母亲常年忧郁甚至有些精神分裂,家里的气氛沉闷而压抑。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也让侯孝贤的骨子里浸染了一种悲情。这种悲情也最终从他的电影中表现出来。
  日本一代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对侯孝贤的电影风格影响很大,他们的电影都是没有电脑特技,没有花哨的剪辑,甚至很少有人物的特写,表情的细节都被他隐藏了起来,镜头始终保持在旁观者的位置,就像是上帝的目光,不动声色地俯视着俗世众生。这样纪录式的表现方式更加重了电影里的悲情。
  26岁进入电影圈的侯孝贤如今已经58岁了,他称这个年龄是自己最好的时光,因为脑子异常的清晰,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透,戈达尔晚年也曾说“水面上的事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下思考”,对于电影大师来说,60岁的头脑更喜欢“潜泳”,但身体也开始不听脑子支配,人生就是这样总在矛盾中前行。最后,拍了几十年艺术片的侯导说,华语电影的希望是武侠片,因为那是外国人拍不了的,他也要用10年拍一部武侠片,而且要树立一个标准。看来他要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献给武侠片了,侯孝贤的“武侠”会不会再一次震惊世界影坛呢?
  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
  ○对于电影大师来说60岁的头脑更喜欢“潜泳”,但身体也开始不听脑子支配,人生就是这样总在矛盾中前行。
  ———侯孝贤
  台湾的味道
  叫不出名的各种小吃让人垂涎三尺,尤其在饿着肚子采访的时候
  台湾的味道
  吃不尽的街头小吃
  对于初到台湾的我们来说,有三个器官会是最累的,第一个是脚:不停地走;第二个是眼:不住地看;第三个就是嘴:不断地吃。台湾小吃花样多、种类齐;小吃摊,小吃店的数量更多,所以这儿吃点那儿吃点,自然就辛苦嘴巴了。我们到台北的第二天就在秀芳的带领下来到台北的十大夜市之一饶河路夜市采访,我们除了用嘴问还要用嘴吃。
  ———白岩松
  初到台湾,在许多“第一印象”中,恐怕对小吃的印象绝对是最深刻的一种。在大陆也有许多小吃品种繁多的城市,比如成都、杭州、苏州等等,但跟台北相比,没法儿比,在台北可以是一条条的街道两侧全都是小吃店,在台北大多数上班族中午的午餐可以就是小吃,在台北做小吃买卖可以成为祖传家业、亿万富翁……台北人可以没有宴席,但决不能没有小吃。它不但是一种饮食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陆人刚到台湾来,有三个器官肯定会是最累的,脚不停地走,眼不停地看,嘴不停地吃。台湾的小吃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奇多,有台湾本土地,也有大陆各省的,还有国外的。在台北师范大学附近的永康路上,有号称百年老店的上海小吃,名气大得很,香港的名星们来台北,大多会来这里解馋。这里还有许多西方、日本传过来的小吃。当然最多的还是本土小吃,一听名字就知道:阿扁鸭、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芒果冰……听听这些名字,口水都流出来了,尤其是饿着肚子的时候,呵呵。
  台湾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是夜市。我们到台北的第二天就在卢秀芳的带领下,冲向台北的十大夜市之一饶河路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