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李渊:为什么?
李元吉:先说这盔甲吧。盔甲是用来行军打仗的,但准备盔甲并不等于造反啊。
李渊:胡说。盔甲兵器由兵部掌管,私藏私运,视同谋逆。
李元吉:可是,现在大战刚过,盔甲之事并非如律条规定的那样严格。比如,陛下要到齐王府去查,一定也有不符合律条的东西。我相信秦王府也一定有账外盔甲。
李渊:可杨文干是真的反叛了。
李元吉:但盔甲并没送到杨文干手中啊。杨文干反叛一定另有隐情。
李渊:嗯?
李元吉:如果有人想害太子,最有力的事实莫过于杨文干叛逆。杨文干原是东宫侍卫,他出事一定牵涉太子,大哥就有麻烦了。如果陛下认为杨文干谋逆与大哥有关,大哥就再也洗不清了。我看,这是二哥想取而代之。
李渊:可现在杨文干也不能不算叛逆啊。
李元吉:杨文干是否叛逆,现在就看宇文颖了。
李渊:什么意思?
李元吉:如果父皇肯调查,一定可以水落石出。押送盔甲的兵将为什么上山告变?杨文干怎么得到了消息?宇文颖到底跟杨文干说了什么?如果是宇文颖把有人告发的事情说了,肯定会激起杨文干铤而走险的。
李渊:这不会的,朕亲自交代过宇文颖。
李元吉:但,他下山前见过秦王。
李渊:你怎么知道?你大哥毕竟还是脱不了干系。
李元吉:大哥的责任在于管教不严,可与谋逆没有关系。大哥为什么要谋逆?他是太子、是皇储。这个事情很快就会真相大白的。
李渊:怎么说?
李元吉:只要杨文干和宇文颖一死,就都清楚了。
李渊:为什么?
李元吉:有人会杀了这两个人灭口。
李渊震惊,略缓了一下:四郎,听说你跟大郎搅在一起?
李元吉:是。
李渊:前两天,你诬告你二哥天命的事,我没有追究,忍下了。你和你大哥搅在一起,是想扳倒你二哥吗?为什么?
李元吉:大哥仁厚。维护大哥就是维护父皇,因为大哥的地位是父皇确定的。二哥自以为立功多,就可以把大哥挤下去。大哥处处避让,二哥步步紧逼。人总有急的时候,给杨文干准备盔甲,还不是被逼的?哪里是杨文干要反,是大哥在自卫。担心有一天,真动起手来,也不至于……难道陛下就忍心看着大哥被二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不能说没有父皇的错。
李渊一愣,盯着李元吉。
李元吉:二哥平日骄横跋扈,不把我和大哥放在眼里。我也就罢了,大哥贵为太子,又是兄长,却要受他欺侮。父皇不能及时出来维护大哥,却总是纵容二哥。我们能不担心吗?现在,连仁厚的大哥都被迫做出这样的举动了。陛下你想想,二哥已经把人逼到什么地步了。李元吉边说边抹眼泪。
李渊:好了,好了,不要让我再抓到!你们兄弟啊……
第八章
张婕妤等嫔妃等在里面,有的人怀里抱着孩子,见李渊来,伏拜。
张婕妤:我们都担心陛下啊。
李渊:秦王已去平叛,事情坏不到哪里去了。
张婕妤:我们担心的正是这个。
李渊:你们担心秦王?当初如果立二郎为太子,就没有今天这麻烦了。
张婕妤:太子确立多年,天下共知。一朝另立,难免带来诸多动乱,说不定后患无穷。我们现在受陛下庇护,太子仁义,将来太子继承大统,我们同样可以平安度日。如果换成秦王,生死存亡,只是不知道是如何死法了。
外面传来忙乱声,内侍突然进来报告:庆州露布来了。
报信的士兵:秦王马到成功,逆贼杨文干被一举剿灭。杨文干被秦王斩于阵前。宇文颖死于乱箭之下。
李渊似自言自语,小声地:果然如此,果然如此……
李渊:传朕旨意,秦王所率平叛军队驻守庆州,等待调用。放了太子,让太子、齐王也准备,与朕一起回长安。
李渊:如果不是四郎提醒,朕确实误会了大郎,险些酿成大祸。
裴寂:秦王府杜淹当时在豳州,他说是去为文学馆收购古书了。
李渊:豳州长史席辨曾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一起是不让人吃惊的。
裴寂:陛下,您看还要查下去吗?
李渊:查明白了又如何?大郎私下筹备盔甲,为的是防备二郎;二郎时刻注意东宫,抓住把柄就上告,都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思。这哪里像亲骨肉啊。
裴寂:陛下应该尽快想个办法了,否则真的闹起来,天下会大乱。
李渊:唉,朕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
李渊设宴,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先后来到待诏殿。
李建成:此次都是我教导无方,让二弟多辛苦一趟。
李世民:为江山社稷,不谈辛苦。
李元吉:二哥,那个杨文干为何不活捉回来,搞得大哥受累。
李世民:他誓死不降,我也没有办法,只好成全他。
李元吉:那宇文颖是怎么回事?
李世民:两军阵前,来不及看清楚。
李建成:四弟,二弟领军出征,你何必问这些不相干的事。
李元吉:好好,算我什么也没问。二哥辛苦了。
李世民:哼,不得罪已属万幸。
李渊:今天是家宴,几位宰相也都不是外人,好久也没有痛快喝一场了,今天不设监礼官,大家都尽兴。今天朕带个头,先喝三杯。
李渊:(对裴寂)那时候我们在晋阳,一起喝酒的时候好像更多。
裴寂:是,陛下。那时候,能请陛下到晋阳宫喝一次酒还不容易哪。
李渊:哈哈,朕当时为官谨慎,晋阳宫那可是隋朝皇帝的行宫啊。
裴寂:那时候,臣下与秦王也是经常喝酒的,而且还……
李渊:还什么?
裴寂:还赌博啊。那时候秦王好像总是输,臣总是赢。秦王,不是有意的吧?
李世民:怎么会是有意的呢?谁不想赢钱啊。
李渊:那时候,还经常出去打猎。北山的猎物真的不少,有一次打鹿,朕射出一箭,那鹿应声而倒,最后一看,箭竟然是二郎的。朕的箭哪去了?这事至今我也没想通,有时候,还会梦到这事,实在是很奇怪。
陈叔达:祝贺陛下。陛下的梦是吉兆,是陛下一家共得天下。
李渊:怪力乱神。不过,说到打下天下,确实是我们一家的共同努力啊。朕与太穆皇后生了四个儿子,玄霸死得早,没有尽力也没有享福。这大唐的天下,没有朕的这三个儿子,如何会有今天?
三个皇子离座,拜倒在地:孩儿不肖,让父皇至今操心。
李渊:你们兄弟一场,那是前世的缘分。你们兄弟能和睦相处,是朕最开心的事。
三皇子拱手敬酒,表现都很真诚:是,父皇。
宰相:祝贺陛下一家和睦康乐。
李渊:好。最近发生了杨文干的事,是我大唐的丑事,是我李家的丑事。朕查过了,朕很伤心啊。伤心到了没有勇气再查下去的地步。现在朕要告诉你们,这事到此为止。朕的孩子,朕有责任,过去没有说得太清楚,算朕的过失。你们的属下,你们要负责,以后,一定不予饶恕。但是,对那些为人臣而有野心的人,朕不能不有所惩戒。秦王府的杜淹,东宫的王珪、韦挺,一律流放越州。
内侍:陛下,北边来急报了。
李渊一惊:什么?
内侍:突厥进犯。突厥人马三万左右,已经南下,几天以后就到达长安。
李渊:(对李建成)突厥现已到朔州和忻州。李靖在蒲州,有多少人马?
李建成:五千。
李渊:传令李靖,突厥到蒲州,不许出击。突厥过后,领军跟进,随时做好准备背后袭击他们。
李建成:是。
李渊:长安现有多少人马?
李建成:不足一万。
李渊:全部集合在渭水南岸布阵戒备。
李建成:是。李建成鼓了鼓气,拜:陛下,我愿领兵征讨突厥,或者,领兵防卫长安。
李渊看了李建成一会儿,李建成始终不敢抬头,李渊转头看李世民:命秦王为征讨行军大总管,淮安王为行军总管,灵州都督李道宗为副。率长安全部人马,三天后出发,阻击突厥。调秦王庆州的兵马,火速返回,驰援长安,策应秦王。
李世民:是。儿臣即刻就去准备。
李渊:长安三十万人,可以集合出多少民兵?
裴寂:五口之家出一人,可以集合六万。
李渊:好,宣布长安戒严,每户出一兵,按里坊集合,发放武器,轮流上城防守。突厥,突厥,朕一想到突厥,就寝食难安。
李建成:突厥人口不敌关中,但兵马就有二十万,而且都是骑兵。大唐虽人口众多,但用于战斗的马匹不足十万,全靠步兵作战,对于突厥骑兵根本没有办法。
裴寂:大唐的长处是地大,但长安临近突厥,突厥进入大唐,几日即可抵达长安。大唐的长处没有发挥的余地。十六国时,胡骑横行中原,但只能在黄河流域,南下根本不可能,所以前秦苻坚南下,不战而败。虽有骑兵,无所用。
李建成:现在情况大不一样,我们总不会主动放弃长安吧?
李渊沉思一下道: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中原大乱之后,国力恢复有待时日。先行退后,暂避突厥锋芒。待时机成熟,收复失地,报仇雪恨,未为晚也。
李建成与裴寂互看一眼,
李建成:此事关系重大,应该仔细斟酌。
李渊:这是应急之策,无法仔细斟酌。商议一下,可行,就立刻动手。只是不知哪里合适?
裴寂:以微臣看来,山南即可。突厥人无法追过太白山,而山南襄州北阻大山,突厥无法穿越,南通大江,与江南交通方便,粮食供应便利。
李渊:(问李建成)你看呢?
李建成:儿臣以为可行。
李渊:好,就这样。裴寂立刻找人前往勘察,寻找合适的地方建设宫殿。一切简单从事。
裴寂:官员一律搬迁,那么百姓怎么办?
李渊:尽量都走。你们拟个办法吧。
李建成、裴寂:是。
李建成、裴寂一起从两仪殿出来。
李建成:一切就仰仗裴相了。
裴寂:没想到陛下这么快就决定了。迁都,即耗国力,又耗民财,要不是突厥屡犯长安,对大唐的威胁太大,是不该出此下策的。不过,殿下,我会全力以赴的。
李建成:好好。想个办法,别让秦王知道得太早。
裴寂:殿下放心吧。
李建成在和幕僚讨论迁都问题。
李建成:现在不是迁都有多少损失的问题,突厥问题无法解决,朝廷才出此下策。
魏征:突厥问题是严重,但严重到这个程度了吗?更重要的是,长安是大唐中心所在,不仅是牵一发动全身,实际上是关系整个大唐的大问题啊。迁都必须谨慎。
李建成:魏先生,为国为人,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陛下考虑到国力暂时无法恢复,才有了迁都的打算,而更长远的则是收复失地,彻底打败突厥。
魏征:孔子说过……
李建成打断魏征:魏先生的顾虑我明白,但陛下已经决定了,何况你也拿不出更好的对付突厥的办法。我现在要到两仪殿去,以后再说吧。
韦挺对魏征说:魏先生,你读书太多了。朝廷讲究的是铁腕啊。
魏征冷冷地回敬:没有半点良心吗?!
李世民怒吼:是哪个混账想出来的迁都?长安怎么可以拱手让给突厥?
房玄龄:听说是太子的意思,影响到陛下也是迁都的意思。
李世民:这个太子实在够不上太子了。
长孙无忌:杨文干叛乱这事,大郎应该做不成太子了,可趁迁都的机会,大郎又会夺回太子之位。殿下,我们应趁此机会,一举夺取太子之位。
李世民:迁都?说不定连大唐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太子?
房玄龄:那我们就力主抵抗突厥,再找机会。
杜如晦:听说朝廷拟订了一个迁都次序,好像按亲疏远近排列。
李世民好像没听见:突厥欺凌中原,几近百年,突厥威胁不除,别说长安,大唐存亡也是问题。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个迎击突厥的有力方案……
御前会议,讨论裴寂制定的迁都方案。
裴寂:迁都是不得已的办法。必须有人攘粝吕矗裨蛳逯菝挥心敲创蟮目占洹R皇奔洌哺遣怀瞿敲炊嗟姆孔印?
萧瑀:关键是百姓怎么办?朝廷迁走了,百姓要不要迁?不迁的话,谁来保护他们。不能把留下来的百姓白白送给突厥。
李建成:朝廷当然不能放弃百姓,我们会留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百姓的。当然,这也是保护北方。
萧瑀:如果有这样一支军队,那现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