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揭鄱裕挥猩凸Γ灰9敲刺煜氯嘶崛衔⒅豢慈钡悴豢闯杉ǎ踔潦侵厥有∪钡愫雎源蠊ā3潜菹掠懈钤兜目悸牵热绯沟捉饩鼍拥母局贫取?br /> 李世民:你知道杜如晦去世前留下的那个方案吗?
魏征:知道一些。我是赞同那个方案的,但是,因为那个方案实施要由地方配合,可是,现在地方问题更大,如何可以指望他们配合朝廷呢?
房玄龄:陛下如果下决心要进行军队改革,又何必与李靖将军为难。依臣看来,李将军可以在这件事上助一臂之力呢。
太极殿,宣旨官宣旨,李靖趋前,跪下。
宣旨官看了李靖一下:加授左光禄大夫,赏赐绸缎一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户。
大殿中“嗡”的一声,赞叹声起。李靖伏拜。
监礼官:刑部尚书跪下领旨。改刑部尚书为兵部尚书。
李靖跪下,看了一眼监礼官,监礼官点点头,萧瑀在一边摇摇头。
两仪殿后殿,房玄龄与李世民对坐。
李世民:李靖这个人,兵法娴熟,是他的长处,他几乎是不败将军。我用他领兵征战,是用他的长处。用不到他的长处时,我就要让他做文官,与领兵无关。不过兵部可以调拨武器,到底还是有危险,当年隐太子,就是不交还兵部武器出的事情。
房玄龄:是的。所以小心无大错。
李世民:他没有朝政的野心,功劳大到我要提拔他为右仆射。
侯君集:左仆射说得对,小心无大错。陛下不是让我跟他学兵法吗?
李世民:是啊,学得怎么样?
侯君集:他没有全教给我。
李世民:你怎么知道?
侯君集:不知道,只是觉得。
李世民:这样吧,换你做兵部尚书,稳妥一些。
李世民把手里的手卷递给房玄龄。房玄龄接过手卷,阅读。
李世民:这个魏征,还嫌麻烦不够。不光对我不恭敬,连朝中大臣也得罪了。
房玄龄读完手卷,递还给李世民。
房玄龄:结党营私,这倒不像是尚书右丞所为。
李世民:你是说这是诬告了?
房玄龄:这话要看怎么讲。若说结党,我也有些亲信在朝中担任要职。别人要是告我,我能有什么话说?结党事小,营私事大。若是一党人心都向着陛下,向着朝廷,便不足畏惧。怕的是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谋什么私利。臣以为,最好还是派人去查一下。
李世民:我已经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了。
太极殿,李世民和房玄龄入。大臣们拜。李世民巡视,满意地一笑。
李世民:突厥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日子要好过了。(对李靖)兵部的事情没有那么多了。你的日子要难过了,没有军功可立了。
李靖得意地摇摇头,微笑。大臣们感叹。
李世民:我让右卫大将军跟你学兵法,你为什么不全部教给他?
李靖怒,抑制住,盯了侯君集一眼。侯君集不躲避李靖的目光。
李靖:天下太平,臣之所教,足够了。右卫大将军要学臣的全部,怕是右卫大将军要谋反吧。
侯君集:这么说,兵部尚书有谋反之术了?
李靖怒。
李世民不满地看了侯君集一眼,对李靖:如果命你为右仆射,你会不会觉得委屈?
李靖看着李世民:从何说起?
李世民:不过,右仆射处理天下大政,很费心思,不如驰骋疆场痛快。
李靖:我想不至于吧。
房玄龄:如果兵部尚书为右仆射,真的是出将入相了。
侯君集酸溜溜又无奈,轻轻地摇了摇头。
李世民:天下安定,朝政、百官上下一心,(对王珪)侍中,你一向对人有所判断,你怎么看在座的各位呢?
王珪:啊,这要得罪人的,尤其诸位都是朝廷重臣。不过,臣确实常常在想,谨慎小心,忘我于朝廷,当做必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奏事详细明白、公允,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事务,治理紧急事务,诸事兼做,我不如戴胄。唯恐君王不如尧、舜,以谏争为己任,我不如魏征。至于宣扬清正,嫉恶好善,我比上述诸位,稍强一些而已。
李世民点头微笑,巡看诸臣:说得好。真的是这样。我每次坐在这里看你们,尤其是朝廷大会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现在,我明白了,是你们衣服颜色杂乱,分辨不清,气象不足。诸位看是不是这样?
各大臣互相看看。
魏征:既然官职有品有位,不妨,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穿红色,五品穿浅红,六品穿绿色,七品穿浅绿,八品穿青色,九品浅青。
李世民:这个好,礼部拟诏,什么样的品位,穿什么样的颜色,会有气象的。
房玄龄:以前的朝代也有分服色的,但是我们分得更细,可是为什么三品以上是紫色呢?
魏征:这么分,是按染料制作的难易来分。紫色染料最难做,民间都知道。三品以上服用紫色,大家一看就明白他的位置是最高的。
房玄龄:对。这样不用说,就都会明白。
李世民:黄金比白银贵重,也是不用说的。这样好。
魏征:我倒是觉得朝廷有一件大事,现在还没有做好。
李世民一惊:大事?还没做好?
魏征点点头:册封太子以后,还一直没有太子少师,这是一件大事。
李世民:是啊,太子的事,我疏忽了。那么,谁来做少师呢?
魏征:有一个人,就是太子少保。
李世民:李纲。嗯,太子三师是很高的荣誉,又要具体管理太子的事务,非要德高望重者不可。太子少师是指导太子读书的,这样吧,将太子少保升为太子少师,李纲的学问、品德都是第一,武德年他就做隐太子的少保,我为太子时,他又做我的少师,现在让他来做太子少师,再好不过了。
李靖:我看,御史大夫可以做太子少傅,他对别人的要求、挑剔,唯恐不苛刻,少傅管理规劝太子行为,用他最合适不过了。
李世民微笑:御史大夫弹劾了你一次,你是耿耿于怀呀。不过很对,御史大夫虽然是太上皇的人,但只有他做人耿直,那就免去他的御史大夫,转任太子少傅吧。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李世民下诏,将太子少保李纲升为太子少师,免萧瑀御史大夫,任太子少傅。
两仪殿后殿,李世民在殿中阅读奏章,魏征大步走来。李世民抬起头来,看着走过来的魏征。
李世民挖苦的语气:魏大人,几天没听你说话了。这几天朕又做了什么对不起天下人的事吗?
魏征:别的没什么。只是前日陛下让人传话给我,说什么“以后做什么事,藏着点,不要再让发现”之类的话。臣以为,此言大为不是。
李世民:哦?怎么不是了?
魏征:臣以为君臣应当以同样的戒律规束自己的行为,没听说过把公道放到一边,做事藏藏掖掖。要是君王臣子都来这样做,那天下人的命运,真的是危险了。
李世民的表情严肃起来:寻思起来,我也后悔当初说了此话。谁也不该背地里做些有违公道的事啊。
魏征:臣以身许国,按公道行事,不敢有任何欺骗隐瞒的行为,才对得起良心。但愿陛下当我是良臣,不要当我是忠臣。
李世民:忠臣良臣的区别你以前说过,可是上次说得太简单,我还是不太明白。
魏征:良臣择主而侍,竭尽所能,身获美名,子孙传世。忠臣只知道要与君主同声共气,命运和君主紧紧联系在一起,倘若君主遭难,忠臣便落得个无家无国的下场,空剩下一个名分。两者相差甚远,陛下不可混淆。
李世民点头赞许。
第三十一章
两仪殿,李世民一人在阅读杜如晦生前制定的军队改革计划。李世民突然抬起头来问内侍,得知门下省当值是魏征,便打着灯笼,去门下省。魏征见是李世民,赶紧迎候。李世民让内侍外面等候,自己与魏征坐下。
李世民:我让李靖做兵部尚书的事,你从没说过什么。你是没有看法吗?
魏征:臣还是一样的看法。如何处理李靖将军不是问题的关键,最终的目的是要进行军队改革。
李世民:那你对军队改革怎么看?
魏征:此事关系重大,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在臣下觉得最难办的问题是如何改?这就像陛下打仗,从哪个方向突击是有一定道理的。军队问题也一样。经常在一起打仗的武将,彼此熟悉。经常指挥的战士也熟悉。施行兵将分离,对于安定一定有益。微臣依然认为解决军队的问题应该是改革现有的统兵方式。臣劝陛下还是与其他大臣多商议。事关重大,要有一个稳妥的方案才行。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同。
两仪殿后殿,李世民与侯君集议事。
李世民:我找你来,是因为你曾跟随我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最知道军队内部的事情。现在有大臣提出要改革现有的统兵方式,你以为呢?
侯君集:臣支持改革。
李世民:你应该知道,军队的将领与部下之间,那是生死与共的关系。统帅与部将关系不好,战争能够打胜,一定是怪事。
侯君集:这个微臣当然知晓。
李世民:因此,改革统兵制度,这个问题就成了关键。将军与部将之间,在长期的战斗中形成了很固定的关系,而且也有感情。强行分开,他们一定有意见。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找一个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侯君集:军队之中,命令第一。对待军队,采用命令即可。
李世民:不会这么简单。举一个例子,在战斗中,如果指挥官下达了一个错误命令,你执行不执行?但是你心里怎么想,服气吗?军队问题涉及重大,我们所下的命令,应该让大家都接受,不能心里不服气。
侯君集:是啊,可我也没有好办法啊。
李世民:这是一件大事,不要急,要寻找办法,跟大家多商量。不过,朕要提醒的是,不可太过张扬,反而坏了事情。
侯君集:微臣谨记。
两仪殿,李世民对李靖:你是熟悉军队的,所以让你执掌兵部再合适没有。既然如此,兵部可不可以做一个具体计划呢?
李靖: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要改革军队了吗?
李世民一愣:将军这是何意?
李靖:我为兵部尚书,陛下没有问过我的看法,就决定改革军队了吗?
李世民沉吟片刻:这件事没有跟你商量就做决定的确不大妥当。
李靖:臣有一个最重大的疑虑,如果不先说出,恐不方便。大唐立国,时间不久,烽火硝烟,也是刚刚散尽。但是,现在就以军队,特别是军官为目标进行改革,不知道是否会引来疑虑。
李世民:什么疑虑?
李靖:军官们会不会猜疑……会有些失落情绪吧。
李世民:对,你说得没错。如果改革,他们确实会有失落情绪。但是,如果不改革呢?百姓会不会有失望情绪呢?
李靖:军官们的失落情绪,可能会导致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改革不能以削弱军力为代价,这是当然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找到既不削弱兵力,又能减轻财政压力的方法呢?
李靖:臣的意见是,改革军队的事,还是放放再说。
李世民心情沉重。
尚书省,房玄龄在支持会议。
房玄龄:杜如晦留下的改革方案,要施行兵将分离体制,但是并没有说具体要如何办。现在,军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头,改革军队对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也有好处。大家议议,有什么好的主意没有。
温彦博:现在的将领统帅士兵,都有很长时间了,分离有什么意义啊,难道供应要减少吗?兵将分离,不会削弱战斗力吗?
房玄龄:这个分离的意思,主要是指平常训练和战斗的分离。我们现在的训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这个训练不一定要将军亲自指挥不可。但是,领兵打仗则非将军不可。将军平时只管研究战法,士兵训练另有其人,这样的好处是战士和将军都能适应更多,而不是只认一方。
戴胄:至于供应问题,是要有所降低。现在的供应,是战时的状况,可是现在没有战争,平时不应该跟战时一样。
侯君集:现在的十六卫其实可以不动,可以依然作为卫士的统管机构。将军们所在的十六卫,也可以不动,可以作为俸料的寄存机构。同时,十六卫也是将军晋升的序列,各个卫之间,也可以进行调整补充。难办的是卫士所属,要不要调整,而供应降低,肯定会有意见。如果有所补偿,卫士也应该没有问题。
戴胄:要补偿,那不等于没有减少吗?财政的负担还不是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