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万里
旅途的最后十几天,木兰与贺廷玉一直并肩而行,贺廷玉一路帮助身材矮小的木兰拿行李找吃的。木兰对贺廷玉也很信任,她知道他并没看出自己的身份,而是发自纯粹的友谊。
※ ※ ※
炀帝在远征高丽时,隋朝名将几乎全都参加了,他们是:
宇文述、来护儿、李景、薛世雄、杨义臣、鱼惧罗、麦铁杖、樊子盖、史样、卫玄、王辨、斛斯万善、鹿愿、范贵、冯孝慈、周法尚、王仁恭、吐万绪、赵才。虽说失去了创业的宿将——韩擒虎、贺若弼、达奚长等人,仍然称得上阵容强大。
来护儿,出生在江南水乡,擅长水战,远征中被炀帝任命为水师都督(相当今日的舰队总司令),他率三百只战船以山东半岛出发,横穿黄海直捣高丽国都城——平壤。
来护儿有三个已经成人的儿子,兄弟三人作为幕僚辅助父亲参战。最小的儿子叫来整,特别勇敢聪敏。各地造反的贼军都称“唯惧来六郎”,来六郎是“来家排行老六”的意思。
炀帝尚未到达涿郡,右光禄大夫兼左翊卫将军元寿突然病故,享年六十三岁,这在当时并不算短寿,但这是远征开始前隋失去的第一员大将,在炀帝的豪情壮志上点上了一抹阴影。
而后,炀帝说:“文升年纪大了,也要多保重。”
文升是大将卫玄的字。他不论是当大臣还是任将军时,都功绩卓着、战功显赫。这员大将已经七十三岁,在当时早已是古稀的年纪。皇帝的关怀之言使老将军深受感动,也因此认为,炀帝其实并不是冷酷无情的人,只是感情起伏很大,生起气来不加控制罢了。在朝廷这种事卫玄看到很多次,目前,老将军对皇帝还是十分尊重的。
木兰到达涿郡之后,顺利地在骑兵部队注了册,领到盔甲、马匹、粮食。故乡同行而来的老乡,一到涿郡就分发到各个部队。不知何故,木兰和贺廷玉分到同一个部队,相处时间不长,两人却成为难得的知己。在领马的过程中,见到一位骑着马,说话使人轰耳欲聋的人。
“听这嗓子,一定是鱼将军。”贺廷玉笑着对木兰说。
鱼惧罗是隋朝一员猛将,他说话声音大出了名,不单声音大,声音还传得远,据说离他数百步之外都能听到他讲话的声音。
涿郡一时之间,成了文武百官、天下名人集合之地。木兰和贺廷玉牵着领到的战马,穿过混杂的人群,走过尘土飞扬的街巷。有了马,今后不光要考虑自己的吃饭问题,连马的饲养也必须伤神了。
一群骑马的人从他俩前经过,领头的人穿官服并没配带盔甲,这人比随从的士兵个头高大,威风凛凛,美髯垂胸。
“这位官人是谁呀?”贺廷玉好奇地问身边的人。
“什么,连他都不知道?这位是楚国公杨礼部。”
杨礼部即礼部尚书杨玄感。他虽然姓杨,但和隋皇室并不属同家族,是少数的名门之主。
“像你这小娃儿啊,杨礼部只消用左手的小指头,就能把你给按个稀巴烂。”
说话的人看着木兰笑,木兰自己心中也这么想,所以没有反驳。
“他便是被称为楚霸王项羽再世的人……”颇有感慨的贺廷玉喃喃自语地说道。
杨玄感在当时武艺高强,无人能比,是名满天下的大将。平定内乱,多次讨伐外敌,他骑着战马,舞动长矛英勇前进,敌兵闻风丧胆,四处逃散。其父杨素,在炀帝排挤他哥哥自己当皇帝过程中是有功的人物,深受炀帝的信任,但他总觉得自己功高无比,十分傲慢,逐渐炀帝对他不满,杨素在大业二年(公元六○六年)死去。
“人们说他死得正是时候,免得皇帝被激得灭他九族。”
讲这番话的人是一个办理新兵登记的人,说完话匆匆离去,看上去是个下级文官。
被认为武艺高超无人能比的杨玄感,这回远征并没彼任命为先锋,仅负责当后方补给的工作。反正朝廷高高在上,皇帝大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和木兰、贺廷玉没有多大关系。
在当时,把主管国政中枢的大臣称作“五贵”,他们是左光禄大夫——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他们都驻扎在炀帝的大本营之中。在皇帝出征时,炀帝不单把军队派到了涿郡,整个朝廷也搬到了涿郡,其中有文官,也有带来的后官嫔妃。炀帝行军途中执行公务,荒淫的生活一天也不中断,在尘土飞扬的荒野上,士兵战马旁,装饰华丽的女眷马车,宦官们来来往往。朝廷办事机构都集中到涿郡来了,临时连起的房屋、办公的事务所、士兵宿营地在涿郡处处可见。
在一年之全军整编完毕。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的征远大将军编成十二个军,分别称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各军的主力是步兵。骑兵总人数为四万八千人,平均分配到各军,每军四千名骑兵。然后把每军的骑兵再组成一支骑兵队,十个骑兵队为一团。步兵每百人组成一个队,二十个步兵队叫一团。每个团的战旗、盔甲色彩不同,部队要添置很多盔甲,仅仅这项就需不少的军费。炀帝并不把这些开支当回事,奢侈惯了的天子对军费小器怎么成!
炀帝健步登上阅兵楼台,心满意足地俯视台下,并回过头看着紧跟其后的宇文述,他心情舒畅地笑了。
“请看,天子眼下的壮观军阵以前有过吗?秦始皇、汉武帝也未曾亲身统帅过这样的百万大军。”
“诚如陛下所言。”
宇文述恭恭敬敬地答道。跟随其后的三个儿子毕恭毕敬地向炀帝施礼,感谢天子的大恩大德。楼台上站着的人,没有一个人能预见到六年后在离涿郡一千六百里的江都,炀帝被宇文述的儿子杀死,在五十岁结束了皇帝的生涯。现在,炀帝正沉醉于统帅着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军队的狂喜之中。
大业八年,壬申年(公元六一二年)正月初三拂晓,古今未曾有的千军万马开始从涿郡向辽河方向进发,具体地说,这天出发的是第一军,此后每天出发一个军,摆开每军间隔四十里的阵势前进。
炀帝在楼台上兴致勃勃地观看第一军出征。以“五贵”为首的文武大臣也在身后观阵,皇后、宠妃们都在座。皇后姓萧,在隋统一全国之前有个梁国,皇后就是这个国家国王的女儿,她才貌双全,淫乱无比的炀帝一眼就看中了她,娶她为正室。阅兵开始,炀帝的大手一挥,楼台下层的鼓乐手们鼓笙高奏,号令连声响起……,红黄蓝绿五颜六色的军旗迎风招展,数万战马嘶鸣,气壮山河……
一百十三万的征辽大军,身穿战袍雄纠纠地启程了。初春的阳光,照射在将士们的盔甲上,反射出银光的海洋,晃眼的光芒刺着楼台上女官的眼睛,使她们发出尖叫,连炀帝也无可奈何地抬起一支手来遮挡这耀眼的光芒。
此时的木兰,对炀帝说来仅仅是百万大军中的一名小卒。木兰战袍上的盔甲银光闪闪,她轻轻地扣打着马的脖颈,并把视线投向楼台……
木兰对地位没有更多的奢求,只想能活着回到家乡也就心满意足了。她骑着战马精神抖擞地走过山海关,只看到眼前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情绪高昂,全没想到战争的惨烈。此时的木兰,仍然只是个母亲口中的黄花儿大闺女而已。
OCR,司马浮云校对,整理转载(fuyun/)
第二章 征辽之役
Ⅰ
贺廷玉,字伯阳,与名叫花木兰的“少年”相识在大业七年,黄河下游的河畔。黄河下游一带的秋天,一望无边的蔚蓝天空,无边无际的黄土大地。黄河好像半面大地在地平线上缓缓爬行。朦胧的对岸什么也看不清,只知道有草和树,还有人群,从遥远南方走来的充军行列到这儿也中断了。要乘船到对岸,拉车的牛和马以及车上的鸡猪等,都要在这儿用渡船运到对岸。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讲话南腔北调,彼此之间连话都难听懂。牛在叫,鸡在鸡啼,差人在大声吼着,商人低头喃喃细语,牛扭曲着身子一动也不动,受惊的马在狂奔,一片混杂让人感到耳鸣头痛。
贺廷玉身高六尺有余,虎背狼腰,自古以来优秀的武人都是这种匀称的身材。他出生在武威郡,当地是长安与西域各国相连的通路,当地居民很多人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和汉族人有区别。贺廷玉头发眼睛是黑色的,但头发有点波儿,很细柔,高鼻梁,眼窝深陷,给人一种机敏、温和的印象。他也是代替年老疾病缠身的父亲应征充军的,不过,对他来讲这回不是初阵,在少年时代他曾经参加过讨伐吐谷浑的战斗。吐谷浑人生活在荒凉的青海高原,这个游牧国家的人生来彪悍强健,他们时常袭击旅途中的商队,掠夺他们的财物。炀帝亲自带兵讨伐他们,他们认输了。于是,隋征服了西域各国,并取得垄断大陆贸易的权力。
贺廷玉武艺高强,马上的刀枪功夫,在武威郡周围四个县一万一千七百人之中无人能与他匹敌。他正反复考虑着,如何参加征辽之役,而后再如何平安地返回家乡这些问题,信步来到了黄河的下游。因为黄河上游到中游都发生了大洪水,没办法渡河,好不容易才在下游找到渡河场所。
突然,一股强盗偷袭过来。这些家伙以掠夺运输中的粮食、衣服、被褥为目标,他们并不是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士,而是彻头彻尾贪得无厌的贼寇。近八十人的强盗,武器装备齐全,各个身体强悍,大声怪叫着冲杀过来。人们在哀鸣中四处逃散,连牛都惊叫着奔逃。手无寸铁的充军征辽的士兵,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者,抵抗大概也是无用。贺廷玉向四周环视了一下,心想眼下只有自己来保护自己了。正在这时他觉得一阵风从他左侧迎面袭来,瞬间一个骑马的强盗冲到他面前,只听一声惨叫,那个强盗一个倒栽葱摔倒在沙烟之中。贺廷玉正莫明其妙,发现是在他左后方的一位少年射出的箭,使强盗中箭丧命,贺廷玉十分佩服少年箭法和胆略,并且非常感激他救了自己。
经过二人一番拼杀,贼寇留下二十几具尸体,仓惶地逃走。贺廷玉和少年相互通报了姓名,两人之所以言语能沟通,是因为贺廷玉的家附近有一位江南出生的商人之故。贺廷玉也知道了这位少年叫花木兰,字子英,今年十七岁,贺廷玉看木兰不像有十七岁,充其量也不过十五岁。少年长得英俊,长长的睫毛,脸皮细嫩,气质高雅,动作敏捷,并看到他的剑法和弓技相当出色。
“你也是来从军征辽的吗?”贺廷玉问木兰。
少年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点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跳动着的闪光。木兰在通报姓名时眼中已经充满了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光芒。
本兰原想自报一个听起来就像男子的假名,如花虎、花龙那样的名字。但又一想壮士带兰字的名字先例也不少。实际生活中使用多的不是名,而是字。再说,当时也常以家中兄弟的进行顺序来称呼,字子英也可以不用,那么自己作为花家长子,叫“花大郎”的话岂不更好。就那么一、二年一直掩盖着,可又一考虑,也还得这并非长久之策。
“长相和名字都像女子。”
贺廷王心中这样想,但没说出口。他知道这会伤害对方,使他生气的。贺廷玉的这种思虑,与其说他是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毋宁说他比住在长安洛阳的老江湖更会体谅人。
这样的人离开亲人,参加万里之遥的征程也着实够凄惨的。贺廷玉又想,自己小时,也有一个同胞兄弟因病死了,如果还活着,应和这个少年年纪差不多,心里暗自决定要多照顾木兰。
对木兰来说,男子都不怎么能靠得住。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说话声音会暴露身份,于是尽可能少说话。回答贺廷玉问话时,只是点点头。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但是,木兰心中已经很清楚贺廷玉不是坏人,到了涿郡二人又分在同一个部队,这才放下心。
※ ※ ※
征辽大军一百一十三余万,浩浩荡荡地越过万里长城以东。数万军旗迎风招展,各路兵马军装颜色不同,看上去好像荒野中盛开着无数鲜艳花朵。《隋书》中有这样记述:“旌旗飘千里,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出师场面。”
在翻越长城之前,征辽大军可以看到右侧有大海,内地来的士兵对大海感到陌生、神秘,大部分人生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海,有些人高兴地说:“当兵真好,还能看到大海。”有人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