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 孟获立志传 (全) 作者:吴宇林
阿青坐起来,严肃地看着我说:“胡子。”
“啊?”
“你堕落了。”
“错。我这叫做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廿四章 孟获妙计安天下 「本章字数:2371 最新更新时间:2007…01…01 01:02:00。0」
运气真是一种古怪的东西。
当初我拼死拼活、绞尽脑汁地要一战成名,打来打去却永远不成名,当我腐化堕落变成寄生虫的时候,我在军事上的运气突然转了。
203年初夏,我闲得百无聊赖的时候,驻守长江防线的黄忠又派来信使,报告说发现大批逃亡的周瑜士兵,请求出兵趁机去占点便宜。黄忠还送来了几个职位较高的下层军官,我叫来一审,原来许昌一战,周瑜军也是惨胜,最大的损失是许昌里囤积的粮食全都毁之一炬。军中缺粮,负责豫州徐州的鲁肃只能尽力保障追击曹操的精锐部队,质量较差的降兵和新编部队很难保障。现在到了夏初粮食最艰难的时刻,部分军官比较贪渎或者昏庸的部队陆续断炊,他们害怕受罚不敢上报,就搜集些树叶秕谷之类的东西做粗粥来应付。实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开始逃亡。
粮食我有,荆州五郡有刘表军大量的存粮。我立刻带领一万南蛮精兵北上。我跟阿青说这次不带她去了,阿青居然没有反对,只是说了句:“我帮你准备铠甲。”
五月初七,大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庐江。说是“收复”,其实是周瑜军让给我的,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守,只是我军推进得快,众蛮子想着为他们崇拜的皇帝建功立业,赛跑一样地往北冲。我怕他们仓促投入交战吃亏,快马追上金环三结的前锋时,他们已经开始攻城了。我发现我军连云梯都没准备,愤怒地喝问:“金环三结那个王八蛋在哪里?”众蛮子兴奋得嗷嗷叫,没人听到我在问什么,只有一个老成些的指指前面,我才发现我的先锋部队长官,正率领几百人的敢死队扑通扑通跳进护城河。
现在是初夏,庐江的土城上次打仗损毁了一些,修补得马虎,土砖每经过处理,外面长了许多小灌木。金环三结这个莽汉的战术就是组织一批敢死队顺着这些灌木往上爬。
我立马城下,看着几百个赤裸上身,嘴里衔刀,单手举盾牌的家伙像猿猴一样嗖嗖地爬城,突然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走运的是守军箭矢不密,众蛮子身手之敏捷又是汉人没见过的,他们目瞪口呆的功夫,这帮家伙已经爬了上去。金环三结光着膀子,夺下周瑜军一面军旗,从裤裆里掏出我军大旗绑了上去,就站在城头摇摆。城下蛮子们发出排山倒海的呐喊,滚滚而上,庐江城就这么破了。
原来我军咬上的只是周瑜军的后卫,算是打了一个小胜仗,杀死两三百人,俘虏了八百来人。我先公开赞扬一下先锋军的英勇,然后关起门偷偷训斥金环三结胡来:“老子教给你的兵法呢?有不准备器械就攻城的么?”
金环三结倒也老实:“老大我错了,到了城下一擂鼓,我脑子一热就什么都忘了。”
“他妈的下次你怎么办?”
“北上许昌!我看死小白脸的部队都是孬种,我的部下就能打到那个什么河水!”金环三结完全没有吸取到教训。
我正盘算要不要北上许昌的时候,负责指挥侦察兵的蔡狗焦急万分地跑来报告说:“周瑜的十万河北铁骑已经过河南下!”
这年头没有Google,信息不发达,出兵都爱吹牛,我这次一万多人北上就敢号称五万,所以周瑜的十万铁骑估计最多也就两三万的样子,赵云更判断说:“按照我们审讯周瑜军俘虏的结果,周瑜再怎么搜刮,也凑不足一万骑兵作战用的物资。”
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敢去碰,一旦我攻不下许昌,然后被迫在野战中对付大队骑兵,我军这些步兵在平原上绝对不是人家对手。
“咱们按兵不动,让江南调一些小队人马虚张旗号往北来,显得我军源源不断的样子。”我说出我的想法。
“云请求率本部骑兵,去试探一下敌军实力。”赵云还是不服。他的部队因为运送马匹过江的关系,虽然是骑兵却落在了后面,错过了庐江之战,很有点不爽。
“一千对十万?这可不行。”我不敢答应他,军马对于我来说,是无价之宝,赵云部下的一千好马,可以说是我手头全部的家当,我舍不得拿去冒险,何况是一比一百的奇险。
“云之所部,足以以一当十!军马耗费粮草极巨,周家骑兵,绝没有一万!”看来“赵云一身都是胆”这句话倒是有根据的,这家伙貌似老成持重,其实一把年纪了比他妈的金环三结还冒失。
“咱们等等。”
于是,我军就没再前进,周瑜似乎也不想在水网地带跟我从他那里抢来的、装备了大型弩机的战船遭遇,没有逼近,部队到了许昌就停住不动了。
过了一个月我才知道,这“大队骑兵南下”其实是唬人的,周瑜军粮马料都不充足,他的主力都在河北就食,这一次只是虚张旗帜散布消息,不过现在秋粮已经开始收割,许昌军得到了一些补充,估计是没有便宜可占了。
我气得狠狠骂了负责侦察工作的蔡狗一顿,这小子升了官之后堕落得比我还严重,整天酒气熏天的,要不是看在死去的蔡猫份上,而且不好意思公开承认失败,早就把他换掉了。
我的北伐严格地说来,从战术上是一个平手,从战略上我更是输了一招。但我毕竟从平袁绍、败曹操的周瑜身上又咬下了一块肉。我召集部下的王粲等一群文官,让他们写一篇诏书,炫耀一下我军的英雄无敌,号召天下人拥护汉室,反对周瑜。
文化人就是文化人。我本来只想要一篇官样文章,给这次战役扣一个“胜利”的帽子,也算对朝廷和部下们有个体面的交待。这批荆州名士却给我弄出了一篇数千字长、骈四骊六的长文,虽然好多典故我都不懂,但读起来果然气派十足。
听完之后,我忽然有些疑惑,问王粲:“我有些没懂,你刚才好像说了什么垓下山风、燕然石刻之类的,难道是说这一仗是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当然是我军大胜!”王粲看看我,突然迷惑起来,“大王这么问,难道这一仗咱们输了?”
“你连这一仗输赢都不知道,这些文章是怎么写的?难道你没有采访一下参战的将军们么?”
“写文章跟将军们有什么关系,不过这篇讨伪齐王周瑜的文章,我倒是请几位同僚看过了。”
我知道那些军官武夫跟王粲没什么共同语言,他说的“同僚”就是甘宁在荆州搜罗的那几个“名士”外加我的饭桶秘书步骘,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懂得军事的,随口问了句:“他们怎么说?”
王粲得意洋洋地说:“一字难减,一字难增,文章气韵,浑然天成。”
第廿五章 赔了婆婆又折兵 「本章字数:3148 最新更新时间:2007…01…01 16:36:04。0」
文人们大肆吹嘘一番,虽然遭到军人们私底下嘲笑,却也有一点宣传效果。毕竟天下识字之人中,懂军事的少,看不到战略上的东西,只能看出我军占了周瑜一座城。王粲的假新闻散布出去之后,我军名声大震,有许多北方的士族文武来投,包括一些原来袁绍势力中的二流人物,可惜还是以武将为主,没有一个智力超过八十的。
最离谱的投靠者是我的“亲戚”。
拖家带口的上千人,大模大样直接跑到我的王府,就要往里搬家。我的部下们当然要赶,这帮不速之客也不害怕,老老小小的一起大哭大闹,说是我的亲戚,说我发达了就不认亲戚了云云。我的卫兵都是银坑峒的,见这帮大王的亲戚都是生面孔,当是骗子,下手更重。恰好赵云保护阿青出城跑马,回来时看到,喝住卫兵,问了情况,赵云飞奔来报告我:“大王,你的许多亲戚来了,快去迎接!”
“我爸爸来了?”
“不是,是你太叔公他们。”
“太叔公?”
“小获获!”“不劳!”被赵云拉着走出门外,我差点吓得掉头就跑,一大班衣衫褴褛、操古怪方言的汉族老头亲热地冲我张开双臂,活像《生化危机》的场面。
这时我看到阿青站在这群丐帮身后,强绷着脸跟几个最老的老头聊天,再看赵云,这老实人居然一脸坏笑,我低声问:“我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会无聊到雇一帮乞丐来耍我吧?”
“他们真的都是你的亲戚,那几个最老的,你就得叫太叔公。”赵云终于点破了谜底,“他们是邹县的孟轲后代,来投靠你的。”
“我……我……”我没法子,走到几个最老的老头面前行礼,不知道说什么好。
其中一个微笑着拿出一卷巨大的布,另外几个人过来帮忙展开,却是孟氏族谱。其中一支墨迹崭新,以“孟二狗”开始,此人后面原来的注解被涂掉,改成“迁至南中”,接下来胡乱编造了两代,就出现了“孟获孟不劳”的名字。
老头们冲我微笑,齐齐伸出一只右手,至于是“请看”,还是“付钱”,就随便怎么理解了。
江北的周瑜一边消化新占领的地盘,一边扫清残余敌人,我的地盘上暂时一片平静。
我不是笨蛋,知道周瑜还会再来,剩下的时间不敢荒废在舒服的王府里,东奔西跑地忙着消化大批新吸收的地盘,训练士兵,准备武器,以便保卫疆土。现在我已经放弃了从前“为了天下苍生让出地盘”的想法,即使是对于一个独裁者来说,地盘不是那么好让的,每个势力都是由许多许多不同的人组成的,“和平”并不是权力者中间的主流理想。我可以想想,我宣布交出权力换取和平之后,包括小皇帝、刘备甚至甘宁在内,许多人都会立刻跳出来要求接管权力,并且自信满满地可以击败周瑜。至于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死,他们是不在乎的。
于是,我只能继续扮演权臣,为了我的势力而日理万机。
这种生活听起来很威风,其实真是累死人。我最头疼的是应酬。步骘充当我实际上的人力资源总监,掌握所有来投奔我的“名士”“名将”们的情况。但这好几十“名士”“名将”中间,只有一小部分我听说过,而我听说过的这些也都是那种鸡肋人物,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也没有。
我当然已经不再相信演义小说对三国人物的评价了,但判断一个人到底有多大能力,实在是一项劳心费力的工作。武将还好说,我的兵法知识和战争经验可以帮助我判断对方的大概能力,至于勇敢不勇敢我倒不担心,我的部队里到处都是鄙视懦夫的南蛮好汉,没种的家伙过不了一个月自己就会跑来辞职的。
文官是最头疼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干好一个公务员,这个题目我完全无解,反正王粲等几个荆州“名士”我很不满意,他们除了写文章说道德之外,对于人间事物几乎一无所知,我开始还企图跟他们讨论事情,后来就只跟蒲元朵思商量了。当然,我是绝对不会放蒲元这个贪心大奸臣出去做官的。只好挑选一些说话我能听懂的家伙去上任,书呆子们留在手边,反正他们也不是完全闲着,小皇帝隔三差五就会下个古文圣旨质询我一些事情,正好交给他们去回复。最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完全不觉得写这种空对空的废话文书无聊,反而觉得很光荣,因为这些东西会做为皇家档案的一部分,永传后世。我本来想提醒他们之前两百年的皇家档案都在洛阳毁掉了,但终究没有说。
除了没完没了地宴请、面试、接见下属,我主要精力用来培训我的蛮子部下们,每天吃完晚饭给他们上一个时辰的兵法课,第二天早晨还要每天上朝。兵法这种东西对于缺乏战斗经验和战史知识的人来说,学得非常辛苦,现在想想,我在这方面其实是天赋异禀,毕竟我比古代人多了两千年的历史知识,学习兵法事半功倍。我学习甘宁的法子,把来投靠我的孟氏族人中精壮的部分也编入部队,看在我的面子上,我的南蛮部下们对这些“大王亲戚”相当尊敬,而这些山东骗子身体和头脑都相当出色,填补了许多中下层军官的空白。最让我高兴的是,也许孟轲的后代智力确实出色,也许是他们跟南蛮人混得比较熟,这些孟家军官的南蛮话都进步神速,指挥南蛮士兵几乎没有语言障碍。
我从早忙到晚,阿青当然不满,不过我也没法子,我不去不行,这个小皇帝很不好对付。不知怎么搞的,他在吴城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