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真貌
一句话,上帝就是像基督。耶稣把神披上皮肤,让我们可以接受或是离弃,爱或是忽视他。在他这位看得见,被缩小的模型上,我们能比较清楚地明白上帝。
我必须承认,耶稣在肉身上改正了我原来对上帝的一些讨厌的地方。有时候我会问我自己,我为什么是基督徒?而完全诚实的理由只有两个:一,没有另外一个好的选择;二,耶稣,聪明、不能压制的、温柔、富有创造力、灵巧、不打折扣、难以置信的谦卑——耶稣经得起考验。他正是我所想要的上帝的样子。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马丁路德鼓励他的学生逃避隐藏的上帝,转来找基督。如果用一个放大镜来检查一幅图画,在镜子中间的部份的图画很清楚,但是放大镜四周下的图画就会变形。对我而言,耶稣是焦点。当我探索那些像是痛苦,或是上帝主权与人为善的自由意志这一类无解的问题时,我的世界就变得迷惘,然而当我定睛注视在耶稣自己,以及他如何对待受苦的人,呼召人自由而勤奋时,一切就显得清晰明亮。当我想一些像「如果神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祷告呢?」的问题时,把自己搞到一种属灵的厌倦的光景中。耶稣能使这类问题无声息:他祷告,所以我们就应该祷告。
当我在「学生圣经」这个计划上工作时,我有几年的时间埋头在旧约圣经中。当我沉浸在旧约里,使我吸收了正统犹太人的态度。旧约中强调上帝和人之间的鸿沟。神是至上,无所不能、超越时空,如果和他有任何有限的接触都会使人类陷入危险之中。像利未记这一类书中有关敬拜的指南,让我想起处理辐射性物质的操作手册:只准带毫无瑕疵的羊来到会幕。不准碰约柜。永远要以烟雾笼罩在约柜上。如果你看到约柜,就会丧命。除了大祭司一年一日在特许之日,不准进入至圣所。在那一天,赎罪日,在大祭司的脚上绑一根绳索和一个铃,如果他犯了什么错,死在至圣所里,可以用绳索将尸体拖出来。
耶稣的门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后来不敢说神的名字,他们遵守一切洁净的礼仪,听从摩西律法的要求,他们和当时其它的宗教一样,接受敬拜就是要献祭的观念,献祭就表示有动物要死亡。犹太人的上帝禁止用人当做祭物,在耶路撒冷,到了过节的日子,充满了为了祭坛所用的牛羊的叫声,至少也有二十五万头。牲口的噪音和气味,很快地尖锐提醒人神之间巨深的鸿沟。
我在旧约工作了太久的一段时间,以致于有一天,当我跳到新约的使徒行传,那种对比令我震惊。现在上帝的信徒,其中有许多是犹太人,在私人的家中聚集,唱诗歌,并且称呼上帝为「阿爸」。那任何胆敢靠近神时所要求的战兢恐惧,都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带动物来献祭,在敬拜中再也看不到死亡的气息,除了在他们一同擘饼、饮杯的时候,他们纪念耶稣一次到永远所献的祭。
如今,耶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神的方式,主要的就是他把上帝带来亲近我们。犹太人所认识的是一位遥远、不可名状的神;耶稣带来的信息乃是上帝关心野地的草,他喂养麻雀,也数算人的头发。犹太人不敢称呼上帝的名字,耶稣带来令人惊讶亲密的称呼「阿爸」,这是家庭中,许多孩子最早学会充满感情、单音节的称呼。在耶稣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以这种字眼来称呼「耶和华——自有永有的上帝」,宇宙中的大主宰,在耶稣以后,在信徒中这变成了一个新的标准称呼,来表达与天父亲密的关系。
当耶稣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发生,似乎给年轻的教会带来了新的亲密。马可福音记载,当耶稣咽下最后一口气,「圣殿中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个大幔子原来是分隔至圣所的,至圣所是神的所在。希伯来书的作者后来提到,毫无疑问,这个裂开的幔子是表示耶稣的死所成就的事。从此再也不需要献祭了,再也不需要吓得半死的大祭司进入恐怖的房间。
我们这些活在新约亲密关系行踪的人,有时候不珍惜这些恩典,我们对神唱一些短诗,进行一些平常的祷告,对我们而言,献祭这一类事是太原始了。我们太容易忘记,耶稣为了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不仅是祭司,能立刻来到上帝的面前,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能够认识上帝为我们的「阿爸」,都是因为耶稣。
情人
如果由得我,我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有关上帝的形像。我的神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我不会想出上帝「出没不定」。我的上帝会以大能控制万有,迅速并且彻底地消灭任何反对的势力。正如一位回教徒的小男孩告诉心理学家罗伯·柯力「阿拉将会告诉世上每一个人,『上帝的确是非常的伟大』他使每一个人都相信他,任何人胆敢拒绝的话,就必死无疑——这就是如果阿拉上帝降临时将发生的事。」
因为耶稣的关系,我就必须调整我自然有的神的形像(或许这正是他使命的中心?)。耶稣启示出神是一位来寻找我们的上帝,一位肯给我们自由甚至牺牲他儿子的性命,一位会受伤害的神。最重要的是耶稣显示出是一位爱的神。
按我们自己,可有人会想出一位上帝是爱并且渴望被爱?在基督教传统中长大的人,可能忽略耶稣信息的冲击力。但是在基督教以外从来没有人以真爱来描述人类和他们的上帝之间的平常关系。可兰经中没有一次把爱这个字用在上帝身上,亚里斯多德直率地说:「任何人说他爱宙斯都是极怪异的」——甚至说宙斯爱人类也是不正常的。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对比之下,基督徒的圣经坚持「神是爱」,并且认为这是耶稣来到地球上的主要原因:「神差他独生子下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
祈克果写着:「树枝上的小岛,草地中的百合花,森林中的鹿,海浬的鱼,以及数不清的人唱着『神是爱!』然而在这一切的高音之下,如同有一个支撑的低音部,唱出深沉的牺牲:『上帝是爱』」
耶稣所讲的一些关于神的爱的故事,流露出一种似乎不顾一切的味道。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他讲到一个妇人整个晚上寻找,直到找到了失去的铜钱;以及一位牧人,在黑夜中探索,直到寻回迷失的羊。每一个寓言都以欢欣为结局,为一个新回家的罪人而有的庆功宴。末了,到了情绪的最高潮,耶稣讲了浪子的故事,一个对父亲的爱嗤之以鼻,并将家业尽数浪掷在异乡的儿子。
卢云教士有一次在苏俄圣彼得的隐士博物馆中,坐在伦伯朗(Rembrandt)「浪子回头」这幅伟大的图画前许多个钟头,凝视这幅画。卢云对浪子的言论有一种新的看法:耶稣自己为了我们的缘故变成了仿佛是一个浪子,这是一个奥秘,「他离开天父的家,去到遥远的异国,将他一切所有都给尽了,透过十字架回到天父的家。他作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叛逆之子,而是一位顺命的儿子,被打发出去好把上帝失落的孩子们找回来耶稣是浪费父亲家业的浪子,将天父交托给他的一切都给了人,使我能够变成像他一样,并且能与他一同返回天父的家里。」
简而言之,圣经从创世纪第三章到启示录第二十二章,就在诉说神不屈不挠地想把他的家人找回来。当上帝打发他的儿子到地球这颗行星上的时候,这就是他破釜沉舟地要与人和好的时候。圣经最后的一幕正如浪子的喻言,也是在庆祝中结束,一家人再度团圆。
在福音书中也论到上帝来完成爱的救赎计划尽力的程度。
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儿子赐给他们
我还记得,在一个漫长的黑夜里,在芝加哥的欧海尔机场,我坐在不舒适的椅子上烦躁地等着一班延迟了五个钟头的班机。我刚好坐在一位很有智能的女士旁边,她是去参加同一个会议的。漫长的误点加上时间也晚了,这制造出一种忧郁症的气氛,在五个小时中,我们分享儿时的官能障碍,我们对着教会的失望、我们对着信仰的疑问,我当时正在写「无语问上帝」这本书,我深为多人的痛苦悲伤,怀疑以及为未蒙应允的祷告而心情沉重。
我的这位伴侣沉默地倾听了好长一阵子,然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腓力,你曾否让神爱你过?」她说道,「我想,这是蛮重要的。」
我才开始明白,她使我看出在我属灵生涯中一直有一个空隙,我在基督教信仰中吸取了许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信息,耶稣的故事是一个庆祝的故事,一个爱的故事,其中有痛苦和失望,是的,上帝和我们一样地忍受。然而耶稣把神不计代价地要赢回我们的应许具体化。在耶稣所成就的一切事情之中,使我们能蒙神所爱,不能说是不重要的。
小说家,以及文学评论家雷诺·白斯这样地说道:「他以最清晰的声音说出了一句人类在故事中最渴望的一句话——万物的创造者爱我而且要我在我们文化中所有其它书中都找不到更清楚的图画,来描述这个需要,如同高声巨大发亮的弧光——上帝手造的脆弱的受造之物,投掷在太空之中。最终被一个有一些像我们的人所接住。」
人类的肖像
当光进入室内,原来的窗户也就变成了一面镜子,将室内的一切反射出来。在耶稣里,我们不仅是有了一个可以到神那里的窗子,我们也有一个反映自己的镜子。反射出神心目中当他创造这个「可怜、赤身、叉状的动物」所应有的样子。人类毕竟原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耶稣显示出那个形像应该是什么样子。
「道成肉身,借着赎价之大显示出人类悲惨之极」巴斯葛如此说过。耶稣以令人极为不宁的方式暴露出我们人类的失败。我们倾向于为自己许多的过犯找借口,说「到底是人嘛」。一个男人醉酒,一个女人有外遇,一个小孩折磨小动物,一个民族去战争:到底是人嘛!耶稣终止了这种说法。他做到我们应该有的样子,好让我们知道我们原本是谁,以及我们离目标有多远。
「看这个人!」彼拉多喊着。真实看看这位人类最好的模范,然而看看他得着什么。耶稣将一直如同滤过性病毒一般感染了整个地球的忌妒、权力的欲望、和暴力的面具摘下。以奇怪的方式来看,这本是道成肉身的目的,耶稣来到这个星球之前就知道自己将遭遇什么,从一开始就命定了他自己的死亡。正如书信中所描写的,他来是做一件最荒谬的交换:
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他本有神的形像,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
成为人的样式。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
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为叫我们富足,他成了贫穷,神性换成了奴仆,完美换成罪,他的死换我们的生命——这整套的交换似乎完全是单方面的,但是在圣经书信中也找到一些很有趣的暗示,似乎道成肉身不但对人类,就是对上帝也有意义。真正地说,在地球上忍受的苦难可以说是神的一种「学习经验」。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朦胧的异端,但是我仅是根据希伯来书:「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而得以完全」。解释圣经的著作一般都避免这一类的经文,因为这类经文很难跟传统认为上帝不改变的观念相调和,对我而言,这些经文却示范在神格中一定有一些「改变」,才能使我们与神和好。
在道成肉身这段时间,神体会到做人的滋味。在地上三十三年的日子,神子学习有关贫穷,家庭争论,社会上被弃绝,话语上的虐待以及被出卖,他也学习什么是痛苦。控告者的巴掌在脸上留下红色的印痕的滋味,带着铅钩的鞭子抽在背上的感受,残酷的铁钉穿过肌肉、筋骨的苦楚。神子在地上「学了」这一切。
神的品格不允许他就简单地宣告这地球上的一切罪行都「没有关系」。神的儿子必须以一种完全的、神从来没有过的方式来亲自面对邪恶。他必须借着将我们的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