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愿文 禅说





蜕薪玻袄仙辉诿靼桌铮钡强家懊靼住保罄床蛔≡诿靼桌铩?嘉疵靼椎模辰缋芰瞬恢溃淞瞬恢溃畔嗔瞬恢馈?br />       ,起种种妄想、种种感受、种种分别不知道。那你做什么功夫?这个功夫时时刻刻都要明白当下的心,一有落处,一有烦恼马上化掉。这个叫当下做功夫。所以说生也是它,灭也是它,但是不要住在生灭上面,当下要了知的,不了知用功的话,他会坐在洁白地上不起身,或者住在黑山背后,他会住在一种境界上,或者念咒,念咒的实际上住在上面去了。他因为了知无心是活泼泼的,念佛、唱山歌也是活泼泼地唱,念咒也是活泼泼的,都是心的显现,心是轻松活泼自然平直的,就能做事业,修行时法喜充满而本心不动,空灵寂然,于寂寂然然当中缘起活泼,这个要在心当中显现,走路、说话、做事,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这个心的体就是空的“本性”。然后我们在这里面圆融,在里面显现,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无作的妙用,就是无为。念佛也是无为、持咒也是无为、说话做事都是无为。都在心的作用当中,而“心不知心。,虽然是心的作用,不要起心的知见,不要起一个明白的知见,不要起一个我在念佛、念咒的知见。要自然、平直、无为、无作。念就念了,象唱山歌一样,他心里没有比量,他是直觉的,想一想,就有落处,但是难免有时会想一想,因为功夫还没有到家,有的事情比较重大要想一想,想一下我们就知道有一道痕迹下来了,有落处了,“想”马上就化掉,不要再想下去了,化掉就回来了,这就叫“做功夫”。这非常重要。问题是这点不懂的话,时时刻刻有东西在,有什么东西在?有佛号在,有身体在,有境界在,有感觉在,有问题在,有烦恼在,有这么多东西在,那你怎么修行呢?应该什么都没有,就是当下这个现量活泼泼的,用什么就在用,说话不烦恼直接流露,吃饭、睡觉、做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无为而作,无为而行,就是自性的妙用了。“愿知一切增损皆由心”所以要把握心的明白与妙用。

      不为作意修观所垢病
      亦离世间散乱缠绕风
      无整安住本体于自然
      愿得善巧护持修心义
      这里说不要有作意去修观,如我要观什么境界,观传承、观本尊、观咒音、观佛号、观功德等等,不要作意去修观,如果作意修观的话,就是病,被它污染了,是修行的一种病,有“作”心性就被染污了,被什么染污,被法所染污,被境界染污,被自己的感觉所染污。就是本来是活泼泼的佛,本来清净,反而因为作意修观,这个佛就是变成有病的佛了。因为“这个”不自由了,老是有负担,老是有一种压力,老是有一种比量,有东西在,这个佛怎么会没有病呢,如果一起放下,那么就自由了,就是佛了,现成的佛,就差这一点。所以说:“亦离世间散乱缠绕风,”虽然 
      不作意修观,但是不要老是被世间的种种因缘颠倒散乱,不要被它拉跑了,不要随境界影响,不要缠绕在世间的八风当中,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老是名利得失,种种事情在这里面缠绕,如果缠绕在世风之中,那更加不是佛了,颠倒凡夫和不修行人一样,所以禅宗所说要透过重关,八风不动,他既要安住本位,又要八风不动,这二个要统一起来,既要不修观,而又不生烦恼,不见烦恼即是菩提。不是整天有烦恼,根本就没有烦恼,没有把烦恼 
      当作烦恼。别人烦恼来他一点没感觉到,这样的烦恼叫菩提。如果遇见麻烦事烦恼盖住了,就不是菩提,就不叫菩提。“无整安住本体于自然”,整就是整理,有意去整理它,有意去调整它,要把散乱心、执着心、调整到清净当中,调整到怎么样,不需要调整它,只要你不住在散乱上,不住在烦恼上,不住在颠倒上,它就自然安住在本体的自然当中。比如说一个事情来了,你没有动心,没有把这个事当作事它就回来了。一动它就跑了,就差这“一刹那”,一动就出去,不动就回来。有时功夫退了,有某个事被它动了一下,影响一下,放在心上一段时间,那么你就被它缠绕了,这时你不要说我要放下,我要对治,你一回来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整理它,那么它一下子就回来了,回到自然当中来。也就是说你心中对这个事情再也不动心了,再也不住在上面了,它就回来了。这是回来的最关键的地方。所以“愿得善巧护持修心义。”愿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善巧护持修心的要义,既不落有为的对治,也不随世间的烦恼,自然安住于本位之中。这是修心的要义。

      粗细妄念波浪自寂静
      无乱心之河流自然住
      亦离昏沉掉举之泥垢
      愿得坚固不动禅定海
      这里我们要具备的大定。粗的烦恼是外境与身心的感觉引起的,细的烦恼是空、乐、明等定中所现好的境界产生的觉受,这粗细妄想波浪如果根据前面的修心义自然无为、无住、不作意的观想它自然就寂静了。自然会寂尽,那么我们知道天台或者有些观想方法有的次第观想一个烦恼来了就对治,一个念头来了就对治,把它观破,这是未见佛性的止观方法。但是开悟见性的人不是这样的。念来了不作念想,念灭了不作灭想,妄想自然就寂静了,这叫本性的功夫。所以说无乱清净之河流,心的河流,心像河流中清净的水活泼泼的流动着,它是道的流,它是自然而住于道上。这个住是无住之住,它在自然的当下安住的,它不用通过修证的,不用通过对治的,不用通过取舍比量的,它就这样自然安住。为什么呢?里面有真实本性的现量和智慧的观照,自然的智慧,还有就是说它当下的不作意的那种心态。就是说对目前事,他不会放在心上,不会有所得,不会落在那个对象上的。这里的奥妙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心不可得,无所住的一种状态,其实也不可以讲状态,是没有状态的状态,就是在不可说当中。但是一个念头起,一个事情来,自己知道明明白白,自己这个时候要护念住这个心不要动,不要受它影响就好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乱心了。这个心的河流就自然住。心还在用,心还是微妙的显现,但象河流一样自然住。同时“亦离昏沉掉举之泥垢”,它也没有昏沉在无念当中,并不是无记,昏沉去了,也没有掉举。天台讲:有口掉、身掉、意掉、很多的掉。举就是说一种心态,激动、兴奋向上举去的那种感觉没有,或者说身体不安老是想起来,老是想到外面去做点什么的,这些泥垢都没有。“愿得坚固不动禅定海”愿我们能够证得坚固不动的禅定海,象大海一样广大。广大就是大定,就是在一切事事物物当中,一切时候、一切动静、一切地方、白天和晚上都在定当中,都在一片当中,这个就叫大定成片了,即所谓的成片的功夫。成片之后五蕴自然脱落,慢慢地脱落,慢慢地开显,这个时候自然会成就。如果没有到成片的功夫不会有成就,没有成道。所以说悟了以后就是在当下消融,当下觉照,当下回归自然,这是开悟的人做的功夫。扫除原来做功夫的习气,对治的习气,有落处的习气,还有很多很多习气要化解,化到后来无功用功了,没有什么功可用了,自然了,自然而然不落明白,自然不作对治,自然不着相,自然而然以后,还有一些微细的地方,有些觉受,有些执着,微细的地方到后来他就没有了,没有以后就成片。一天到晚在自性光明当中,明明朗朗当中,没有明明朗朗的执着,自然白天和晚上都这样,什么事来了都不会动,不会影响就成片了。成片以后五蕴色、受、想、行、识层层脱落,这里就起用了,起大用,开神通等无量妙用。

      数数观察无可观心时
      宛然洞见无可见之义
      永断是耶非耶之疑念
      愿自证知无谬自面目
      这段非常重要。“数数观察”经常观察自己当下的心,当下的觉照,当下的落处,当下的比量,有没有,处处观察,千百亿次的打磨,观察自己当下的心念,一直观察到无可观时,心没有心可观了,没有落处了,没有比量,里面没有影子了,觉照也没有觉照想,心空没有空想,乐也没有乐想,正思维时没有思维想,境界来了没有动心处,这时候就是我们所谓的“数数观”,就是用功了。“无可观心时”没有心可以观了,“心和性”完全合一了,完全一体分不开了,完全做到真正无为,真正现量,真正证到不可思议了,“宛然洞见无可见之义,”这个时候宛然明明白白洞然彻见无见之义,无可见之义没有什么可见,内无什么,外无什么,什么都没有可见,这个是智慧到彻底的时候,本心空明到彻底的时候,证入无可见之义。什么叫义?义就是显现智慧,义理和智慧是对称的,这个义理都要无可见了,那么智慧也不可得了,无智亦无得,彻底了然。“永断是耶非耶之疑念”,永远断除对与错的概念。没有对和错,没有是和非,无论那个大人物怎么讲,佛经里怎么讲,自己对这种是非的东西都没有,都彻底了然。“愿自证知无谬自面目”,愿我们能够自己证悟而了知没有一点点错谬了。自己的面目愿我能亲自证知,一个是智慧的,一个是功德现量的,然后你所讲的话你所做的事,都是本性放光。没有一点错谬,都符合于真理,符合于缘起,相应于实相。和佛一样的说话开示,没有一句话会讲错的,没有一句话讲出来不对机的。在缘起当中观察和显现就是说没有错谬的,都不会有错谬,都是恰到好处。人文科学的极点就是恰到好处。自然科学是实证的,实证到万法的实相。而佛教的道在实证中又能恰到,在恰到中又能实证。实证和恰到一不可分,变成圆融的一个整体。

      观察于境见心不见境
      观察于心心无体性空
      观察二者二执自解脱
      愿证光明心体之实相
      观察于境的时候,只有心没有境界,了知境界是心所显的虚相,这是第一层功夫,而这心又是怎样子呢?它是空无地,没有实体,像明镜一样透明的,这个心也像水晶球一样透明,她映出种种五尘境相。心观的功夫在这一层里,透彻得很,明明朗朗,非常透明,这叫透明的心,所以“观察于境见心不见境”。都是心的显现,“观察于心心无体性空,”观心的时候,一片透明心是没有的,他体性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实体,但这个透明体是有的,透明的用是有的,这个“妙”就妙在这里。它即是无相,无相不是没有妙用,无相没有东西就是没有执着的东西,它是一片透明水晶一样非常透彻,它有作用在,明明朗朗显现一切事物,所以说它是心无体性空。“观察二者二执自解脱”观察境和心二者,彻底了悟境空心空的智慧,于是执着于心境的二执都解脱,都没有了。心和境就交融一体了,所以大圆满、大手印当中觉心的显现境界之间它是二边一味交融,一点痕迹都没有,这也是很妙的境界,没有这种痕迹,一般人没有到这里的时候都觉提我有个觉心,我在观照境界,我有能知,虽然知道这个觉心无分别,但是还有这个在,所以这个证也不深,如果证到深处,就没有这个痕迹了,没有这个比量的,没有这个差别的,它是一个全体,即一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全体显前。“愿证光明心体之实相,”这个时候就是说要我们证悟到光明的性体,也是讲大手印是光明大手印,这一切是我们本体光明的显现,一切事物都是它显现,是实相的显现,所以说愿我们都能证悟到如是的境界。

      此离意者即是大手印
      此离边者即是大中道
      此摄一切亦名大圆满
      愿得决信知一知一切
      “此离意者”,像禅宗一样“离心意识参,超凡圣路学”是不立概念,不立文字、不立教义、离意即是大手印,禅宗也就是离意。离边的即大中道,大中道离开空边、有边、逆边、顺边、内边、外边、心边、境边等都要离开,这离开是大中道。什么叫大中道呢?它是胜义的智慧,相对于一般中道而言,大中道是破执后的不二圆融,所以二边即是中,叫大中道。如果你有一个边或者有一个中,不是大中道,它是空有不二中融会而入的,这就是大中道。天台宗的一中一切中,空也是中,假也是中,一切是中叫大中道,就是离边的执着以后,边即是中,“此摄一切亦名大圆满”。这个本性能够摄持一切、包容一切、具备一切就是叫大圆满。佛教的宗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