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贸煞鸸剩痧б佬模俏还拆б馈<仁芤枪欤吨钇腥感闹钛ТΧ纤暮诜ā⑿匏陌追ǖ仍钙刑幔从夹扪А?br /> 七月十七日讲
“尔後於六度四摄等,多修习(生起)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次於根本重罪,拚命防护,莫令有染,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为所污。倘有所犯,如其所说除罪仪轨,善为净治。”
既受仪轨已,对於根本重戒,应视如命,励力防护,虽中下缠及诸恶作(四十六支)亦莫为所污。倘有所犯,急依法忏悔。云何中下缠,即依根本罪所开之四支 (一)无惭愧,(二)於罪性不觉察,(三)过失之心依然重入,(四)赞叹随喜自作之罪过。例如根本罪中之自赞毁他一条,视其具足此四支全否,如全具足,即犯根本罪。若未全具,但具其三,或二或一,即为中下缠。
“此後总於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其心於善所缘,如其所欲能安住故,於正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特别於安住善所缘之止,更当修学)。《道炬论》中谓为引发诸神通故,而学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峡尊者亦曾於余处说,为欲引发胜观故,当修止也。”
修六度,必须先令心安住所缘,欲心安住所缘,即须修止。以止能引发神通故,《道炬论》极赞神通,如云:”为利他故,不具神通,须费千万日时,而具神通者,一日即可成就。但引发神通,亦祗是修止之旁因,其正因仍在通达空性。故修止有得,即应修观。”
“次为断二我执缚故,於空性义见决定已,於无谬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
修观,须先於空性见得决定。决定此见以外别无正见,而後止观双运,以观察与决定之二无谬修法,以修胜慧。所谓无谬者,谓自发心後,依上师秘传,善巧考察观修及专注重观修以为修。非如少数有情在菩提心未生起,即得定或空见者之所修也。
“如是除修止观外,於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心学, 钵舍那者,是为慧学,此《道炬论》释中说也。”
此段开合善巧,乃《朗忍》整个粗型,学者须当注意。
”复次,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依於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依於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於彼等次第数目生起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
此明自依止善知识至修胜观,总摄为戒定慧三学,自定以下为方便分,乃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属於广大道次。三慧为智慧分,乃智慧资粮,依胜义谛,属深观道次。方便与智慧,缺一不可,如自依师起直至於止,虽已修学,而不修智慧,只有报身因,而无法身因。仍未能免於缠缚,不能成佛。如专修慧而不修止以下诸方便,只有法身因,而无报身因,亦仍未能免於缠缚,不能成佛。故三士道法中,所具次第,不能 越,须当决定。即三士数目亦当决定,不能有所增减,或二或四。藏中於此有造屋喻,谓如国王建筑宫室,先量地基,直至造成,先有一定计划,次第决定,成竹在胸,而後依之兴筑。此间尚可以时表为喻,制表者於轮、条、盖、彀,何者先造,何者後造,必有一定之次序,轮条盖彀,缺一不可,故须有整个之数目,而後有一物之成就,道次亦复如是。常啼菩萨《八十颂》有喻:”修心力量须具毒箭穿心之念。”此谓三涂苦,在下士心中如毒箭,非拔不可。生死苦,在中士心中如毒箭,非拔不可。一切有情苦,在上士心中,亦如毒箭,非拔不可也'。
“以是(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於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
如真实菩提心已经生起,须急入密乘,是为最佳。次之於菩提心苗芽生起,亦可入密,如不依密,则须三大劫积集资粮,始可成佛。
“设於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於此道次第渐增广之。”
如於密乘无大胜解,或非大乘种性,不能堪任者,惟有修习显乘,於此道次,每道之中,由略而中而广,尽量修学。加行道十四门,每门皆有广中略,可依次修习。
七月十八日讲
“若其欲入金刚乘者,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较前尤为郑重。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於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拚命守护。特於根本罪毋使有染,盖虽可重受,然身毁已,功德难生。诸支分罪,亦毋染犯,设有所犯,亦勿随意置而不虑,当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
修密乘尤重依师,应照《事师五十颂》所说而行,师允作者作,不允者止,尤其应视师如金刚大持。《五十颂》特别指出依师教奉行及事师如佛二语,行者应当注意。次受灌顶,灌顶乃在成熟身心,如先下种然,有种然後有苗。必身心於二次第能入,始谓之成熟。受灌顶後,以守护根本戒为重。戒与三昧耶有别,三昧耶分饮食、守护、依靠三种,所谓饮食三昧耶、守护三昧耶、依靠三昧耶是也。戒,则为五方五佛各各所制之戒。密乘根本戒犯已,虽可重受,但欲望此身即能成就金刚持之功德,则不易生。已犯根本戒与未犯根本戒比较,例如二人,其一手足折伤治愈,其一原手足无伤,二者优劣显判,事理至明。又如陶瓷损坏,虽能补使完整,然终与未经损坏之原器有别。其余关於支分罪,亦慎勿染犯,设有犯,应依法速忏,不可随意置之,使其延长倍增。
“尔後或於下部有相瑜伽,或於部生起瑜伽,随於一中而为引导,次或於下部无相瑜伽,或於上部满次瑜伽,随於其一而修学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论》所说,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
总而言之,转入金刚乘人,菩提心力应较显乘为大,精进力应较显乘为强,即守戒亦应较显乘为胜。如果由下三部入,则须依有相瑜伽而为引导,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无相瑜伽。如由无上部入,则须依无上部生次瑜伽而为引导,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满次瑜伽。何为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即修习本尊法时未修空性者,是为有相瑜伽。於空性中修习本尊法者,是无相瑜伽。
总上所说,由共下士道,经共中士道,而上士道,而金刚乘,所有次第,非由宗喀大师杜撰,乃出於《道炬论》。在金刚乘中,所谓圆满阿阇黎,最为重要。如於密乘虽已通达,而未圆满,仍不得作阿阇黎。求得阿阇黎,受灌顶,依二次第修学,而後可得二种成就。
庚二、明其要义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曰所以於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要义有二。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士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二为於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品法类,亦必不生上品意乐,而下品复弃,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
上中士法虽为上士法之加行,而不迳名上士道次第,必名三士道次第。又於中下每道必具整个法要,不专取其共於上士一二分者,其要有二 一为摧伏我慢,二为普益三士。所谓摧伏我慢者,在阿底峡未到藏以前,藏人学修,不讲次第,有仅受一发心文,即名为菩萨者,尊者闻之叹曰:”慈心悲心尚未发起之菩萨,惟汝西藏有之。”故立三士道名,所以摧伏我慢未得谓得者。
“复次,於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於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发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於其自乘,并无延滞也。”
所谓普益三士者,中下根修中下士法,固极相宜。即上士修中下士法亦转使悲等更为增长。以上根人修习出离心,其力必较正中士为猛。以共中下法引导上士,有益无损。又下士固须求增上生,即上中二士,於求毕竟胜外,亦须求增上生。以大乘有情为接引小乘有情,必须小乘解脱法,而後使小乘有情得以转入大乘。大乘有情亦复必须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即人身善果)不能入於佛果。其所以别於正下士者,以正下士专求人天果,而修十善等,尚在集谛中。上士为求佛果,而依十善修人天果,则不属於集谛。故须知本论所特别调伏者,乃上士夫,同时对於中下根,亦在调伏中。
七月十九日讲
“发心须依次第者。”
博多瓦云:”如不先修下士,即修上士者,喻如冰上建屋。”故须先观根器,如对於现世利乐不能尽舍,乃至对於增上生未能尽舍之有情,宜以下士道为主修。如对於生死未深生厌离有情,宜以中士道为主修。如中下根器,不修中下士法,而先修上士法,则於上士功德未必能生,而已先失去中下道之利益。若具足上根利智,先修共道,则共道中所有功德,未生者即生,已生者增上,转入上乘,甚为迅速,对於自乘亦并无延缓。藏中大德教授弟子,多用依次引导法,观其根器,先授下士法,令其修习,已现生起之量,则复供养启请,而後为说中士法,推之上士法亦然。但现在所说,非依此类,乃为一整个引导法。
“《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
《自在王请问经》所说摩宝喻,谓善治宝者,先以粗砂磨其泥石,次去其细垢微瑕,次令发光。佛法亦然,为下劣有情说初转法(下士法),为中等有情说中转法(中士法),为上等有情说上转法(上士法)。此即於下士法粗恶,中士法去细我执,上士法令生大乘功德,此为次第引导之根据所在。
“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後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依上师口授,照藏文本译出为:”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後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说於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
此即上文数目与次第必须决定之意。次第决定者,由增上生引入决定胜。数目决定者,只此增上生与决定胜,已包共中士与上士,亦即三士道数目之决定。
”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於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为劣慧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
即为下士说人天法,於未知者令知,於已知者令益熟习。
“‘知中慧者,为说中法(为中慧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
即指中士法。
“‘知广慧者,为说深法(为广慧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习善品,是名菩萨於诸有情,渐次利行。’(是名渐次利行)。”
此指上士法,谓须依次第而渐次上进也。
“又圣者提婆於《摄行炬论》中,成立先於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略谓):‘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密乘之次第,谓由生次转入圆次,须如升梯,不可躐等,否则反使身心通达生起障碍。若知次第,即是捷径,依次而升,生起通达甚易。上根利器,无论何法,能发起为众生义利心者,为上士道。能发起出离心者,为中士道。下之能发起不堕三恶趣心者,为下士道。
以上说三士道前导竟。
七月二十九日讲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方法
受持心要,如生圆二次第法,高则高矣。然吾人於法门初步,念死一法,尚多不思。则虽闻生圆二次,但如听讲故事而已,有何益哉。故依前讲礼拜、忏悔、启请等法,皆不能生起念死心。今为欲生起而修此意乐,须详明此处科判。
科判分三:
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分三。
己初、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心之量。己三、除邪分别。
己初、正修下士道意乐。分二。
庚初、发生希求後世义利之心。庚二、明後世利乐之方便。
庚初、发生希求後世义利之心。分二。
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辛二、思後世二趣苦乐如何。
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分四。
壬初、不修念死过患。壬二、修习之胜利。壬三、发何种念死心。壬四、修念死之法
壬初、不念死之过患。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