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象徵。遂就绿度母及大空行母前乞示,蒙记将来利益甚大。但去藏须短寿二十岁,尊者言:”但利众生,己所不惜。”遂决计北行。以上乃明迎者、被迎者,双方皆具菩提心,至为希有。其所以不厌详叙者,一则俾知正法之来源不易,一则作生起菩提心之助缘。(按:本传迎尊者为四次,第一次即宝贤、善慧两译师(二十一人中,仅存二人,)第二次为精进狮子邀请尊者,以时机未至,不得其请。精进返藏白王,王命重往,务於尊者以下大德请一人来。精进於是复往,未得请,遂留印未归,是为第三次。至拿错,已在菩提光时代,时智慧光已死,是为第四次。此其大概。)
尊者既允入藏,复谓拿错,事须秘密,方能如愿,拿错从之。尊者先向印王摩诃巴拉及热拉言,欲朝五印各胜地,王从之。遂先於东南西各胜地朝罢还印,及言欲北朝藏方及尼泊尔胜地。热拉机警,已知其意,乃忿言曰:”去去”。但与拿错立约,三年为期,须送尊者归,拿错许之。由是乃相与入藏,尊者时年五十七岁。至喜马拉雅山麓,经尼泊尔境,其王率百余骑亲迎尊者,并送其王子出家。是时菩提光王亦遣四大臣领三百骑来迎护。幢幡音乐,极一时之盛。比至莲花洲,菩提光率五百五十骑,亲来迎尊者,并谢尼泊尔王之护送。拿错启王曰:”尊者住藏仅可一载,诸请法者,宜急请之。”於是菩提光供金三百两,请曰:藏地有情,以无善知识摄受,於深广义理,多依自虚妄分别,互相诤论,愿除彼疑。请尊者忆念藏土众生,不须玄妙高深隐微,但能使大众皆得利益之教,於是依共乘作二问;一问:方便与智慧分离能否成佛。(意谓双具,则望尘莫及。)如具其一,能否成佛。答:不能。二问:依菩提心戒,还依别解脱戒否。答:必依。又依显教二问:一问:对於修净行者,还可给以真实三四两灌顶否?答:不能受。二问:对於未得灌顶者,能语以密相续义否。答:不能。又提出密教三问,未记录。已复请曰:愿将慈尊及龙猛传来之教授一切大乘深义,文少义丰如师所修习者,作一善论。又请将佛智传来集密之教授,造一曼陀主观音修行仪轨。尊者甚赞叹其请与问。由是据以造《菩提道炬论》以答之。尊者呼之曰:”讨妈让波!”意即好弟子,或善男子之谓。
颇公谓其应时善问,故有普被之三士道兼含显密之《炬论》出。《炬论》所标出之三士道,皆属重要。意谓若於死无常观不能生起,仅现世福报,则於大意义不能得。如尚有蕴执,必不能得解脱道。以不能去自利之心,不能入大乘故。又仅修空义谛,决不能得佛果故。尊者以此诸要义而造《炬论》,不但调伏一切邪知、邪见、邪说,且将最下至四阿含(迦腻迦那),上至密集金刚(桑汪朵巴),融於一座教授之中。直至现在,藏中佛教之隆,皆不能不归功於尊者。尊者在此复造有《菩提心鬘论》、《中观论释》等。
正月二十三日讲
尊者在恶(阿)惹(以)住三年。此地为当时政教中心。遂得遇其大弟子仲登巴,仲生於藏北降渣鸡,初依色臻上师,广富牛马,乃为服役,极尽手脚身体之劳。复遇上方密的班智达,得闻阿底峡名,遂情不自禁欲往依止。在未至之前一日,尊者得绿度母授记,谓不鸟巴死喜噶(优婆塞),乃汝心传弟子。尊者乃严整以待,先陈密集金刚坛城图,自晨至暮尚未见至。弟子辈不觉暗相谓曰:”得无度母戏语耶”。尊者起座出外散步,果遇仲登巴至,一见如故。尊者作吉祥赞赞之,乃命入坛,为授密集灌顶。尊者住藏多年,仲登巴未尝远离。尊者时以《炬论》、《鬘论》授之。仲登巴问:”最上密如阎摩王法,内外坛场皆曾以教众,何以但以此二论授我。”尊者告之曰:”我若不遇汝,则此二论,将无人能解,故特予汝。”随时教授,如父之诲子。仲登巴於是能尽其传。
当尊者住恶(阿)惹(以)时,拿错与印王三年之约届满,拟送尊者回印。而仲登巴则请其入藏。其时印道适阻兵,尊者乃如仲登巴之请,至拉萨列塘住九年。至桑叶叶巴藏(後藏),周游教化又五年。共计尊者离印一十七年,大宏显密教法,而湔除西藏以前过患,使之圆融光大。皆出阿底峡之所赐。以上为尊者在西藏所作之功德如是。
如上所述三学,尊者皆已具足圆满。至其造论因素具备与否,尚须了知。论曰: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於所知五明处善巧。(二)於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尊者於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
以上明尊者造论之因素如是。总之能仁密意,不外显密所摄之戒定慧三学。尊者於三学具足圆满之因。故得本尊摄受,能开显能仁密意。
“其得本尊摄受者,如拿错罗渣瓦赞云:
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
勇识世自在,尊胜度母等,
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
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
拿错此赞,明尊者得本尊之摄受。初谓作部本尊,次谓三昧王尊。三昧耶誓言有三种:一、不睡高广大床,二、不饮酒、三、不食像(谓像制食物,如糖制罗汉,及金刚杵等类。)勇识世自在,谓千手千眼观音。尊胜,乃形容词,指度母。非谓尊胜佛。尊者共四本尊,最後等字,即包括天乐金刚、忿怒明王等。深,谓深观;广,谓广行。现身分三种:一、劣,梦中所现;二、中,谓眼倦之时;三、胜,谓如人相晤。尊者所得,乃是後者,最为殊胜。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圆满获得。”
《广论》云:师传承分共乘及大乘。大乘中,又分般若乘及密咒乘。而般若乘中,复有三种传承:谓见、行二传承。行传承中,复有从慈尊及妙音传承,於密咒中,复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种种教授传承等。
深观派,为文殊特传。广行派,有文殊与弥勒二种传承。金刚乘分共与不共:作行两部与瑜伽部为共,无上瑜伽为不共。无上瑜伽又分父续母续之二。无上瑜伽,印度语为支那约噶。
弥勒传无著为广大行,名用亲觉珠。文殊传寂天,造《入行论》,名入讨亲觉珠。又有修行派传承,加持派传承,乃至求雨、息灾、生金等,皆各有传承。(惟加持派,须见本尊,蒙说深广妙法,方可为加持派。)尊者於各派之传承,皆得圆满。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
‘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
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
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
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
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阇黎善能抉择佛之密意”。
尊者所依止之上师,共一百五十二人,或说一百五十七人,中已得成就者十二人,如馨底巴,渭戏哇寂静法称却吉扎吉金洲,皆加持派。如大智鹃、饶乌那古达、阿旺夺得把,皆深观派。此外尚有客青、回乌金、北部波新、写列以、桑洼五密友。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以上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
(此节原记散乱,後阅阿底峡传得大略,兹为阅者易於浏览故,就原文补纂如此,是否,尚待智者证之。)
藏中如仁亲让波,(即宝贤译师,为最初赴印二十五人中生还之一。)拿错罗渣瓦等,皆名重一时。仁亲初以年高,不无我慢。故於名重全印之尊者,不肯曲与为礼。仁亲所造有三重密殿,一为金色殿,寺中供四部相续曼达罗。王请尊者至殿,为每部作一赞。仁亲见之,以为先德成作。因问尊者曰:此赞为先德何人所作。尊者曰:”此临时自作,命弟子记之者。”仁亲让波心始折服。有谓拿错迎尊者时,死於道中,其说不确。以上略释作者师承及传授之大概。
仲登巴除在恶(阿)惹(以)有数月不在尊者前外,其余十七年中,无不在尊前如理依止。亦如常啼佛子之依止上师轨则,故教化事业,仲登巴最大最广。尊者在列塘示寂,众弟子议堪承法座惟仲登巴。有疑其功德虽大,然是居士身。後由罗渣瓦仁亲让波谓其与上师无二无别,议乃决。仲登巴在热振地方建热振寺,其教化弟子有四千人,其上首三弟子,为登巴贡巴瓦,格西博多瓦,初称八洼。由贡巴瓦依《炬论》教诫,递传至郎喀降泽(村),为噶当教授派。噶当确巴依噶当经籍派,由博多瓦传至却甲让波。(博多瓦,相传为十六尊者之一。)噶当秘密要决派,由初称八洼传浪喀降泽。三派皆结集於宗喀巴大师而集其大成。尊者所著有《炬论》,所释五论,《入行论集》为《炬论释》,《发菩提心鬘论》等。
至宗喀大师造《广本朗忍》时,噶当传承诸师,皆现身劝请。噶当诸师各有《炬论释》,宗喀大师亦有释。《炬论》但标三士道,而朗忍则标三种重要,次分四门。又标立文殊直传清净正见、出离心、菩提心,以此三准绳为柱,乃其不共点。再加三士道修习法要决,首以认识道之入门为根基,以趣入道之次第。其中精细简要,虽依据噶当诸师略释,而殊胜圆满则过之。宗喀大师自造颂文中(即见法源清净无染作者重要颂)有云:”先须广大求多闻,中须遍摄诸经教,最後日夜勤修习。”颂中所云世间八风者,八风又分黑色、杂色、白色。三业俱不能染污相。正法中求多闻者,谓於一切显密经教,皆要立为自己教授教诫。於究竟解脱道无间修习,心中得证。得证知後,将如何能证之方便、次第、因果相写出,此为著论殊胜。作者,谓《朗忍》传承诸师。等字,谓自阿底峡本传传承诸教师,乃至宗喀巴。第一大科为明法源无染,释作者之重要竟。
甲二、为於教授生敬故,释法之重要。
“法者,此教授之根据,为《菩提道炬论》。”
此为本论第二大科。如前所说,已知作者重要,能生决定信心。若於所造作之法,不知其重要,则仍无所适从。
“而《道炬论》为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所说圆满。以能调心为次第故,易得受持。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胜其余轨式。”
二师,谓龙树、无著。总之深广二派,造论甚多,如无著之《五地论》,寂天《入行论》,世亲《七百颂》等。假使无此《炬论》,即如黑夜无灯,不能得其明显。又如门锁无钥,不能开其关键。此出噶当派格西之赞语。复次,造论,依印例,其底稿应先请印土大班智达监定,得诸师先赞方可。其时印道阻兵,拿错未克践约送尊者归,故未能依例。此论因缘,纯为西藏而发起。如尊者不在西藏,亦不能造此论,又此论属短篇。能总摄一切经教。故博多瓦赞云:”《炬论》不过三四十页,实乃一部大经函。”宗喀大师致仁达瓦书云:”读《炬论》一半,诸佛心要皆具。其余一切传承,皆不须要矣。”又云:”解说或听闻《炬论》一次,犹如解说或听闻三藏十二部一次。”噶当诸师亦如是云云。凡有情下至堕地狱,上至得解脱,无一非心造之作用。故修者先修心。修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修行,一以调心为主,一以了知为主。一读《炬论》,即能了知。《现观庄严论》所说应修次第,尚不易知,一读《炬论》,即能了解。论中所云余轨式,指共通乘及小乘。云胜者,以无著至金洲大师,龙树至大智鹃,诸善巧皆备,故非余轨之所能逮。能知《炬论》之三殊胜,亦即於广中《朗忍》,无不具足。
“欲明此《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如下:(教授二字,即谓成佛方便。)
乙初、会通佛说一氏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重要)。乙二、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之殊胜(重要)。乙三、易得佛密意之殊胜(重要)。乙四、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重要)。
乙初、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
“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