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子初、修习此心发生之根本。分二。丑初、於有情修平等心。丑二、修一切悦意之相。
丑初、於有情修平等心。
“如前下中士时所说前导等次第,於此亦当取而修之。其中若不先断除对於一类有情起贪,及对一类有情起瞋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若缘於无类,则不能生起。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云何修平等心,谓如农家治稼穑,先平其地。心地先平,然後以慈心为水,悲心为苗芽,始能生长。无地则水不能住。无水则苗芽不能发。修习之先,如前所说中下士法,前行次第,即是修习六加行。於此当先修平等心。因为心若不平等,稍有偏党类别,则所生慈悲亦为偏党类别。
“此中复有愿诸有情,修无贪瞋等烦恼之想,及自於有情远离爱憎心平等之二种,此取後者。”
平等心有四:即行舍、受舍、不观察舍、无量舍。行舍,即所造不善不恶之无记业。受舍,即不苦不乐之受。不观察舍,即不加分别。无量舍有二:(一)即修一切有情无贪瞋等烦恼相。(二)对於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处依《修次中篇》修法,须修後一种。
“修此舍心之次第,为易生故,先须於一未,作利损之中庸者,而为所缘,以除贪瞋而修舍心。”
先缘一种未作利损之中庸有情为所缘境。次因缘境过久,或於中庸支分上亦生贪瞋。此种贪瞋,亦须除去,心始平等。
“若於中庸修舍心已,次於亲友修平等舍心。於亲友心若不平等,则或以贪瞋分类,或以贪有大小,而不能平等。”
对於中庸既得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观想亲怨不定,对贪执一分,即行息灭,而得平等。
“於亲友若平等,当於仇怨修平等心,於伊若不平等,则视不顺之一边而起瞋焉!”
既得平等已,再对於怨敌修平等心、亦观无始以来、怨亲不定,即能灭除瞋恚一分,心即平等。
“於仇怨平等已,则於一切有情而修平等心。此上复有二。就有情方面想,一切众生同是欣乐而不欲苦,若於一类认为亲友而作饶益,於一类认为疏远而为损恼,或不饶益,不应理也。就自己方面想,从无始来於生死中,任何有情,不会百次作我亲眷者不可得;如此应於谁生爱,而於谁起憎耶?此《修次第中篇》所说也。”
然後观一切有情,亦作平等想,此又分二:(一)从有情想,无不欣乐厌苦,不能执一类当饶益,一类不当饶益。(二)有情无不曾作过我之父母者,又应贪谁瞋谁。
“又若於亲生爱者,如《胜月女问经》云:‘我昔曾经杀汝等,我亦曾被汝等截,彼此一切是仇杀,汝等何为起贪心。’如前所说无定之过,思一切亲怨速疾转变之理,即以此而遮止憎爱。然此须执为亲怨之差别所依,不须遮怨亲之心,以作怨亲之因相,而灭贪瞋分类也。”
若於亲属起贪爱时,则如《月女请问经》谓昔曾互相怨杀,如何对之起贪。又一切亲怨速疾转变,即一世中,前仇後亲,前亲後仇者,所见不少。如是思惟,即可止息怨亲憎爱,今心平等。有谓怨中二类观平等固可,如何於亲亦应观舍。当知未修平等舍前,所有悦意慈心,是以贪为自性。修平等舍以後,所生悦意之慈心,是以无贪为性。又修平等舍非对於怨亲悉作中庸想,乃为遣除对怨亲所起之贪瞋心,慈心如润田,有慈乃可生悲。
丑二、修一切悦意之相。分三。寅初、知母。寅二、念恩。寅三、报恩。
发心定量,第一须具足求菩提心,第二须具足利他之心。发心根本,为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欲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之心,真实发起,不致偏党,即须先修平等心。欲修平等心,又须先从中士道:(一)观轮回苦,(二)观怨亲不定。欲观轮回痛苦,怨亲不定,则须先知恶道可畏,现世可轻,而修业果与粗分无常。欲修业果与粗分无常,则须先修暇满难得。已知暇满难得,即欲受持心要。欲受持心要,则须依师择师(不依上师教授,自於书上取修,虽久亦不相应,是为徒劳。─刘衡如记),故修上士道,须先使中士道心生起。欲修中士道,须先使下士道心生起。不依如是次第,先修上士道,徒劳无益。宗喀大师道次,已为学人安排归一(安排好),定须遵守。道次亦非大师独创,在《释量论》(陈那造),第二品曾谓,粗分无常若不能知,则不知业果。不知业果,即不知空义。《道次》分三士道,亦系如此。总之系说明无常苦无我空三义。不过下士所说无我,为粗分无我,即我不自在之无我。故发心次第,道之次第,定须决定。即以《般若》言。第一品说佛本事,第二品说佛功德,此与《道次》先後虽别,而实相同。《般若》最初,开示佛果,使人生胜解心;次开示道品,使人知总分。次开示道支分,使人知入道方便。由道支分合於总分,而後上获佛果,故与《道次》无殊。如是次第,必须决定。
寅初、知母
“以轮回无始故,我之生亦无始。生死相续,於轮回中当无不受之身,及未生之地。而未成母等之亲者,亦所必无。此经中言也。此复非但昔曾作母,即於未来亦当为母。如是思已,则於为我之母一事,当求坚固决定。此心若生。则念恩等亦易引发,此若不生,则念恩等心无由生起矣。”
知母修法,又分依理智思惟与经教二种。依理智思惟,即思吾人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所得生死无量,故母亦无量。由是知无始轮回中,无有不作过我母者,圣者龙树等曾知是说。此心生起,以下诸心,即易生起。博多瓦教授,於面前想今生母亲像,即以今生之母,例知多生之母。
寅二、念恩
“念恩者,修一切有情为母之後,倘先依於此世之母而修,较易生起。当如博多瓦所说而修之,於己前想一明显之母亲相,作是思惟,不但今时,即无始时来,彼亦为我作过母亲已超数量,应多次思之。如是作母时,为我救护一切损害,成办一切利乐。别想於今世,初於胎中时常摄持,及产生後,胎毛未乾,即抱依於暖肉。以十指玩弄,以乳酪喂哺,以口饲食而拭涕,以手揩擦其不净,种种方便畜养而无厌倦。复於饥时与食,渴时与饮,寒时与以衣服,贫时给诸自不忍用之财。然此资具,亦非易得,乃合诸罪苦恶名难辛求获者以与也。若子有病苦时,思惟子死宁己死,子病宁己病等,出自真诚,愿以身代。并以加行而为除灭苦厄之方便。总之,随自智能为作利乐,遣除苦恼等之事实,专一修之。以如是修习,则非仅空言,当得生起念恩之心。次於父等诸余亲识,及诸中庸,乃至仇怨,如其次第,皆修知母。既於亲眷,中庸、怨家、皆想为母。於一切众生亦修知母以为前导,次第渐广而修习焉。”
发菩提心,须先知有情是母,次想今生母恩如何,推之一切有情如母者,其恩德无不如是。既知母恩,则易生报恩之心。
寅三、报恩
“报恩者,如是唯以生死流转而不相识耳。倘将彼受苦而无救护之诸母,弃舍不顾,仅谋自己之解脱者,忍心无愧,岂有更甚於此者哉。《弟子书》云:‘亲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堕深流内,生死不识而弃彼,但自解脱无此耻。’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犹不应为,与我之理如何相顺,如是思已,当负报恩之担也。”
生报恩心法,如论文引《弟子书》谓:”母亲在生死中,正如坠於大海,特别漩入恶道之深流处。我今因生死变易而不相识,弃而不顾,惟求自脱,此等无耻之事,即下等人犹不应为,何况我法之中,如何能随顺之。”又谓:”婴儿从受生饮乳,以至成人,一切忧劳母亲之事,无论初中後,皆饱受母亲之慈恩,如是慈爱之母亲,虽下等人亦不忍舍,何况修行大乘之上等人耶。”故当负起报恩之担。
“若尔,当以如何报恩耶?诸母亦能自得世间富乐,然彼一切无不欺诳,如我先为烦恼魔所伤损,於彼猛利伤痕,擦以盐硝,以其自性是苦,仍复加生种种之苦。若以慈报恩,当将彼等安立於解脱、涅槃之乐,须如此而报恩也。”
至於报恩之法,彼世间一切衣食供养,虽亦属报因之一,但此类为有漏之乐,不无欺诳。有情诸母过去亦曾自得转轮王等果,而此乐乃欺诳,转瞬即逝且尽。我今欲报诸母之恩,当使诸母得到究竟之乐。世间一切所称为乐者,而其自性实不离苦,以其为行苦性故。未脱行苦,虽一时享受似乐,旋复成苦。例如因斗受伤者,本已是苦,又於伤痕上注以盐水,其苦益增,诸母因烦恼而夺斗,或得饿苦,或得寒苦;我纵遇饥与食,遇寒与衣,而此衣食不过暂时救济,甚或因此衣食,又复成苦。如是报恩,皆非究竟。欲得究竟,惟报以涅槃无尽之乐。云何方能臻此,应作如下思惟。
“总之,如自母亲,不住正念,疯狂目盲而无引导,步步颠蹶,趋赴於可怖之而行。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谁耶?若彼子亦不求将母脱怖,而须谁来度脱耶?”
诸母如盲目发狂,又无引导者,独向险处奔驰,此时不望其子救之而复望谁?为之子者,不救其母,复当救谁。
“於彼如是已作母亲之诸有情,为烦恼魔挠,心不正住;於其自心不得自在,有若疯颠。又无能见现上,决定善道之眼,亦无引导之师,刹那刹那皆为恶行之所损坏,胡乱奔驰。见其於总之生死别为恶趣之险处而行。彼母亦希其子,其子亦应来出其母。如是思已,当以决定拔出生死为报其恩。”
彼之发狂者,乃烦恼扰乱不自主也。盲目者,无慧眼以观增上生,决定胜也。无导者,无真实善友也。向险处奔驰者,一一刹那造诸恶行,总於生死边,别於恶趣边,奔投不已也。
“《集学论》云:‘烦恼疯痴盲,於多险狱中,步步颠蹶走,自他常忧事,诸众生苦同。’由是观已,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见一切功德执为希有。然於此亦可合於苦恼之理也。”
寂天《入行论》,又《集学论》皆如是说。《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於多悬险处,步步而颠蹶,自他常忧者,众生苦皆同。”此偈本意,教人不应寻求他过,如见趋险者,不见其过,惟见其可悲悯也。宗喀大师引之以证众生苦恼之理,如是知母、念恩、报恩,即引发此心之所依处,次当明正发此心:(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心。
子二、正修此心。分三。丑初、修慈。丑二、修悲。丑三、修增上意乐。
丑初、修慈
“慈之所缘,为未具乐之有情。行相者,谓念彼云何当得乐?且愿彼得乐,又当为作得乐因也。《胜利者三昧王经》云:‘俱胝由他频婆罗佛刹,尽其供养众多无数量,於诸胜生以彼常供养,犹其不及慈心数与分。’谓较彼之供物极其广大,而於究竟之田,常时行供养,其福尤大。”
修慈分三:(一)修慈所缘,为未得乐有情,即六道有情。(二)慈之行相,初,随喜行相,念如何令得安乐。中,发愿行相,愿其得安乐。後,荷担行相,我应负起予诸安乐责任。(三)修慈胜利,供养有情中,惟供养佛功德为最大,《三昧王经》云:”以各种供物经无量劫供养诸刹土佛,不及修慈一分之数。”
“《文殊庄严刹土经》云:‘於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庄严。如苾刍入灭尽定之乐,诸有情亦具是乐,於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若於此上下至於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较前之福犹为甚多,况昼夜而住。’《宝鬘论》亦云:‘每日三时中,施食三百罐,不及须臾顷,慈获福一分。天人当起慈,彼等亦守护,意乐及多乐,毒械不能损。无力获大利,当生梵世间,设未成解脱,亦得慈八德。’”
《文殊庄严经》甚赞修慈胜利,《宝鬘论》亦云:”每日初中後以三百坛施,不及须臾修慈之福。”坛,藏呼”遮姑菜”;即小坛,用以煮上米者。须臾,乃汉译,藏文六十呼吸为一”取桑”。每日三万六千呼吸,即一百六十小时。每二小时为一”玉赃”,即一百二十呼吸。此藏中记时刻如是。修慈具有八德,即:(一)天人敬,(二)天人护,(三)心安乐,(四)身安乐,(五)毒不能伤,(六)刀杖不害,(七)事不劳成,(八)生於梵世。
“若有慈者,人天起慈,任运归仰,佛亦以慈力败彼魔军,故成最胜守护等也。”
佛以慈力降伏摩军。弥勒《本事》谓,地方有修慈者,其他灾难不生。
“修慈之次第者,先亲,次中,後於仇怨而为修习。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