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
若干亿万年偶一值遇。此喻大好人身,若干亿万年之偶一获得。如是难得之人身,能长住也好。但又不能长住,亦必须死。凡在生死圈中,莫不有死,死为决定义。且死无定期,刹那顷即可由此身而变为他类身躯,盖此身脆弱及生缘少而死缘多故。又死时何可利益,财物妻子均不能利,死时唯清净一人而去。积如须弥之资财,死时纤尘许亦不能携去;广遍世界之子女,死时无一人能将自己留住不死;乃至与己俱生同来之身躯,死时亦须舍弃,唯余心识而去。死时真可利益者,唯佛说正法及三宝皈依处。能利益唯正法,可作救护,唯有三宝。既如是,须发心马上勤求正法,即勤求大乘法,生起菩提心之教授。
复从反面思之,如现在不发心马上去修正法,此身一失,其受生不外善恶二趣。以我多生以逮现世,恶业多故,定堕三途无疑。地狱中寒冽热炽,饿鬼趣长时饥渴,畜生道鞭打等苦,一旦堕入,何能忍受。欲求此苦,唯有皈依三宝,勤於止恶修善。并须趁此身尚未堕入三途之时,即去勤求不入三途之法,即皈依三宝,希求救护,并发心依业果取舍而行,以求人天增上善果。此尚不足,复思我今虽生善道,已得人身,而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及生、老、病、死诸苦,凡今所遇,无不是苦。即使生到最高之究竟天界,亦未离苦之自性,终必易於还堕三途。如是三界等同苦聚,长期是苦。
然究应如何,乃能离生死,乃能离苦之自性。须依戒定慧三学,乃能脱离。故应依戒定慧三学而修。依此三学,真可解脱生死,解脱苦之自性。此尚不足,复思自己虽已出离,但自之一切父母尚沦苦海,此为诸佛菩萨所不忍所不许者。为此故,须自他二利。须依大乘法,须生起菩提心。盖欲自他二利究竟圆满,必具功能。而此功能,唯佛仍具,故须成佛。成佛之方便,唯有大乘法,大乘法之命脉,乃菩提心。故须发心修大乘法,发心生起菩提心。(须心与法相合而修,能感动而修。)
平等舍心应如何修?
先想自顶上释佛,即上师,即一切佛。向之启请:祈尊加持我心相续,我对一切有情,因亲生爱,因冤生憎,因中庸而漠然之三心,均祈加持除去,而安住於平等舍。并祈加持我令一切有情亦除去此三种心,而安住於平等舍。
初、先想一中庸有情於自面前。思惟:我愿迅生离冤憎亲爱、中庸漠然三心之平等舍心。如伊平日对自作过许多饶益,自对之一定生悦意心。此悦意心不可要,因能生爱执故。焉知此人过去不曾对自作过残害,故对利我者不决定,而消遮爱执之心。反之,如伊对自作过如何残害,自对之一定生憎恨心,此亦不可。焉知此人过去不曾对自作过许多饶益。故害我者亦不决定,而遮止憎恨心。略想:利我者不可生爱执,过去对自曾作残害故。害我者不可生憎恨,过去对自曾作饶益故。由是遮止怨憎亲爱中庸漠然三心,而安住於平等舍心,我今安住於平等舍心有何不可呢。
嗣想亲厚者於自前面,思其於自饶益事,则生爱执,亦不可爱,因过去曾对自残害故。
嗣想怨仇於自前面,必长憎恨,此不决定,因过去曾对自饶益过。
反复思惟後,三种均齐想於前面。如生爱则如前遮止;如生憎,亦如前遮止後,安住於平等舍心。此平等舍心提念後,想於自方面,此三心不可生。又回到他方面,此三心亦不可生。根本须於冤亲平等,即无所谓冤,无所谓亲。盖冤者过去曾作许多次亲眷,亲者曾作许多次冤仇。如阿罗汉见结婚者故事,曾作偈谓:”六亲锅内煮,子打父屁股,孙儿娶祖母”,众生颠倒,大多如是。思而压伏冤憎亲爱之心,如对冤,许过去对自曾作利益,而现在是对自残害。但冤过去对自是利,不能过去是利,不许为利,而现在是利,乃许为利,以时间推之,冤对自过去曾作多利,总之是利。又将憎心压伏下去。
续想:一切有情虽在过去、现世曾为我仇,此皆由我业力感召而来,彼等如执刑人,奉命行事,非於故为加害,如是不生瞋恨。又彼等於我消多罪业,是则於我有益无损,我不但不生瞋恨,并且当生感激。又彼等因我多造恶业,为我消业,彼则自受下劣等报,是我累彼,我不但当生感激,且生极大惭愧。而为报彼恩故,亟图度脱彼等。
嗣想三者於自前面,作总思惟:亲者不可生贪,冤者不可生憎,中庸者不可漠然,於自於他均不可如是。但一切有情有共同性,即不意乐痛苦,意乐乐受。我又承许愿其具乐离苦之戒,又如何可生爱憎。
又想三者於自前,於自方面,决不可生亲即爱,冤即憎之心。一切有情均自母亲,决不可一部份爱,一部份憎,并且自己乃依一切有情而成佛,决不会依一部份有情而成佛,不依其余一部份有情而成佛,一切有情均自恩者。自他双方,均不可生亲者爱,冤者憎之心,因自他尚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何能有爱憎之分。
又渐推广,到一村一县,乃至一切世界,对一切有情,均生离冤憎亲爱中庸漠然三心之平等舍心。
有暇时可广想。略想:
冤亲二种有情想於前面,而平其爱憎心。平等舍心生後,然後转入於知母、念恩。
依前说,观到无可爱、憎、漠然,然後又启请,又观又修,如是周而复始,三四次修。
续修知母
知母者,即能认识一切有情,均自母亲之心。《八千颂》云:一切有情,吾母不去处,吾母不生处,吾母不死处。由此可知,一切有情均自母亲。仅念此,认识母亲之心,尚不决定。再以无始之理思之,一切有情,从无始来,心流不断。现在之心流,由过去之心流而来。现在之心流,非现生中仅有,盖入胎之心流,来自入胎前之中有,中有之心流,来自前生之心流,以此前前,推之无始。我从无始以来,受生无量数,母亲亦无量数。假如有那一有情,未曾作过我的母亲,则我受生母亲的数量就不够。又从无始以来,我无处不曾受生过,无趣不曾受生过,故一切有情不仅作过我的母亲,而且多生作过我的母亲。
依此理思之,一切有情确是我的母亲,何以我又不认识呢。譬如幼小离家,老大始回,见母而不认识;不能说不认识,她就不是自己的母亲。又如见一虫於自前爬过,如有神通力,则知是自己过去生中的母亲,不能说她今生形相变了,就不是自己的母亲。
思惟今生母亲,不仅今生是我的母亲,也曾多生作过我的母亲;推之邻里,乃至遍虚空法界一切有情,无一不是自己的母亲,也曾多生作过自己的母亲。
次、念思
先想今生之母於自面前,思其对自种种养育之恩,为我求护一切损害,为我成办一切利乐。初、住胎时,母亲一饮一食,一行一动,一坐一卧,都是在为保护胎儿著想,何者於胎儿有害?虽自喜食亦不食,何者於胎儿有益?自不喜食亦要吃。更不顾自己疲劳、辛苦、困难、一行一动、一坐一卧,都是在为保护长养自己著想。假如母亲不是精心保护自己,稍一不慎,自己就会死在胎中。我身得来,实非容易。何况母亲给我的身体,既不缺支,又具智慧,能辨善恶,依止佛法,精勤修学,可望成佛。母恩之大,何能比拟。中、於出胎时,自己如一无知之肉虫,不能自己生存,全赖母亲温之暖之,哺之养之,母亲之心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身上,自己一颦一笑,母亲随之一忧一喜。自己粪便,母亲不惜以手承之,以指拭之。夜间便溺,浸湿床褥,母亲宁卧湿处,将自己移睡乾处。自己一有疾病,母亲惶惶不安,求医求药,至心护理,不惜通夜不眠,抱自行走。自己不食不语,母亲更自忧心如焚。自己学语学走,全赖母亲昼夜教导扶持。即使有保母抚养,保母亦系看母亲的金钱和关心如何而爱护自己的。後、至成长入学,抚之育之,有加无已。既为自己学业担心,又为自己成长焦虑。乃至参加工作以後,尚时时为自己事业发展操心,关注之情,无时或已。母亲对自大恩,不仅今生,乃至多生,亦复如是。不仅在人趣中,母恩如是之大,生於兽类,亦有跪乳之恩,生於禽类,亦有反哺之德。
不仅今生母亲,对自如是大恩;推之父亲、亲友、邻里,乃至遍虚空一切有情,均自母亲,对自大恩,莫不如是。须一一多遍思念母恩。
次、报恩
思惟我辈从婴儿受生饮乳,以至成人,一切忧劳母亲之事,无论初、中、後时,皆饱受母亲慈恩,如是大恩,焉能不报。以世间一切衣食供养,饥予食,寒予衣,食以甘旨,衣以轻暖,昏定晨省,养身养志,虽属报恩,然皆以苦为自性,转瞬即逝,尚非究竟报恩。慈母有情长期沉沦生死,备受诸苦,当为之拔苦与乐,乃为究竟报恩。
次、慈心
受母深恩,见诸母有情如爱独子而心喜悦,亟欲劝导令得解脱,令得涅槃无漏之乐。现诸母有情不仅缺乏无漏乐,连有漏乐亦甚缺乏,盖缺善法以作乐因。我当如何令彼得乐,愿其得乐,我誓发愿,令彼有情获得安乐。
次、悲心
诸母有情,昔曾为转轮圣壬,富有天下,福尽沉沦,仍在苦中。诸道慈母有情,莫不皆在苦苦、坏苦、行苦之中,无有自在。苦苦,如伤上加盐,苦上加苦。坏苦,似乐,瞬即成苦。行苦,由烦恼业力使然,所作所受怃自在。因之诸母有情,从无始来,流转生死苦海之中,饱受诸苦,今後烦恼继续滋生,仍不能离苦,为人子者,须为诸母有情拔苦予乐,尤须为之尽拔其苦,予以涅槃无苦之乐,乃能究竟报恩。
次、增上心
诸母有情盲目发狂,又无引导,正向悬岩险处狂奔。为人子者。焉能委诸他人,坐视不救。何况自为学大乘法人,焉能不救。慈母发狂者,乃烦恼扰乱其心,不能自主。盲目者,乃无慧眼,观察增上生和决定胜之义理。无引导者,无真实善友也。狂奔险处者,谓刹那刹那造诸恶业,总於生死,别向三涂狂奔不已。我为慈母独子,母不望我,望谁去救,我不往救,谁复往救?责无旁贷,我非救度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不可。
次、自他相换
想自母亲於自面前,想她无始以来,由烦恼业力,备受种种痛苦,今後仍无止息。为人子者,何能不救。想她所集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为灰烟黑雾,纷纷向自袭来,一一入於自身,代母消受清尽。次想父亲,次想亲眷,次想怨仇,乃至六道一切有情,他们身中所有一切罪障,苦及苦因,均化为灰烟黑雾,纷纷向自袭来,一一入於自身,代之消受净尽。次想自之母亲於前,思其备受三苦,缺乏安乐。想自身分出一牟尼身入於母身,母亲因之诸苦净尽,亦转成牟尼身,随欲而有。次想父亲,次想亲眷,次想怨仇,次想地狱,次想饿鬼,次想畜生,次想人道,次想阿修罗道、次想天道一切慈母有情,均在苦中,缺乏安乐。由自身分出一一牟尼身,入於一一慈母身中,均诸苦净尽,亦转成牟尼身,随欲而有。
次想自身分出无量数牟尼身,化作供物,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作供。诸佛菩萨受供後,身放光明,入於自身,加持我身。将自之罪障和烦恼障、所知障,消除净尽,自身化光,转成佛身,作我真实成佛想。
次想一一慈母有情,均各身中分出无量数牟尼身,化作供物,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作供,诸佛菩萨受供後,放光加持一一有情,想一一有情罪障清净,已成为堪受正法之法器矣。
次想自心放光,放出无量数上师、佛、菩萨,到一一有情面前,为之说法、灌顶、劝导修行。最後一一有情均已二障净尽,转成佛身,作均已真实成佛。
次、修发菩提心
想,此仅系缘念一切有情成佛,要自己真实成佛後,乃有此救度功能。盖佛身功德,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一一相好,众德所成,诸大菩萨莫能测知。佛身紫磨金色,光明为性,常光数丈,使人瞻仰,无有厌足。见佛相者,能止恶生善,种成佛因。佛之教化,普及十方,随类现身,随诸根器,任运现身。於各方世界,普现十二种度化事业,有缘众生,随化得度。佛诸相好和一一毛孔,均能放光说法。佛光所至,热狱化凉,寒狱化温,六道诸苦,无不顿息。
佛语功德,六十妙音,一音能说众法,一一有情随类得解。佛事业以语业为第一,语示解脱,语音无达不遍,如同面聆。
佛意功德,总为悲智,与声缘共者三十四种。与菩萨共者三十七种,其不共者三九种,声缘菩萨仅得佛之相似功德一分,不能得佛真实功德一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