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阿毗达摩义论






  、 (1)须陀洹道心,(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4)阿罗汉道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善心。

      (1)须陀洹果心,(2)斯陀含果心,
      (3)阿那含果心,(4)阿罗汉果心,
       这四种名为出世间异熟心。

      如是一切八种,名为出世间善、异熟心。

  、 由于四道别,故善心有四,
      同彼异熟果,为无上八种(注23)。
      十二不善心,善心二十一,
      三十六异熟,二十唯作心;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无色心十二,出世间八种;
      如是应知意,区别八十九(注24)。
      智者再分别,一百二十一。


五、一百二十一心

  、 八十九心,怎样成为一百二十一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洹道心,
        喜、乐、一境性俱三禅须陀洹道心,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
       这五种名为须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罗汉道心,同样各有五种,正二十道心。如是果心亦有二十,则出世间心,共有四十(注25)。


  、 由禅相应别,一一分作五,
      说此无上心,共有四十种(注26)。
      当知如色界,初禅等差别,
      无上心亦然。无色属第五(注27)。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注28)。
      最后第五禅,共有二十三(注29)。
      善心三十七(注30),异熟五十二(注31)。
      是故智者说:一百二十一(注32)。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第一竟。


[注  释]

  1。原文 Abhidhammattha…Sagaha 译为摄阿毗达摩义或阿毗达摩摄义,“论”字是译者加的。

  2。作者阿耨楼陀大约是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上半期的人(详见附录-
   --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

  3。原文 Citta…Sagaha…Vibhga译为摄心分别。“品”字是译者加的。其它各品的品题都是这样。
   这一品的各种术语解释,可以参考《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中的识蕴。并可参考昙摩结:《南传的八十九心》,见本书《附录》。

  4。关于十二不善心的解说,参考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454页。(按:页数是巴利文原本的页码,华宇版,下册28~29页)

  5。“无行”是不犹豫、没有他人怂恿教导而自动行业的意思。

  6。“有行”是有的犹豫或由他人怂恿教导而行业的意思。

  7。“舍俱领受心”及“舍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舍俱意界”及“舍俱意识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十一与《唯识枢要》第三卷译:“领受心”为“等寻求”;“推度心”为“等贯彻”。

  8。七种不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页。(华宇版,下册31~32页)。

  9。喜俱推度心,《清净道论》为喜俱意识界。

  10。八种无因善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4~455页。(华宇版,下册30~31页)

  11。三种无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6~457页。(华宇版,下册33页)这三种心在《清净道论》中名为:“舍俱意界,舍俱意识界,喜俱意识界”。

  12。这两个颂中的前一颂是总结十八无因心,后一颂是说下面要叙述的什么心。第二颂中的“恶”是指十二不善心,“无因”是指十八无因心。本品除了上述十二不善心及十八无因心共三十心之外,依八十九心计算,尚余五十九心未曾叙述,若依一百二十一心计算,还有九十一,这些将要叙述的心都名为“净心”。因为十二不善心是恶的,十八无因心是中立而无进取之力的,都不能称为“净心”,所以除外。

  13。八种欲界善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2~453 页。(华宇版,下册26~27页)。

  14。八种欲界有因异熟心的说明,参考 Visuddhi…magga 455~456页。(华宇版,下册31页)。

  15。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的说明,参考Visuddhi…magga 457页。(华宇版,下册33~34页)。

  16。欲界的净心共有二十四个,即有因的善心八个、异熟心八个、唯作心八个。由于受、智、行的区别,故作如是分析。“受”即喜与舍,“智”即智相应与智不相应,“行”即有行及无行。

  17。本颂总结上述的五十四欲界心,即异熟心二十三个(无因心十五、有因心八)、善与不善心二十个(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十一个(无因心三有因心八)。

  18。下面所说色界的善心、异熟心及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457 页。(华宇版,下册27、32、34页)。

  19。“一境性俱”,《清净道论》为“定相应”。

  20。“彼”是指色界的五种禅心:由于有善、异熟、唯作的区别,故有十五种。

  21。下面所说无色界善心、异熟心、唯作心,参考Visuddhi…magga 453、456 、457 页。(华宇版,下册28、32~34页)。

  22。八个出世间心,参考(Visuddhi…magga)453、456页。(华宇版,下册28、32页)。

  23。此颂是总结八个出世间心的。四道,为出世间的四种善心;他们的果为四种出世间异熟心。所以一共是八种无上心。这里的“无上”即指出世间。

  24。这两个半颂是以两种方法来总结全部八十九心的。前一颂用不善、善、异熟、唯作来统计: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欲界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异熟三十六(无因心十五、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四)、唯作心二十(无因心三、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共为八十九心。第二颂是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来计算的:即欲界心五十四(不善心十二、无因心十八、善心八、善异熟心八、唯作心八)、色界心十五(善、异熟、唯作心各有五个)、无色界心十二(善、异熟、唯作心各有四个)。出世间心八(四道、四果),合为八十九(参考附录--南传的八十九心)。

  25。原来的八十九心是世界心八十一、出世间心八个。现在从八个出世间心开为四十个,再加世界心八十一,便成为一百二十一。

  26。由于禅支相应的差别,每种出世间心分为五种,则八个出世间心,共有四十种。

  27。色有五禅差别,无上(出世间)心也具五禅。“无色属第五”,因为所有无色界禅都只有舍与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禅一样,所以无色界心是被认为包摄于第五禅中的。

  28。“各说十一种”,因为色界初禅等,各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上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初禅等,故有十一种。

  29。“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禅的善、异熟、唯作三种,加无色界十二种和出世间的八种第五禅,故有二十三种。

  30。“善心三十七”,即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和出世间二十个。

  31。“异熟五十二”,即欲界二十三(无因十五、欲界有因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

  32。“一百二十一”,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三十七、异熟心五十二、唯作心二十。

PS:本品可参考《附录》之《南传的八十九心》。


第二 摄心所分别品



    心相应所,同生与同灭,

     同所缘所依(注1),有五十二法。

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

    如何(是五十二心所法)(注2)?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注3)。

      寻、伺、胜解、精进、喜(注4)、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注5)。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注6)。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注7)、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注8)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
      当知为净(善)心所。


    十三通一切,十四为不善,
     净有二十五,故说五十二。



二、什么心所与什么心相应

    彼等心属性(注9),于心中生起,
    各各自相应,此后应当说:
    七遍行心所,一切皆相应,
    杂心所六种,适宜而相应。
    十四不善法,独在不善心,
    净心所十九,唯善心相应。

    1。与遍一切心心所及杂心所相应的心如何?

      先说此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得于八十九心中生起。


      其次在六个杂心所中,

      先说寻,唯在除去二种五识(注10)的
          其余四十四欲界心(注11)和
          十一初禅心(注12)共五十五心中生起。

      次说伺,于彼等(五十五心)及
          十一第二禅心共六十六心(注13)中生起。

      胜解,除了二种五识及疑俱心(十一心)外,
         在其余(七十八)心(注14)中生起。

      精进,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心(一)、二种五识(十)、
       领受心(二)、推度心(三)(共十六心),
       在其余(七十三)心中生起。

      喜,
       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去忧俱心(二)、舍俱心(五十五)
       、身识(二)、第四禅心(十一)(共七十心),
       在其余(五十一)心中生起。

      欲,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无因心(十八)、痴心(二)
       (共二十心),在其余(六十九)心中生起。


      再说,(与杂心所相应的)彼等心生起的次第如是:

    六十六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心与二十心,依次离去杂心所;
     五十五与六十六,七十八与七十三,
     五十一与六十九,次第与杂心所俱(注15)。

    2。与不善心所相应的心

      在不善(心所)中,痴、无惭、无愧及掉举四个,
      名为遍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十二不善心中(生起)。

      贪心所,唯于八贪相应心中(注16)(生起)。
      见心所,得于四邪见相应心中(注17)(生起)。
      慢心所,得于四邪见不相应心中(注18)(生起)。
      嗔、痴、悭及恶作四心所,得于二嗔恚相应心中(生起)。
      昏沉及睡眠心所,得于五有行心(注19)中(生起)。
      疑心所,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痴等四心所,遍一切不善。
     贪见慢三种,贪根心中生。
     嗔嫉悭恶作,四在嗔根心。
     昏沉与睡眠,二在有行心。
     疑于疑心中。此十四心所,
     于十二不善、相应有五类。

    3。与净心所相应的心

      其次在(二十五)净(心所)中,先说遍一切净十九心所,
      得于一切五十九净心(注20)中(生起)。

      (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