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磕晁褚讲幌率偻颍肮愣写笫小⑿∈兄轮钊税哉颊呶匏恪雹佟4送猓锌上不孤⒍隙酝饷骋祝蟾阕咚交疃K甘狗谓蛏洗铮撕=保夤纳檀桓颐橙磺袄矗谑橇崴耍皆齑蟠米猿龊C骋祝穹欠ㄊ杖耄岩酝持窭」樯蟹R允欠唬讣滋煜隆K腔骨扇『蓝幔烈獍哉济裉铮罢几裉锴О偾辍薄K堑酱嵴鞅┝玻衷隽⒀尾核娇窝嗡埃煞椒ツ荆∩搅种A椒合喽犯唬诵私ǜ焕鎏没实姆醺恼髅窳Γ愕迷股氐馈9⒎恼蚋=ê螅呛嵴餮慰危账饕祝匏挥闷浼T痢⒚鋈嗣裆钍芊χ唷?br />   “三藩”占据南方一线,拥有重兵,不仅不能成为清朝的藩篱,反而拥③ 《清史稿》卷474《吴三桂传》。
  ④ 魏源:《圣武记》卷2《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⑤ 《清史稿》卷525《西藏》。
  ① 刘健:《庭闻录》卷4。
  ② (康熙)《南海县志》卷7《食志·课程》。
  ① 《清圣祖实录》卷91。
  兵自重,侧目朝廷。而朝廷每年还得向“三藩”供应大量饷银,使得“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②。这对清朝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随着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撤藩已势在必行。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愿归老辽东,疏请以其子尚之信袭爵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准这是一个撤藩的好机缘,降旨称赞尚可喜“很知大体”,同时指出广东已“底定”,藩王坐镇已无必要,故不允尚可喜之子袭爵继续坐镇,而令其撤藩回辽。吴三桂自认为功高位重,也假意疏请撤藩,以试探朝廷态度。他以为“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调予,具疏所以释其疑也”③。疏入朝廷,大臣中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④。康熙帝态度非常坚决,认为“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①。毅然允其所请,下令撤藩。随后,耿精忠也疏请撤藩,帝亦同样照准,令将三藩尽徙回山海关外。康熙帝裁撤三藩的决心,并非一日,“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②,亲政以后,曾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③,作为警言,书而悬之于宫中柱上。康熙帝认为,“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故决意撤回”④。可见其撤藩的举措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的。三藩俱撤,击中了这些称霸一方的骄兵悍将的痛处,于是,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首先公开发难,起兵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他以复兴明室相号召,并发布《反清檄文》,伪称所谓明朝托孤皇三太子以“寄命”于他,把自己打扮成明朝的忠臣,妄图用谎言来赢得民心,获得支持。一时间,一些叛明降清的武将,一些督抚和提督、总兵等相率附和,以致“伪檄一传,四方响应”,“相率背叛”⑤。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康熙十五年(1676)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广东相继响应吴三桂,公开叛变。其他一些与清廷有矛盾的汉籍将领,如广西的孙延龄(孔有德之婿)、王雄,四川的罗森、郑蛟麟、谭弘等,也先后归附吴三桂。耿精忠在勾结吴三桂后,曾联络了据守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约为援军。郑经率军队窜犯闽、粤沿海,转入江西,以为策应。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发动的这场反对清皇朝统治的叛乱,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叛变后,叛军来势凶猛,猝不及防。吴军很快攻占了湖南的衡州、② 魏源:《圣武记》卷2《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③ 《清朝野史大观》卷5《刘玄初》。
  ④ 《清圣祖实录》卷99。
  ① 《清史稿》卷2691《索额图传》。
  ② 《清圣祖实录》卷99。
  ③ 《清圣祖实录》卷154。
  ④ 《清圣祖实录》卷99。
  ⑤ 《清朝野史大观》卷5《王文靖请斩吴应熊》。
  常德、岳州,前锋直达澧州。耿精忠叛变后,也很快进入江西、浙江。叛军在一年多时间里控制了大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势十分严重。
  面对吴三桂的叛乱,年方二十岁的康熙帝果断刚毅,首先排除朝廷部分大臣缓撤的主张,下令削夺吴三桂的王爵,以示武力平定叛乱的决心,并处死在北京居住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①。然后,发兵讨伐吴三桂。
  康熙帝针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形势,进行平定叛军的作战部署,将清军分为两条战线。把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湖北的荆州以及“水陆皆与楚闽接壤”的江西作为前线,以八旗劲旅固守,遏止叛军过江北上,将地控南北交通要道的山东衮州和地扼东西咽喉的山西太原作为后方两个支点,调重兵把守,控制南北和东西两条孔道,以策应前线。按照这一部署,仅两年时间,清军逐渐占据了优势。于军事征讨的同时,下诏训谕云、贵两省官员及军民“各宜安分自保,无所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过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兄子弟亲族人等,现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勿怀疑虑。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②。用以安定人心。于此同时,又对一些汉将实行笼络政策。为了稳定西线,对拥兵观望、叛服不定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着意笼络。王辅臣杀了朝廷派驻陕西的经略莫洛,这本是蔑视朝廷的大罪,但康熙帝不仅宽容,不治其罪,反而下诏自责,“则朕之知人未明”,“咎在朕躬,于尔何罪?”①王辅臣终于在康熙十五年归附清廷。康熙帝对甘肃提督张勇也加恩重用,使之忠于朝廷,以解除西北之患,使朝廷能集中兵力对付南方的叛军。康熙帝在吴三桂公开举起叛旗之后,为了集中兵力,剿灭吴三桂,曾下令停撤耿精忠、尚之信二藩。在处死吴三桂在京子孙时,耿精忠诸弟在京“照旧宽容”。耿精忠叛乱之初,康熙帝即派人传谕耿精忠“果能追念累朝恩德及伊父忠荩遗言,革心悔祸投诚自首,将侵犯内地海贼速剿图功,即行赦免前罪,视之如初”②。给耿藩留有后路。在招抚的同时,加强军事攻势,清军迅速占据了浦城、建宁、延平等府县。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四日,靖南王耿精忠在清军大兵压境,内部矛盾重重,“军饷馈乏,军士逃亡”③的情况下,被迫率文武官员出降。帝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伊所属官兵,随大兵(指清军)征剿海逆(指郑经),图之赎罪”④。郑经力不能挡,也① 《清朝野史大观》卷5《王文靖请斩吴应熊》。
  ② 《清圣祖实录》卷275。
  ① 《清圣祖实录》卷51。
  ② 《圣祖御制文集》卷4。
  ③ 《平定三逆方略》卷20。
  ④ 《清圣祖实录》卷63。
  退返台湾,福建底定。广东的尚藩在吴三桂叛变后,平南王尚可喜仍效忠朝廷,为此,康熙帝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初,尚可喜卧病,尚之信代之理事,部将相继叛投吴三桂,于是尚之信亦附吴作乱,并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伪职,后又封亲王。十月,尚可喜病逝,不久,福建耿精忠降清,尚之信知继续附吴已无出路,于是主动派人持密函请降。帝赦免其罪,并令其“相机剿贼,立功自效”①。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四日,在清军兵抵广东韶州时,尚之信率文武官员剃发“归正”,并派尚之瑛去韶州迎接清军,帝也令“著袭其父尚可喜平南亲王爵”。这样,广东亦平定。从而剪除了吴三桂的侧翼,使吴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外,由于入关后满洲八旗将领及旗兵长期养尊处优,逐渐削弱了战斗力,而西南地区又多山地,八旗骑兵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康熙帝不得不借重绿营兵。清朝绿营兵均为汉人,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绿营兵与八旗兵在地位和待遇等方面差距悬殊,即使是绿营兵的将领,亦在八旗将领的监督之下,因此,绿营兵官兵处处受到牵制。但绿营兵数量大,又以步兵为主,熟悉地方地形环境,宜于西南山地作战,因此康熙帝极力安抚绿营将领和汉兵,制定“绿旗官兵赏格”,破格提拔了一些绿营将领,以绿营为主力来围剿叛军。
  清军在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等先后归附朝廷以后,集中主要兵力围剿叛军元凶吴三桂。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占领了湖南衡州,分兵犯广东乐昌、江西南安。康熙帝派屡立战功的穆占率清军进取衡州,以“遏贼后路”,和“宽缓”广东。穆占所率清军迅速攻占茶陵、仁安等许多地方。康熙十七年(1678)初,清军先后又收复了湖南一部分地区。这样,清军就完全控制了叛军外围的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眼看大势已去,情急势绌的吴三桂迫不急待地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湖南衡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周,建元昭武,企图以此稳定叛军,鼓舞士气。八月,吴三桂病死。他的孙子吴世Вㄎ庥π苤樱┰诤庵菁坛械畚唬脑榛N馊鹨凰溃丫诓咳诵幕袒蹋抟欢üナ刂撸耪铰虐堋L乇鹗嵌院涎屎硪卦乐菀徽健?滴醯奂辛司V荨⑸挛鳌⒑幽稀睬旄鞯鼐游Чピ乐荩⒉赡闪嗽饩炝中酥榈慕ㄒ椋运Χ显乐葩玫溃缓笏搅骄凸ピ乐荨G寰梦馊鹚篮缶幕辽⒅幻婕忧烤陆ィ幻嫱呓獾芯诓浚弊鼙醵瘸濉⑽苯虏嚷什拷登濉G寰诤险匠∩虾芸烊〉昧司龆ㄐ允だE丫追桌0埽乐莅芷ど车鹊嘏丫叛兑财悄咸釉啤⒐蟆?br />   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在“湖南悉皆平定,广西亦已纳款”,叛军据守滇黔一隅的形势下,康熙帝下令指出“当时倡叛,罪止吴三桂一人,所属人员均系胁从,情可矜恕”,对于投诚者,“皆赦其前罪,论功叙录,加① 《清圣祖实录》卷64。
  恩安插”①。这一政策,对叛军起到了迅速瓦解的作用。不久,叛军副总兵周嘉员即率文武官员61 人,兵丁9340 人,眷属6500 余口向清廷投诚。
  康熙十八年(1679)底,勇略将军陕西提督赵良栋、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收复关中、洛阳等地后,康熙帝即令其率领绿营入川,并令满洲八旗兵为后应,以接济粮饷,相互策应。由于各路大军协同作战,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即克定四川,随后即令赴良栋兼云贵总督率大军自四川入云、贵,另令湖广总督蔡毓荣、平南将军赉塔分别从湖南、广西进军云、贵,直捣平西王的老巢。康熙二十年初,清军攻下贵州,数路清军会师昆明城外。清军围困昆明,吴世执校悄谖奈涔僭狈追壮鼋怠J露巳眨爻桥呀呔s等策划献吴世Ы登澹馐拉'闻变自杀。二十九日,线緎开南门纳城投降。清军析吴三桂骨骸分发各省传示,吴世资局凇?br />   在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康熙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尚之信、耿精忠二藩的防范。一旦吴三桂问题基本解决,他即着手解决尚之信、耿精忠对清廷的威胁。早在尚之信表示“归正”朝廷之后,就有人密告尚之信“心怀两端”。帝令尚之信率兵进取潮州、湖南,尚之信违命不行。永安危急时,先是坐视不救,后虽出师,但密令总兵官“顿兵不进”。尚之信“时而疏请出兵湖南,时而疏请出兵广西,及命下则一兵不发”①。尚之信这些举动,康熙帝早有觉察,只是选择时机问题。此外,尚之信还“冒兵饷,擅杀无罪人”②,并“在广东卖官虐民,抄家充饷,重敛横征”③。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康熙帝密令将尚之信逮至京师,八月即予赐死。同时,对其父尚可喜忠于朝廷,“不肯从逆”大加表彰,并允许将尚可喜尸骨及眷属家口一并搬往尚可喜的老家奉天海州。之后,又将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官兵分入上三旗,仍驻防广东,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三总兵标下兵丁,裁汰部分后,新设将军管辖。尚之孝、尚之隆免罪之后,家下所有壮丁分为五佐领,隶汉军镶黄旗下。这样,广东尚之信问题彻底解决了。与此同时,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借耿精忠自请入京晋见的机会,削夺了耿精忠的兵权,并交法司勘问,最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逆党罪将其处死。
  在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个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