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座





龅淖饔枚眩皇呛喜⒃谝黄鸬摹H裘靼琢苏獠愕览恚痛锏搅肆嫠档摹澳诩孕圆欢薄?br />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禅诗,是南台和尚写的: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无心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南台静坐一炉香”,他点起香,坐在那儿,“终日无心万虑忘”,一天到晚都无所萦怀,一切东西都不住于心了,什么修行,不打妄想,著心著净等等统统忘记了。“不是息心除妄想”,我坐在这儿,并不是硬要把心息下去,故意不起妄想,而是因为有下面点眼的结句:“只缘无事可商量”。本来就没有事嘛!见了性,就没有事了。所以昭觉和尚说:“我看这千万人都是迷糊的,都跑到这儿来找佛,找菩萨,没有看见过一个无心道人。”注意,这个“无心道人”并不是故意无心,是因为见了道以后,世间的那个心就死了,不起作用了,这才是坐禅。
  再如药山禅师见道后,有天在庙外的石头上坐禅,石头希迁禅师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药山说:我什么都没有做。石头说:那你是在闲坐了?药山说:如果是闲坐,那就是有所作用了。石头说:我这里针扎不入。药山说:我这里如石上开花。这才是禅宗的坐禅,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境界却大得很。从这里,你再看那些观心观净的,全是在打妄想。你再看临济大师,他在黄檗处见性后,一天在僧堂里睡觉,黄檗来查房,看他睡觉,就用杖子打他一下,临济睁眼一看是师父,又合眼睡去,黄檗禅师又到上房去查,看见首座和尚在那儿坐禅,于是用杖子打他说:下面那个小和尚却知道坐禅,你却在这里打什么妄想。大家好好参一参,临济睡大觉,打都打不醒,黄檗大师说在坐禅;首座和尚明明在坐禅,而黄檗大师却说他在打妄想。里面的道理何在呢?就是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道理嘛。“若见诸境不乱,是真定也”。临济被他的师父打都打不醒,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临济是“见诸境不乱”,所以尽管睡大觉,而黄檗大师却赞叹了是真正坐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是六祖为禅定所下的定义。总之,说到底就一个“著相”,“著相”就是无明。佛的三藏十二部,说的,破的就是这个东西。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是这一点点执着,佛法就是要把这一点连根拔掉。世上的人放不下,总要抓一个东西才安心,抓一件又一件,一直抓到死都脱不了手。“坟地给我看好啊!”“儿女要给我照顾好啊!”“千万记住你妈,明年清明要来上坟啊!”你看,这怎么得了。基督徒要把上帝抓住,佛教徒则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抓住,这些都是执着,所以禅宗说“顿破”。就是破这个东西;三藏十二部,大说小说圆说顿说,种种说,反复说,都是为了破这个东西。
  这里,六祖大师引《菩萨戒经》说:我本性元自清净,因此,一切学佛的人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要看到自己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性,如此而已。所以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自己修自己的本性,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用不着只想依靠着什么别的力量,自己的本性就是佛嘛!所以祖师们大悟后,往往第一个感叹是:“啊,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开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坛经》坐禅这一品并没有讲怎样坐禅,而是放在这个“本性”上来讲的。六祖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只是叫你明心见性,自成佛道,一切都在这里。
  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马祖。他为什么叫马祖呢?因为他俗家姓马,出家后的法名叫道一,所以叫马祖道一。他是四川什邡人,气宇不凡,非常用功,后来离开四川到湖南衡山怀让惮师的庙子里挂单,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怀让发现他是个人才,很想度他,多次找他谈话,但马祖坐在那里理都不理。怀让于是拿了一块砖,天天在马祖面前磨,马祖也不理。不知过了多久,马祖终于忍不住了,说:“和尚,你在干什么啊?”怀让说:“我在磨镜。”马祖很奇怪,说:“镜子是用铜磨,你用砖磨,怎么成得了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那么你在那儿坐禅就成得了佛吗?”马祖的确不凡,立刻有所省悟,并且请教说:“那怎么修持才对呢?”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说:“如果一头牛拉的车停在那儿,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呢?”马祖说;“当然该打牛,打车有什么用!”怀让说“因此你应当知道,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是牛。要想成佛,必须以心上用功,不在于坐啊!’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言下就大彻大悟了。
  在这次学习上,许多同学问我应怎样用功,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用功就是多事,本来就是佛,还用什么功呢?但大家还没有见性,当然应该用功,而且需要假设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见性。根据六祖大师的主张和我的一些经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用功的方法。
  首先,我们也要静坐,不过必须在生活中随时用功,不在生活中用功,光靠静坐,就效果不大。
  生活中如何用功呢?大家可以参照六祖的《无相颂》,要时时做到“心平气和”,要“孝敬父母”,要“上下相怜”,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和养成“忍”,“让”习惯,要敢于迁善改过,不要护短,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日用之谓道,不要小看这些,这可是基本功夫,如同建一幢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这些全是基础,有了这些,你一静坐就得力了。
  懂得了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你对一切事相就不那么执着了,但这还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实证这一真理,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是仅凭静坐得不到的,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要在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己的贪嗔痴中去体验,佛教不是没有气功,但佛教讲的是正面,背面的东西很少讲,怕你执着。我今天把背面的秘密告诉大家,万法皆空,不空不行,不空你那个阴阳二气就干净不了,就纯净不了,做功要见功夫,要有本钱,头一个是身上的阳气要旺,静坐要见功夫,非有阳气不可。阴气要不要呢?许多人说不要阴气,那就错完了!阴阳之谓道啊,仅靠阳气是不行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必须阴阳二气配合,才能回归太极。
  所以说真阳之气要旺,那真阴之气一定要足,这样静坐才能见功夫。那么阳气从哪儿生呢?仅凭那点深呼吸是不行的,深呼吸是后来作用,与真阳无关。我说一点不知你们信不信,但可以试一试,你帮助了人,做了件好事,心里就欢喜——这里就生了阳,阳气在心上一冲,你就有欣喜的感觉。这不是空的,阳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吃点补药也可以生阴生阳,但不是真阴真阳,总有点不纯。注意业感缘起的道理,你若能做到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生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这里可是高级气功。所以把工作和生活搞好了,多作于人有利的事,阴阳二气在身上就纯净;一身的业行浊乱,身语意都不干净,身上哪儿生得了真阴真阳呢!
  阳气,要阳得纯,阳得正,不要燥阳;阴气,也要阴得纯,阴得正,不要浊阴。有精神吵架的,阳气虽然足,而且有余,但那个阳是燥阳,不但不能办事,而且要坏事。用这种阳气来用功,就会走火。有的人精神虽不振,成天磕睡,可也成天在心里计较盘算,阴沉沉的,这是浊阴,浊阴就易入魔。现在一些用功的走火入魔,其原因就是阴阳二气不纯。所以要用功,必须纯净阴阳二气,要纯净阴阳二气,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思想上弄通万法皆空的道理,在行动上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干净了,你那个阴阳二气就纯、就真了。有这个本钱用功,你试试其中的效果!
  怎样静坐最好呢?坐的时候要看情况,早上坐也好,晚上坐也好。但真正说来,早上坐最好。睡了一夜,就应早点起来,不要贪懒觉。你要想见性,想成佛,如果早上的懒觉都舍不得,怎么行呢?告诉你,贪懒觉就是沉溺于生死,要注意这点。另外,睡一觉之后,精神就特别好,谁懂得其中的道理呢?若说因为一夜的休息,帮助了新陈代谢,那只是一般的说法,科学对这个问题未必讲得清楚,倒是中国道家对这个问题解释应引起人们重视。
  道家是怎么说的呢?道家认为,我们身上精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身上阴阳二气不断交替所产生的。我们在天地间所以能够生存,万物能得养育,是凭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媾。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你身上所需要的滋养,都是因你身上阴阳二气融合的结果,产生出的那个东西才把你补充起来。阴阳二气等于夫妇,阳是男,阴是女,两个本来是相互需要的,相互欢喜的,但当中一有杂念,有贪嗔痴捣乱——特别是白天,这阴阳二气就得不到交媾,就使你疲劳,困倦。
  晚上睡一觉后(有时白天也可以休息),那时,念头沉下去了,不捣乱了,阴阳二气才有机会交合。所以睡一觉后精力又得到了恢复。夜里睡时如果梦多,梦乱,那阴阳二气交合得就不好,所以尽管睡了一觉,仍然使人昏昏沉沉的。俗话说“有钱难买早上觉”,早上的觉真是舒服极了,特别是已经睡醒后似睡非睡,朦朦胧胧的那时候舒服得不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睡足后阴阳二气交合后产生的那个东西的作用。那个东西产生出来时,你本应当起来,让它补养你的精神,可是你睡懒觉,结果身体没有好好接受,两者一结合,起来后仍然是昏沉的——那个东西散了,全散在皮肤里,所以身上倒是舒服,也不想起床,结果是精神没有得到滋养,所以我提醒大家早上起床应早,5点不行,也不应过了6点,8点就得上班,不然你又有什么时间来用功呢?
  起床后,先把大小便解了再坐,坐时下部垫厚一些,上面穿薄一些。盘脚在佛教里有几个方式,一是双盘——双跏趺,两个膝挨地,尾部触地,会阴穴要悬空,会阴穴很重要,全身的阴气都汇归在这儿。双盘若做不到,单盘也可以。单盘做不到,双脚自然交叉也可以。
  腿摆好以后,就把身子摆正,右手放在丹田上,再把左手背放在右手心上。丹田这个地方容易发热,两个手没有放好就容易心散,所以姿式很重要。再就是舌抵天堂(上腭),伸直脊梁,但不要强勉用力,自然轻松最好。我们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梁上挂起的,脊梁一正,五脏六腑的位置也就摆好了。眼睛呢?各人随便,若闭上就瞌睡的人就不要闭。一般是眼观鼻,鼻照脐,外表姿式大体如此。练气功的人都知道这些,这传自于佛教,叫“七支坐法”。坐好之后,吸三口清气,吐三口浊气。好了,这下你就定了——调身调定了,下面就开始调息、开始用功。
    用功,佛教内一般都是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懂得了“万法皆空”的道理,用功时就应多修空观,以达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境地,到这个时候,你的念头不求净而自净,自然而然地进入轻安自在,这时你就应该定住,越长越好。若定不住,念头起来时怎么办?禅宗用功,决不去打这个念头,一打就是妄上加妄了。当念头起来时,你不去管它,也不随它发展,你只是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样,念头自然而然就去了,轻松得很。你若用力去排除,那就是自讨麻烦。还有一种方便,念头起来时,你可以追问,这个念头是谁的念头呢?它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呢?就这么去参。不要听那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只要在空观上功夫到家,这些自然都在里面。就在这时,如果豁然一念脱落,我就给你道喜!那时精化气是它,气化神是它,神还虚是它,虚合道还是它。用不了多大的劲,该周天通时自然就通——只要证了空性,一切功夫自然会来的,何必着急呢!
  禅有许多层次,有各种各样的禅、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无上乘禅,这里简单作些介绍。
  我们先讲一讲,三界唯心的三界。三界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表现就是饮食、男女、睡觉,还有其它种种,但主要是这三件事,所以叫欲界。色界里饮食男女睡眠三者都没有了,但还有他的身体和环境可以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