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座
种郑饕钦馊拢越杏纭I缋镆衬信呷叨济挥辛耍褂兴纳硖搴突肪晨梢钥吹眉越猩纭N奚缭蛉蔷竦氖澜纾挥猩硖澹裁挥猩胶哟蟮兀越形奚纭I缫陨嫌纸卸ń纾挥徐üΨ虻娜耍堑讲涣苏饬礁鍪澜绲摹?br /> 欲界里有天道、天人,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不需要得定,只要善因够了就可以去。天人也在欲界里,而色界、无色界是属于定界,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欲界里的六层天是: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都有饮食男女,不过睡眠比我们少,烦恼比我们轻而已,所以仍然是欲界。
色界里有四层天: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无色界呢?里面又有四层天:空无天、虚无天、无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总括色界无色界叫四禅八定,一层天比一层天高。色界四天尚有颜色质碍,而无色界四天则是纯精神的世界。
如来禅和祖师禅
不要以为天上就那么了不起,要知道,在佛教里,三界都是凡夫,这一点一定要弄清楚。一般以为上了天就了不起了,那不行,那只是福报好一些而已,享受好一些而已。在三界里,烦恼并没有断,空性也没有证到,人我法我二执都有,仍然不能出离生死,所以叫凡夫。进入佛法,了脱生死必须得智慧,也就是要证一切法空,否然绝脱不了生死的。所以四禅八定也只是凡夫定,而凡夫定是不能了生死的。小乘里说的种种定,可以证罗汉,可以了生死,但只是小乘定。小乘定再上去就是大乘定,大乘定有一定叫“如来禅”。还有“祖师禅”又叫无上乘禅,这就是禅宗的专利。关于“祖师禅”,在教下有很大的争议,但在禅宗里却是非讲不可,这是禅宗的特色。
什么是祖师禅呢?下面举一则公案:沩山、香严都是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祐最先出世坐山,但香严却没有见性。百丈圆寂后,香严又依止沩山。有一天沩山对他说:“你在百丈先师处聪明伶俐,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都属于分别思维,没有找到生死的根本,现在我问你一句,但不许引经据典,要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父母未生你时是什么样子呢?”香严对这样的问题,若回答呢,心里尽是经典的,老师的,而自己的却不知在哪儿,回答不出来,于是叹息说:“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啊。”于是就把平时看的书全部烧了,说:“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僧算了。”他告别了沩山,就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个茅棚过日子。
一天,他在田里除草,偶然把田里的瓦片抛开,击竹有声,一下就悟了。这时,他感慨流涕,对着沩山的方向礼拜说:“感谢和尚当时没有为我点破,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悟呢?”他作偈一首送与沩山,偈子是这样的: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看到这个偈子,对仰山说:“香严这次终于彻悟了。”仰山说:“还不行,我要亲自勘察,看他是真是假。”仰山找到香严,说:“你那个偈子我看了,你再说说看。”香严于是又作一个偈子:“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说:“如来禅,师弟是会了,但对祖师禅,你还未梦见。”香严说:“好好,我再给师兄说一点。”香严于是又作了一个偈子: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于是高兴地说:“且喜师弟会得祖师禅了,我要向老师报喜。”并于祖师禅,在《五灯会元》中还记载了一则,出于与仰山、香严同时的洞山禅师的师兄幽溪和尚的公案。有个和尚问幽溪:“如何是祖师禅?”幽溪和尚回答说:“泥牛步步出人前。”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的,可以说全是祖师禅。“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与唐五代许多机锋、棒喝,你说这是初禅呢,二禅呢?谈不上嘛。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一类,连如来禅都未到,说什么祖师禅。如来禅必须讲修行的次第,祖师禅则肯定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是修得来的,只是见与未见的问题。所以在四禅八定,大小乘禅讲了那么多,而禅宗不讲这些,“我宗门下,只是明心见性”。单传直指、向上全提,这才是祖师禅的风范。
坐禅品第五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用功呢?怎样坐禅呢?对于佛教的理论,一般有文化的都可以马虎自学,但对坐禅,许多人都有一种神秘的看法,认为里面有点“玄”,不是用认识的方法可以进得去。是啊,一切神通妙用都因禅定而起,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止观二法,都离不开禅定。在印度,佛教,甚至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都重视坐禅,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也重视坐禅,坐禅是出家修行的日常功课,但怎样才叫坐禅,怎样才能收到坐禅的效果呢?
坐禅的确是修行的重要方法,双腿一收,跏趺而坐,进而修止修观,四禅八定,小乘禅到大乘禅都要从这儿开始。但禅宗自六祖来,对佛教里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坛经》里面讲的那些,都是对佛教里传习已久的许多方法的革命。如“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传统的修行方法。六祖则来了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印宗法师问五祖传授什么?六祖的回答是:“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传统的方法是先戒后定后慧,六祖这里是“内外一如,定慧即等”。问到西方净土,六祖的开示是“身中净土”“自性西方”。佛教中的这些传统东西,到了六祖这里全都不用了,至少冲淡了。所以我们学禅宗、学《坛经》,一定要认真领悟到六祖大师这个法的根本之处是什么,如果不是真理,不是佛法,那么禅宗就绝对是建立不起。但是六祖不但把这个法门建立起来了,而且在一千多年中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从这里便可以看到这个法的殊胜。在坐禅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六祖大师的创新精神和法门的方便、殊胜。
忏悔品第六
忏悔品是《坛经》的第六品。这里我再重复一下,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了那么多,其实说的只有一句话,就是要你“明心见性”,要你自己认识自己。这里就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了,所以六祖不论讲什么,都是在发挥这一主题,忏悔品仍然如此。
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移,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在这一段里,六祖首先再一次强调,佛法不是外面的法,是在自己自性之中的。这一件大事须从自性中起,不要向外求,并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多次谈过,如果不是从“这里”开始,那其它什么可以作为开始呢?你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从此心此念此时开始,无论说科学,说宗教,讲现实,谈历史;无论你说佛,说菩萨,说天堂,说地狱,无论什么,都得从“这儿”起,这是真正的开端,只要这个开端正确,一切全正确;这个开端错了,一切将全错。
所以,六祖才要你“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净其心”。有人说,禅宗的修行宽松得很。其实在修行上,禅宗是最严格的,它不准你放松每一件事,对你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全面管制。“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时,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就是少动烦恼,这可是功夫,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不断烦恼就是凡夫。要知道,烦恼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还是从你自性中产生的,烦恼的开端也是在“这里”,“自净其心”的开端还是在“这里”。有人会问,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烦恼是它,成佛也是它呢?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心是万法俱齐的,善恶是非,大小长短、烦恼菩提都在心中。而这个心又是自由自在的,那些善恶是非,烦恼菩提又全在自心的抉择上,在这里大家就必须留意了。所以六祖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离不开自己啊!所以赵州和尚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其它的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
什么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庙传戒,只是说“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却处处强调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要想证到这个法身,必须具备“五分”。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内。戒定慧是就“因”而说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吗,就必须有成佛的“因”。但佛门戒与一般人的戒不一样,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强的,如在某师父那里受了戒,因而不敢违犯。而佛所守的却是“自性戒”。因为就自己的本性而言,是不能做坏事的,守戒的力量来自于自己,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就合于戒律。而一般人守戒,总感到那个戒是一种外在的权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这儿传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后那个非常圆满的戒。为什么说“圆满”呢?因为根本不需要守外面的什么东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净有律的。现在叫你守戒,无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个戒引发出来。你暂时还做不到,那就只好去“守”,然后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风格”引发出来,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复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须具备戒定慧这三种功德。
上面只谈了三分,还要加二分才叫做“五分法身”,另外两分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解脱,当然是指解脱于生死苦海。说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精神上自在洒脱。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个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得到了解脱知见,也就是得到了关于解脱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开悟,就是见道。开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脱,解脱是果,解脱知见是得到解脱的智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佛的法身。
在佛教寺庙中做法事都有一定的仪式,如传法时,受法的人就必须跪下,传法人要点上一炷香。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戒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戒香;再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定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也是这样传授的,这就是传法的仪式。但六祖在举行这种仪式时,却把重点放在各人自己的本分事上。所以,六祖强调说,在点香的时候,不要以为得到几炷香就得到了法身,必须认识法身的“香”是什么,法身的“香”就是戒定慧,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