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缘起论角度解析法相唯识学
沂玖怂枷胙荼涞哪谠诨恚⒒卮鹆怂枷肴绾窝荼湟约坝Ω萌绾窝荼涞奈侍猓栽渌枷氲慕舛粒钦兆沤埠徒幼沤驳挠谢骋弧!按丛斓内故脱Ч卜治宕蟛愦危础滴健ù釉淇贾ぁ⒃甲柿系目疾椋ゾ龆ㄔ枷爰业氖导恃在梗!馕健ň∮枞缡悼凸鄣亓私獠②故驮湟謇砘蛟枷爰业囊馑家庀颍!涛健ㄔ浠蛟枷爰已在沟闹种挚赡芤謇碓毯⑺枷胧返睦砺废咚鳌⒀在乖谒枷胧飞系幕砩罨鹊龋!蔽健ㄔ兴枷氲纳畈阋逶袒蚋疽謇硭冢畎憧赡苴故头绞降挠帕硬枚匣蚋叩推兰鄣鹊龋R约啊匚健ㄕ驹谛率贝⒊《杂谠兴枷胫械募坛杏氪丛斓姆⒄梗R陨衔宕蟛愦嗡洳豢扇我庠郊叮还缍愿鞅鸩愦谓砸咽炝罚虿槐卦偎腊宓匾来翁教衷溱故偷奈侍猓晃宕蟛愦蔚笨梢皇辈⒘耍⊥苯忻恳徊愦蔚内故脱Э疾欤杂诟鞑愕目疾旖崧郏傧钟诖丛斓内故脱Ъ业拇竽灾小!保?2'
注释:
'1'关于佛教缘起论的研究,请参考拙著:
论文,《佛教缘起论的方法论意义》,《灵山佛学研究会论文选》(第三辑),财团法人法藏佛教基金会出版,2006年5月。
论文,《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论文,《大乘佛教缘起论》,《灵山海会》(总第13期),2004年秋。
'2'笔者把大乘佛教分为两类:菩萨行大乘和玄学化大乘。参见拙文《大乘佛教的缘起论》,《灵山海会》(总第13期),2004年秋季。
'3'限于篇幅并为突显研究重心,本论尽可能避免涉入印度社会思想史以及中国佛学的相关领域,把对奘传唯识学的研究尽可能限于纯粹的义理辨析,在跨度上始于《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止于《成唯识论》。
'4'有关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的研究状况,另可参阅佛日著,《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法音》;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佛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国家图书馆的查寻结果表明,专治唯识学的博士论文,在佛学博士论文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绍强博士的《唯识思想及其发展》(1995年);北京大学陈恭让博士的《体用简别与佛旨真诠》(1996年);北京大学张志强博士的《唯识思想与晚明唯识学研究》(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博士的《佛教唯识哲学要义》(1997年);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在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均属力作,反映了中国大陆唯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5'据笔者所知,代表性的著作还有:宇井伯寿《安慧护法唯识三十颂释论》;深浦正文《唯识学研究》、《唯识论解说》;结城令闻《世亲唯识の研究》;高楠顺次郎《和译安慧造唯识三十颂释论》;野泽静证《世亲唯识の原典解明》;富贵原章信《护法宗唯识考》,等。汉译过来的有《唯识论讲话》井上玄真著、白湖无言译;《唯识思想》,高崎直道等著,李世杰译,等等。
'6'《唯识系统研究资料集》,烈维,巴黎,1925年出版(Levi; Sylvain。 Materiaux pour l’etude du systeme Vijnaptimatra。 Paris: Bibliotheque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1925)。
'7'《成唯识论:玄奘集成》(2卷本),普森:巴黎,1928年出版(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Vijnaptimatratasiddhi: La Siddhi de Hiuan…Tsang。 2 vols,Paris; 1928)。韦达(Wei Tat)将普森的译文转译为英文,题为《成唯识论:唯识学说'原文及翻译'》,香港1973年出版(Ch’eng Wei…Shih Lun: The Doctrine of Mere Consciousness'text and translation',Hongkong; 1973)。
'8'《解深密经》,拉莫特译,(比)卢万,1935年出版(Samdhinirmocana Sutra: L’explication des Mysteres。 tr。by Etienne Lamotte; Louvain; 1935)。
《无著的摄大乘论》(La Somme du Grand Vehicule d’Asanga 'Mahayanasamgraha'),拉莫特编辑和翻译,(比)卢万大学东方学研究所,1938年出版,2卷本(Louvain…la…Neuve: 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Bureaux du Museon; 1938。2 vols)。
《大乘成业论:世亲论行为的原典》,拉莫特的法文本已经被利奥€菲章车牵↙eo Pruden)转译成英文:(Karmasiddhiprakarana: the Treatise on Action by Vasubandu),加州伯克利,亚洲人出版社,1988年出版(Berkeley; CA: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88)。
'9'(1)《唯识二十论:世亲论唯表象的二十个诗节原典》, 纽黑文:美国东方学会,1978年出版(Wei Shih Er Shih Lun or The Treatise in Twenty Stanzas on Representation…Only by Vasubandhu。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38)。
(2)舍尔巴茨基:《辩中边论》,奥斯纳布吕克,1970年重印。(Th。 Stcherbatsky; Madhyanta…Vibhanga。 Osnabruck: Biblio Verlag; 1970rpt)。
(3)弗里德曼:《安惠辩中边论释》,(荷)乌得勒支,1937年出版(Friedman; D。L。 Sthiramati Madhyantavibhagatika。 Utrecht: 1937)。
(4)《佛教的经验论:世亲唯识著作新译》,德里,1982年出版(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Yogacari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2)。
(5)《世亲:三自性》,麦得逊,威斯康辛大学,1970年出版(Vasubandhu: Three Aspect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70)。
(6)《世亲七著:佛教的心理学说》,德里,1984年出版(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Buddhist Psychological Doctor。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4)。本书包括译自梵文或藏文的《论轨》、《大乘五蕴论》、《大乘成业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 《中边分别论》和 《三自性偈》,附有梵文本《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中边分别论》和《三自性偈》的词汇表和附录。
(7)《无著〈阿毗达磨集论〉片段》, 1947年出版(〃Fragments from the Abhidarmasamuccaya of Asanga;〃 1947; J。 Bombay Br。 RAS; 23:13…38)。
(8)《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1950年出版(Abhidharmasamuccaya of Asanga; Visva…Bharati Studies 12; Santiniketan; 1950)。
(9)《无著的哲学'阿毗达磨集论'》,拉胡拉,巴黎:法国远东学院,1971年出版( Walpola Rahula。 Le pendium de la Super … Doctrine (Philosophie) 'Abhidharmasamuccaya' d’Asanga; Paris: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 … Orient; 1971)。
(10)《〈菩萨地持经〉论完美禅定章》,(〃Le chapitre de la Bodhisattvabhumi sur la perfection du Dhyana;〃 Rocznik Orientalisticzny 21:109…28)。
'10'《楞伽经研究》,铃木大拙著,(美)布德:般若出版社,1981年重印(Suzuki; D。 T。 Studies in the Lankavatara Sutra。 Boulder: Prajna Press; 1981 rpt。)。
《楞伽经》,铃木大拙译,(美)布德:般若出版社,1978年重印(The Lankavatara Sutra。 Boulder: Prajna Press; 1978 rpt。)。
'11'(美)鲁索斯(Dan Lusthaus)著,魏德东译《20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中国佛学院学报》,2002年。
'12'傅伟勋著,《关于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诠释学考察》,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1991年。
页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