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四)





每天自己要会计划,哪些是不需要你忙的事情,就必须把它删除;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你就必须要把它确定下来,把它料理了,料理了就了了嘛。你就不能让无谓的事情把自己拴住、把自己绊住,这就是用心的诀窍。有了这个,你才能有更多时间来养自己,你想要拿几本书来看也可以,你也可以学些有益身心的东西,那多舒服。那些酒色财气的东西、是是非非的东西,天天在耳边逛,在眼前晃,好麻烦啊。因为这样是非就多,而你也管不了那么多,反而弄得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要使自己精神优胜,就要“摄汝知”,的确是要把我们的精神收敛住。我经常说一个一瓦的电灯泡,安个罩子变成个手电筒,光亮就要强得多,光就不会四处蔓延。如果光一蔓延,好像照得无处不到,结果到处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如果能收缩成一束激光是最好的,那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摄汝知”,这个是我们的功夫,前面说“正汝形,一汝视”是我们的功夫,这个“摄汝知”更是我们的功夫。

    还有“一汝度”,“度”,这里念“du蟆保床露取⑺剂浚褪欠鸱ňE赖摹胺直鹦摹薄!岸取币彩潜环衬占菰Φ囊恢中睦恚酝獠炕肪橙サ嗔恳幌拢直鹨幌拢喔伞⒉幌喔傻氖虑槎家ゲ露纫环!耙弧本褪前研乃挤潘常匀环旁凇耙弧鄙希盐颐堑挠⒊宥⒍橐唬绻话颜庑┕橐唬蔷筒恍小K裕吧闳曛蝗甓龋窠瓷帷毖剑?

    我们平常的精神都是漂浮无根的,“摄汝知”,实际上是一种收缩、收敛,把散漫无章的精神力量收缩凝聚成一束激光。“一汝度”,就是不让它成波浪形的、马鞍形的去四处乱撞,实际上也是把它收摄起来,这样“神将来舍”,那时一种完美的精神,一种无损的精神就能在我们心里安居乐业了。

    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

    以前,袁焕仙老先生经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是次第,“家舍”是究竟,是达到了极致之处。要知道,当然是过来人才知道极致之处就在次第之中,次第之中也是极致之处。马祖说:“即今能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具备真证也!”

    当然这是禅宗说的,结合庄子来看,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神将来舍”。我们的“家舍”是什么?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神将来舍”,他坐稳了,当然就“吉祥止止”了!所以首先要将我们的心盘空了,你才能“摄汝知,一汝度”、“正汝形,一汝视”呀!如果心里边“贼娃子”太多,天天纠缠着你不放,那么,你又如何“正形”?如何“一视”?如何“摄知”?如何“一度”呢?如果你把这个“一”料理好了,那么真正的“神”,用佛法来说就是“真如自性”,或者叫“佛性”、“神圣胎”,它就在你的身上,而且就坐实了。

第二部分 11。举心动念都是德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有了这样气象的人走到哪里去,他都有德,他就不需要自己来修德了,他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都是德,而且这个德很美,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走到哪里去都有人拥护?走到哪去都有人供养?本焕老和尚修建四祖寺听说花了近一个亿,交给净慧老和尚后,这里修修补补、那里修修整整的,现在可能又得花几百万。山上还在修老祖寺,旁边还要修一个芦花庵,又是两千万,反正是有人出钱,功德主每年给五百万,五年给你到齐,这又是两千多万。另外,惠州那边也在修庙,都是几千万啊!

    有些人就有意见,这次我在南昌又见到了某位法师,他还是很了不起,海内外好几个佛学院的教务长,很有声望,培养的学生当方丈的就有好多位,带的学生都是两三千了,都是了不起的。见了面,我就问他:“你现在住哪里?”他说:“在浙江一个小庙里。”我问:“修得如何?”他就抱怨说:“我帮人帮了十多年,现在要人帮忙了,却没有人帮我。海外的那些老板们只看那几个老和尚,只要是老和尚就供养。”像他也是很有声望的了,就没有多少人供养。一说供养,像本焕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香港的功德主都是硬要给他们送钱。有些人不管你如何,就是没有钱,为什么呢?因为功德积聚还不够,道味不够。所以,“德将为汝美”,凭什么“为汝美”?你没有积累,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哪里“美”得起来呢!你“美”不起来,就没人给你送钱来。所以,“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呀!

    什么叫“道”,老和尚说的就是道,六祖大师随便说出来的都是道,并不是像我们整天还去修道,天天拿本经书在读。所以在《金刚经》三句中,“佛所说法”是一层境界,“即非佛法”是一层境界,“是名佛法”又是一层境界。很多学佛的人都还在“佛所说法”的圈子里转,天天讲老佛爷怎么说的、上师是怎么说的,他跳不出那个圈子,还是教条主义,鹦鹉学舌当录音机、当播放器,没有自己的东西。要超出这个,进入“即非佛法”,要从佛法中走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到“此山”外去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破参”,就叫“悟道”。悟道以后,就在“是名佛法”的境界里了,拉屎撒尿都是佛法。

    唐末时,赵王对赵州老和尚说:“哎呀!你老都这么大年龄了,什么都别干了,有什么事就让下面的人给你做就是了。”老和尚说:“我现在要上厕所,这个还非得老僧亲自动手才行,哪个帮得上忙?”你帮不了忙嘛!这个也是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扯玄谈的,没有一点玄谈。所以,自己的病自己了,自己的业自己消。

    当你悟道了,你的所作所为、举手投足都是道,你说的话就是真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是学生阶段了,就不需要找什么依据,或是找上师来印可,或是翻一下佛经哪一段作为自己的证明,那个时候不需要了。因为这种境界,必须要经过“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一汝度”的过程,才能达到“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就上不去。

第二部分 12。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

    后边就从相法上说了,“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我们平常要看哪个人有偷心,哪个人有怨气,哪个人心里吉祥欢喜,只要看他的眼神,一下就看出来了。如果看到谁的眼睛“如新生之犊”,此人就高深莫测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儿的眼睛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是光明,一是无邪!他没有污染,没有积淀,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眼神就了不得了。怎样使我们的眼神达到“如新生之犊”?《道德经》里说“能婴儿乎”,佛法《涅槃经》里说“婴儿行”,孟夫子说“不失赤子之心”,都是要使我们的心回归到婴儿状态。如果我们能回归到婴儿,才能把人事之间的什么“形、视、知、度”扫除了,扫除了就回归了道的一种本真、原始的状态。所以眼神确实非常重要,心灵上的东西都会在眼神中泄露出消息来,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当然是自然而然的、非刻意的那种藏而不露,他人就莫能测其深浅。所以看见那些眼睛似睁似闭的人,你就得留意了。

    道人的眼神为什么会达到“如新生之犊”的感觉?要问什么原因,千万不要找什么原因,没有原因。地球为什么会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又为什么会围绕着银河转?银河又为什么会围绕着哪个转?这些原因你是找不到的。最后得出宇宙大爆炸学说,现在批评宇宙大爆炸的论文也出了一系列了,好像宇宙不是大爆炸形成的,黑洞理论也受到不少质疑,如今的生命理论一直都是受到质疑的。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说,现在最尖端的生命理论、生命科学是大有疑问的。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它们都认为那些理论未必可靠,中医也未必认可这个生命理论。为什么呢?因为你说是最初的原因,那最最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你又说是最最根本的道理,那最最根本的道理又是拿什么理论来支撑的呢?只要我们的思维一打开,它就可以无穷无尽,就像用解剖刀,再小的东西都能给它解剖下去,所以要“无求其故”。

    《知北游》在后面也说,“知之浅矣,不知深矣”呀!我们知道的东西永远都是处于一种肤浅状态。我经常说:“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高明,但是一百年、一万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就会骂我们是老气、傻瓜!”我们现在骂孔夫子好笨啊!你那时还坐牛车,你简直想象不到现在还可以坐奔驰、宝马,还可以坐飞机,你周游列国还坐着个晃晃悠悠的马车。那你自己想想看,再过一千年,飞机又算什么?到时说不定每个人身上背个时空穿梭器,想到哪就到哪去,那就更舒服了,现在我们这些就算不上什么了。所以,我们要“无求其故”,但并不是让我们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他是反反复复地要打破、打碎人们那种理性独尊的感觉,要使大家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道上、放在自然上来感觉。只有你对道、对自然的感觉到位了,我们活着才会感觉有意义。因为我们在无意义的地方耗神太多,在人生真正有意义的地方,用神又太少。

    “言未卒,缺睡寐”,师公在给徒孙传道法,但是,传着传着这个徒孙居然睡着了。但是,这个师公不但不生气,反而还非常高兴。的确如此,如果你还听得津津有味,还想继续听下去,那么就说明你这个人没有能耐,还处于一种有所知、求知的状态。缺听不进去了,打瞌睡睡着了,那就心心相印了,觉得已经到点了,不用听了,所以这个就有这么怪。

    临济大师在明心见性悟道以后,有一次在禅堂里睡觉,黄檗祖师来巡堂,一看这里几十位僧人都正襟危坐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临济大师却倒在那里睡觉、扯着呼噜,祖师一棒子敲过来,说:“大家都在打坐,你却在这里睡觉,安逸是吧!”临济大师把眼睛睁了一下,“噢,是老和尚来了。”眼睛一闭,倒头又睡。老和尚走过去,看到首座和尚也坐在那里,一棒子打过去,指着临济禅师说:“你看,这个年轻人用功用得这么好,你坐在这里胡思乱想干什么?”睡觉的才像个道人,规规矩矩打坐的人反而是胡思乱想。真正过来的人就是不一样,但是,这要老师心里明白才行,否则也不行。

    投子义青和尚在浮山法远禅师那里悟道了,接了老和尚的法脉后,到开封府皇家寺庙——法云寺去挂单,他是拿了浮山和尚的介绍信去的。法云寺的主持圆通法秀厉害得不得了,黄庭坚见了他都害怕。投子和尚到了那里,也是在禅堂睡觉,常住做的事情他也不做,喊他去院子里打扫卫生,让他去后堂帮着做事,他一概不理;吃了就睡,睡了就吃。那些爱打小报告的就告诉老和尚了,于是老和尚就去查寮房,一看他还在那睡,就敲了他一棒子,“起来!你给我起来!”投子睁开眼睛问:“什么事?”老和尚说:“大家都在忙,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庙里不养你这种闲人。”他说:“那你要我做什么呢?”老和尚说:“你没事,可以到禅堂去参嘛。”他说:“美食不中饱人吃啊!”你的饭再美,我是饱的,你让我参什么参呢!老和尚一听:“噢!你是哪里来的?”他说:“我是浮山老和尚那里来的。”老和尚一听,原来是你这位老兄,于是就把他的手牵起,到上客房里去住了。为什么呢?不一样了,他已是博士生,你还让他读小学课本,他就读不进去。

第二部分 13。道家对开悟的印可

    所以,我们看到“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唱着歌就走了。古人还是潇洒,我们现在“行歌而去之”,在大街上唱唱跳跳,人家还以为你是神经病,如果是小男孩、小女孩可以。被衣唱的什么曲呢?他唱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当然,“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是一个境界,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修养。我们的心每天都是活蹦蹦的,这次我在四祖寺见到那位“翁上师”就是这样,我觉得他们的思维都太活跃了,远没达到“正汝形,一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