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矗ɑ岢链H说姆衬眨褪鞘谷讼露橹颍鲁量嗪V颉7彩芊衬招挠跋斓娜魏嗡枷胄形冀峥喙V罘ㄎ尬业摹拔摇保敢磺惺挛锏牟灰酪蛟档亩懒⒆孕院褪导蚀嬖诘墓娑ㄐ裕魏问挛锇ㄗ约憾际侵谠敌纬芍铮⑽奕魏巫孕裕ㄎ遥┦导蚀嬖诘墓娑ㄐ裕允侵罘ㄎ尬摇!澳鶚劇笔侵干衬眨牙胍盗β只氐淖杂善骄沧刺强嗪5谋税叮鞘廊讼蛲睦硐刖辰纭?br />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66、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
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三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到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枯就得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成就的必备因缘。因此,这种所谓的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咒语,人们要当心。
67、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一无所成。因此,进入佛教之门是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乘密戒都要经过受戒的程序。八类分别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则,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不经过接受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观两派主张完全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观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授戒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无论显密教,不受戒而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68、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发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智。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两条,即菩提心和二无智慧,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69、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画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做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如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时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等等。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义。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70、有人认为:“因明等形式逻辑其作用只能判别世俗谛范围的事物,不能论证中观深义,如椤伽等经对五支论法有所批评,唯识家也有‘真如无同喻’的说法,也说是说若不能依于即空缘起论理法,不能算作是论究竟真理,也起不到破邪显正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是相对的存在,一方若不存在,另一方也将不存在,如瓶与瓶的法性,若无瓶,瓶的法性何在?“中观深义”、“真如”指的就是这种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这种胜义谛法虽非世俗谛,但对法性的认识必须依靠世俗谛范围的真知,如要知道什么是色的法性空性,首先必须认清楚什么是色。色也有真假之分,色的真假的分辨离不开世俗智,这种世俗智反映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存在,就需要用因明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判断。所以龙树说:“不靠世俗谛,胜义不可知,若不知胜义,涅槃不可得。”
二、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凡人和开悟了的圣人的两种智慧境界,凡人只有世俗智。如果世俗智无法认识真如法性,那就等于就凡人永远开悟不了,成不了佛;既然凡人开悟不了成不了佛,那么,那些开悟的圣菩萨、佛陀从何而来?
三、真如法性虽然是一种直觉体验境,非思维语言表达的境界,但如果没有语言和思维,怎会有佛法?难道八万四千法不是语言文字吗?难道没有思想和语言的动物也能学到佛法吗?既然一切事物的名相,包括佛法的存在都是思想和语言形式的存在,就离不开思维逻辑和语言规律。就连“真如”、“法性”也是语词所表达的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一不异”这个中道八不推理法,也是根据因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难道这八不法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吗?
四、既然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通过思维形式改变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的一种教化方式,那么它的存在就离不开因明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它的真假对错的分辨,也离不开因明逻辑,那些否定因明逻辑的作用和世俗谛的人的最大错误之处,就是他们犯了一个彻底否定佛法的愚蠢的错误。
71、有人说:“因明逻辑起不到破邪显正的作用,如用某种方法破斥他人,他人也可以用同一理由来反驳你,命题始终无法成立。比如,佛弟子用‘无常’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来破斥你的‘无常’,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说法对吗?
这是十分错误的说法。错就错在:一、对因明的真理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二、对辩论中的理由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缺乏认识;三、犯了一个自己没有是非标准的错误。由此才产生了以上这种看法。事实上,因明的真理标准是客观实际,凡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否则是错误的认识,如在天空中看到一个月亮是正确的,两个月亮是错误的。辩论的对方,谁的理由符合客观实际谁就有正确的理由,否则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辩论的双方都要讲出自已的证据和理由,不是随你说“无常”,他说“常”,就能相互破斥。佛家说“无常”,因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是无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客观证据。建立论式如:一切事物都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之物,凡因缘生成之物都是无常之物。若要举例,一切存在物都可以做无常的例子。若对方说:“诸法是‘常’(永恒不变)”,佛家会说:“请你拿出证据,摆了理由。”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常”物,因此,说“常”者拿不出任何合乎实际的证据和理由,若双方争执不下,就请愿书位科学家裁判,“常”和“无常”哪种观点合理不就清楚了吗?再次,因明逻辑是属于世俗智范围内的思想认识理论,但世俗智认识范围内也有个真假对错之分,也有真假对错的分辨标准,并非各有各的理由,分不出是非对错。因明就是分辨这种是非对错的科学。并不是“破不了邪显不了正”的无用知识。否定因明逻辑作用的人,在佛理的研究上不可能深入到微言妙理的境界。
72、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它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73、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74、因明学在“十明”中单独列为一门学科,与内学(佛学)相对,这说明因明并非内学,从因明本身看也是一门佛教和外道以及世俗学界都可以通用的学科,为何藏传佛教将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