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咸丰八年二月(1858 年4 月),李秀成为克服天京的被动局面,决定亲自出京到外围扩大兵员,伺机回救天京。李秀成一到安徽就连克昭关、和州、滁州、全椒等地,颇有旗开得胜之势。但这些胜利都还不能给清军造成威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李秀成意识到,必须集中兵力,协同作战,才能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此,他一面在皖北联合捻军作战,一面和陈玉成等将领在枞阳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各路兵马共同负起解天京之围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任务。根据会议决定,陈玉成立即从鄂、皖撤兵东进,由潜山过舒城破庐州;吴如孝部联合捻军龚得澍部攻打梁园、定远;李秀成则由全椒“整队领人马到滁州”。李秀成在乌衣和陈玉成部会合,截击清军德兴阿、胜保所部,一举歼敌4000 余人。陈、李联军第二天又在江浦小店歼灭来援清军冯子材部5000 余人,随后又攻克浦口,太平军士气大振。李秀成说:太平军在乌衣、小店歼灭清军之后,“顺势下浦口,陈玉成攻德帅之前,我攻德帅之后,德军大乱,死于浦口二万余人”。这个胜利使天京转危为安,李秀成和陈玉成为了扩大战果,扫荡清军的江北据点,太平军接连攻克江浦、天长、六合、扬州等城镇。这是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第一次重大的胜利。其后,于咸丰八年(1858)底,李秀成又配合陈玉成部在安徽三河打了一次大胜仗,湘军悍将李续宾部进入安徽后,接连攻占黄梅、宿松、潜山、石牌、桐城、舒城等地,来势迅猛,并想在攻占三河重镇之后进攻庐州、安庆。如果李续宾计谋得逞,太平军将处于十分被动境地。陈玉成、李秀成乘李续宾骄兵轻敌,立足未稳,几支部队同时包围了李续宾部,两军展开激战,一举歼灭李续宾部6000 余人,李续宾本人被击毙。这一仗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事后曾国藩在哀叹这一战役时说:“敝邑弁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①三河战役的胜利,实为后期太平天国军事复兴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军再次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处处挨打,逐步转为进攻,并慢慢地恢复了元气。这个军事形势的出现,和陈玉成、李秀成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浦口、三河战役之后,李秀成即率兵进驻黄山。但是,在这前后却出现了李秀成两个重要部将的叛乱事件。其一是在三河战役之前,即咸丰八年十① 《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 年版,第359 页。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第2 册,第801 页。
  月(1858 年11 月),滁州守将李昭寿率部献滁州向清将胜保投降。李昭寿是由李秀成保举镇守滁州的,但李昭寿其人是由清军投降太平军的,所部纪律极差。李秀成在“自述”中说:“昭寿之兵甚为多事,兵又扰民,逢到州县,要任其支取,不支又扰于民,州县佐将被其打责。”李秀成看到李昭寿这些劣迹并不追究,反而“无不对他重情深待”。这曾经引起李秀成其他部将的不满。所以李秀成对李昭寿的叛变非常生气,曾发过一篇讨伐李昭寿的檄文,声称:“本主将誓必兴师问罪。情义既尽,各路之妖可缓诛,惟胜保与尔(即李昭寿)势必先诛了。”但随后,李秀成却偷偷地把李昭寿“在京所配之妻瞒我天王而偷送付”。暴露了李秀成思想的矛盾和感情上的弱点;其二是咸丰九年正月(1859 年2 月)太平军江浦守将薛之元献城降清。薛之元也是李秀成保荐镇守江浦的。江浦是天京的北大门,江浦一失,天京形势又变得十分严重。李秀成闻讯后立即从黄山赶回江浦,并立即进攻江浦、浦口,但未能奏效。李秀成求救于陈玉成,陈军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集中兵力救六合、击扬州,在六合歼灭3000 多清军,然后回师攻克浦口,击毙清提督周天培,打通了天京、浦口的通途。此时由于安庆告急,陈玉成匆忙挥师救安庆,清军乘机又包围浦口。
  由于李秀成的两位部将降清,洪秀全对李秀成已存猜忌,恰巧在这时天京的卫戍部队在浦口搜到清军给李秀成的劝降信,天京顿时进入紧急状态,洪秀全下令不让李秀成部过江。李秀成在受到天京严重怀疑的情况下,坚持与清军进行激战,处境十分困难。时间的考验,使洪秀全看到李秀成的忠心,他没有半点降清迹象。于是洪秀全降诏晋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自用红缎书写“万古忠义”四个大字送给李秀成。李秀成是天京事变之后,继洪仁⒊掠癯傻谌霰环馔醯摹:罄蠢钚愠稍谧肥稣舛卫肥彼担樾闳胺馕抑彝酰治抑模牢抑洹薄F涫担馕幢厥呛樾闳谋疽猓故且蛭钚愠扇酚凶恐ú欧馑醯摹?br />   第三节经营苏福省李秀成被封忠王之后,面临的第一重大战役是部署第二次解京围。第一次破京围之后,因天京事变,清将和春、张国梁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严重威胁着天京的安全。当时洪秀全主张如同杨秀清破江南大营一样,召集各路勤王之师解京围,李秀成则认为清军“密密加营,深濠格深”,“京城围如铁桶一般”。然而,此时官军精锐都汇集在金陵,而饷源却在苏、杭。因此,他主张轻兵从间道疾捣杭州,杭州危苏州亦必震动,江南大营担心我军绝其饷源,必分师奔命以救之,我军可乘大营虚弱,还军急击,就可以踏破大营,随后挥兵占领苏、杭就容易了。李秀成这个“围魏救赵”以解京围和进军苏浙的计划,得到总理朝政的洪仁脑尥8菡飧龇桨福钚愠勺云挚诔鍪Γ谖吆髁私饩┪У恼铰圆渴穑镁淖志浼だ孔洌骸叭缬芤徽蕉ね蛘剑刃肓蛐亩饕恍摹!雹偎婧螅谙谭崾暾轮醒?860年2 月初),自南陵经宣城向杭州进发,二月上旬(2 月底)攻克广德,留陈坤书等驻守,以作后应。李秀成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将轻师入浙,李世贤也按原计划率部自皖南入浙,合军攻克安吉。随后,李世贤进攻湖州,转移清军视线。李秀成率精兵6000,昼夜兼程,“伪装缨帽号衣”①,直奔杭州,二月二十七日(3 月19 日)攻克杭州,静候清军援兵到来。几天之后,清江南大营果然派总兵张玉良、浙江提督郑魁士从金陵、宜兴出兵援浙。据记载,江南大营先后抽出精兵1。3 万余人,大大削弱了江南大营的实力。李秀成看到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张国梁派兵来援杭州,知道敌人中计,便在第二天主动撤出杭州,取道余杭、临安进入苏、皖交界的建平。在攻占建平的当天,李秀成在这里召开了解京围的军事会议,后期太平天国的名将李世贤、杨辅清、陈坤书、黄文金等各路将领都来赴会。会上决定由李秀成自溧阳、句阳直趋淳化镇、紫金山一带,主攻江南大营;陈玉成率部自全椒南下,至江陵镇直趋板桥、善桥。其他各路也分别从各个方面配合进攻大营。闰三月(5 月),各路兵马同时进击江南大营,踏破清营50 余座,“官兵死者数万人”②。这是第二次破江南大营的成功战绩,在太平天国历史上这是一次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李秀成是这个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没有文化,但善于学习。李秀成在杭州时,住张鼎之家,后来张鼎在《庚申泣杭记》中记述这件事时,说李秀成“不加搜括不杀戮”;“案头一卷未卒读,《纪效新书》戚公作”。说明李秀成是在努力学习古代兵书的。
  第二次解京围之后,在军事上为进军苏、常创造了条件。洪秀全为进取而召开了军事会议,当时有三种意见:陈玉成意在救安省;李世贤主张进取闽、浙;而洪仁⒗钚愠稍蛑髡沤铡⒊!⑸虾!:樾闳赡闪撕槿诗、李秀成的意见,并派李秀成率主力东征,陈玉成率部进攻扬州,牵制江北清军。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五日(1860 年5 月15 日),李秀成自天京出师,清军于江南大营新败,如惊弓之鸟,无招架之力。几天之中,连克丹阳、常州、无锡。四月十三日(6 月2 日),攻克苏州。进军的胜利,不仅使天京得以①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8,光绪二年刻本。
  ① 许瑶光:《谈浙》卷3,《太平天国》第6 册,第594 页。
  ② 《太平天国》第2 册,第852 页。
  稳固,而且使天京政权得到充裕的粮饷。仅在常州就缴获清军存粮4 万余石,火药10 万斤,府库存银七八十万两之多,在无锡、苏州也缴获大批粮、银。《幼主诏李秀成》中称李秀成攻克苏、常是“开疆裕国建奇功”,“富庶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而清廷则出现“江浙岁漕二百万石,粒米不得北上”的局面。
  攻克苏州是李秀成军事生涯的全盛时期,他的政治主张也得到进一步施展。在攻克苏州之后,以苏州为中心建立苏福省,辖苏州、常州、松江、太仓等郡。为稳定社会秩序,李秀成采取几项措施:(1)举荐乡官,建立地方政权。并在这个基础上,督民造册,把百姓按太平天国基层组织的办法组织起来。李秀成认为“不举乡官即民事无人办理,不造册则户口无从核查”。(2)赈济饥民,扶助农业、工商业,尽快恢复生产,开户营业。为此,经李秀成建议,洪秀全下诏“体恤民艰”,酌减“应征钱漕正款”。(3)着力提倡农耕,对贫苦百姓“给粮给种”。并下令保护耕牛,“牛用耕田,有宰食者杀无赦”。并在苏福省辖内修筑海塘水利,恢复农业生产。(4)镇压地主武装团练。最初李秀成对团练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他们采取“不战自抚,招降一切”的办法,以为只要对他们赤诚相见,他们就可以就抚于太平军。实际上这些团练头子为非作歹,他们不断拦路袭杀太平军,并制造了把张家栅全村烧光、杀光的惨案。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下令对团练坚决镇压,对敢于袭击太平军的团练聚而歼之。有一次,他在和聚众造反的团练作战中,击毙击伤团练即达3000余人。采取上述措施之后,苏福省基本上得到巩固,农业、商业都得到恢复,市场繁荣,苏州人民对李秀成颂声大起。据清人记载,当时苏州市场是“舶来日多,售亦日盛,乡民过午,满载而归,奚止利市三倍”①。《常熟报恩坊碑序》①也说,当时常熟是“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归其业”。李秀成的“洋兄弟”呤唎说他在苏州“屡次见到忠王在国人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所有太平天国的将领没有一个像“忠王这样为百姓所热爱”②。
  但是,由于农民领袖的阶级局限,李秀成在苏福省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却也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封建化。他被卷进农民起义的洪流,更多的是想拥立一个“好皇帝”,能共享“天下太平”过好日子。当他被选拔出来任副掌率“提兵符令”时,他要求洪秀全“依古制而惠四方”,希望建立一个“圣君贤相”的天朝。在苏福省握有实权之后,他简单地用“逆”与“顺”来区分善与恶。只惩罚那些敢于公开对抗的地主分子,而对那些表面归顺暗中破坏的地主恶霸,则加笼络和重用。如在基层政权里重用有重大罪恶的钱桂仁、徐少蘧、熊万荃等。这些反动势力潜进基层政权为非作歹。后来甚至发展到要暗杀李秀成,这股势力是苏福省长期不安定的因素。而在税收方面,李秀成则实行保护地主收租。李秀成在苏州发田凭,其部将要地主“放胆持凭”,并明确写有“仰该业户收执,取租办赋”的字样。在遇到农民抗租的时候,李秀成的部将则公开站在地主一边,禁止“抗租抗粮”,并规定“住租屋,种租田者,虽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将该还钱米交还原主,不得抗欠”③。如果“佃户匿田抗租者,。。本人处斩,田充公”①。加上不少① 萧盛远:《粤匪纪略》,《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第1 辑,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54 页。① 潘仲瑞:《苏台糜鹿记》,《太平天国》第5 册,第300 页。
  ② 《太平天国》第2 册,第887 页。
  ③ 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册,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388 页。乡官是由地主、绅士来充当的,有的乡官竟有“腴田千顷”,对其属下“重征厚敛”②。这样一来,在李秀成统辖的苏福省,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封建化了,所以,苏福省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兴盛之后,地方政权很快发生蜕变,在军事形势吃紧之时,便纷纷发生叛乱,加速了太平军在苏福省的失败。
  ① 沈梓:《避寇日记》,《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第4 辑,第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