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卷,收录此前的诗247 首,未曾刊行。光绪二十四年,黄遵宪“放归”嘉应,购筑“人境庐”,继续编著《人境庐诗草》,辑成11 卷,按年编次,生前亦未印行。宣统三年,诗集首次刊印于日本,由从弟黄遵楷初校,部分经梁启超复校。之后有1926 年出版的古直笺注的铅印本,1930 年北平文化学社印行的高崇信、尤炳圻校点本,1931 年上海出版的黄能立重校本,193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钱萼孙(仲联)笺注本,1957 年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仲联新式校点笺注本,198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重排本,共收古今体诗641 首。此外,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人境庐集外诗辑》,辑录《人境庐诗草》以外的黄遵宪诗260 首,其中94 首系《人境庐诗草》初稿所辑,定稿本删去的。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③“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①这是黄遵宪诗歌创作的主要思想。
黄遵宪的许多诗充满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治十一年他到香港,眼见30 年前被英国割让去的香港如今“居然成重镇,高垒矗狼烽”,不禁感叹“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认为割让香港,是因清政府的“自误”。《琉球歌》,记述光绪三年使日抵达神户时,一位“颓髻斜簪衣惨绿”的琉球“白头老臣”,登上使团轮船“倚墙哭”,出示国王密勅,诉说琉球受日侵吞之苦,恳请清皇朝援救。《冯将军歌》歌颂冯子材在中法战争镇南关龙州战役中,英勇打击法国侵略军的爱国行为。《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台湾行》和《度辽将军歌》等,讴歌了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的爱国将士,鞭挞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弁。《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闻车驾西狩感赋》、《闻驻跸太原》、《闻车驾又幸西安》、《聂将军歌》、《奉谕改于八月二十四日回銮感赋》、《和议成志感》、《启銮喜赋》和《车驾驻开封》等,是一组反映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清将领聂士成抗击侵略军,为国捐躯,以及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史诗。晚年他还写有《出军歌》八首、《军中歌》八首和《旋军歌》八首,每首末字联起来为“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②。这是鼓舞斗志的爱国主义战歌。
黄遵宪认为变法维新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积极参与维新活动。戊戌政变,一批维新志士或流血牺牲,或受到迫害。《己亥续怀人诗》抒发了黄遵①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② 《人境庐诗草自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3 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三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24 页。① 《杂感》,《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42 页。
② 《人境庐诗草自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3 页。
宪对维新派人物陈宝箴、徐致靖、张元济、江标、徐仁铸、严复、夏曾佑、皮锡瑞、欧阳中鹄、唐才常和麦孟华等的深切崇敬和怀念之情。
黄遵宪的诗继承了中国传统诗的优点,不仅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善于吸收民歌风格。他在《山歌》序中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采其能笔于书者得数首。”③他的《新嫁孃》、《幼稚园上学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①等,也都是有浓厚民歌色彩的作品。
黄遵宪的诗在晚清有重要的影响。康有为说:“公度之诗乎,亦如磊场д伤桑粲羟啻校裱荫帝郑瓴凰溃弦癜自疲绿魅怂把雠腔舱咭病!雹诹浩舫钠兰凼牵骸敖朗耍苋壑滤枷胍匀刖煞绺裾撸蓖苹乒取!雹酆嗜衔盎谱裣苁怯幸庾餍率摹雹堋VU耦烊衔坝诠啪傻氖逯校嘧⒁孕孪实纳摺保拔┳裣苁且桓龀晒Φ淖髡摺雹荨?br /> 黄遵宪诗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他写的关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的作品,则表现了他对民众斗争的错误态度。
③ 《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第1264 页。
① 《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54 页。
② 《人境庐集外诗辑》,第8—11、62—67 页。
③ 《人境庐诗草序》,《人境庐诗草笺注》上册,第1 页。
④ 《饮冰室诗话》(四),第3 页。
⑤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118 页。第五节革职回乡,未忘尽“生人应尽之义务”
黄遵宪被革职回乡后,遂退出了政治舞台。两广总督李鸿章屡次请他协办广东巡察和矿务,均被谢绝。但他犹未忘欲尽“生人应尽之义务”⑥。兴办教育是黄遵宪放归后的重要活动。“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而以小学校为尤重,名之曰普及教育。”①他认为应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爱国心和团结力,“虽责效过缓”,然而“此乃救中国之不二法门”②;并奉劝同乡有识之士“同心协力,亟起而图之”③。光绪二十九年,他曾联络一批地方文人,设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
黄遵宪主张发展教育,“必须先开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他把原东山书院改为师范学堂,计划一年免费培养各乡推荐的师范生200 人左右。他还派遣杨徽五、黄之骏去日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学习,为东山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黄遵宪还要求各村乡成立兴学公所,做好6 至14 岁小学适龄幼童人数的调查工作,选择好办学处所,必要时可借用乡村神庙佛寺,扩大小学入学人数。其目的“系专为大局计,专为将来计”④。为解决“有心向学之士,现在年既长成者无地就学”的困难,黄遵宪还打算设立补习学堂,“兼综各科而择行之”。对那些偏僻闭塞的村邑,黄遵宪提出开设讲习会的设想,“略仿专门学校,俾分科肄业,以期速成”⑤。
黄遵宪生命的最后几年,正是中国革命与立宪之说开始进行激烈论争的时候。他曾抱着中国应“以立宪为归宿”的信念投身于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被放归数年后,他的信念依然“未改”。然而,他既对当时盛行的“立宪之说”“缄閟而不敢妄言”;又对“提倡革命、主持类族”,“闻之而不以为妄”。黄遵宪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必有此数说者各持戈矛,互相簧鼓,而宪政乃得成立”①。
在对待中西学问题上,黄遵宪指出:“中国旧习,病在尊大,病在固蔽,非病在不能保守。”他主张“中国固有之学”要在“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②中加以发扬光大。晚年,他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供养案头3 年,还阅读了严译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名著《原富》和《名学》③等。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以遏止革命运动的兴起。黄遵宪对“新政”曾抱有幻想,“私谓我目的庶几可达矣”。然而事实很快令他失望。次年,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⑥ 《文学大纲》(4),商务印书馆1927 年版,第611 页。
①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② 黄遵宪:《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③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④ 黄遵宪:《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⑤ 《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① 《敬告同乡诸君子》,梅州市博物馆藏手稿。
②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③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今回銮持一年,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所搜括之款,所娱乐之具,所敷衍之策,比前又甚焉。辗转迁延,卒归于绝望。”④他还表示:“今日当道实既绝望,吾辈终不能视死不救。”他以为挽救的宗旨、方法和策略,“当避其名而行其实”⑤。黄遵宪在伦敦曾染上了肺病,光绪三十年底(1904),病情加重,他作《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诗,写道:“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⑥他断言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势必取代封建帝制,中国将如睡狮惊醒。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黄遵宪知道自己的病“在今日医术中,尚无治疗之方”,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表示:“余之生死观略异于公,谓一死则泯然灭耳。然一息尚存,尚有生人应尽之义务。于此而不能自尽其职,无益于群,则颓然七尺,虽躯壳犹存,亦无异于死人。无辟死之法,而有不虚生之责。”①黄遵宪临终前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他对自己晚年生命价值的评价。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905 年3 月28 日),黄遵宪病逝于故乡。④ 《黄遵宪致严复书》,吴天任:《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⑤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⑥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1985 年版,第178 页。① 《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第1075 页。
第二十章张謇第一节从状元到资本家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 年7 月1 日)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5 岁就读于乡间私塾。16 岁考取秀才。19 岁以后热衷于攻读桐城派古文和宋儒著作。
同治十三年(1874),因家道中落辍学。22 岁的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在孙所负责的江宁发审局任书记。当时南京有几个大书院,山长都是国内知名学者,张謇经常向他们请教“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其中尤以凤池书院山长桐城派大师武昌张裕钊对他影响最大。光绪二年(1876)夏,张謇应庆军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幕府,是为他政治生涯之始。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在京师结交袁昶等名士,见闻渐广。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当时边疆危机已渐趋严重,日、俄加强侵略朝鲜,意在染指中国东北。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张謇随庆军从海上疾趋汉城,协助朝鲜国王恢复统治,暂时杜绝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口实。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增长了阅历,并且以处事冷静而又干练受到赞誉。他曾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
吴长庆、张謇的建议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和等的赏识,但却受到对外主张妥协的李鸿章等实权人物的冷遇。吴长庆于光绪十年(1884)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郁郁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寄人篱下的游幕生涯,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
张謇于光绪十一年前往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四次参加会试均遭蹉跌,这不能不使张謇为之心灰意懒。他回顾自己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十八年(1892),总共25 年的时间,经县、州、院、乡、会等各级考试20 余次,其中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就有120 天之多,结果无非是供考官“喜怒而寒燠之”。失意之余,他把自己多年所用的一套考具也丢掉了。
但是,这些年张謇也不是毫无作为。光绪十三年(1887)曾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又曾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赢州书院,讲学著述之余还兼事县志纂修工作。同时,张謇又开始了“经营乡里”的活动:一是办理通海地区的花布减捐;二是提倡改良和发展蚕桑;三是协助筹办滨海渔团,防范法国侵略者从海上侵犯。他明确提出“欲固国必去厘捐”的口号②,并且主张改良农业、采用机器和集资兴办公司,说明他已初步具有维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倾向。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张謇与通海地区的花布商、典商、木商、烟商、纸商、洋药商和一般中小地主及富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人,以后② 《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北京图书馆藏手稿。
成为大生纱厂创办时期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