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在国内和旅居国外的华侨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养伤,曾一度灰心,想冒险去暗杀李准等清朝官吏,为死难烈士报仇,被谭人凤等人劝阻。闰六月初六日(7 月31日),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鉴于南方起义一再失败,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中部地区发动起义。黄兴支持他们的计划,并设想“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②。这个预计,为后来革命实① 刘揆一:《黄兴传记》,《辛亥革命》第4 册,第289 页。
  ② 《辛亥革命》第1 册,第14 页。
  ① 《辛亥革命》第1 册,第16 页。
  ② 《黄兴集》,第40 页。
  践证明基本是正确的。他还应允湖北革命党人的邀请,准备赴武汉主持起义大计,但未及动身,武昌已爆发起义。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非常恐慌,派陆军大臣荫昌带兵前往镇压,溃败而还。清廷只好起用掌握北洋陆军的袁世凯出马。袁世凯集中精锐部队猛攻汉口,局势对革命军非常不利。黄兴在香港得悉武昌起义的消息后,随即离开香港,赶赴武昌前线。九月初七日(10 月28 日),黄兴抵达武昌。据记载:“正当前线紧急之际,黄兴由上海乘轮船到达武汉,旋赴都督府与黎元洪会晤。黎闻黄兴到后,即下令做一面大旗,上写‘黄兴到’三个大字,派人举着大旗,骑马在武昌城内和汉口没有被清军攻陷的地方跑一圈。前线将士听到黄兴来了,士气高涨,军心大振,居民铺户也纷纷鸣放鞭炮,表示欢迎。”①黄兴立即渡江赴前线督师,在汉口与清军展开剧烈的争夺战。九月十二日(11 月2 日),清军将领冯国璋攻入汉口,革命军退守汉阳。九月十三日(11 月3 日),湖北军政府举行“登坛拜将”的隆重仪式,任命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他率领革命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20 余日,由于清军占优势,十月七日(11 月27 日)汉阳失陷,革命军退守武昌。黄兴认为继续作战无法取胜,不如放弃武昌,转攻南京,等占领南京后,再训练一支精锐部队来收复武昌。他的主张遭到武昌地区革命党人的坚决反对。黄兴便于同日辞职,离武昌去上海。黄兴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坚守汉阳20 余日,使各省得以乘机大举,次第响应,革命军声势一天天壮大,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黄兴作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武装斗争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结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① 《黄兴集》,第67 页。
  第五节民国初建宣统三年十月十一日(1911 年12 月1 日),黄兴由武昌返抵上海。次日,江浙联军即攻下南京。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南京,公举黄兴为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因黎元洪反对,于是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十一月初四(12月23 日),黄兴获悉孙中山即将归国,遂推辞赴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并向众人解释:“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①初六日,孙中山抵达上海,黄兴和陈其美等人前往迎接。
  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兵站总监,负责全部军事工作。陆军部成立后,立即制订出分兵六路北伐的计划,准备在南北和议破裂时,立即宣战,分兵合击,直捣北京。当时,属于南京临时政府领导下的军队虽号称17 个师,但战斗力较强的仅有不满万人的粤军2 个师,其他各师战斗力很差,有的将领专横跋扈,不听命令,而军饷又十分拮据,黄兴的处境很困难。
  早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南北和议就在上海开始了。袁世凯依靠他的北洋军队,凭借帝国主义列强做靠山,一方面利用革命派的势力逼清帝逊位,一方面对革命派耍弄武力和“议和”的两面手法。1912 年2 月12 日,袁世凯逼迫清宣统帝退位。13 日,孙中山实践诺言,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推荐袁世凯接任。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 月1 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结束。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重新组阁。南方各省和许多团体纷纷致电袁世凯,要求留任黄兴为陆军总长。但袁世凯不愿放松对军队的控制,命其亲信段祺瑞任此职,另任黄兴为无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袁世凯随后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府留守,办理政府机关的结束事项和接收管理驻南京的军队。南京驻扎有10 多万人的军队,袁世凯却不发给军饷,存心与黄兴为难。黄兴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选择优秀军官和精良武器组成第八师。这个师的中上级军官,大多数是同盟会员,有的还是“丈夫团”的成员。黄兴想用全力把第八师组织起来,作为革命军队的一个中心堡垒,对其余部队则分别进行裁撤或调拨出去。裁兵任务完成以后,留守府就被取消了。
  袁世凯为了麻痹和笼络革命党人,于1912 年8 月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会谈。黄兴继孙中山之后,于9 月11 日到北京,袁世凯给予隆重接待。黄兴一时受袁世凯的蒙蔽,对袁深表信任,声称“袁公确是英雄,民国第一流人物”①。这时,宋教仁在北京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黄兴被推举为理事之一。黄兴积极推行政党政治的主张,他甚至劝说袁世凯也加入国民党,袁世凯自己虽未加入,但他的亲信、代理国务总理赵秉钧和大多数阁员都填写了国民党入党誓愿书。黄兴天真地认为这样就可以维持民国前途,于是萌生功① 周武彝:《陆军第三中学参加武昌起义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 集,第17 页。①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 集,第196—197 页。成身退之意。他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便转而积极鼓吹和致力于发展实业和教育。
  1912 年8 月,他在《铁道杂志序》中写道:“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主张“先以铁道为救亡之策,急起直追,以步先进诸国后尘,则实业庶几兴勃也乎!”①为了发展实业,他曾发起创办拓殖协会和拓殖学校,旨在开发国家资源,发展农业,移民实边;大力提倡国民捐,倡议创设国民银行和国民银公司,发行不兑换券,以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他担任过铁道协会副会长和汉粤川铁路督办,赴萍乡、安源、湘潭等地调查过矿务;参与发起中华汽船股份有限公司和洞庭制革公司,等等。这些活动和主张,目的在于发展经济,收回外溢利权,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和进步意义。黄兴十分注重教育。他说:“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得人才,当兴教育。”①又说:“兴思二十世纪世界共同解决者,实为发展国民生计问题;而本问题锁钥,则在国民之企业力与日俱高。。。夫发达国民企业力,其途亦多,而有良好之中小学以植其基,则为天经地义之不容或易。”②为此,他主张“普通教科材料应取实利主义”,并“可以实业教育定为全国女子教育方针”③。此外,他还主张延长教育年限、小学用国语教学,提倡军事的国民教育。
  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变化,黄兴发展实业和教育的主张大都未能实现。这使他对实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曾说:“兴以为吾国人今后当各存责任心,有责任心,则纯以国家为前提,而私见自泯。且所谓责任者,其途甚宽,除政治方面外,尤以实业为发展国力之母。”④可见,黄兴在谈论实业的重要性时,并没有脱离政治,而是要“以国家为前提”。① 《民立报》1912 年9 月4 日。
  ① 《黄兴集》,第252 页。
  ② 《黄兴集》,第240 页。
  ③ 《黄兴集》,第244 页。
  ④ 《黄兴集》,第267 页。
  第六节南京讨袁1913 年3 月20 日,代理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
  国民党人集议对策,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讨袁。黄兴认为掌握兵权的人不肯在此时出兵讨袁,只好采取法律解决的办法,与孙中山的意见发生分歧。不久,谋杀宋教仁的凶犯在上海租界落网,并搜出有关案件的函电多件。4 月25 日,在黄兴、陈其美的敦促下,江苏都督程德全公布宋案证据44 件,直接布置暗杀宋教仁行动的是国务总理赵秉钧。真相大白,舆论哗然。作贼心虚的袁世凯,一面替赵秉钧狡辩,反对黄兴提出成立特别法庭公开审理的要求;一面不经参议院议决,不顾黄兴等人的反对,擅自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2500 万英镑的协定。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后,立即扩充军队,准备向南方革命派进攻。同时,袁世凯借口破获“血光党”,诬陷黄兴,并指使北方都督通电攻击黄兴等人。6 月14 日,袁世凯下令免去江西李烈钧、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三省都督的职务。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处于被动地位的革命派,在袁世凯的进攻面前,不得不奋起反抗。江西都督李烈钧在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后,于7 月12 日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首先竖起了讨袁的旗帜。袁世凯随即派兵南下,步步进逼,战事危急。7 月14 日,黄兴自上海赶到南京。15 日,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黄兴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通电誓师讨袁。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和上海先后响应,是为“二次革命”。
  讨袁战争开始后,南京方面,由于一部分军队被袁氏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作为基本队伍的第八师又因拨出两个团,仅剩2000 人左右;其他部队大都未经训练,战斗力薄弱。7 月22 日,徐州失守。25 日,江西湖口被袁军占领,李烈钧败退。上海讨袁军久攻制造局不下。而南京讨袁军的后方湖南军械库又被袁世凯的奸细纵火焚毁,饷械不支,声援断绝。黄兴见大势已去,只得于29 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流亡日本。随后,安徽方面也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自行瓦解,柏文蔚出走。福建、湖南、四川又相继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七节流亡日、美“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国内参加讨袁失败的国民党人也陆续来到东京。孙中山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宋案发生后,即应兴师讨袁,但党人多不听从他的指挥,坐失良机,致使袁世凯得到了“大借款”,可以从容布置,因此对黄兴颇多责难①。孙中山认为党员不听他的号令,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分子太复杂,已不能起作用,主张解散国民党,另行组党。并表示他要做真党魁,不愿做假党魁,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魁的命令。黄兴对孙中山的责难做过些解释,但仍表示:“南京事败,弟负责任,万恶所归,亦所甘受。先生之责,固所宜然。”①对于“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黄兴认为:“乃正义为金钱权力一时所摧毁,非真正之失败。试翻中外之历史,推天演之公例,未有正义不伸者。最后之胜利,终归之吾党。”①黄兴不赞成另行组党,主张国民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整顿、扩充,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反袁的其他革命分子,以团结更多的力量共同奋斗。
  1914 年春,孙中山在东京筹备成立中华革命党。规定党员入党一定要写誓约,井且一定要写明“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按上中指指模。孙中山自己的誓约则为“统率同志,再举革命”。经孙中山审定的《中华革命党章程》规定:党员分为三等,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首义党员是元勋公民,协助党员是有功公民,普通党员是先进公民;在革命时期内,非党员不得有公民资格②。黄兴对此很不赞成,他认为无论仍用国民党的名义或者另组新党,领袖非孙先生莫属。但若要在誓约上写明“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这就是服从一个领袖,为一个人干革命;如果还要在誓约上按指模,那就像犯罪的人写供词一样,两者都违背了自由平等的精神。至于党员入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