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恰迎合了袁世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其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曾企图借南京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⑤ 转见李希泌:《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回忆朱委员长和先父李根源的交往》,《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3 期。
  ① 《致孙中山黎元洪及各省都督电》(1912 年1 月26 日)。
  和制度来限制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袁世凯却坚持要建都北京,并且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具文。在这场斗争中,蔡锷是支持袁世凯的。1912 年3 月6 日,他致电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及各省都督说:若建都南京,“北边形势当为之变迁,恐遗孽有乘虚窃踞之虞,而强邻启蹈隙侵陵之渐,黄河以北沦入毡裘,甚非国民之利。尚望早定大计,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统一南北,大局幸甚”。
  民国成立后,各政党社团林立丛生。蔡锷从国家统一出发,曾参加统一共和党,并被推为总干事。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条件下,他认为国权为民权的保障,主张加强国权。他说:“本党主义,务以国家为前提。。。天赋人权之说,只能有效于强国之人民,吾侪焉得而享受之?”强调“国权为拥护人权之保障,。。苟国家能跻于强盛之林,得与各大国齐驱并驾,虽牺牲一部之利益,忍受暂时之苦痛,亦所非恤”①。这种偏重国权、轻视民权的观点,在当时显然有利于业已篡夺政权的袁世凯。
  正因为这样,当宋教仁酝酿把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时,蔡锷首倡军人不党主义,进而倡议解散各党,并声明脱离统一共和党。1912 年6 月28 日,他发出通电说:“现在政党林立,意见纷歧,水火争持,党同伐异,或徇个人之攻击而忘国家、政党之利未收而害已毕见。鄙意先将现时组织之各党自行解散,另结合政见相同之健全分子,以先立雏形,而不必急求党务之扩张,以至于破碎冲突。”8 月12 日,他又一次通电说:现时政府兀臬,国本动摇,“实因政党为之厉阶。。。锷初不察,亦尝预闻党事。今默察时局,熟审国情,窃谓此时以讨论为重,而不必强于主张;以培养为先,而无庸急于号召,较为得之。若广召党员,坚持党见,究之利也而不胜其敝,有也而反不如无。今海内大党,无出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数者。锷妄不自揣,愿与各党诸君子首倡解散之议,以齐民志,而定危局。前锷为同人敦迫,勉厕党籍,今谨宣告脱党,诚不敢隐忍瞻徇,致贻国家之祸”。矛头显然是指向同盟会、国民党的。
  1913 年3 月20 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 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举行“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孙中山和一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袁。7 月12 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7 月15 日,黄兴在南京组织江苏讨袁军。接着,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纷纷宣布独立。蔡锷对反袁的“二次革命”是持反对态度的。7 月17 日,他向袁世凯、黎元洪及北京政府发出“急电”说:“昨准参部寒、删两电,知赣事已决裂。积年痈毒,趁此一决,未始非福。。。惟恳分饬皖、宁严防分窜,一面添重兵驰赴战地,分头截剿,早日扑灭,以免星火燎原。”8 月,熊克武在四川重庆宣布独立,他遵照袁世凯的指令,派兵入川会剿;只是由于“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他的部队才没有与反袁军直接冲突。事后,他还对国民党横加指责,说什么“暴烈派以破坏为事,苟可以达其目的,即牺牲全国而不恤。然其进锐,则其退速。今已一落千丈矣,其剿绝易易也”②。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将在西南地区拥有重兵的蔡锷调往北京。
  ① 《致袁世凯黎元洪黄兴及国务院电》(1912 年4 月26 日)。
  ② 《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会上的演讲》(1912 年5 月上旬)。
  蔡锷离滇前,在滇军营以上军官会上发表讲话说:“现任总统袁世凯原是我们的政敌,戊戌那年,由于他临时告密,我们的师友有的死,有的逃,现在想起来犹有余痛。但衡量中国现在的情势,又非他不能维持。我此次入京,只有蠲除前嫌,帮助袁世凯渡过这一难关。”①10 月4 日,他到达北京,受委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11 月,任政治会议议员。次年5 月,任参政院参政。6 月,加昭威将军名号。7 月,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2月,又被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他尽力职守,颇思有所作为。他特别热心于改革军事教育,曾邀集留日士官同学蒋方震、阎锡山、张绍曾等11 人组织军事研究会,研讨战略战术。又修订了早年在广西起草的《军事计划》一书,贡献给袁世凯,作为国防计划的纲要。在该书中他提出:立宪制度和义务兵役制,是新国家赖以行进的“两轮”或“两翼”,“而二者之间,尤有至深至密之关系”。由此,他把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联系在一起,主张给农民以“土地所有权”,使其能“自由之劳动”;给市民以“自治权”;同时教育贵族爱国家,破除特典、特权。他兼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后,对经界局事务也作了详细的规划,并在短期内主持完成了《中国历代经界纪要》和《各国经界纪要》两书。但是,他把富国强兵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则只能被严酷的现实所粉碎。
  ① 《在云南进步党支部欢送会上的演讲》(1913 年10 月初)。
  第五节发动反袁的护国战争蔡锷在北京任职期间,正是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大举卖国、换取帝国主义支持的时期。1913 年11 月4 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次年1 月10 日,解散国会;5 月1 日,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又陆续恢复前清官制,“民国”成了块空招牌。1915 年1 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竟于5 月9 日宣布承认;8 月14 日,更指使杨度、孙毓筠等组织所谓“筹一国之治安”的“筹安会”,公然鼓吹“君主实较民主为优”;9 月19 日,又有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要求“变更国体”。一场复辟帝制的丑剧从此紧锣密鼓开台。
  面对着国家危于累卵、群魔乱舞的紧迫局面,沉着、机智的蔡锷,冷眼旁观,积极思考。对外来侵略,他毫不含糊,坚决主张抵抗。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他在参政院发表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说,激昂慷慨,要求拒绝“二十一条”,下定最后作战决心,并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②。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活动,他一方面认识到“此事关于国家前途甚巨,。。颇属危险”①;一方面则表面不动声色,暗中筹划对策,伺机行动。
  “筹安会”发表成立宣言后第二天,蔡锷就乘晚班车去天津,会见梁启超,彻夜筹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此后,他一方面与梁启超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与云贵军政人员密电往来,互通声气,嘱令他们“稳静”、“慎重”从事,“加意布署镇慑”②,并促戴戡赴京共同策划。他还密派专使分赴广西、湖南、广东进行联络,与在美国的黄兴也取得了联系。而在公开场合,蔡锷则把自己装扮成帝制运动的拥护者和胸无大志的浪荡公子。8 月25 日,袁氏爪牙执赞成帝制题名录前来统率办事处试探,他即带头签名表示拥护①。与此同时,他常涉足京中八大胡同妓院,与名妓筱凤仙结萍水姻缘,佯装寄情声色,由此引起夫妻不和,打闹不休。他乘机将母亲、夫人和孩子送回湖南。
  蔡母及蔡夫人离京后,袁世凯密派便衣特务闯入蔡锷住宅,翻箱倒柜,检查信件电报,无所获。蔡锷严词抗议。袁故作姿态,饬军警捕拿“盗犯”,并从监狱中提出几名罪犯加以处决,以资掩饰。至此,蔡锷决计秘密逃出北京。
  蔡锷逃出北京,转赴云南,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以患病为借口达到逐步脱身的目的。1915 年10 月下旬,他呈文袁世凯说:“锷于本月初忽患喉痛,因连日从公,未甚留意,迁延日久,病势加剧。近则红肿异常,言语失调,饮食亦为之锐减。迭经医治,未见痊可。现就西医诊视,据云肺胃积热,兼有外感,亟宜避风少言,医药始能收效等语。拟自本月二十九日起,请假五日,以资静摄。”袁批示:“准予给假五日。”②11 月中旬,他再次呈文袁世凯,以“病体未痊”为由,“拟请续假一星期,赴津就医”。袁批示“准② 李文汉:《关于蔡锷的几点回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 辑,1979 年版。① 李文汉:《蔡公松坡年谱》,云南嵩明县教育局1943 年石印。
  ② 《致刘显世电》(1915 年8 月20 日)。
  ① 见1915 年8 月下旬致唐继尧、刘显世、黄永社等各电。
  ② 《关于帝制问题的签名》(1915 年8 月25 日),曾业英编:《蔡松坡集》,第813 页。予续假七日,俾资调理。”③他到天津后,与梁启超作了进一步的筹划。11月22 日,又向袁世凯呈文,说“假期已满,病仍未愈”,请“准予续假三月,俾得迁地疗养。并请派员代理,免旷职务”。袁批示:“着给假两月。”①11月末,他第四次呈文袁世凯,说自己“病根久伏,殊非旦夕所能就痊。而北地严寒,亦非孱弱之躯所能耐,一交冬令,病势益加。惟有移住气候温暖地方,从容调养,庶医药可望奏功”。明确要求“航海东渡,赴日就医,以期病体早痊”。袁批示:“一俟调治就愈,仍望早日归国,销假任事,用副倚任。”②于是12 月2 日,他便在戴戡陪同下,乘日商山东丸东渡日本。离津前,他与梁启超诀别说:“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③蔡锷抵达日本后,在黄兴所派张孝准、石陶钧等的接应下,秘密前往神户,然后迅速换乘另一艘日轮,经吴淞口南下香港,复取道河内直奔云南。与此同时,他请石陶钧带着自己的行李去别府箱根,作就医状;并准备了多封亲笔信,让石间日寄一封信给北京袁的亲信唐在礼等人,逐日报告游历状况和养病情形,以掩饰行踪。不久,袁世凯获悉蔡锷潜赴云南,大吃一惊,立即电令蒙自关道周沆和阿迷县长张一鲲,伺机狙击或捕杀。但在唐继尧之弟、警卫团长唐继虞的迎接和护送下,袁的阴谋未能得逞。
  1915 年12 月19 日,蔡锷历尽艰险,安全抵达云南昆明。时滇军反袁情绪十分热烈,中下级军官已开过三次秘密会议,酝酿武装讨袁。原国民党骨干分子李烈钧、程潜、熊克武等亦先后来滇,共同策划反袁战争。12 月21、22 日,在蔡锷、唐继尧的主持下,又联合召开了第四、五次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2 月23 日,便以云南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名义,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帝制祸首,限25 日上午10 时答复④。同日,蔡锷与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李烈钧、戴戡联名将前电通告各省。次日,他又与戴戡联名致电袁世凯,“为最后之忠告”,要求袁“于滇将军、巡按所陈各节,迅予照准,立将段芝贵诸人明正典刑,并发明令,永废帝制。。。否则,土崩之祸,即在目前,噬脐之悔,云何能及!”①但是,袁世凯不听“忠告”,到期拒不作答。于是,12 月25 日,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③ 《政府公报》1915 年11 月2 日。
  ① 《政府公报》1915 年11 月21 日。
  ② 《政府公报》1915 年11 月27 日。
  ③ 《政府公报》1915 年12 月3 日。
  ④ 《与梁启超的谈话》(1915 年11 月)。
  ① 《护国运动期间唐继尧等文电一组》,《历史档案》1981 年第4 期。第六节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云南独立后,迅即组织了讨袁护国军和护国军云南都督府,蔡锷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都督。稍后,又组织护国第二军、第三军,分别以李烈钧、唐继尧(兼)为总司令;另组挺进军,以黄毓成为司令。计划第一军出蜀,第二军入桂,第三军留守,挺进军相机行动。1916 年元旦,护国军在昆明誓师,蔡锷会同唐继尧、李烈钧发布誓词:“以告国人,并自申警:一、同人职责,惟在讨袁。天助吾民,幸克有济,举凡建设之事,当让贤能,以明初志。个人权利思想,悉予铲除。一、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同此领土,同是国民。惟当量材程功,通力合作,决不参与地域观念,自启分裂。一、倒袁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