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处是指的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大致上说,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灭,称为一个大劫,这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这个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微尘。

所以贤劫虽有千佛,以人类众生极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实在太难,因此应当庆幸我们得生于现在贤劫中,虽未亲见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没有,我认为这是勉励性的说法,目的在于劝人修道和成道,但对自信心不够的人,也会产生反作用。这并不是佛所说的话有问题,而是我们这时代,应该相信,对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虽是末法时代,只要有信佛学佛而修持「正法」,对他就不是末法时期,所谓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据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来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时期,而事实上,我们这时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萨戒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贤劫里,有千佛可以亲近。释迦牟尼佛以后会有弥勒佛出世,时间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以后,也许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己经不存在,但是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球,当我们的色身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愿力仍可使我们到达我们愿去的任何与佛有缘的地方。

所谓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亿个国土说法,请不要仅把这地球世界当成众生活动的舞台中心。

佛经里说有很多他方世界,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东方药师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还有很多世界,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这个世界出现的,弥勒佛出世时,这个世界也不一定还存在,但,要想以后跟弥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发这个愿,我们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结果,由于共同的愿望,而使我们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为何众生不是佛?乃因众生有烦恼,烦恼去了,众生就是佛。也许有人问:「本来都是佛,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都是众生呢?」「人人都是佛」,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诚心待人,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你现在不是圣人,终有一天,你可能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个众生与他并无差别,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芸的众生,这是众生都是「佛」的意义。

众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
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分为六个等级:

(1) 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没有听到过佛这个名字,你本身具
有佛的本性,我们称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说是放下屠刀,就是没
有放下时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连蚂蚁、苍蝇等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也都
是佛。

(2) 名字即佛:听到过「佛」这个名字,知道有「佛」这个名称,也听到有人说
过「人皆可以成佛」,这种人是名字佛。

(3) 观行即佛:参加过佛教修持活动的人,不管得效深浅,只知道有这么一种修
行的方法而尝试著去做的,这种即称为观行佛。

(4) 相似即佛:己经修行到信心坚定不移的人。切实的信心,一定要从实际修行
的体验中得来,若能知道自己必将成佛和一定成佛,此为相似佛。

(5) 分证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地前能伏住无明而不能断除无明,
地上则无明分分断灭,而佛性分分显露。

(6) 究竟即佛: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佛性,到无明断尽了,就是究竟佛。

(七)现实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说的佛很不容易见到,释迦牟尼佛以后,离弥勒佛出世还很久,但现实生活中有佛。满街都是圣人,当然满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没有一人不是佛,没有一物不是佛。一个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们也把他当成一个佛,只要他说的话合乎佛法,他的话就是佛说的话。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三个标准的人,便是现在的佛,活著的佛。

人们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时修行一时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念念不断地与戒定慧相应,他便念念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净的一切身心行为。

我们常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但我们不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们自己,有时就是佛的化身。不过也有人问:「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吗?」
是的,佛以种种身分,种种行为来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们进入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的因缘,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励劝说而接触到佛法。有的人环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来便有很聪明的头脑和强健的身体,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痛苦的问题,一旦当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击,让他知道了社会上还有苦难、烦恼,并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时,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学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现在面前,不一定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萨

菩萨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过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虽代表著佛与菩萨的庄严相,它的本身并不就是佛与菩萨。但是佛菩萨的偶像能让我们供养礼拜,集中心念,表达虔诚恳切的信仰力。菩萨不是鬼神,只能短时间内和小范围内显灵异的是鬼,能在较长时期内及较大区域内显现灵异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称之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与佛菩萨的差别。佛菩萨不会希求人们对他的祭祀和回报,只有无条件的为众生解救苦难,鬼神则对人们贪求报酬,祭祀血食等,以显示他们的威力和荣耀。

菩萨救济众生,可现种种身相,通常的显示则和人一样。所以菩萨和天仙也不同,求生天上的仙人,求长生不老,求肉身不坏,所谓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们一定的寿限,所以佛经中说,天人当有五种衰相现前时,即是天福享尽而要下堕之始。菩萨也和罗汉不同,罗汉是自求解脱生死烦恼,而达到不再受人间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萨是因自己有烦恼痛苦进而想到了一切众生也会有烦恼痛苦,结果,菩萨一心帮助众生,脱离苦难,忘了他自己的苦难,并以为救众生而受一切苦难为理所当然。

菩萨现在家相的多,且十分庄严。不过,并不可说现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萨。
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需要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相应,即是厌离现实而不逃避,入世化众而不贪恋世间五欲。他们虽是在家人,有其事业,家眷,但其赚钱是为了弘法,有眷属是为了度众生。很多人以为受了菩萨戒以后的人就是菩萨,其实,菩萨戒只是一个形式,只表示从此以后要遵循菩萨道,如不能依照菩萨戒的精神,具有菩萨的心地,便只是虚有菩萨之名,而无菩萨之实。

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当成为菩萨,要成菩萨,须修菩萨道,谁行菩萨道而具菩萨心地的话,谁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供在寺院里,寺院里供奉的乃是菩萨的圣像,菩萨精神与菩萨行的活动是在社会的众生中,如果你存菩萨心、做菩萨事,你就是菩萨的化现。佛教讲慈悲,慈悲即是净化的爱心,是无限广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条件的爱心,便是菩萨心地。

菩萨行的推行,可依因缘的亲疏厚薄而有先后与缓急之分,所以请诸位不要忘记你自己应存菩萨心、行菩萨道,首先对国家、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子女,而后乃至于对社会大众及一切众生都以菩萨的行为对待。

另有应该明白的一点,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不要认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压迫你的人是冤家。因为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从磨练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的体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艰苦的经验来锻练,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丧志。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为敌,即是逆行菩萨的一例,故在释迦成佛之后,于法华经中,为之授记,说提婆达多于未来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也提到「如来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我以值遇提婆达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萨看一切仇敌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萨。

不管各位信不信佛与菩萨,今天听了这些话,若接受的话,便会在逆境之中微笑,在顺境之时警惕。如果你能面对现实,接受顺逆两种环境的考验,远大的前程,便在等待著你。

最后祝福诸位身心愉快。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卅日讲于中原理理工学院 卢城居士录音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晓云法师,信定法师,诸位同学,诸位居士:

今天是我第三次到莲华学佛园来,第一次是五年前,在座的同学和居士之中,可能有人听过或见过面。第二次是一个月前诸位的结业典礼。今天要我来作学术演讲,实在不敢当,学术二字,我是谈不上。

学术演讲,就是要讲学术。两个星期前,我在文化学院演讲时,把学术分为四个层次:

一、不学无术──一无可取的人。

二、不学有术──我国古代称之为术士,有方术的人,可为人治病、看相、算命、
看风水等。

三、有学有术──在古代称之为方士。

四、有学有术有道──在我国历史上叫做道士,这一名称的出现,相当早,春秋
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之句。

我们出家人,人称方外之士,我们自称释子、沙门,也可称道士,这并不是道教人士的专称,而是指有道之士。

今天在此地演讲,应改为学术道演讲才合适,因为有学有术,只是在方士的阶段,在一般地方是可以的,而在学佛园应该加上一个道字,为学、术、道演讲,但这就未免标新立异了。

我自问是不是有学、有术、有道?若说有,这是骄傲,是说大话。若说无,也不好,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应该说有,我才能接受田教授的邀请。以一个学佛的人而言,还是说无才对。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却说他不曾说著一个字。
像我们来说,知道的越多,说得越多,就是懂的佛法越少。既然佛陀一个字都没有说,我们又何必多说?迦叶尊者是禅宗的第一代祖,但佛传祖位的时候,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拈花示众,独迦叶破颜微笑而已,这样就算传法了。有人问:「当时释迦佛如果是拈根草,迦叶会不会破颜微笑?」我不知道,佛是一切智者,他一定知道,但也不能说出来,否则就不必拈花示众。禅宗有很多语录、公案、机锋,都不可用常人的知见去分析,不要用常人的心态去理解。如果可以用常人的知见去衡量的话,就不是禅宗的公案了。以禅来讲,知识越丰富,对禅的障碍越大,公案读得越多,理解越多,离禅反而越远。公案要参究,不能解释,参悟以后,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和盘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画脚」求印证,这叫做心心相印。

现在讲学佛;学佛是道,佛学是学说。

各位听讲佛法已很多,知道的也一定很多。我想就自己的经验,分几个阶段来讲:各位如果问我知道多少?可以坦白的告诉诸位,当我没有看完大藏经的时候,觉得知道的很多,尤其在二十几岁时,甚至有个很幼稚的想法,感觉自己知道的,比佛经还要多;因为我有很多的想法,没有看佛经前就有了,如是我以为佛经里的知见,大概我都有了。后来有一个阶段,不敢看佛经,为什么?就怕自己发现的答案,再在佛经看见,就像孙悟空发现再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自以为聪明的同学,恐怕都有这个毛病,后来我才明白,知道的再多,也无法超出佛法的范畴。第三个阶段是拼命看佛经,所以才到山里闭关,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后来把三藏教典看多了。告诉诸位,律部我看了三遍,阿含部看了二遍,大乘经论只看大半,现在若问我懂多少?可说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