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
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著外境而改变,我们的身心
也都会起分别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如何才叫做无分别心?近来有很多人热衷于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
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所修行的法
门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
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募捐、救济,有人就会批评道:“你们
懂多少佛法?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假使
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就贫就是修福,教富就是
修慧呀!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么用呢?”若是如此的
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
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于人间,得闻佛
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
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大家和志
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
有相同的志愿,就要不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就是“无分别
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施受贫富皆平等 □
~~~~~~~~~~~~~~~~~~~~~~~~~~~~~~~~~~~~~~~~~~~~~~~~~~~~~~~~~~~~~~~~
佛陀在世时,不断地鞭策弟子,比如说“行布施时,要以平等心布施
;受施者,也应以平常心受施”。当时印度人的生活水准贫富差距极大,
有的人非常贫困,有的却极为富有,现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们若去印度
观光、朝圣,就会看到许多流浪街头、衣衫褴褛的人,这样饥饿贫困的人
,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却能用金银玉器来装饰他们的华厦,自
古至今,印度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
当时,佛陀和僧众接受国王、大臣们所供养的佳肴美味时,是抱著平
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饱,他就欢喜感恩地为他们说法,从不多求。那时
也有极贫困的人,像贫婆,她身无一物,但是很想供养佛陀,看到大家以
油灯庄严佛说法的道场,于是她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盏油灯,佛陀对他
也是无限的赞叹。因此,受供养的人,不管有钱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没
有钱的人以何种心意供养,都应以同样的心──感激与感恩来回报,这是
受施者应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钱人以金缕衣诚恳的供养佛陀,而从贫婆身上的旧衣
撕下一块布,也是尽她所有,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陀。两位布施者都以
虔诚的心,尽心尽力供养,这也是“心行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
~~~~~~~~~~~~~~~~~~~~~~~~~~~~~~~~~~~~~~~~~~~~~~~~~~~~~~~~~~~~~~~~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后,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后把剩余的东
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
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
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
,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
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
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
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记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因为有很多慈济委员很热心,
就有人请教他一个问题,说:“我听说慈济的人只修福,没有修慧,您认
为呢?”道源老和尚说:“布施给贫困的人,和供养法师功德平等,甚至
布施贫困的人,功德比供养法师还大,是福慧双具!”这是道源老法师回
答信徒的话。
有的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布施给贫困的乞儿,比供养法师的功德还
大?道源老法师说:“因为你供养法师,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贫人
乞者是无所求的,只因有这份诚恳的爱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无所求的平
等心,所以功德很大。”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心行平等”
。人在多数时候都有分别心,若能尽力而无所求,不起分别,才是真正修
行的正确心态,也才是佛陀教育我们的“心行平等”。
□□□□□□□□□□□□□□□□□□□□□□□□□□□□□□□□
□ □
□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不说是非难 □
□ □
□□□□□□□□□□□□□□□□□□□□□□□□□□□□□□□□
清早的气氛让人觉得精神清爽,小鸟的叫声让人越发感受到大地的静
谧,但一阵火车经过的隆隆之声,却破坏了这宁静自然的气氛。“声”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必然会接触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风细雨、鸟叫虫鸣的声
音,它是优美的;而人为得机械噪音,和人们开口动舌的杂音,则是人为
的音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
~~~~~~~~~~~~~~~~~~~~~~~~~~~~~~~~~~~~~~~~~~~~~~~~~~~~~~~~~~~~~~~~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二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和“色
”,“声”是指言语声音,“色”是表现于外的举动形态。言行举止能人
起欢喜心,就表示这个人修养好;相反的,若让人不高兴,则表示这个人
的修养还不够好。
以谈话而言,我们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离,来衡量音量的
大小,通常以让对方正好听的清楚为最恰当,若声音太小,使听者无法听
清楚,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远,可是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不只是
无礼,也回吵到别人,这就是没有修养。想想,连讲话的音量控制,都有
这么多学问,何况还有其他的动作习气要改呀!
人们习惯上常随著自己的好恶之心待人,若对某人有好感便赞叹他,
即使他有缺点也会帮著掩护,只说好的一面;若对某人没有好感,那么即
使他有很好的才干,也会被埋没,若是他有一点点缺失,就紧抓住这个机
会来毁谤他。这就是我们的口业,随著喜欢或厌嫌所表现在外的言谈。口
舌是传达人们思想心念的关卡,而一般人的开口动舌,都是在讨论是非,
不可不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
~~~~~~~~~~~~~~~~~~~~~~~~~~~~~~~~~~~~~~~~~~~~~~~~~~~~~~~~~~~~~~~~
释迦牟尼佛说“不说是非难”,凡夫不谈是便说非,要人们不说是非
实在是很难!佛陀又说“大道无言说”──真正的道理也是无法用言语来
诠释啊!就如我平时讲给大众听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确的呢?若想想这句
话──“大道无言说”那么我平时讲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过话又说回
来,我们有很多事情还是要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如何传
达彼此的感情的?修行就是要修道言谈之间能使每个人“气能和”、“心
能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学道。
泰清不惜路远迢遥来访问,所得回答却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
后来又有人向他推介“无为”这个人,他也以同样的问题请问无为:“天
之大道,你是否瞭解?”无为很快的回答说:“知道呀!可贵可贱,可大
可小谓之道。”这几句话,他仍觉得不怎么满意。
于是,他有再去找一位叫“无始”的人,泰清告诉无始自己的访到过
程,又问无始说,“他们一个说‘不知’,一个说‘知’,到底那一个对
呢?”无始回答说:“知与不知,知是浅显的道,不知才是深远的的道。
因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语所能宣说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说的只是其中
的一点点范围而已,实在无法说尽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见,有道者对听和说并不刻意去表现,他无所求,因为并不是
光靠音声与研究能道断(尽)一切。平时讲话若无法传达很透彻的道理,
不如不讲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
~~~~~~~~~~~~~~~~~~~~~~~~~~~~~~~~~~~~~~~~~~~~~~~~~~~~~~~~~~~~~~~~
人与人之间的言谈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对人是否有平等
心,如果心有所篇,那么,好的将被说成坏的,坏的也会被说成好的,这
种偏见之言,会导致别人对被批评的人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
要很公平,不可随著自己的好恶来议论。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偏要说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这样不
但会让人嘲笑,而且常会说错话。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多用心,不要以为
开动口舌很简单,心想:“我又没骂人,随便说说有什么关系呢?”有关
系,因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不说是非难”而我们要在此“难”中,把
它转为“不难”,像刚才所说的,有时候要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那要
如何呢?这就要多用心了!
□□□□□□□□□□□□□□□□□□□□□□□□□□□□□□□□
□ □
□ 人有二十难之十六──会善知识难 □
□ □
□□□□□□□□□□□□□□□□□□□□□□□□□□□□□□□□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远存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不说是非难。”
我们学佛若能拨开成见,则万事万物无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无
言说”,所谓“言语道断”,是说:“道”绝对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但是只要我们用很单纯的心、很纯真的意去行动,则无一不是佛法。
佛陀曾说“会善知识”难,离是非恶友的确很难,然而要和善知识相
会更加困难。什么叫“善知识”?就是能启发你的良知智慧的人。在你陷
于恼之际,他可以开导你,解除你的心结,能使你从凡夫黑暗的一面,转
向人光明的境界。世间有多少善知识?能劝导化解、圆融人我是非,以降
服我们的烦恼,能把我们的成见分析清楚的善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见不除则善言变恶意 □
~~~~~~~~~~~~~~~~~~~~~~~~~~~~~~~~~~~~~~~~~~~~~~~~~~~~~~~~~~~~~~~~
向外寻求善知识确实非常困难,设若找到这么一位善知识,而自己的
心无法断除成见,那么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们还是无法吸收他的知识
与教化,所以说“成见若迷茫,则法界善知识难逢”
人人若能将成见去除,则善知识所说的话,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烦恼
。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实、有迷情;有些
人说话的用意很好,而听者若用妄见的是非心、烦恼心去承受,那么明明
他是一片善心,以爱心给予教导,但是我们却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
为非。我们常常会如此,虽然别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听的人还是会起疑心
,心想他对我有偏见。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谈时,就以为他们是在谈论我
的是非,在毁谤我、中伤我。这就是自我产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见与痴
迷情结,若不能去除妄见,那么再好的佛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也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