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他们忍饥耐饿,佛陀想以这分忍辱,毫无抵抗的忍德来感化阿阇世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心调服狂象                          □
~~~~~~~~~~~~~~~~~~~~~~~~~~~~~~~~~~~~~~~~~~~~~~~~~~~~~~~~~~~~~~~~

    提婆达多得知佛的大弟子们都已带著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
向阿阇世王说:‘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众都已离去,现在城里只留下佛和
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著人少的机会,来消灭佛及僧众。’

    提婆达多教国王明天请佛陀入官接受供养,而他自己就计划用酒灌醉
五百只大象,等佛来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
踏佛陀及僧众。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
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计行事,请佛来
供养。

    佛陀虽明知他们的计谋,但仍然很欢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难率领五百
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
走避,唯有佛,阿难和僧众都安然不动。醉象已冲到近前,佛陀却仍然安
立不动。

    奇怪地,这群原本疯狂怒奔,惊天动地呼啸而来的大象,到了佛陀及
僧众跟前时,竟然都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
,温顺驯服。佛陀安详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
官。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服人群
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所以,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
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
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阇世王。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们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点点的欺侮,就要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
‘被辱不瞋’。虽然受人侮辱,侵扰,甚至于到了让人断绝粮食,且以醉
象要来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
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
,怎会产生瞋怒?我们若能消除瞋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室内坐著,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虽
然没有冷风吹进来,但光听到雨声,就增加了几分寒意;这是心里的感觉
。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从
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对待人,或别人对待你,一切的动作感受都是从
心而起。不但人是这样,其实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我们必须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触时,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
生起来?而欢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压制、转化?培养快乐的心境,压
制、转化瞋怒之心念,这就是我们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被辱不瞋难’,就是指:一个人在遭受侮
辱时,一点都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难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
我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间能找到几位这样
的人物?

    多数的人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对你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
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坏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
常痛苦的事。

    过去,孔子曾说,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无事可争斗,世间的
圣人都这么说了,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们要学习‘
忍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
~~~~~~~~~~~~~~~~~~~~~~~~~~~~~~~~~~~~~~~~~~~~~~~~~~~~~~~~~~~~~~~~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
那种鸡是好斗成性的;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只就立即反应
,于是两只鸡就冲突起来,彼此攻击。有时斗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鸡
毛拔光了,它们还是不甘罢休,到最后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必须有一方
死亡。

    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这位纪渻子专门为他饲养斗鸡。有一天,有人
从外面买来一只很强壮的斗鸡,周宣王很高兴的把它交给纪渻子,过了几
天,周宣王就问道:‘几天前买回来的斗鸡,你把它训练得怎样了?可以
上场去比斗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可以,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
场。’

    再过几天,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的回答仍是:‘还不能上
场,因它一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所以还不能上场。’

    又过了多天,周宣王再问,这次纪渻子说:‘可以了,因为它看到其
他的斗鸡,听到它们的声音时一动也不动,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
是只木鸡一样,所以可以上场了!’

    诸位听这个故事会觉得很奇怪吧!争斗不就是要血气方刚,斗志高昂
才斗得赢吗?平常人都以为是这样;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认为是如
此;如纪渻子他认为这只斗鸡虽然很强壮,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点风吹
草动就先主动攻击,那它必败无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敛于心,才可让
它下场争斗。

    后来这只训练后的斗鸡果然一上场就稳稳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鸡到了
它的身边百般挑衅,它还是像只木鸡一样处处不动,只以眼晴注视著对方
,对方就会产生莫测高深的畏惧,自然的后退,不敢攻击,万物众生也有
这种心理战术,能不斗而胜;连禽类都讲究心理的运用,何况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这分不瞋的涵养,不可动不动就心浮气躁,以为别人都
在与你做对。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
他还以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话说‘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
要担心的是人家说你太聪明,太聪明就是狡猾,‘聪明’不是好听的话。
如果人家说:‘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了。

    近来,每次看电视新闻,就教人触目惊心。从国家最高的议事殿堂,
以至社会群众皆以暴力做诉求,用拳打脚踢来解决问题。原本可以是很美
好的人生,为何却变成互相争斗的情形?这都出于不肯忍让而起的争斗之
心啊!

    前面也说过‘见好不求难’,经济富裕者还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
崇高者还要追求更高的权势,所以才会起这番争斗混乱的场面。我们每一
个人若能尽本分,以佛心为己心,那还会有什么争端?学佛的人,就是要
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发脾气;才是真功夫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忍’天下无难事                    □
~~~~~~~~~~~~~~~~~~~~~~~~~~~~~~~~~~~~~~~~~~~~~~~~~~~~~~~~~~~~~~~~

    佛陀告诉我们‘被辱不瞋难’,虽说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
,确实很离,如果动不动就说:‘他对我如何的过分,如果我不反击,他
还以为我很傻’。像这样的人,常常会一败涂地,大家学佛要学习这个‘
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这一生就太难度过了。修行如果少
了‘忍’字、那任何‘行’都无法修,所以六度波罗密其中之一就是‘忍
辱’。

    请大家记著、要像那只斗鸡般不轻举妄动,只是稳稳一站,自然其他
的斗鸡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修行如果能修到‘内定’的心态、自然一切世
间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学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声滴滴沥沥,此时在大殿里头坐著
,如果没有这分生忍,大自然的气候就会让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气这
么冷,如果蒙在被窝里不是很温暖吗?为什么要在这里枯坐?’人和外在
的大自然无法彼此接纳,则‘生忍’的功夫就无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
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间的
对待更是如此。

    多多体会这个‘忍’字,习得‘忍’的功夫,则得海阔天空,诸事无
难。


□□□□□□□□□□□□□□□□□□□□□□□□□□□□□□□□
□                                                            □
□              人有二十难之九 ── 有势不临难                □
□                                                            □
□□□□□□□□□□□□□□□□□□□□□□□□□□□□□□□□

  一阵阵的冷风,真正让人感觉到一般彻受的寒冷;几天前,听说高山
顶都已经下了雪,白茫茫的一片。在这人群聚居的平地,也感受得到那股
寒气,由其是绵绵的细雨,更增添刺骨的寒意。

  所谓‘高处不胜寒’,通常山地比平地要冷,不过有很多人,偏偏一
有了假期,就往高山寒冷的地方爬。一个多月前,还在放寒假的时候,有
一群学生去登山,却在深山里迷路了。山难的事件虽然时常发生,却还有
那么多人要往高山爬,这是凡夫的迷执;本地的风光不会欣赏,总是喜欢
追求世间外在物质的境界,这就是人生的颠倒、迷执。

  佛陀教育我们二十难中的第八是‘被辱不瞋难’,也就是被人瞧不起
时,能够不发脾气,这是很困难的事。而且大多数的人,多少会有种心态
──觉得别人高高在上,因此自己也不甘卑微,所以佛陀又说‘有势不临
难’。人总是要往高处爬,要追求显赫的地位;但是有了显赫的地位,而
能够不骄傲不炫耀的人,实在不多;或者是有很好的地位等著你,而你却
一点都不想去争取,这在凡夫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事,这就是‘有势不
临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快乐绝非名利中求                      □
~~~~~~~~~~~~~~~~~~~~~~~~~~~~~~~~~~~~~~~~~~~~~~~~~~~~~~~~~~~~~~~~

    看看现在的杜会,每天报纸所报导的那一件不是为权势,为名利而争
的事情?执政者和民意代表的会议,那一天是和乐圆满的呢?每天看到的
尽是拉拉扯扯的镜头,互相漫骂,甚至于掀桌捣椅,跳到最神圣的发言台
去拳打胸踢,这为的是什么?就是争个‘势’啊!地位愈高,权势就愈大
,所以权势地位若摆在眼前,而要人们不去争取,那实在是很难啊!人人
都是凡夫,除非你懂得超越凡夫之地,追求贤与圣的境界,才可能自然地
看淡名利两不争。

  释迦牟尼佛,本来是继承王位的太子,但他却放弃了一个国王的权势
,名位与富贵,而去追求人生的真理。人世间的富贵势力,对一个具有超
越智慧的人而言,就像是一只破草鞋一样,根本不值得去追求;要丢弃它
就好像丢弃破草鞋般的容易,不过平常人却不这样认为,所以苦患无穷。

  佛陀有超越的智慧,视‘富贵如浮云’,‘势力如敝屐’,是不是只
有佛陀才能做到这样呢?也不尽然、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能做到啊!即使
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如果看得开也一样可以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平凡中的伟大                       □
~~~~~~~~~~~~~~~~~~~~~~~~~~~~~~~~~~~~~~~~~~~~~~~~~~~~~~~~~~~~~~~~

    比如我有一回上台北,就有一对很让人感动的年轻夫妇来找我。那位
太太身材瘦小,看她的穿著非常朴素,在那么冷的天气里却穿得非常的单
薄,她那条牛仔裤也不知已经洗过多少次,看来是件穿过多年的旧长裤,
她的手非常粗糙,看得出是双做粗工的手,这只粗糙的手拿著一个汽水罐
子,她用双手捧高高地呈献给我,我没有心理准备就去接,结果差点让它
掉下去,好重啊!那么小的罐子,为什么这么重;里面是什么东西呢?

  她口中一直说:‘师父,我请求您收下;师父,我请求您一定要收下
好吗?’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