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尘集
我还说佛性可认识。怎么能说我说过佛性可认识哪?
二麻子:
此类思维循环于事无补,还是下手实修吧,好好跟金顶学。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ZS:
哈!哈!ZS与诸位大德叩头!还有问题。
1、六祖以“何心”印“何心”?荷泽以“何心”印“何
心”?
2、“荷泽”的根器在那里?我们初学的根器在那里?以何
因缘“众生”成就“口头禅”“狂禅”?为什么“现代人”连
“口头禅”“狂禅”都成就不了?
3、无明起后是何相?有何东西?缘“行”的东西是念吗?
二麻子:
ZS兄:哪来哪么多醉话?哪来那多问题问神会?你若讲得出
与修行的直接关系,保证有人答你。否则,大概没人答荷泽的事
了。
答:
1、有几个心?五祖六祖如有二心,即凡夫心,即印不得也
哥哥。若五祖六祖共是一心,这心又属谁人?
2、各有因缘莫羡人,你是你的根器。现代人成口头禅狂禅
的人有,麻子认识好几个。不管什么因缘,你别成就好。
3、现前你见的一切相,都是无明以后(的相)。单纯的无明
无有明确的相,只是极细微极细微极难体会到的能所分立。这能
所分立再滚大一点,就有了不很明显的主体“我”,虽然一般人
还不能在这时体会到明确的“我”,但这个“我”已经要开始主
动行动了,这就是“行”。此时,人还没有明确的“念”。
再往下是识。。。。
ZS,饶了麻子,自己去看十二支因缘好不好。
祁家的ZS:
多谢麻叔指点,还待金爷棍棒。麻叔破了我心念的着落处。
还请金爷慈悲,再追一棍。ZS给二位大德磕头了!
老婆子: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说破吾人心性而无余蕴。
五祖传六祖,麻子已说。七祖的本领是于南宗定为正宗而出
力。七祖时,正是北宗兴盛时期,而七祖欲求默契之机不得,又
思初祖有悬丝之记,恐宗旨断绝,遂明说“知之一字,众妙之
门”。对此如何解呀?乃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
寂,尘境本空。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
门”。而《六祖坛经》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
不染万境,真性而常自在。外能分别诸色相,内于第一义而不
动”。你能串起来了吗?
赵州转大藏,为何只转半藏?
xixi:
有婆子供养赵州百钱,要求转大藏经。赵州老儿起身绕禅床
转一圈,对来人说:转经毕。来人回报婆子如此这般。婆子笑日:
这老儿为何只转半藏?这真是笑死人的公案,其中意思谁来说一
说?
二麻子:
这是憋死人的公案。嘻嘻,XIXI又要嫌麻子严肃了。。。
钱昭:
如果先生是赵州禅师,碰上婆子,如何回答?
二麻子:
再添一百文!
剑客:
妙!妙!见钱眼开!!!
可惜赵州通身是眼,时人却是不识!此眼藏于有情之身中,
孤明历历,无始以来永不瞑目!未曾变异!
大千:
师兄什么时候抖包袱啊?弟兄们伸长脖子眼巴巴地盯着呢。
二麻子:
嘻嘻,大千兄别被嘻嘻骗了。。。
那公案里共转了两遍全藏:赵州转了全藏,婆子也转了全藏。
嘻嘻。xixi,这是个哑公案,经常憋死人很少启发人,闷着无
益。。。你另找个启发人的,麻子就不多嘴了。。嘻嘻。。
大千:
好啊,这厮原来欺我不看公案。这下更有意思了,这怪葫芦
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xixi:
嘻嘻,释迦捏花,迦叶微笑,这如来藏就(转)传过去了。
至于婆子说赵州只转半藏着实是幽默。那半藏在传话人那里
转不动了。婆子只好笑说赵州只转半藏。婆子也是明眼人咧。
钱昭:
赵州喻慧,禅床喻定。
起身绕转,定慧分家。
不离定,转大藏。
暂离定,转半藏。
二麻子:
钱兄当心,为什么起身就离定了?
非在坐卧!
gentleLion
那伽定是什么定?明心见性最根本是要得首楞严定,行住坐
卧无时不定,无二之定,非立入定出定之别而求入定。非也!此
定是和如如实相契合,非思维分别心中的定与不定。钱兄,若有
入定出定之别即是未到地之定,诸行无常,如何能定?诸法无住,
如何能得个定。若了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可名〃定〃。这个理是目标,
我们修定就以它为方向,一开始有定不定之别,慢慢修定除磨习
气,除磨心垢,直至妄心灭尽,动静一如,是真入定。
(圆觉经中:两木相因。。。幻幻相灭,非幻不灭)
二麻子:
见唯识“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圆”。前五识与八识要到果
地才能圆满转识成智。而六七识从因地修学,即开始转。注意,
与禅宗顿教相比,这是渐修的过程。
那伽定即首愣严定,异名而已。
禅宗之难,就难在不留情。我们总是流于情见。
钱昭:
定慧等学,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处处皆真。
您看这则公案时,假定赵州禅师已住那伽定,如果已住,自
然处处皆真。我看这则公案时,假定赵州禅师未住那伽定,如果
未住,那么定有出入,打坐之时,不打之时,二时有别,入定洗
心,出定起用。
为什么假定赵州禅师未住那伽定呢?已住那伽,何必起身绕
转,即定之时不能慧吗?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处处皆真;这样
的话,这个公案怎么解释都通,就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了;这样的
话,婆子不知赵州深浅,不知赵州是转大藏,还是半藏,这老儿
为何只转半藏?何出此言?
我觉得婆子勘验的是赵州行证,未必是赵州悟境,赵州禅师
据实回答:起身绕转,离定不远。半径越短,越近那伽,那伽定
境,不离圆点。
赵州总是碰上婆子,一碰上婆子,就要吃亏,不挨嘴巴,就
被笑话,如果赵州已住那伽,婆子不是没事找事吗?没事找事,
那还是禅吗?
二麻子:
钱兄再想,佛陀当年,住那伽定未?却为什么还要说法?若
不说,人间还有佛法流传吗。但,假如没说,真如也没少什么呀。
赵州老若不识全藏,敢说“转毕”吗?注意,这是在赵州晚
年,人称古佛时。不是年轻刚露头角时。
那婆子必识“全藏”,否则无由说半藏。嘻嘻。说半藏虽是
玩笑,却是提醒看客们如你我,别漏了那看不见的。
非在坐卧,不离座卧。
禅,密宗及大圆满(原载《禅》刊1995年第1期)
越尘居士
随近年佛教复兴及信息流通增加,密宗也越来越为人所闻知。
但因缺少全面了解,若干传闻与误解不径而走,其中颇有荒谬不
经者。中原于密教一直了解不多,自唐朝开元三大士传密教于中
土,不久失传,由空海大师带到日本兴盛。明清之间,密教限于
皇室之中,民初诺那,贡噶等祖师为始,红白花黄四教都再传于
中原,却又迭逢战乱。随之受法修学弟子虽不少,能继承弘扬者
不多。而中原赴藏学密之有志之士又多限于黄教,仅解放前后根
造、密显法师所学为红教。再经运动批判及文革摧残,所剩无几。
虽自改革开放之后宗教得以恢复,广大学佛人中对密教有兴趣者
也多,但得以对密教整体有较全面了解者却实在寥寥。
藏传佛教为佛教三大系统之一,自莲花生大士入藏而始。多
年来演化为红白花黄四教,传承殊胜,法脉不断。而在发源地印
度,自佛法入藏后不久即失传。故藏传佛教保持有最完整的典籍,
其独特而殊胜之法要实为大宝藏,不当埋没。融合密教与中土大
乘佛法之精华当可为有志超脱轮回、广度有情、明心见性之佛弟
子增添无穷法益。在此笔者不惜自暴其短,以对博大精深之密教
法藏之粗浅、微少了解,而为此抛砖引玉之文。希望能就密教之
见修行、根道果体系,给诸佛友提供一点全面性的初步知识。此
外,大圆满法近年屡在各种场合被提到或涉及,然其理趣核心少
见详述,误传反倒多见于坊间,笔者将略为浅说。但请注意,密
教法典浩如烟海,绝非笔者此文所能涵盖,此文不过仅是粗浅介
绍而已。读者还当深入经藏以求深入了解,并续之以实修,方获
实益。
一、共同基础
佛法首重建立菩提心。四弘誓愿与四无量心为显密所共。菩
提心虽为一切有情之本有,唯因无明轮回串习所复染不得显现。
建立菩提心意谓重显,自初发心直至成佛均可以说是光显此菩提
心过程,绝非仅仅发愿一至数次即可了的。密教于此强调在日常
行为与禅坐之中均要用功,善加养护,务使菩提大愿巩固深入,
以为继续修行之基础,并为不同程度之行人设置不同修法。凡遵
之而实行者均得建立根基获大利益。如果忘失菩提心之建立即非
佛法。
般若正见为开显众生本有佛性的入手处,为行人步入正道之
始,亦为佛法与外道之不共,无论显密无不重视。无上密法又称
“决定见宗”,可以说就是在见上下真功夫。颇有人以为密宗是
观想、结印、持咒而已,此为明显误解。如此事相并非没有,但
关键是行人持什么见来行。真正的正见不仅仅是把佛法的道理想
通而已,虽然想通道理是必要而且极要紧的基础,然而确立正见
实在是修学佛法的难关之一。因无量劫来一切众生妄生能所,执
持内心外境,串习已久,若要一下打破串习,放下执着去显现真
实,又谈何容易。显密二教对此都有几分无可奈何:串习之力甚
强,佛陀在世时尚不能令一切众生皆入于正见,况此末世?然而
也断非无药可救,无法可施,却总要人自己先肯去改才行。显密
二教无不在此设有种种方便以利行人契入,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
是般若正见。
佛陀遗教以戒为师,以止恶积善及利益有情为旨,其利益之
广大也无须笔者赘述。无论显密莫不以持戒为修行之本。密教犹
重戒律,称为“不可坏”,意谓坏即堕落。然而中原人士多对藏
传佛教中不忌肉食颇有微词,此亦了解不够造成。佛陀制戒系因
时地,其原则虽不变,其形式却随环境文化等不同而略有更易。
例如佛时,制俯口食为非法,即不许自耕种为食,此亦无非佛陀
令弟子专心精进。而至百丈和尚制订清规,自耕自食,又有一日
不作一日不食之美谈传世。禅宗之兴,百丈清规功莫大焉,又谁
能讲为不尊佛制?西藏地处高寒,气候寒冷,蔬菜粮食生长不易,
人民多以牧业为生。如果不许肉食,则民无所养,徒增困扰。故
藏地部分僧侣不忌肉食实在无可厚非。除此之外,汉藏两地佛门
戒律并无大异。若干希奇古怪之传闻多系以讹传讹,不可轻信。
当思谣言止于智者。至于极少数人破戒毁教,甚至以下流无耻之
术投合邪人之所好,却自称密宗者,实为败类,为狮子身上虫,
万不可近,更勿为所惑,远离而摈可也。此等败类何处无之?即
中土佛门也难免此类现象。与中土佛教不同的是,密教极重视上
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弟子往往尽自己一切供养上师。同样,上
师除引导弟子走上正途,趋向成就外,也往往提供弟子修行期间
的衣食住。此种关系的形成除修行上的依止与方便外,亦与西藏
当时之社会及文化有关。
禅定则为力用起处,虽为内外共法,但不可缺少。禅定在中
国没有在南传及藏传区域那么普及。近年气功兴隆对推广禅定训
练不无助益。然而禅定必须在正见指导下方为殊胜法门。反之,
可能给人带来困扰与危险,不可不慎。天台教法中的次第及一心
三观是极高明的方法,惜后继乏人,近代只闻谛闲法师于此深入。
华严之观堪称绝顶,又惜无入观方便传下,致使今人不得其门而
入。禅宗是最高明的自性定,自达摩东来一花五叶,多少先贤由
此入于实相解脱,诚可赞叹。唯起点太高,末世行人多根器不够,
契入甚难,以致宗门冷落。禅宗近年有重振之相,禅宗根基深厚,
早已深入中国文化,藏龙卧虎之达士必然多有,还望出山弘扬,
再振宗风。而密教之禅定观设机极广,深浅不一,并且效验神速。
行人若能依般若正见而勤修习之,则根无利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