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
他谈一句话。
法祥法师以往生净土为他一生的期愿,凡是有所利益众生的事,必定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后来病得很厉害,有一个侍者名为参立,听到法祥连连地说:‘佛像、佛像!’,侍者回头一看,看到阿弥陀佛现出形像,停留在西边的墙壁上,清净光明就如同皎洁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一样,过一会儿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气和音乐充满了整个虚空,同时有一只白鹤从西方而来,环绕屋子飞行三圈,然后又往西方飞回去,过不久,法祥就命终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宝相
宝相。俗姓马。雍州(今陕西)长安人,年十九岁出家,行头陀苦行,六时精进礼拜忏悔,经过四十多年恒常不变。每天晚上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念佛号六万声。先后曾经阅读《涅槃经》一千零八十遍,并兼诵《金刚经》、《般若经》,终其一生都是如是精进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专注一心常具正念,无论早晚都恳切专注地观想忆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到疾病严重时,仍然自我要求继续课诵念佛,终究不肯中止休息舍弃功课。临命终前交待僧俗弟子说:‘一切事务以念佛为先,不要懈怠懒惰虚度一生,将来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等待相见。’又说:‘火化并弃舍分散我的尸体,不必劳苦地盖纳骨塔写墓碑纪念文。’说完就命终往生,享年八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功迥
功迥。浚仪人(今河南开封),专门行持普贤忏法,身体从不躺卧倚靠床上,如此精进修行达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见到普贤菩萨骑乘著六牙白象,同时大地变成白金色。晚年的时候,专讲《法华经》,每次讲到(药草譬喻品)时,天空就开始降雨,又撰写《佛地论疏》,发愿将此注疏诠释经典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注疏完成的时候,五色的异光照耀整个室内,功迥说:‘如果能够在此时乘著光明而见到阿弥陀佛,则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因此乃专心系念西方阿弥陀佛,然后绝食而往生。(佛祖统纪)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忏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有时候虽然得到一点疾病,但依旧禅坐观想没有间断。有一天,突然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现身在虚空中,过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顶礼泪流如雨地说:‘弟子何其幸运,能以肉眼亲自见到菩萨的圣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萨的圣相无法流传于世间,令一切的众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请画匠来描绘,但是却没有一个有能力可以将圣像完整地绘画出来的人。此时突然有两个人,自称是从西边京城来的,正要往五台山,他们愿意来画菩萨的圣像。等到绘画完毕之后,那两个人突然消失不见。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我现在将要往生,有谁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吗?’这时有一个小童子顶礼说:‘愿随师父一起去。’惟岸于是命令他去辞别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却以为是小孩子儿戏的话,并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进入道场坐著,然后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抚摸童子的背部说:‘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笔作偈,赞叹所画的二位菩萨圣像。赞叹完毕之后,就告别所有的弟子,然后进入道场,命令门徒弟子助念佛号,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岁,当时为周则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传)
唐 法持
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今江苏镇江县)。年幼出家,十三岁时,到黄梅县拜见五祖弘忍大师,亲蒙开示佛法心要,领悟了解幽微玄妙的义理。后来又奉事方禅师,为其入门的弟子。不久之后则专修净土法门,周则天帝长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终于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临终时遗命嘱咐弟子,将他的尸体暴露在松树林下,布施给乌鸦、老鹰等鸟禽以及蚂蚁等虫,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净土的信愿。说完之后就闭目往生,当时寺里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而来,幢幡内放出奇异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内,时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怀玉
怀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宁海南九十里),一向严持奉行戒律,名节孤高超脱尘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长坐不卧,努力精进从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经读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课诵佛号五万声,并时常忏悔礼拜诸佛
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见到西方三圣像,遍满虚空如恒河沙那么多,有一个人举著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愿要取上品金台,为什么不是金台呢?’说完之后,所有的圣像立刻都隐没而去。怀玉于是更加倍努力地精进用功,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法师头上已经有光圈了,请趺坐结手印,等待佛来接引。’过了三天,奇异的光明照耀了整个室内,怀玉说:‘如果闻到了异香,就是我的业报将要尽了。’因此书写偈颂:
‘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从最初修道以来已经过了十劫,而今出生在这个不净的阎浮提世界。今日我厌离这个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进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过去十劫来的修行,永远脱离娑婆世界的浊恶,归向西方清净的国土。’
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奇妙的香气充满虚空,无量的佛菩萨圣众遍满十方,并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驾御著金刚台而来迎接,怀玉于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怀然,作诗句赞叹他说:‘我的师父只于一念之间就登入初地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国的美妙笙歌两度前来相迎,但是只有门前的老槐树知道师父的心意,低垂著树枝,只为了高挂净土莲池的上品金台。’(宋高僧传)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东莱人(今山东掖县)。唐中宗时(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经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一面探访礼拜释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种种圣地圣迹,并寻求梵文原本的经典。慧日既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厌离。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个国家、那一个地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那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到处地去请问当时印度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们,而他们全部都劝他修行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可能达到他前述的愿望。慧日听了开示之后则欢喜踊跃顶戴奉行。
后来慧日渐渐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驮罗国。在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凡是以至诚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见到观音大士现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顶,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见到观世音菩萨在虚空中现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多,坐在七宝莲华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抚摩慧日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利益,你应当要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其他行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忽然不见。慧日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乏,但是听完这一段话之后,精神意志马上振奋起来。
等到慧日翻山越岭向东土中国归来时,总共经过了七十几个国家,历时十八年。唐玄宗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达长安,进入皇宫,向玄宗献上佛陀真容的画像,以及梵文本的经典,皇上赐号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净土法门,倡导众生念佛而影响于当时,并著述有《往生净土集》,印刷流行于当世。唐玄宗天宝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终往生。临终之前,见到莲华现在面前,形状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圆满。(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常(敏/心)、从游弟子
常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发后,即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课诵从不停止。曾经发大誓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后来游化于洛阳,专门推崇倡导净土法门,常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此而发愿书写《般若经》满一万卷。后来想要远赴印度,去礼拜朝见佛陀一生的圣迹,以此殊胜的福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于是到了海边依附商船,从南海的诃陵国,到了末罗瑜国(今苏门达腊),准备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载得太重,才解缆出港没有多远,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吹起,商船摇荡不止,即将要翻覆沉没。商人们都争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挤排斥,这时商船的主人大声地呼唤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说:‘小船可以载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为什么呢?如果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利益众人,则是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菩提心,舍弃自己以济度他人,这才是大菩萨的行为。’说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称念阿弥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沉没,常 的身体亦没入海水中,随著念佛的音声终止之后而往生,时年五十多岁。
常 有一个随从远游的弟子,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和他一起在念佛声中沉没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来之后,完整地陈述他们目睹的这个事件。(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学习天台宗的教法,时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动地充满净水。临命终时,见到金色的莲华从空中降下来迎接,天乐此起彼落地合鸣于虚空之间,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苏苏州人。天性刚直高洁,依止于浙江钱塘龙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获准剃度。唐肃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苏州的开元寺,结集僧俗二众共修而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懒散的人,则强行使他退出莲社,当时的人以为这种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进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会枯萎。后来神皓得疾,告诉弟子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已经显现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体换上清净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现如琉璃般清净的颜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坠落下来,神皓当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学通达毗尼律藏,平日持诵《法华经》。一生创建佛塔寺院,终身如此精进修行而不懈怠。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现疾病,八月三日天刚亮的时候,支撑著疾病专一精神,观想阿弥陀佛。就在此时忽然见到阿弥陀佛的身像现在他的面前,整个庭院开满了青色的莲华,这是从来未曾见过的美妙景况。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前来迎请,道光于是张开眼睛,弹指而说:‘但发菩提心。’五日,无数的曼陀罗华从虚空中如雨般飘落下来,五彩的云气覆盖映照在他的屋顶,然后就在此时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九岁。(宋高僧传)
唐 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