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
侵徵绲穆尥恋仄教姑挥懈叩蜕舷碌纳礁浴C烙竦牧执Υο嗔山绲溺魇髋帕谐尚小J魃系乃洞蠖侍鹑缑郏⒎绱刀饕兜纳艟腿缤烂畹乃恐窀杌伞8叽蟮氖髂咀匀坏卣攵猿疲啻渲桃镀枷恃尴嗟薄?br />
鹦鹉们一一地吟唱著歌曲,而双双聚集悠游的则是美丽的凤凰。极乐世界的莲池没有昼夜的分别,如明珠的水滴自动地演奏动人的乐曲宫商。流水的底部闪亮著晶莹的金沙,悦人的轻风吹拂于莲池的七宝岸旁。水池中高高低低地开放著各色的莲花,或深或浅地在水中嬉戏游玩的是对对的鸳鸯。群鸟身披著缤纷的色彩,美丽的鲜花散发出种种的奇妙芬芳。成千的枝叶朱红鲜白地交错著,上万的花朵间杂著碧绿与鹅黄,身体无论如何的行为举动都觉得轻松舒爽,鼻端丝毫的呼吸气息都觉得无比的清凉,迦陵频伽在前面跳跃鼓舞,共命之鸟在后方振翅飞翔,枝头的黄莺儿终日地轻声吟唱,冲霄的白鹤们时时振奋地高声引吭。
既已悟达了空性,又那里有所谓的“我”可以执著呢?同时也知道一切生灭法皆是痛苦无常。极乐世界到处有菩萨大士们谈论著深妙的佛理,声闻圣人们也共住在七宝的僧坊。到处都在宣说三藏十二部甚深的经典,开演著百千无量的偈颂辞章,字字都是直指人心的菩提道路,句句皆以般若智慧为乘载众人的舟航,挽回向外寻剑的痴客,唤醒向他人找头的丧心颠狂。九品的莲华标示出修行境界的粗妙,三乘教法有浅有深地同时弘扬,冶炼久了自然没有尘垢矿土,筛选清净而没有粗糙的米糠,示现出真正的弥勒菩萨,咨问参学于具大智慧的妙吉祥(文殊大士)。圣贤们如云彩般地众多聚集,天乐时时自然地发出明亮和谐的声响。
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全是俊伟纯真的童子之身,优游自在而没有多愁的女郎,个个都有语言的善巧辩才,举止进退都是威仪美妙的翩翩步履,极乐世界处处永远不断地流露著如火焰般的光明,就如摩尼宝珠一样明净而比之更加闪耀光芒。不必悬挂著日月来放光明,又那里有所谓的限制和界疆。饮食的是诸天的肴膳,而不是世俗的稻榖杂粱。肩上挂著自然如意的衣服,手上之钵自动地盈满甘美的琼浆,整个色身都非常殊妙清净,含藏著光明而灿烂辉煌。袈裟如同瑞云般笼罩在身上,美丽的璎珞衬托著仙人的衣裳。
遍往十方如微尘的国土,周游于诸佛的菩提道场,十方世尊慈悲的容颜皆能够去礼拜觐见,种种的资具可以随意生出而持去佛前供养。专注倾听如来的教化,而令有所得、有所证的执著心念刹时消亡,等到弹指之间回到极乐世界时,了知一切法于自性中本来具足,翻过来失笑从前心外求法的奔波匆忙。时时享受经行的快乐,谁说行住坐卧对修行会有所妨碍。
整个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战斗和诤论,遍地止息了一切的祸害灾殃,无论南北之地皆受到阿弥陀佛威灵的加被,不管东西两方阿弥陀佛的德育教化都普遍地彰扬。娑婆世界几番经过时劫变化的大火所烧,四大海都已变成了耕地绿桑,而极乐净土依旧毫无亏损,人民仍是寿命无尽身心健康。既不必征召作战也不用劳动服役,人人永远青春皎好快乐安详。满耳听到的都是法音之宣流,以禅悦为食而不用依靠世间的谷粮,心中永远忆念著佛法,而没有恶毒烦恼的痛苦忧伤。
至于娑婆世界如果要说说它的痛苦,真叫人忍不住要涕流泪滂,佛陀的教法有几个人能够了解,邪见横流之严重真是令人不得不悲伤。世人都宁愿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自己甘心投入名利欲望的土坑。就好像和盗贼共住在一个村子里,又如同在自己的家里兄弟之间兵戈相残。人人都只想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还想要稻谷粮食盈溢米仓。在山里猎杀野鸡兔子,到野外放牧成群牛羊,今生夺取众生的性命他生必定冤冤相报,与人结下怨仇然后生生世世地痛苦偿还。造业的人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会遇到凶恶的盗贼,分离战乱之时更是难逃刀枪之伤。
好饮而耽溺于杯中之酒,痴迷而爱恋著风尘女郎,内心狂乱好像是脱离绳索的猿猴,意念奔驰犹如野马脱缰。放逸心志而使得生命半途摧折,英年之魂提早步入了黄泉山冈。干戈相斗败坏了礼乐伦常,相互争夺远离了尧舜盛世的礼义谦让。不停的征战攻伐使得边地充满了愁云惨雾,不断的战火烽烟浓烈地冲达上苍。整个村子全部遭到了杀戮,到处尸骨杂陈遍满了内外城墙,鬼哭神号于蒙蒙的阴雨之中,含著悲凄哀吊为国牺牲的伤亡。年年凶灾歉收使得人人尽皆饿死,棺木昂贵而少有人能够安然埋葬,破墟瓦砾堆满了禅林寺院,杂草荆棘长满了学校广场,政府不断地征召劳役增加赋税,稻谷黍粱减少收获而不再丰穰,想要念佛却被种种的因缘阻挠,闻法读经的功课也渐渐废荒。
既已知道净土之乐与娑婆之苦,应当要整饰衣襟,像飞龙在天一样地奋起精进,如同天鹅一般地高步腾翔,要承载看顾同群的飞雁(喻同参道友),不要像独自跳跃于草原的野(鹿/章)(指独自了脱生死的小乘人)。极乐世界的莲台圣胎我已成就,净土的法侣现在已经渐渐在望,将来就可以在七宝之地共同潇洒优游,于金台中一起自在翱翔,可以亲见瞻仰阿弥陀佛大慈悲父。弥陀慈父的福德广大无边就如同大海汪洋,无量劫来的功德已经圆满庄严,任何纤毫的过失都已销亡。只要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期愿往生,即可超越遥远的距离而到达极乐世界,仅仅十念念佛即可具足遥至净土的行装,如果想要超越生死烦恼的魔界,从今天起就要虔诚至心归依奉事阿弥陀佛无上觉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梵琦应皇帝的诏请,说法于蒋山(南京钟山)。不久之后又一再受到皇帝的诏请。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秋天,皇上诏问鬼神众生的情形,梵琦于是居住在天界寺,收集经论作成一书。准备要上奏皇帝之前,忽然示现些微的疾病。过了四天,在沐浴更衣之后,书写偈颂说:‘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然后告诉一同应诏入京的僧人梦堂噩法师说:‘我走了!’噩法师问:‘往何处去?’梵琦法师回答说:‘西方。’噩说:‘西方有佛,东方无佛吗?’梵琦高声一喝然后往生,时年七十五岁。火化后,牙齿、舌头及念珠都毫无损坏。(护法录。西斋净土诗)
明 妙叶
妙叶。明州鄞县人(浙江鄞县)。元朝与明朝之间出家为僧,精心研究天台宗的教理。专修念佛三昧,著有《念佛直指》上下二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破斥邪妄显示真理,最为精细微妙。其文章曰:
‘有大雄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观察这个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业力系缚的种种痛苦,因此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然而现今距离圣人的时代愈来愈远,人心世道浇漓淡薄,错解“一切法在心”的意义,于是只认识心中攀缘六尘影像的妄心,认为极乐净土在人内心之中,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却不知此攀缘六尘所产生于心中之影像,皆属外在客尘,本无自体。外在的尘境若无,此缘影的妄心即灭,怎么有乐土在此妄心内呢?又有人说:“悟道后便是佛土在心。既然见性了,那里有反过来执著极乐世界这些六尘缘影的道理呢?”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下劣的见解了。
你如果想要悟得真实的本心,应当观察所认取的六尘缘影之心,本来就在你的胸中,而胸住于身,身居于国土,同时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都在虚空之中。虚空没有边际,十法界的依报正报,一切都是在虚空之中,此虚空虽然很大,而我真实不动的本心,非有数量大小而又无边的广大。彼虚空在我真实本心之中,就如同一小片的白云点缀在清净广大的天空之中,怎么可以说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不是在我们真实本心之中呢?然而佛陀说“诸法在心”者,并非在胸中妄想缘影的妄心内,乃是在于现前一念本来真实的心内,此本然真心离却意识的知觉,超越感官的见闻,永远断除一切生灭增减的形相。
既然一切的色身与国土都在此真心之中,则知极乐净土、娑婆世界等境界,全都是我的心。在真心中任意的舍东取西,厌离秽土欣愿净土,热衷地著相而求,皆不离开我们的真心。因此,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显现时,即是我们自心的显现。自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现前。我的心与彼阿弥陀佛的心,彼佛与我心中自心之佛性,同是一体无二无别。故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不是说西方没有国土、没有阿弥陀佛,不须求生极乐世界,而却妄想执著在你生灭缘影的妄心之中,才叫做“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要求得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为何今日破灭佛法无明散乱的凡夫僧、闲散的道人、追求名利的儒生,与一般参究禅理之人,都不知道境界即是自心,求生并不妨碍真心的道理。反而在不二的法门当中,分内分外,辨别境界辨别自心。教人舍外境而取内心,背离境界而趋向自心,使得爱憎的情意转多,分别的心念更盛。只要一分别境界与自心有二,便以极乐世界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一分别其心与境有二,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的为自心,而认为极乐世界在妄心内。又自己思惟此妄心没有形质,本来就没有一切因果善恶、以及修行证悟之法,从此之后便任意虚妄地牵扯世俗的因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燃灯、诵经、忏悔、发愿等等,说这些是著相修行。而关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净土无量无边的他方世界,虽然曾经听过名字,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就直接说这些是没有的。反而说,快乐就是天堂,痛苦就是地狱,这种见解实在是卑劣啊!世尊说这些人真是可怜悯者。
不知我的本心实在是与诸佛的心性同一个理体,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接受我等凡夫愚痴的心力,护念一切的众生而广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引导于我。我的心亦在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心之内,念佛修行求生净土,广修一切的善行,而这一切的善行无不具含佛的德行。了知彼阿弥陀佛的德行,即是加祐成就我的三昧。因此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从初发心、到最后究竟成佛,没有一法不是直接趣向我的心,因为我的心即是佛心的缘故。同样地,我从无始劫来以至今生,乃至尽未来际,修一切的三昧,没有一法不摄归佛海,成就本来的佛性,因为佛心即是我心。如此一来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德、清净、污秽,虽然同是一心,而实在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本位。因为唯是一心之故,虽然清净的世界和垢秽的国土有所不同,然而所求生的净土又不出于我们的真心。因为一一自分各住其位的缘故,虽然同是一心,而必定要舍离垢秽而执取清净。厌离垢秽的娑婆世界而追求清净的极乐国土,如此则能感应道交,见到自己的本性弥陀。了悟一切法唯心,则虽然清净与垢秽明显地分别,依旧可以悟到唯心净土。
若能如是而修行,如同一滴水投于大海,便与大海同一味,如此才知大海即是自己。怎么会有任何一种所作的善行虚妄而无果报,不能成就功德呢?乡野的愚夫愚妇,虽然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因为相信有彼西方极乐净土,于临命终时,反而能够得以往生。畏惧妙有陷于偏空的修行人,因为误认攀缘六尘而产生的影像为心,认为没有外在的国土,因此虽然也在学道修行,还是不免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说凡是求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以甚深的信心,发起殊胜的愿力和坚定的行持,或者称念佛名执持密咒,或者旋绕佛塔礼拜佛像、烧香散华供养诸佛菩萨,二六时中反省忏悔,排除所有世俗的外缘,一心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若能如是精进修行而不懈怠或放弃,临命终时自然便能往生彼国。并且更应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依,完整地持守种种戒律,而不违犯佛门的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导修行的人精进行持,如果能修如此种种之法,也可以往生彼国极乐世界。
如此念念地求生净土,正是无念无求亦无生,何以故,在精进的当下即是“无修”,而不是不修行叫做“无修”。人命无常,一个呼吸转换之间就是来世,世俗尘事纠缠连环,生死轮回的枷锁不断。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