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





猿惺芩氖诩怯】伞=又祷匚淞稚剑叩绞私У氖焙颍捎谙埠闷淞帜旧焦鹊挠纳畈环玻虼司驮诘贝χ锍┎荻训椋ü沽艘桓鲂∥萆帷S幸惶煲蛭骶虻兀诘靡豢椴腥钡氖朗枪糯摹袄戆菜隆保虼硕匦陆ㄖ:罄此姆降纳司合嗑奂矗晌蛔粤值莱 ?br />
 

仲光法师随著根机而引导教化众生,于禅堂之外,另外再开设念佛堂。当时正好憨山德清大师到来,因而与之商订念佛堂的规约制度,将一天分为十二时,人众平均而分为六班,每班各六时,经行念佛,礼拜回向。其他班的人员则各个静坐,随著听闻的佛号而跟著默念,或者学习观想,动中和静中的修行两者兼得。

 

明思宗崇祯九年(西元一六三六年)七月十五日,忽然示现些微的疾病,告诉弟子说:‘今日天气晴朗,我想要到远方去!’弟子说:‘师父生病,想要到那里去呢?’仲光说:‘你认为我生病吗?’说完就拄著拐杖走出寝室,然后结跏趺坐,集合大众,交待吩咐后事。正好有蔡居士来到,仲光高兴拍手笑说:‘居士你正好来为我证明,其他的人则来不及等待他们了!’因而书写偈颂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写完毕后,转头看看左右,然后投下毛笔而往生。(净土全书。理安寺纪)

 

明 金童庙僧

 

金童庙的僧人,不知道他的法名,金童庙位于江苏常熟的北门。这位僧人每天持著一个板,在街头巷尾之间打板,然后高声的唱曰:‘无常迅速,一心念佛。’大众都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异的。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三月,突然向所有的邻舍告辞说:‘好好念佛,老僧去矣!’众人都不了解其缘故。第二天,僧人在佛前拈香,合掌称念佛名,然后端身正坐而往生。(净土约说后跋)

 

明 海宝

 

海宝。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常州(江苏武进县)的天宁寺。相貌甚为朴实,人家和他说话,从不回答一句话,只是微笑而已。残破的僧服充满了虱子跳蚤,有空时则面对佛像席地而坐,上上下下地捉著虱子,但是都未捉离他的身体。海宝常常募钱买蔬菜豆腐,供养寺里的僧众。又聚积受布施的金钱,恳请众僧诵经礼忏,自己则一心念佛回向,每年都是如此。

 

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三年),翰林学士郑胙长,邀约海宝法师朝拜南海普陀山,海宝先是答应,但不久又跟他推辞掉了。

 

郑胙长起程之后,常常见到海宝在前面的陆地上行走,想要追又追不上。等到登达山顶进入大殿,海宝又在大殿里面。派人邀请海宝法师一同回去,又不愿意。等郑胙长回到常州郡时,即到寺里等候海宝法师回来。海宝的弟子说:‘师父重病卧床已经一个多月了,昨天才起床呢!’郑某于是向人叙述海宝法师的神奇特异,常州郡的人因此才恭敬信仰。有一天,海宝自己盘腿端坐,安然地念佛而往生。(净土晨钟)

 

明 大云

 

大云。字万安,俗姓郭,仁和人(浙江杭州)。出家于永庆寺,受具足戒于云栖寺。平日居住在北郊,专志修习净土行业,前来依止的人非常多。因此募款建立吉祥寺,殿宇寮房灿然兴盛,于是成为一个大丛林。其共住的规约,完全依秉云栖寺的制度。不久,示现些微的疾病,于是断绝饮食,专意称念佛号。如是经过一个月,其间如果有人前来探视他的,大云就说:‘阿弥陀佛不忆念,想念我作什么?’临命终时,告诉弟子智经说:‘为我洒扫干净,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说完就端坐念佛而往生,时年五十九岁。(灵峰宗论)

 

清 无名僧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张献忠攻打黄州城,无名僧被捉坐在城上,半夜里高声地念佛,吵得官兵不得睡眠,众人恨之,把他绑起来从城上丢到城墙下。可是不久又见到他在城上念佛,如是丢下又上来有四次之多。每次从东边的城墙丢下,就从西边的城墙上来,从南城丢下,就从北城上来,总兵听到这件事之后,才开始恭敬礼遇他。

 

有一年,黄州闹大饥荒,人们相杀而食。一日,无名僧走出城外,饥饿的城民持刀来乞求他舍身,无名僧脱下衣服告诉众人说:‘等我念佛一千声之后,就可以吃我!’当念到三百声的时候,众人等不及急而想杀他,此时忽然有神兵从空中而来,饥民因此惊怖四散逃回城里,却看到无名僧已经在城中了。

 

当时山中有猎人捕得一只大老虎,无名僧想要买来放生,猎人要求三十金,僧人只有四金而已。猎人说:‘如果你能够捉住老虎的耳朵,提起来绕行三圈,我就把老虎给你。’无名僧于是嘱咐老虎,然后捉著老虎的耳朵绕行三圈,猎人因此把老虎放了。可是老虎却跟著无名僧不肯离去,僧人于是和老虎一同前往黄麻山的金刚洞居住。巡抚卢象升,率兵经过黄州时,到山里拜访他,想要见老虎。无名僧一说话叫它,老虎就把头探出窗外。卢巡抚想要见老虎的全身,老虎于是大叫地跳出来。卢巡抚因此而向无名僧拜师送礼,自称是弟子,然后才离去。无名僧有一天行走于街道中,见到一只鸡,他高声地念佛,那只鸡也随著音声而唱。

 

清世祖顺治七年(西元一六五○年),无名僧想要到武林山,路过白门(江苏江宁县)这个地方,寄居于秦淮河旁的房子。那天正好是端午,无名僧看见游河的船中有钱姓儒生,是他的弟子,因此就呼叫:‘钱某,阿弥陀佛!’钱某于是上岸拜见无名僧。僧问钱某的同游朋友,知道是某某人,因此放声大哭说:‘众生以苦为乐,乃如此啊!’钱某恳切的请示修行的要旨,无名僧说:‘一心念阿弥陀佛!’又说:‘我走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可以问觉浪禅师,此是明眼人!’无名僧后来不知所终。

 

觉浪,名道盛,曾经主持金陵天界寺,杭州崇光寺等诸处道场,禅门的宗风因此大振。(净土晨钟)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慧律法师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清 智旭(莲宗九祖)

 

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明熹宗天启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年二十四岁,听闻某一法师讲经,疑情忽然发起,于是用心参究,后来终于豁然开朗,不久之后就闭关于吴江。有一天得重病,滨临死亡,此时才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疾病稍微恢复时,结坛持诵往生咒七日,并且说偈颂曰:

 

‘稽首归依西方无量寿佛,祈愿拔除我业障的根本。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我迷失了本有的智慧之光,虚妄堕落于生死轮回的苦海,无量劫以来不曾稍有停止,无人救拔无有归趣。今日暂时得到此低劣的人身,仍然不免遭受劫浊之乱。虽然得入出家之众,却尚未能进入法性之流。眼见法轮败坏,想要挽回却力有未能,实在是因为无始世以来,不曾栽种培植殊胜的善根。现今以决定不移的心志,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希望将来乘著我本有誓愿的法船,广度沉沦三界的众生。我若是不能往生净土,就不能满足我的大愿。是故我于娑婆世界,毕定应当究竟舍离。犹如被溺于水中的人,自己应当先求能够尽速到岸,然后才能以方便之力,拯济救拔落入暴流的人。我今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燃臂香三炷,结七日的清净坛场,日夜专持往生神咒,惟除饮食和睡眠之时。愿以此功德力,勤求决定得生安乐净土。若是我退失初发心,不向西方而行者,宁愿即刻堕入地狱受苦,令我能够迅速生起悔改之心。誓不贪恋人天之乐,以及无为寂灭之处。仰愿阿弥陀佛的大威神,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之法,以及三宝无边的威德,加持护念智旭等人,以神力折伏使我能够不退佛道,哀怜摄受令善根增长。’

 

智旭后来又住过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等地,广宏天台宗的教法。最后归隐终老于灵峰。当时各方参禅的修行者,大多把净土法门当作权教而非究竟,凡是遇到念佛的人,必定教他参究念佛的是谁。只有智旭认为持念佛名这一个法门,即是圆顿的佛法心宗。当时有一位卓左车居士,曾经问到:

 

‘如何才是念佛法门中向上顿悟的一条路,如何才能够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究竟的法则,如何是在杂乱错误之处的脑后一锤。希望和尚您把过去以来大家所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话,抛向一边,让我等亲见如来的境界,痛快地述说一番,震动一下三千大千世界。’

 

智旭回答言:‘所谓向上顿悟的一著,本来非禅亦非净,即是禅也即是净。才说到“参究”,已经是曲折宛转为下根人而说。果真是大丈夫的话,自己应当确实深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有一念之际与佛有隔离的话,就不名为念佛三昧。如果能够念念与佛毫无间隔,那么又何必辛苦地去问谁呢!西方净土的最根本究竟之事就是:“没有众生心外的佛,而能为众生心所念;也没有所谓佛之外的众生心,能够忆念著阿弥陀佛。”正当下手念佛之时,便是不落四句百非,即是全身投入清净法性。只要能见到阿弥陀佛一毛孔的光明,即可见到十方无量诸佛。但得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一个佛国,即是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此即是向上究竟的一路,若是舍弃现前的阿弥陀佛,另外说个自性弥陀;舍离西方净土,再说一个唯心净土,这就是所谓的混乱不清的公案。经典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念佛求生净土就是令人清醒的脑后一锤。只要能够深信此法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能于念念之间流出无量的诸佛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即使是照耀古今,也不是分外之事,又何止是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而已呢!’

 

蕅益大师又曾经开示人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有“至诚深信努力行持”为最重要!释迦牟尼佛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师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教门八法,圆摄禅门五宗。”只可惜如今的人,将念佛看做是肤浅容易的事,说是愚夫愚妇的修行工夫。所以信念既不深切,修行也不努力,终日悠悠散散,净土的功业无法成就。

 

或者有人巧设方便,想要深明此念佛三昧,动不动就以参究“念佛是谁”为向上究竟之法。却不知道现前一念之心,本来就离四句绝百非,根本不必故意去远离断绝。即此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来即是超越情执远离妄见,何必劳苦地去谈玄说妙。最重要的是能够信得及、守得稳,直接了当地念下去,或者昼夜十万句佛、或者五万、三万,以决定不欠缺为标准,终此一生,誓无改变,如果这样而不能够往生的话,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只要能够往生,则永远不会退转,种种法门,皆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到教下的人,也想要搜寻典章、摘取文句;遇著宗门的人,又想要参究问答;遇到持律的人,又想要搭衣持钵、研究戒律。如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只要阿弥陀佛念得熟,三藏十二部究竟的教理,都在一句阿弥陀佛里头。一千七百个公案,向上顿悟的关键,也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菩萨的三聚净戒,也都在一句佛号里面。

 

真能一心念佛,放下对身心世界的执著,即是真正的大布施。真能一心念佛,不再生起贪嗔痴等妄念,即是真正的大持戒。真能一心念佛,不计较人我的是非好坏,即是真正的大忍辱。真能一心念佛,没有稍微间断夹杂的情况,即是真正的大精进。真能一心念佛,不让妄想奔驰追逐不停,即是真正的大禅定。真能一心念佛,不为其他的修行歧路所迷惑,即是真正的大智慧。我们自己试著检点思惟:如果对于身心世界的执著,尚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