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





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仪,浙江钱塘人,家族世代行医,年少时阅读龙舒居士的《净土文》突然惊惧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与思齐省庵大师为方外之交,因而专志修习净土法门。平时喜作净土诗,累积有一百多首。现今录其特别精要的,一者云: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但是因为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辗转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长久以来的习气很深,宿世的业障太重,难以消除。又思惟忧虑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极乐世界这种胜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达的。却不知道从无始劫以来,罪性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只要能够持念佛名,则能速灭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风吹拂扫荡云雾,如同灯光除灭黑暗迷昧。云雾和黑暗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要能够令心空无所得,就能洗除心中旧有的尘垢。何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随机感应难可思议。就如同石头的性质本来是会沉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载则终不堕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罚,但是若蒙皇帝的恩准则能得到赦免庇护。佛力虽然奥妙而难以思议,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说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够如意。念力比金石还坚固、比锋芒的刀刃还锐利。忆念西方则决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则阿弥陀佛必定会现前。先圣有句格言说:“匹夫难夺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云:

 

‘二乘人的知见偏空,执理而废事。于是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和“心净即是净土”的义理,不知自心与国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国土都是由心而显现,一心具足了种种清净和污秽的国土。极乐世界是心之清净所影现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污秽所产生的。倘若极乐是虚幻的,则娑婆也应当是不实在的。贪爱深重则生于娑婆世界,念力专一则自然往生西方。净秽既然由心而生,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随著心所变现出来的,譬如一轮明月,映入种种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则月影自明,水若是污浊则月影晦昧。明月比喻为本来的真心,水比喻为世界。一心具含万千的国土,莫作有无生灭的分别。究竟来说无实也无虚,事理也不可分开而互相对立。’又作《十二时颂》,颂云:

 

‘天刚亮的寅时(凌晨三~五时),如同平常一样在凌晨课诵佛名。只要以一刻间短暂的工夫乃至于念十声的佛号,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沉沦。像这样希有难得之法,实在是奥妙而难以论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为因,若能听闻信受无所疑惑,便是累世以来被受记的人。日已出的卯时,朝露易失人易老。试著将亲友仔细地回忆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经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已高挂的辰时,人世间搬家迁居时,必定选择好的邻居。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沉沦。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转轮王,暂时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究竟的。劝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遥自在人。

 

太阳接近正中的巳时,接近吃饭的时候,处处炊烟升起。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忆念著娘,母亲忆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于自己的用心。只要愿意舍弃这个身心而面睹阿弥陀佛大愿王,即使是十万亿国土也近如咫尺。日影开始偏南的午时,佛日当空,众生的眼睛却看不见。往生西方这一条宽广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遥不可及的生死长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谈禅,也不必挥扫烦恼尘垢,只要念念阿弥陀佛、心中常能作主。虽然色身尚未出离娑婆世界,但心神已经栖息在莲华的净土中。

 

日正焰的未时,和六根毒蛇共处在一室,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没此阎浮世界已经是无量次了,历经多生还是无法辨别善恶是非。猛回头,洗涤尘垢的心腹,人命无常不须避讳。常将死字挂在眉,才会觉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阳还光明的申时,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错过,切莫因循,有多少人变成戴角及披鳞的众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难救度,尘沙劫数自己仍在沉沦。

 

日落的酉时,太阳返照的余光不长久。怎能笑愚人只顾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钱财,闲茶酒,骗得凡夫终日走。奔波匆忙而无暇念阿弥陀佛,等到腊月到来时却束手无策。黄昏的戌时,一盏孤灯照明了暗室。上床别了鞋和袜,睡著后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叹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声已定的亥时,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来就要无量劫的悔恨。辜负西方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遥垂著金臂等待接引我们、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时,净土和秽土相形比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谁肯灰心而厌离生死轮回?既已厌离娑婆,要知道栖止安身的地方,黄金为地的西方净土即是其乐无比的究竟归宿。眼前的烦恼究竟是为谁而来,要知道这都是促使你整装求生西方的使者。鸡鸣的丑时,你若是祈愿往生又有谁能阻止。烦恼场中正好修行,念佛须教心口相应。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有什么可求的呢?但看莲华不生于陆地,结根偏偏在污秽的泥中而长成莲蕅。’后来,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斋净土诗)

 

清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向于净土法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胜莲居士,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号为“胜莲”。当时州里的人很少知道要修习净土法门,罗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三、四处,当地净土宗的道风因此而大振。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秋天,病又复发,家人为他担忧,但罗允枚却一点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里,罗允枚梦见天神告诉他说:‘因为你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其功德很大,现在再延长你的寿命吧!’罗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婴以及赈饥等诸善事,都很乐意去促成。年七十一岁,那年的六月二日,罗允枚到处去辞别亲友说:‘我将于初六辞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后正身端坐,说偈颂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说完偈颂后便寂静不动。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唤不已,罗允枚突然睁开眼睛说:‘连累我还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晨起来说:‘今日我一定要走了!尽速请乾行长老及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大众到齐后,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时)忽然坐直起来说:‘观世音菩萨来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称念佛号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梦颜、王孟邻、余鹤亭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苏X山县的秀才。周梦颜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周梦颜认为众生之所以造无量罪,皆是由淫、杀二业占多半的原因,因此著作有关戒杀及戒淫二本书,其戒杀一书名为《万善先资》,其书中的言词大多恳切深痛。自己说他每经过一切神庙,必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于我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唯愿尊神纠正或是诛杀,并且以迅雷击碎我所著作的书版。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临著江河见到鱼族,仰面见到鸟禽,若是不想救度他们,反而萌起杀机,也同此誓愿。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若在梦寐中,见人杀生,而不能至心称念佛的圣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杀生之事,也同此誓愿。’

 

其戒淫一书名为《欲海回狂》。劝导一切贪淫之人,先观想处胎如狱,了解住胎的种种痛苦,是为止息淫欲的第一个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此色身,诸虫繁多相互聚集,宛转游行,噬食人的脑髓,是为最初开示不净观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男女脓血涕唾,身中充满浊恶污秽,犹如恶臭的厕所,粪秽之物到处都是,是为止息淫欲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死人僵直地仰卧,遗体冰寒彻骨,黄色的脓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咬啮食,使得皮肉渐尽,而其骨节纵横交错可见,乃至坟墓破损而枯骨露出,人和野兽在其上践踏,而我此色身,最后也是如此。其次持诵《法华经》所说的因缘法,生相及灭相,与不生不灭之实相,是为断除淫欲穷究根源的方便。

 

接著观想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的莲华苞中,莲华绽开而亲见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及诸种种庄严的瑞相,也见到自身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作此观想时,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远摆脱淫欲的陷阱,是为究竟解脱的方便观想。周梦颜曾经编辑《西归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道:‘我将要往生西方净土。’家人为他准备熏香的热水要让他沐浴,他推辞说:‘我以熏香的热水沐浴已经很久了。’然后在谈笑之中而往生,此时异香充满于室中,时年八十四岁。

 

最初有一位名为王孟邻的人,与周梦颜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邻告诉周梦颜说:‘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我将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邻问周梦颜说:‘如何才能够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呢?’周梦颜答:‘应当于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不退转。’王孟邻也认为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邻念佛坐化而往生,其容貌颜色不变。又有另一位名为余鹤亭的人,看到周梦颜所著作的书,感到很喜悦,因此便问他往生的要诀,周梦颜为他指示法要,余鹤亭于是欢喜奉行。不久,余鹤亭到处与亲友辞别,遗留偈颂而往生。(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热心拯救他人的危难。后来以医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穷人便不拿药钱,有时反而还给他钱财米粮。二十五岁丧偶后,便不再娶妻,从此更加虔诚修习净土法门。凡是走过的僧坊、街头、桥下,都写上西方阿弥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语,劝人念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则忧愁并皱眉说:‘业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实在是无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泪,坚持请他医治,沈中旭便说:‘没办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若能至心称念一声的人,则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吗?’病人即唯唯称是。沈中旭又问:‘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