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_慧律法师着
保易吡耍 缓笳矶俗罘鹜笾诙技焦饷髀遥撕芫弥蟛畔В蹦晡迨辍#ǘ执?br />
刘宋 昙顺
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跟从鸠摩罗什大师学法。他讲解演说的种种经典,都能奥妙地穷尽色空二法皆不可著的甚深义理。罗什大师赞叹说:‘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后来入庐山,修习净土,当时宁蛮地区的校尉刘遵孝,创寺院于江陵,迎请昙顺住持安居,因此而在当地广大地宏扬念佛三昧。刘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告别大众端坐往生,当时奇妙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子,享年七十九岁。(东林传)
刘宋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华语称为觉贤。印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的后代,从小就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岁时,已经广博学习了种种经典,深入通达禅法戒律。姚秦沙门智严,往西域之后,邀请佛驮跋陀罗和他一起回东土去,于是经海路到达青州,然后到长安。姚秦太子迎请他到东宫演说佛法,并与罗什大师讨论色空的关系,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奥妙的义理。后来又到庐山,加入远公的莲社,翻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经》,以及《修行方便论》等,共计十五部,后来在刘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东林传)
刘宋 道昺
道昺。俗姓陈,河南颍川人,年幼出家,为远公的弟子。道 兼通经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应,用心参究念佛三昧,日夜精进没有间断。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谒,请道(日+丙)法师继承慧远大师的席位,对于他的德行,大众都衷心仰望之。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集众念佛,然后就座念佛往生,时年七十一岁。(东林传)
刘宋 僧睿
僧睿。魏郡长乐人,年少时就好乐出家修行,到了十八岁时,才获得同意而从心所愿,于是归投僧贤法师而为其弟子。到二十多岁时,已经广博通达了各种经论,到处游历各个名城,随处演说开示。后来鸠摩罗什到关中,因而从罗什大师那里请出《禅法要解经》二卷。僧睿既获此经之后,即日夜精进修习,自此而精通熟练五停心观,善于进入六静。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僧睿也曾参与校正。稍后进入庐山莲社,归依远公修行净土法门。最后来到京城,止住于乌衣寺,讲说各种经典,听者无不推崇佩服。僧睿法师一生清净严
持戒律威仪,广大地宏传赞扬经典佛法,并常常回向这些善行,期愿往生极乐世界。僧睿法师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从来不敢背对西方。到了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无疾病,突然集合大众向大众告别。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烧香礼拜,然后归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当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气云烟,从僧睿的房中飘出,时年六十七岁。(高僧传)
刘宋 昙诜
昙诜。江苏广陵人,幼年时即追随远公出家,精勤修习净土行门,并且善于讲经说法。曾注解《维摩诘经》,流行于当世,又著述《莲社录》,记载往生者的灵验事迹。刘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四四○年),集合大众与大众说:‘自从庐山东林建寺以来,至今已经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却是同道中最后往生的。’说完即结跏趺坐,念佛百声,然后闭气入寂往生,时年八十岁。(东林传)
刘宋 慧崇
慧崇。甘肃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西元三八六~四○八年),为尚书韩万德的授业老师,与释世高同时为当世所推崇尊重。后来遇到太子晃得罪皇帝的事件,事情连累到释世高及慧崇,因此两人都受到处刑而死。当时有一位僧人法达,一向敬佩释世高的德行。在得知此事之后,大声哭泣哀痛思慕,几日不能饮食,这时释世高忽然腾空而来,法达赶忙顶礼之后,恭问世高以及慧崇两位法师投生在何处?世高说:‘我发愿生于这个五浊恶世,救度护念一切众生,现在已经又回到这个阎浮提世界。而慧崇公常常祈愿归心西方净土,现今已经满足他的心愿了。’释世高说完之后即隐没不见。(高僧传)
刘宋 昙鉴、道海、惠龛、惠恭、昙泓、道广、道光
昙鉴。俗姓赵,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为师,饮食清简、粗布为衣,奉行戒律、精进勤苦。后来游化诸方宣扬佛化,所到之处从荆州起,最后止住于江陵辛寺时,已六十多岁了。生平有丝毫的善行,必定回向西方,誓愿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见到阿弥陀佛,以净水洒在他的脸上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业,皆得庄严清净。’又从瓶中生出莲华一枝授予昙鉴。昙鉴从定境中出来以后,即嘱付后事,与寺院的僧人一同叙说世间无常之事。夜深之后,众僧都回房休息,而昙鉴仍然独自步行在回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声音反而更加高亢响亮。到了天亮以后,弟子们依照贯例向师父请安问讯,只见师父趺坐在原处不动,靠近仔细一看,原来已经往生了,时年七十岁。
当时又有江陵释道海、北州释惠龛、东州释惠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广、宏农释道光等,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感应。(高僧传。净土传)
刘宋 慧通
慧通。关中人(今陕西一带),年少即依止长安的太后寺出家,饮食清简奉持咒语,时常读诵《增一阿含经》。跟随甘肃凉州的慧绍禅师,咨问受持禅定行法。于法门中的止观行法,多有留意而修习,平时则常常祈愿归心极乐净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禅定中见到有一个人前来,其形体相貌非常端正庄严,告诉慧通说:‘良时到了!’又过一会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显赫。慧通从禅定中起来之后,将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参道友,说完之后便念佛往生,临终时异香弥漫三日才消散,时年五十九岁。(高僧传)
齐 昙宏
昙宏。黄龙人(今吉林),年少即严修戒行,专精律部的典籍,向南游行到交趾一带(今日越南北部)。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不计其数。刘宋武帝永初年间(西元四二○~四二二年)游化广东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课诵《无量寿佛经》及(普门品),誓愿归心极乐净土。刘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们知道后赶紧把他抱回来,但是半身已经溃烂。经过一个多月后,身体稍微痊愈,于是再次进入山谷烧身,弟子们知道后又立刻追赶去抢救,但已经命终了。弟子们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势才烧尽。当日村里的居民,都见到昙宏身黄金色,骑著一只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时僧俗二众才知道昙宏一生修持的神异不可测,因而收集遗骨而埋葬之。(高僧传)
齐 慧进
慧进。俗姓姚,浙江吴兴人,少年时放纵性情行侠仗义,到了四十岁时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觉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进依止于京城的高座寺,饮食粗简衣著朴素,发愿持诵《法华经》。但由于过度用心操劳苦行,每当执起经卷要诵经时就生病,因而发愿造《法华经》一百部,以忏悔往昔所作的业障。后来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华经》满一百部之后,疾病也接著痊愈,因此他对于自身严格的节操更加坚定。慧进常常回向一切的福德善业,期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行愿已经圆满,必定得生西方净土!’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无疾而终,时年八十五岁。(高僧传)
齐 法琳
法琳。俗姓乐,临邛人(今四川邛峡县),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别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诵律》。当时隐公正好来到四川,法琳就跟随他学习佛法。法琳在追随隐公学戒律的期间,严以律己坚定志节,日以继夜精进不懈。等到隐公回到陕西,又追随跟从了几年,因此对于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彻心要。后来又从陕西回到四川,居止于灵建寺,专精修行净土法门。平日时常持诵《无量寿经》及(普门品),每当转经读诵时,常常见到一位相貌端严的沙门,形体非常殊胜高大,高耸直立在前面。齐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卧病在床。于是更加专注忆念西方净土,礼拜忏悔亦不停止,过不久就见到极乐世界所有的圣贤都前来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陈述他所见到的境界,并命令死后将身体火化,说完后即合掌而往生。(高僧传)
齐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阳人(今安徽当涂县),年少就有离尘出世的志向。出家后为宏称法师的弟子。严格持守戒律威仪,广博研究经部的典籍。后来进入剡白山的灵鹫寺。还未到达灵鹫寺的前一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执持彩色的旗帜,穿著白色的战甲,满山满谷到处都是,神人们并且说:‘法师将要来了。’第二天,僧柔果然来到。在萧道成建立齐朝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邀请,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亲自担任首座和尚教化徒众,远近四方都钦仰佩服。僧柔平日誓愿往生极乐净土,每到了傍晚日轮悬挂在西方的时候,则端正容色摄心合掌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僧柔法师临终之前,身体并没有患病,他告诉弟子们说:‘我该去了!’然后铺设坐席于地上,向著西方虔诚礼拜而往生,此时室内室外都闻到奇妙的异香,时年六十四岁。(高僧传)
齐 慧敬
慧敬。广东南海人,年少时游学荆、楚(湖北、湖南)一带,广博通达各种经论,常常以修福行善为急务,凡是所到之处就积极建立兴造塔寺佛像。后来回到故乡,又整理修复云岑、永安等各个寺院。慧敬的志节操守严谨清白,并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为僧主,对僧众的教诲领导多有功业。凡是所修的福德善业,都回向往生西方,临终之日,室内充满奇妙的香气,经过很久才散去。(高僧传)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庐山中,作《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弥陀观”,观想阿弥陀佛,然而心里尚有疑虑,志向未定。有一天夜里,梦见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说是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够上船跟随一起去。船上的人说:‘你尚未营造浴室供养众僧,也没有诵《阿弥陀经》,净土的功业仍未圆满,尚不能去。’等到梦醒之后,道珍乃营造浴室供僧沐浴,并且持诵《阿弥陀经》,如是经历数年而不中断。
后来有一次在房中观想时,见到一个人携带白银莲台而来,并且说:‘法师业报已尽,应当升坐此台。’又说:‘以法师的功业和修行,应当乘坐金台,奈何法师最初发心时犹豫不决,因此只得此银台而已。’道珍心中欢喜,因而暗自用纸记下此事,把它藏在经典的匣子里头。临命终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数千把火炬一样的光明。附近村子里的人远远望见,以为是诸侯要朝见天子的场面,等到天亮,才闻知是道珍往生了。后来弟子们搜寻整理经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魏 昙鸾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注解。行文注解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寻求医疗。后来感叹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我听说长命的神仙,常常出现于世间,如果得到长命的神仙术之后,再来宏扬佛教,不也是很好吗?’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隐居的处所,恳求神仙术,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心喜悦地回去。
回程经过洛阳时,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问说:‘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过这本《仙经》的吗?’菩提留支说:‘此方东土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纵得长命,短暂的时间内不死,终究归于六道轮转,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授给昙鸾。并告诉他说:‘学习此经,则三界之内不用再来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来轮转,丰盈虚损阴阳消长、福祸成败得失好坏等种种事情,不会再来干扰伤害我们。而其寿命之长远,有如恒河沙时劫无量无边,真是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