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睡眠之力逼令内识颠倒错乱故,见有彼山河大地人物等,此乱识所显,尽非真实。
如真实者,梦中之山河大地人物等,醒时亦应得见。一切色法亦如是,由我执颠
倒,而显现色等诸法,犹如梦中,非真实有也。此是断见。应观无生性者,真实
之体,从无始生死以来,未尝生,应以心作如是观察。应观未尝生之心。如达此
者,对治自然而得解脱,故曰对治自然解也。唯识派说诸法如梦,诸法是指所取
持之诸法。唯识不能承认有外境,谓外境之色相是有,而外境之事义则无。外境
色相,非内识摄。外境事义,与内识异体。唯识亦承认色相,否则山河大地等皆
空,而一无所有,只是漆黑空洞,毫无所见,此唯识者所不许。彼无与内心异体
之外境。其言外色,为内识所不摄,此色等法,是所取,故如梦。藏中唯识立名
至微细,如「起迂」汉文译为外境不得,不译为外境亦不得。不知汉文有同意名
词者,如瓶。境如有者,此境是内耶,是外耶。汉文名相分,亦不必与藏文名相
合。故难言。唯识谓瓶非外境,仅为识之习染所变现,不成外义。又说色等法如
梦非实,喻如斗室中,梦群象群马,由眠时乱识变现为有非真实有。如实有者,
何以室小能容。又醒后应见,何以不见。故从取色之识而成立所现之境,所现唯
是内识,非别有真境。今见所现相分,若与内识远离,而实则非与识离。观无生
性者,内能取之识,与外所取,非异体,即无生。谓无异体生。离识之境必无。
观察能取所取皆为遮止之空,是二取空。于此修学者,蕴聚上安立之我亦空,以
此对治自然而得解脱,故曰对治自然解也。如是离二取得空之道体,不受粗分六
识所摄,应住于细分阿赖耶中,故曰道体住赖耶。其解中间如幻与昨说略同。知
由识而现所现之相不买,皆同幻事。过去藏中,於如幻修法,于赖耶空定中起后,
或见大地平沉,或见山河大地,如烟如雾,悉破坚固之相,若已往亦能通达,或
洞见垣一方等,此悉是断空中应见者,彼谓得如幻义大非,藏中各派所说如幻皆
非,唯识说如幻亦非,唯中观说如幻可依也。

第三违缘转成菩提道用者

颂曰  罪满情器时  违缘转道用  遇缘即修习  四行胜方便

    前三句是依心而转。后一句是依行而转。合为二种转也。一切有情,以烦恼
罪障所感得之器世间,恶业深重,寿命短促,智慧痴暗,触处皆是违缘。此中几
无修习机会。即发心修学者,亦多生障难,中途退失。或失意时,因颓废而退失。
或得意时,因纵逸而退失。或有穷希正法,达则易守。凡此种种,皆被违缘所转。
不能转违缘为道用沉沦生死,了无出期。今即彼违缘,转成菩提道用。鞭令此心
趋向正道,化违缘为顺缘,此是本论殊胜法门也。谓于一切时中我身心所受之诸
种痛苦,作消业想。想此业因,非由他作,是我自作。由我爱执,随顺烦恼,造
诸恶业,应堕三途。今者痛苦,犹是重业轻受,虽暂受苦,却缘此免堕三途,善
哉,善哉,我乐受此。任遇顺逆等缘,皆如是思维修习,即得转成道用。次于我
受大苦、中苦、小苦时,想彼无量有情,如我今者,岂少也哉。愿彼无量有情,
应受诸苦,尽皆移集我所受苦中,由我一人代受,令彼安乐。如是发愿,而修取
舍,取苦舍乐。复次于苦来时,想我过去修习悲心,愿代有情,独受诸苦,今苦
自至,岂我悲心已成熟耶。然此苦甚微,我悲方炽,愿更降受苦,我尚能胜。如
是苦变为乐,反生随喜,恶业亦转成善业。噶当派大德云,失财帛时,遭谤毁时,
堕权位时,如此等时,是正修行时也。又观彼违缘是善知识导引鞭策,令我向善。
彼诸苦者,是殊胜帚,扫除恶业,令我清净。旅行遇雨,则念今日有雨,途中无
贼。或遇大雪,则念山中盛雪,不伤马蹄。如是思维不生苦恼,反增喜心。即以
违缘而成助伴。若无违缘,难修慈悲喜舍。故于违缘,生难得想。若无诸苦,难
生慈悲出离等心,不能摧伏我慢贡高,不能厌恶修善,故于诸苦,生功德想。又
观彼顺缘,今得暇满,值遇上师受持正法等,心生欢喜。此是过去勤修善业,所
得果报。我欲护持净戒,广行六度,令此善业长远不失。要之,无论所遇违缘顺
缘,皆可修习,转成菩提道之功用。如是苦来,则安于苦。乐来则安于乐。凡夫
于苦来时,则生退悔,于乐来时,则生我慢,苦乐均不能安。修心者心不如是也。
上来是前三句依心转。四行胜方便者,谓于四种行而转违缘为道用。一者集福。
二者忏罪。三者供一切布多柭怼K恼撸扒牖しǎ饕磺惺乱怠R来怂男校?br /> 违缘为道用。一;集福者,离违缘所欲之乐,是善业为因。此中标示修善,乃能
集福。依上下福田,以菩提心为种。或缘福田之支分,或缘上中下三福田。缘时,
皆以菩提心而为摄持。依已回向众生,皆得大菩提也。二忏净者,于违缘不欲之
苦,是恶业为因。此中标示止恶,乃能忏净。忏净依四种力,其说详菩提道次中
也。三,供一切布多柭碚撸嵌廊耸露魑ピ担嘤心露魑ピ担使〇马。
供时,念非汝魔等以违缘来者,我则不生道用功德,故望魔等有余违缘悉举以来,
我以菩提心乐为摄受。此是大修心人供时观想。若初业不任受者,可向布多祈祷,
勿多降违缘,亦此中所许。四,劝请护法作事业者,作如是念言,过去佛成道时,
多历障难违缘,赖诸护法,竭力护持,成等正觉。今请于我护持,亦同过去。如
在病中,则请护法,应愈令愈,应死令死。又於世问,应盛令盛,应衰令衰。举
凡患得患失,令心游移散乱等事,皆以启请护法而得遮止。大修心人,愿力强故,
不畏生死衰损,应受悉受,无所于怯。初业力弱,不任此者,亦许于此中禳灾祈
福。康藏习惯人家常行供养念诵等事,藉除病患,或拔不祥。俗人则请喇嘛为之。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颂曰  摄教授心要  应修五种力

    谓摄持教授之心藏要处,须修五种力也。一曰牵引力,二曰修习力,三曰白
善法种子力,四曰忆念力,亦名对治力。五曰发愿力。一、牵引力者,即是起心
动念之力。先有起心动念,然后有事实可成。起心动念善,则造善业。不善则造
恶业。善恶二业,皆由起心动念之中牵引而成。此牵引力,应趋善良。以菩提心,
非大善念不能牵引而生故。应远计一生,或计一年一月,乃至今日十二时中,想
我不造恶业,常令起心动念,不出菩提心或善心所中。或于旱起时,作如是思维,
或我今生,或今年今月,乃至今日十二时中,我身口意,决不随我爱执转,不纵
令我爱执,横行自在,一切时处,常依菩提心而不暂离。每日如是牵引,久久功
用自成。伽喀巴云,具足过染心,亦有功德现,谓任起何念,必成何种事业。此
心念力,有不可思议功德。二白善法种子力者。依此修菩提心法前四加行而培一
切善,即此力也。要之,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不退。如是一切善种子力,
每日应修。三忆念对治力者,于我爱执起时,能忆念此我爱执,常行遮止。彼执
若已引生罪业,则追悔仟除。常思我爱执过患,他爱执功德。佛以他爱执功德圆
满成佛。我以我爱执流浪生死。由是遮我爱执,生他爱执,是忆念对治力也。四
修习力者,即说修法之缘念。依缘起而修四加行,世俗菩提心等。五,发愿力者,
愿以一切善根,回向有情,为利有情,而愿速得成佛。此五种力,任修何法,任
何仪轨,皆摄其中。于修法时发心修学,是牵引力。以资粮田广行供养,以积福
聚等是曰白法种子力。依四力忏净等,是忆念对治力。修暇满难得,乃至大菩提
心等,是修习力。发愿回向,是发愿力也。一生之修法,不离五种力。一日之修
法,亦必具足五种力。故五种力,为澈始澈终之教授心要也。修习力不可思议。
噶当派大德云,修已无难事。如治者断者,人以为难,彼经修习,技艺成熟,则
不谓难。修心者,亦复如是。串习他爱执力熟,自然爱他,如昔自爱。自他相换,
亦不谓难。修心成就,乃可作菩萨行。菩萨舍头目手足亦由修习力成熟,故能任
运利他,而作难行。彼舍头目手足,如折树枝,毫无损害。此常人所难,而菩萨
则易。佛过去为菩萨时,睹五百人泛海倾溺,自化为大龟从海中负五百人出,五
百人得救。大龟倦极人眠,为万亿微虫缕蚁等之所啖食,其痛至剧,因自梦中惊
醒,行复人海,而自念言,此诸微虫,随我人海,必不幸存,于是心生悲悯,即
舍此身,饲诸微虫。此是菩萨常修自他相换法,为利他故,不惜身命。常人目为
难行,而菩萨行之,轻而易举。无他,以修习力成熟故也。佛一世生为乍阿商人
男子,乍呵,过去曾生数子,均未长养,及得此子,倍深怜爱,命名曰乍阿女郎。
乍阿商人复航海溺死。天竺之俗,凡子须操父业,此子长成即问其母,我父操何
业,母痛夫溺死,又爱子故,不欲其子复事航海。即诳之云,汝父以贩柴为业,
子即贩柴,而获厚利。诸业柴者,心生妒忌,群相诃让,汝父从不业此,汝何得
今操此业。子受诃,还家,以所获盈余金钱八枚,供养于母,而说父昔果操何业。
母又诳云,汝父贩粮为业,子即改业贩粮,仍获厚利,为诸粮商之所妒忌,诃让
如前。子复受诃还家又以所得盈余金钱十六枚,供养于母请母再说父操何业。母
复诳云,汝父实贩珠宝,子复改贩珠宝,仍获厚利,复为珠宝商人之所妒忌,诃
让如前。于复受诃还家以所得盈余金钱三十二枚,供养于母,请母真实说父究操
何业,我将继续而操彼业,免为旁人所姗笑。母悲泣云,汝父生前操航海业,坐
是溺死。吾今曾真告汝,惟不愿汝复操彼业。子违母命,即往航海,母以双手牵
挽子衣,坚嘱勿行。子推母倒地,绝裾而去,遂乘船舶,飘流海上,至一岛屿,
其上宫殿庄严,有八女郎容颜美妙,而处其中,请于入住。子留一日,鼓棹而去。
又至一岛,亦宫殿庄严,有十六美妙女郎,而处其中,延子入住,子复为留一日,
仍鼓棹而去。复至一岛,其宫殿倍丽于前,有三十二美妙女郎,而处其中,延子
入住,此间极乐,过此将遇凶险,请勿再前。子仍为留一日,不听彼劝,复鼓棹
而去。至一大岛,岛上有大铁围城,子入城后,城门自闭,于其城中,得一大屋,
屋下一人,有大铁轮,旋转如风,而磨其顶,头目脑髓,四散纷飞,惨痛呼号,
不忍听闻。子问其人,此是何地。汝以何罪现受此报。其人答曰,此是孤独地狱。
我以生前挞母,自罹重罪,而获此报。子闻说心惊。自念我曾推母倒地,得勿亦
受此报耶。尔时闻空中语云,已作业者,应即受报。语已,大铁轮从彼飞来,横
磨子顶,子时痛极,想我今者,其痛难忍,彼诸众生,或有罪业与我相同,彼受
此报,必不能堪,我今已受报,并愿为诸众生代受此报。此念起时,顶上铁轮,
忽然飞去,孤独地狱,立时消失。此子以金钱供养其母之功德,感得诸美妙女郎,
留住善处。又以推母倒地罪业,感受孤独地狱大铁轮苦。然此于终是佛过去生中
所化,以大善根故,以铁轮磨顶时,仍能忆念众生,修行取舍,以此功德灭无间
罪。又佛一世,生大热地狱,与大热地狱中,另一有情,共挽一车,其车红铁炽
然,近之肤体焦烂,佛与彼有情,挽车不前,则有大力鬼,以铁蒺藜而击其脑,
彼有情疲惫不胜,佛心生悲怜,愿代彼有情独挽此车。大力鬼詈言,彼作业自受,
汝何得代,即举铁蒺藜击佛,佛立死。死后,即生兜率天中。此是菩萨于地狱中
善修取舍,以此功德,生上界天。佛化大龟,负五百人出,舍身饲诸微虫,是菩
萨难行殊胜。佛为乍阿商人子,以一念力、于孤独地狱,灭无间罪,是菩萨忏罪
殊胜。佛生大热地狱,以饶益有情,生上界天,是菩萨积福殊胜。菩萨依自他相
换,于一切时处,常修取舍,修习力熟,能成种种殊胜。故修习力功德,不可思
议。又发愿力功德亦不可思议。修菩提心者,应发为利有情,为成佛之愿。愿力
如马之辔勒,可用以定马首之方向,以达大菩提也。修习力,发愿力及余三力,
皆摄于一生修法。限于未死以前,至临命终时,应如何修。

颂曰  大乘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