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褪欠鹦浴U馐嵌欢欢且唬灰嘁灰喽且环嵌D忝靼琢司褪且桓觯幻靼拙褪嵌觯荒忝靼撞幻靼祝膊皇且桓觯膊皇嵌觥T餐ǎ簿褪窃踩谖薨猜刑帷T诜鹨恍砸膊辉觯辉诜惨恍砸膊患酰谋拘允俏耷肺抻嗟模膊欢嘁坏悖膊簧僖坏悖栽餐ㄒ磺行浴?br />
‘一法遍含一切法’:佛说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每一个法门都和其他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通的,都是互相含融,没有离开。说是八万四千种,归根究底就是一个法,连一个法本来也没有,所以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好像‘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一千个水池,就有一千个月光现出来,是不是月的本体有一千个呢?不是的,这也就是一性圆通一切性。一轮月光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就是众生性,众生性不离佛性,佛性不离众生性。人觉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
我们这个也贪,那个也贪;这个也求,那个也求;见到一切的物质就生出自私心来,见到一切的金银财宝就生出自利心来,于是妄语也就跟著来,这样就是迷了,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甚么叫觉悟?觉悟有个形状吗?没有!觉悟就是觉悟。那有甚么表示呢?有的!觉悟的人,就是有智慧,彻法底源,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没有一切障碍。佛性时时都在众生性里,有一众生,就有一佛性,可是众生只用众生性,不会用佛性。有人说:‘法师,你讲来讲去,我还是不懂,到底甚么是众生性?甚么是佛性?’方才不是说过了吗?你觉悟了就是佛性,迷惑了就是众生性,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无论你有多少水,多少池子,多少江河湖海,都是一轮月在那儿照著,摄持著。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投到我的众生性来。
‘我性同共如来合’:我的众生性和佛性就合而为一,二而不二了。
‘一地具足一切地’:你明白一地的道理,其余的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也都会明白了,你若一地的智慧都没有,其余的也不会有。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证了十地的理体了。
‘非色非心非行业’:这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也不属于我们所做的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弹指圆成八万门’: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就能圆成八万法门,就这么快,因为你一悟一切悟,一了一切了,一证一切证,一通一切通。
‘刹那灭却三祇劫’:就在一刹那的功夫,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切数句非数句’:无论是甚么名相数句,一切理论都一扫而空,也就是‘迷时千句少,悟后一字多’,这种境界就是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这种名相,文字般若,和我们的灵明觉性有甚么关系?文字般若记得太多,也都是空谈。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拾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不可毁。不可赞’:你想赞叹赞叹这种法门,并没有甚么好赞叹的;你要毁谤毁谤它吗?也没有甚么可毁谤的,因为它根本没有,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体若虚空勿涯岸’:这个体性就像虚空一样,所以说:‘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没有一个边际,你说甚么是虚空的边际,虚空没有边际,就是有物质的地方,也都是虚空。虚空并没有坏一点,虚空若能坏的话,就不是虚空。
‘不离当处常湛然’;不用到处去找,回头就是,当下就是。湛然是湛然常寂,这时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甚么也没有,空到极点,欲望岂能生,你的欲念没有了,那你的心意识也不能当家做主了。
‘觅即知君不可见’:可是到这样子,你想找一找吗?永远也找不到,因为它没有丢嘛!你到甚么地方去找去?本来就是,你想找甚么东西?有甚么可找的?所以后面又下一个注解—‘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取不得’:你想把它拿来吗?拿不来。
‘舍不得’:这个真如佛性,你想不要了,也办不到,你没法把这个东西布施给旁人。
‘不可得中只么得’:在这个不可得当中,甚么也没有得到。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默时说’:你看他没有说法,可是他在那儿说法;你看他在说法,他还没有说法,这是甚么道理?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说法者也是在那儿说法,听法者也是在那儿听,其中就看你有没有智慧。你若有智慧,‘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若没智慧,他即使说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还是觉得没有甚么稀奇,好像没有说一样。
‘说时默’:在定中说法,在定中转法轮,定中转法轮就是默时说;出定转法轮,还是由定出来的智慧,所以说时也是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这是说法的人为法忘躯,诸布施中法供养为最,他愿意以法来供养,以法来做布施,这是无缘的布施,无遮的布施,没有分别的布施。无壅塞,在这里面一点执著也没有,甚么执著也没有。因他说法时,也不是为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供养自己,这叫贪求名闻利养,或者为著想要抛砖引玉,想要得到甚么,不是为这个而说法,所以叫大施门开无壅塞,甚么执著也没有,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有人问我解何宗’:这时候,或者就有这么个人来问我,说:‘这是那一宗呢?那一派呢?’
‘报道摩诃般若力’:告诉他,这是大般若的智慧,由定中生出智慧。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或是或非人不识’:或者有人说是,或者有人说非,随他去,是也好,非也好,我自己尽了心了,比甚么都好。
‘逆行顺行天莫测’:真正修道的人,不顺乎人情的,有时也顺乎人情,也通一点人情,可是他或逆或顺,一般人不能了解,因为一般人的程度不够,就在那儿猜测。猜测到甚么时候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深莫测。所以各位你若没有真正择法眼,切记不要乱讲话。
‘吾早曾经多劫修’:永嘉大师自己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多生多劫已经修过了,所以今生就明白这个道理而证道了。’
‘不是等闲相诳惑’:不是像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互相你骗骗我,我骗骗你,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互相吹捧,互相宣传。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这几句歌词是说身为佛教徒,必须要震大法雷,击大法鼓,竖大法幢。
‘建法幢’:甚么叫法幢?也就是道场,建立起一个道场,所谓‘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就是到处建立供人用功修道的道场。为甚么叫法幢?因为法是庄严世界的,有如梵网幢,是庄严道场的,有法幢就有道场;有道场就有法幢,所以道场是为法而建立的;法幢因道场而弘扬。
‘立宗旨’:宗旨是立出来的,我们以甚么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宗旨?如万佛圣城以‘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为宗旨。我们是不是做到呢?现在还没有做到,不要说旁人,就连在洛杉矶开始三步一拜的二位行者,也没有把这六大宗旨做到圆满。你对人不争,对自己还争;对人不贪,对自己还贪;对人无所求,对自己还有所求;对人不自私,对自己还是自私;对人不自利,对自己还有自利;对人不打妄语,对自己里面常常妄想纷飞。妄想就是在那儿打妄语,一阵间生出这个念头,一阵间又生出那个念头;一阵间想修道,一阵间又不想修道;一阵间想持戒,一阵间又不想持戒,这都是性没有定,也不知道甚么叫做空。遇到顺的境界,生欢喜心,这是性不定;遇到逆的境界,生出一种讨厌心、烦恼心,这都是未能抱定宗旨,性也不定。性不定,魔就不伏,一定要性定了—
‘纵遇锋刀常坦坦’:就算有人拿刀来杀自己,也是很坦然自在的,很正直的,一点也不委曲求全。你口头上说不自利,等利益到头时,争心就出来,争心一出来,贪心也跟著来。贪心来了是在里面,然后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这一找归根究底,就归到自私自利上,都是因为这个。也是因为没有立宗旨,魔就不伏,所以说‘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妄想要是没有了,到甚么地方去都是一样,到甚么地方去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你若是看到一个出家人,一天到晚和人拉拢关系,这一定不能修行,因为他不会用功,所以才到外面去找;会用功的人,不应说便不说,不应做便不做,时时都在观己,处处都在摄心,这都是立宗旨。
万佛圣城的六大宗旨,谁能做到,谁就是修行人;谁不能做,谁就是假修行人,很清楚的。你看出家人,到处见人就嘻嘻哈哈,嬉皮笑脸的,一讲话也点头弯腰的,甚至打问讯叩头,这个人一定就完了,一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时时都不会现这种没有价值的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宗旨,比如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不论那一个法门,你能把它真正做到圆满了,那八万四千法门也都成就,这叫‘一悟一切悟,一入一切入,一开一切开,一示一切示。’这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如果一样也不做,一个法门也不能专一实行,那就是把光阴空过,没有甚么成就,自己骗自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谈到立宗旨,我们要立甚么宗旨呢?就是立佛以心印心,拈花微笑这种法门,我们要直心是道场,建法幢,立宗旨,就是要直心。
‘明明佛敕曹溪是’:这是说六祖大师不是偶然地成为祖师,在梁朝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来到广州就预言:‘一百七十五年后,有肉身菩萨,在此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见性法门,而成就佛道。’南华寺是由智药法师开山,他到那个地方时,用手捧起山溪的水来喝,说道:‘这水和印度宝林山的水是一样的味道。’在一百七十年后,果然六祖大师在那里大传法要,令一般有志于菩提觉道的人,证果开悟。所以佛经上说在震旦有个宝林山,是传佛心印的道场,所以说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第一是迦叶祖师,第一代祖师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在西天做第二十八代祖师。
‘二十八代西天记’:由佛拈花微笑,以心印心,这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传到菩提达摩,为印度的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佛法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他从印度航海到广州,所以中国广州有个西来初祖地。他又从广州到南京,从南京又到河南。菩提达摩是抱著大慈大悲的心来中国教化众生的,想不到中国人当时很歧视印度人。中国最初没有佛法,从汉明帝时佛法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梁武帝时,中国佛教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没有真正依照佛教戒律去做。菩提达摩到中国时,中国佛教人士不欢迎他,因为他不懂中国话,言语不通,所以讲起话来也没有人听懂,无论到甚么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也没有人缘。等到在南京遇见神光法师用铁念珠把他的牙打掉两颗之后,这位祖师就灰心丧气跑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这就是‘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的境界。
各位想想这种忍耐心,如果没有功夫的人,像现在的名利鬼,求名利的人,到某一个地方就想要一举成名,闻名世界。菩提达摩,论道德,论智慧,论神通都超过一切,然而他能韬光晦迹,藏器待时,在少林寺对著石壁坐著,你说他若没有忍耐心,没有法忍,怎能办得到呢?不要说有功夫、智慧、神通、道德的人,想光芒外露,现在就连一瓶都不满,半瓶又在那儿摇晃著的,都想露一手,叫人家知道他是多了不起的人。你说比起古来的祖师,这类的人多可怜,多不自量力,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众生就是这么颠倒。
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坐了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