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沙门即显神足通,立刻有一千二百座塔出现他面前。国王见此大喜,病即痊愈。他将金旗幡悬挂在塔寺上、将金色莲花撒在塔寺上。塔寺俯身仰承,贴近国王的手。国王如愿以偿,身体痊愈,即发道心,寿命延长二十五年。于是做有功德之事,终于达到不退转地。 
  
  '点评'   
  文中出现阿育王织作金丝旗幡与“金华悬诸刹上”的描写。佛经中经常用金色描写佛的肤色与重要器物的颜色。这是因为佛教推崇黄金。《佛光大词典》中以“金”打头的条目多达181项。佛教推崇黄金是因为黄金(1)色不变(2)体不染(3)转作无碍(延展性好)(4)能使人富裕。所以佛教常以此四义比喻诸佛法身之常、净、我、乐等四德,谓金色为妙色,称佛身之相好庄严为妙色身。 
  
  (六)大作功德讨龙喻   
  昔有阿育王,拜为政位,二十八万里尽属之。陆地龙①、阅叉②等亦奉献,臣使无不伏者。唯有一龙王,北界所止之池,广三百余里。得佛一分舍利,昼夜供养,独不降首于阿育王。王即举四种兵③到其池上,龙不出应。龙有威神,王亦不能得前。如是三往,不能得。 
  
  “龙所以威神并者,福④胜我故也。吾今当大作功德,供养三尊,以往取,必得不疑也。”于是修立塔寺,广请众僧,数数不息。欲自试功德,便作一金龙,作一王身,着称两头,称其轻重。作功德并称二像,龙重王轻;后复称之,轻重衡平;复作功德后,王称日重,龙称日轻。王知功德日多,兴兵往讨,未至道半龙王大小奉迎首伏,所得佛一分舍利者,献阿育王。 
  
  阿育王复兴塔寺,广阐佛法。   
  '注释'   
  ①陆地龙:即摩睺罗迦,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与阅叉同属天龙八部,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八者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 
  
  ②阅叉:即夜叉,飞行空中的鬼神。见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⒅。   
  ③四种兵:即四兵:一象兵,二马兵,三车兵,四步兵。印度古代战场上四种军兵。又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即集此四兵随从而卫护。   
  ④福:梵语pun!ya。功德。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的行为。   
  '今译'   
  从前有一位阿育王,执掌朝政的时候,方圆二十八万里的土地都归他管辖。大蟒神、夜叉等也进贡称臣,没有不顺服的。唯有一个龙王,住在与国界相邻的地方,池塘方圆三百余里。它得到一份佛舍利子,昼夜供养,就是不愿俯首臣服阿育王。阿育王就出动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攻打龙的池塘,龙王不应战。龙王有威德神力,阿育王也无可奈何。三次讨伐,均未得手。 
  
  阿育王思忖:“龙王之所以有威德,有神力,是因为他的功德胜过我。我今应该大行功德之事,供养佛、法、僧,再去攻打,必胜无疑。”于是修立塔寺,广请众僧,做个不停。他想试试自己的功德,就做了一个金龙,又做了自己的金身,放在衡器上的两头称,看一看轻重。刚开始作功德一起称两个金像时,龙重些,王轻些;后来再称,轻重相同;再作功德之后,国王像一天比一天重,龙王像一天比一天轻。国王知道自己的功德日日增多,便兴兵讨乏龙王,还没有走一半路程,龙王一家老小已来迎接,俯首臣服,把所得到的一份佛舍利子也献给了阿育王。 
  
  阿育王继续修建塔寺,广泛阐释佛法。         
第39节:杂譬喻经(6)         
  '点评'   
  阿育王的做法符合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论断。   
  (七)小沙弥斗外道喻   
  昔佛般泥洹去百年后,有阿育王爱乐佛法。国中有二万比丘,王恒供养之。诸九十六种外道生嫉妒意,谋欲败佛法。自共聚会,思惟方便。中有一人善于幻化①,便语众人:“吾欲作幻,变恶鬼形,索沙门斗②之,必散亡。当知其不如,必来归吾等道矣。”异道所奉神名摩夷首罗③,一头四面,八目八臂,诸鬼之最是可畏者。梵志即作是身,将诸丑鬼二百余头,洋洋行于国中,徐徐稍前,至王官门。一国男女,莫不怖惧。 
  
  王出迎之,见大恶④鬼,稽首问曰:“不审大神,何所敕欲?”鬼语王言:“吾欲啖人。”王言:“不可尔也。”鬼曰:“若王惜人民者,国中有无益王者,付我啖之。”王言:“无有也。”鬼言:“诸沙门等亦不田作,亦不军征,不臣属王,此则无益者,付吾啖之。”王心不乐。事不得已,便遣使诣祇桓⑤,道其消息。 
  
  二万比丘中有最下沙弥,年十三岁,名端正,白诸比丘:“我当行应焉。”即便听许之。沙弥出外,语维那⑥曰:“其有梵志堕祗桓中,便共剃头,无令得脱。”便往其所,语鬼神曰:“知汝来欲啖吾等,吾等是僧中最小,故来先相差次⑦,其余比丘安次当来。”沙弥复言:“吾旦来未得食,卿等饭我,令得一饱,乃却啖我。”鬼神与之。时从鬼梵志亦有二万余人。王作大厨,当与此等。沙弥便取二万人食,具皆着口中,神足飞着祗桓,故未饱。复取二万梵志吞之,亦以神足送着祗桓中。时作幻梵志,走大怖惧,还复为人,稽首谢过,愿作弟子。诸比丘尽剃诸梵志头,为说经法,皆得罗汉。一国人民无不欢喜,得福得度。 
  
  王思惟言:“一小沙弥,感动如是,况摩诃衍海⑧,何所不有哉⑨!”便发无上正真道意。   
  从是以来,佛法兴盛,于今不灭。   
  '注释'   
  ①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又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   
  ②斗:原本作“闻”。   
  ③摩夷首罗:梵名Mahes/vara。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称摩醯首罗天王。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 
  
  ④恶:原本作“恐”。   
  ⑤祇桓(qíhuán):即祇树给孤独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洹huán,yuán,现读后一音)精舍,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大概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 
  
  ⑥维那: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   
  ⑦差(cī)次:依次安排。   
  ⑧摩诃衍海:摩诃衍,大乘,见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八篇注释⑧;摩诃衍海,指大乘佛法,以海喻其博大无涯。   
  ⑨哉:原本作“我”。   
  '今译'   
  从前佛涅槃百年后,有阿育王喜爱佛法。国中有二万比丘,国王一直供养他们。九十六种外道心生嫉妒,谋划败坏佛法。他们聚会,商量计策。其中有一人,善于变化,便对大家说:“我想作法变成恶鬼形,找沙门斗法,他们一定散伙败亡。他们就会知道不如我们,就会皈依我们的道法。”外道所奉的神名叫摩夷首罗,一头四面,八目八臂,是各种鬼怪中最令人生畏的。这位外道梵志就化作摩夷首罗,率领二百多的各种丑鬼,洋洋得意的走在都城,放慢脚步前行,来到王官门前。这个国家的男女老少,莫不恐惧。 
        
第40节:杂譬喻经(7)         
  国王出来迎接他,见到恶鬼,行礼问道:“不知道大神有何吩咐?”恶鬼对国王说:“我要吃人。”国王说:“不可以。”鬼说:“如果大王爱惜子民,国中有无对大王没有用的人,让我吃。”国王说:“没有这样的人。”鬼说:“你供养的那些沙门也不耕田,也不征战,也不是大王的臣属,这些人没有用,让我吃了他们。”国王心里不高兴。又没有办法,就派遣使者到佛寺,报告这个消息。 
  
  二万比丘中有一个地位最低的沙弥,年仅十三岁,名叫端正,对诸比丘说:“应该让我去。”大家同意。沙弥出去,对维那说:“凡有外道梵志落入寺院的,就剃他的头,不要让他逃脱。”于是便去会见恶鬼,对鬼说:“我知道你是来吃我们的,我是僧中年龄最小的,所以按照顺序先来这里,其余的比丘依次再来。”沙弥还说:“我早上没有吃饭,你们先给我些饭,让我填饱肚子,你再吃我。”恶鬼给了他饭。其时,跟随恶鬼的外道梵志有二万多人。国王建一个大厨房,好供给这些人饭。沙弥便拿来二万人的饭食,都放到口中,便施法术飞到寺庙,还是没有吃饱,又把二万外道梵志吞到肚子里,也以神足通飞至寺庙。原先施法术变为鬼的外道梵志,大为恐惧,慌忙逃跑,恢复人形,行礼表示悔过,愿意作弟子。请比丘给所有的外道梵志剃头,为他们说法,都证得阿罗汉果位。全国百姓欢欣鼓舞,得到福分,得到济度。 
  
  国王思忖道:“一个小沙弥,都能做出让人如此感动的事,何况大乘佛法博大无边,有什么不能包容呢!”阿育王当即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从那以后,佛法兴盛,至今不衰。   
  '点评'   
  古印度宗教认为德行高深者常能显现奇迹(神通力)。佛教将奇迹归为六通与三明。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其中天眼、宿命、漏尽称为三明。奇迹来自于精神之“定力”与“慧力”。佛弟子中,最具足神通者为大目犍连,称为“神通第一”。学佛的人基本都知道六通与三明,但是有一点就不一定都知道了,那就是释迦牟尼对这些奇迹并不全都认可,他只认可“漏尽通”一种,把它看得最高。善宿(巴利语Sunakkhatta)曾对那些显示不出奇迹的佛陀表示不平,释迦牟尼回答说:无论有否显现超人之法(神通),我所说之法,皆能引导修行者,达到灭除痛苦之目的。 
  
  释迦牟尼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奇迹,有摆脱烦恼与痛苦这样一个本事足矣。   
  (八)啖人王喻   
  昔有国王,喜食人肉。敕厨士曰:“汝等夜行,密采人来以供厨。”以此为常,臣下后咸知之,即共斥逐,捐于界外,更求良贤以为国王。   
  于是啖人王十三年后,身生两翅,行啖人,无复①远近。于山中向山树神请求祈福:“当取国王五百人,祠山树神,使我得复还国为王。”于是便飞行取之,得四百九十九人。之山谷,以石密口。 
  
  时国王将诸后宫诣浴池戏。始出宫门,逢一道人,说偈求乞。王即许之:“还宫当赐金银。”时王入池,当欲澡洗,啖人王空中飞来,抱王将②去,还于山中。国王见啖人王,不恐不怖,颜色如故。 
  
  啖人王曰:“吾本捕取五百人当持祠天③。已有四百九十九人,今复得卿一人,数已满,杀以祠天。汝知是,何以不恐惧乎?”国王对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合会有离,对来分之④,不敢愁也。旦出宫时,道逢道士,为吾说偈,即许施物。今未得与,以是为恨耳。今王弘慈宽恕,假数日中,布施讫还,不违要誓也。”即听令去而告之曰:“与汝七日期,若不还者,吾往取汝亦无难也。” 
  
  王即还宫,都中内外,莫不欢喜。即开库藏,布施远近。拜太子为王,慰劳百姓,辞决而去。   
  啖人王遥见其来,念曰:“此得无异人乎?从死得生,而故来还。”即问曰:“身命,世人所重爱者也,而卿舍命,所信,世之难有。不审何守志趣,愿说其意。”即曰:“吾之慈施,至诚信盟,当得阿惟三佛⑤,度十方。”彼王曰:“求佛之义,其事云何?”便为广说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开坦然,从受五戒,为清信士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