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⒂宣化:宣扬教化。   
  ⒃中外:表亲。   
  ⒄否(pǐ)塞:阻隔。   
  ⒅阅叉:梵文yasksa的音译。亦作药叉、夜叉,天龙八部之一,伤害人畜之恶鬼。   
  ⒆訾(zī):通“赀”。计量。   
  ⒇死职:死于职守。有些版本把“我死职当恐此众人”断句为“我死职当,恐此众人”,不妥。   
  (21)颂:通偈(jì),又称偈颂。和尚念的词句,似诗歌,多一语双关,富于哲理性。   
  (22)跳踉(liáng):跳跃。   
  (23)贾客偈答:与下文“鬼复说偈”、“贾客偈答”等均据《资福藏》本校补。   
  (24)执心:执意事物而不离心。   
  (25)金刚: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取其最胜之义。   
  (26)力旅:旅通“膂”。即体力。   
  (27)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之略称。意指真正之觉悟。成佛亦叫正觉。   
  (28)摩诃萨:即摩诃萨埵,梵语maha^sattva,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成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2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第7节:旧杂譬喻经(3)         
  (30)得:通“德”。   
  (31)自归:即“三自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2)头面礼:“头面礼足”之简称。以头亲尊者之足,佛教之最尊崇的礼节。   
  (33)稽首:叩头。   
  (34)慈心众生:信佛者有慈悲心称慈心众生。   
  (35)三尊:佛、法、僧。   
  (36)比丘:男性出家修道者,俗称和尚。   
  (37)“菩萨”句:“菩萨”,梵语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音译之略,意译“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或译为“大士”,即“发大心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尸波罗蜜”,梵语si^la…pa^ramita^的音译;“尸”亦译“尸罗”,意为“戒”;“波罗蜜”意为完成,即达到解脱彼岸;“尸波罗蜜”即“尸罗波罗蜜”,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今译'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名字叫萨薄。有一次他去别的国家做生意,投宿在附近的佛门弟子家。那天,正赶上他们家举行“大福安施”的法会,众多高僧大德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皆由人的心、身行、口言造成以及及四谛、非常、苦空的道理。远来的商人旁听,顿悟并产生了信仰爱乐之心。他受五戒,成为了一名居士。大德高僧以佛法劝勉他:“善男子应该维护身、口、心,应该做到十善。每持一戒有五位神保佑,五戒就有二十五位神。这些神现世可以让人免遭冤枉和横祸,后世则可以达成佛道。” 
  
  商人听到佛法无比欢喜地回国了。他的国家没有佛法,他就宣讲佛法。担心大家不接受,他就先讲给父母、兄弟、妻子及亲戚,让他们信佛。   
  在商人的家乡千里之外有一个国家,人民富足,物产丰富。两个国家隔绝而无交往已有一百多年。原因是有一个阅叉魔鬼住在中途,遇到人便吃,先后被他吃掉的人不计其数。商人思忖道:我如佛教导的那样遵奉佛戒,一定会受到二十五位神的保佑。听说阅叉鬼只有一人,我去降伏他,一定获胜。当时与他一起经商的有五百多人。于是他对众人说:“我有神力,能降鬼怪。你们想去那个国家吗?到那个国家一定赚大钱的。”众人议论说:“两国不通往来已久,若去那个国家确实可得大利。”就同意一起上路了。 
  
  走至半路,见到阅叉鬼吃人所剩的尸骸、骨头、毛发狼籍。萨薄思忖:听说鬼阅叉食人,现在验证了。如果我死于搏斗,会吓坏大家。便对众人说:“你们在此等候,我独自去。若我战胜阅叉鬼,我回来迎你们;如果我没有回来,就是我遇害了,你们便回家,不要再去了。”于是他独自迎战阅叉鬼。 
  
  刚行几里路,便遇到阅叉鬼走来。他正心念佛,毫无畏惧。阅叉鬼问他:“你是什么人?”萨薄回答:“我是开通道路的向导。”鬼大笑说:“你听说过我的大名吗?你竟想开通大路。”萨薄说:“我知你在此,特意见你,好与你相斗。如果你胜,你可以吃掉我。如果我胜,道路归于万民,利益归于天下。怎么样?”鬼说:“谁先下手?商人说:”我来约你,该我先下手。”阅叉鬼同意了。他先将右手插入魔鬼的肚子里,吸在阅叉鬼肚子里拔不出来;再用左手去打,结果一样。这样,萨薄的两脚及头都被吸入魔鬼肚中,动弹不得。 
  
  于是,阅叉用偈颂的形式向商人发问:   
  “手足与头颅,五体被束缚。   
  明明是送死,挣扎又何为?”   
  商人也用偈颂的形式回答说:   
  “手足及头颅,五体虽被缚,   
  心坚如金刚,终不为汝俘!”   
  阅叉鬼说:   
  “我为神中王,旅力大无边。   
  吃人有多少,无人能知晓。   
  死神在眼前,何为佛法辩?”         
第8节:旧杂譬喻经(4)         
  商人说:   
  “身体为无常,早就想抛弃。   
  你今随我愿,愿将它布施。   
  死而得正觉,成就我佛智。”   
  阅叉鬼听罢皈依,说:   
  “高僧大菩萨,世中实希有。   
  终为度人师,德行将完备。   
  在此愿皈依,受我头面礼!”   
  就这样,阅叉上前接受五戒,悲慈的萨薄亦施礼,阅叉退回深山。萨薄回来招呼众人,前去那方国土。这两个国家的子民都知道了萨薄用“五戒”、“十善”降伏阅叉、开通道路的事情,感受到佛法无边的威力。他们也都奉持戒律,敬佛礼僧,国家太平。后来萨薄得道升天,这是持戒高僧虔诚信仰的恩德威力所致啊。 
  
  佛告诸位比丘说:“当时的萨薄就是我。菩萨就是这样持戒修行,超度众生的。”   
  '点评'   
  萨薄降鬼的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萨薄这个普通商人由无信仰到有信仰,由有信仰到得道,由度人到度人,由度人到成佛,中间贯穿一个诚字。他以诚心观看法事,以诚心接受五戒,以诚心接受上座高僧的劝言,以诚心宣扬教化,以诚心救人危难,以诚心度恶魔,取得巨大成功。佛法无边,就是爱的力量无边。这种爱能被善良的人接受,也能感化恶人。萨薄前去与阅叉鬼搏斗,根本就没有打算进行武力角逐,他知道那样无济于事。萨薄通过“五戒”、“十善”感化阅叉鬼,最终如愿以偿。 
  
  印度有非暴力抵抗(以德服人)的传统,直至现代,这个传统仍然未泯灭。半个多世纪前,圣雄甘地(1869——1948)就是非暴力主义的英雄,他早年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运动,提出“非暴力抵抗”的著名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甘地在印度倡导与英国殖民政府的“不合作运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功。一天,甘地遭遇一个年轻歹徒,歹徒一手掐住他脖子,一手持刀就要行刺。情况万分危急。然而,甘地不惊不慌,向歹徒投以温和的善意,歹徒反而失常,先是嘴唇与手指颤动,后来全身都在颤抖,思想终于崩溃。暴力对歹徒是无效的,但他抵挡不住善意的目光,他不能动手去杀从容镇静、面带微笑的人。 
  
  这个歹徒不是与阅叉鬼有几分相似吗?甘地不就是萨薄的再现吗?   
  (二)孔雀王喻   
  过去无数劫①,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   
  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②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来者,赐金百斤,妇以女女之。   
  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麨③处处涂树。孔雀日日为青雀取食。如是玩习,人便以蜜麨涂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则得之。语人言:“我以一山金相与,可舍我。”人言:“王与我金并妇,足可自毕④已。”便持白王。 
  
  孔雀白大王:“王重爱夫人,故相取。愿乞水来咒之,与夫人饮、澡浴。若不差⑤者,相煞⑥不晚。”王则与水令咒,授与夫人饮,病则除。宫中内外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国王人民来取水者无央数,孔雀白大王:“宁可木系我足,自在往来湖水中,方⑦咒令民远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则引木入湖水中,自极制⑧,方咒之。人民饮水,聋盲视听,跛伛皆伸。孔雀白大王:“国中诸恶病悉得除愈,人民供养我如天神无异,终无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飞往来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则令解之。 
  
  如是数月,于梁上大笑。王问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痴⑨:一曰我痴,二曰猎师痴,三曰王痴。我与五百妇相随,舍追青雀,贪欲之意,为射猎者所得,是为我痴;射猎人我与一山金不取,言王当与己妇并金,是射猎者痴;王得神医,王、夫人、太子、国中人民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便端正⑩,王既得神医而不牢持,反纵放之,是为王痴。”孔雀便飞去。 
  
  佛告舍利弗⑾:“时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时国王,汝身是;时夫人者,今调达妇是;时猎师者,调达⒀是也。”         
第9节:旧杂譬喻经(5)         
  '注释'   
  ①无数劫:佛教认为从天地生成到毁灭为一劫,无数劫,极言时间之长。   
  ②白:陈述。   
  ③蜜麨(chǎo):蜂蜜拌炒面。麨,炒面。   
  ④自毕:终生满足。   
  ⑤不差:差通“瘥(chài)”,病愈。不差,病不愈。   
  ⑥煞:同杀。   
  ⑦方:那时。   
  ⑧自极制:极力控制自己。   
  ⑨痴:三毒(贪、嗔、痴)之一。痴的意思是不能理解佛教义理。   
  ⑩皆便端正:容貌都变得端正美丽。   
  ⑾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善解诸法,智慧第一。   
  ⑿调达:佛经中破坏佛法的代表人物。   
  '今译'   
  在遥远的过去,有个孔雀王,身边有五百孔雀夫人跟随。飞过众山,见到一只青雀,很有姿色,就抛弃五百夫人去追青雀。这只青雀很讲究,饮甘露,吃最好的果子。   
  当时有一个国王,夫人患病,夜里梦见孔雀王。梦醒之后她对国王说:“请大王悬重赏,我要得到孔雀王。”国王向射师发令:有能得孔雀王的,赐黄金百斤,并把女儿嫁给他。 
  
  众射师分布各山,看见了孔雀,身边还有一只青雀相随,射师们便把蜜麨涂抹在各处的树木上。孔雀天天为青雀取食。孔雀习惯了涂抹在树上的蜜麨,再把蜜麨涂到自己身上。孔雀来取蜜麨,射师就得到了孔雀。孔雀对射师说:“我给你一座金山,你放了我吧。”射师说:“国王给我黄金与女人,足够终生享用了。”于是捉住孔雀并且报告国王。 
  
  孔雀对国王说:“国王您深爱夫人,所以捕我。请拿水来,我念上咒语,用来给夫人饮用、洗浴。如若治不好她的病,再杀我也不晚。”国王应允,令拿水来让孔雀念咒,夫人饮了,病真的好了。宫内外患各种病患的人都因喝了这种水病愈。国王统治下的民众都来取水,不计其数。孔雀对国王说:“请把我系在木头上,让我在湖中自如往来,那时我来念咒。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