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王问:“汝何痴!藏七宝以语人耶?”知识言:“属馔具甘美,欲饭佛及比丘僧,是为穿地作坑;斟布羹饭,是为下宝坑中;扫地、行澡水、阐②经,是为平地。”白王:“此宝五家③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当早相告我?当早相告,我当数藏宝。”王则开藏,大布施,饭佛及比丘僧。佛为说清净咒愿④,即发道意⑤矣。 
  
  '注释'   
  ①知识:朋友。也指与佛门结下善缘之人,把这些人称作“善知识”。   
  ②阐:原为“羼”。   
  ③五家:王、贼、火、水、恶子;意为世之财物,应为五家共有,不能独用之。   
  ④清净咒愿: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为清净;佛有清净法界,即佛所证之真体,向佛之心为清净咒愿。   
  ⑤道意:道心,求道之意。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让人叫一位善知识过来。善知识说:“代我谢谢国王,我正在挖地凿坑,埋藏七宝。”国王听到这话大为吃惊,让人又去唤善知识。善知识说:“现在我正把七宝埋在坑里。”国王再次唤善知识。善知识向国王报告:“现在正在平整地面,平整好地面我就去。” 
  
  国王见到善知识,问:“你好蠢啊!藏宝还告诉别人吗?”善知识说:“刚才正在做美味佳肴,好去侍奉佛与比丘僧——这就是挖地凿坑;盛汤分饭——这就是把宝放到坑中;扫地、准备洗浴用水、讲习佛经——这就是平整面地。”他还告诉国王:“这些宝物是水、火、贼、官、恶子这五种灾难不能损害的。”国王说:“善哉,善哉!你为何不早说?早知道如此,我也该埋藏宝。”于是国王打开仓库,大行布施,施舍饭给佛与比丘众僧。佛为国王讲说向佛之心,国王也萌生了求道的心愿。 
  
  '点评'   
  佛教对财产的态度是取财有道,财尽其用。财物躺在仓库里是无用的东西,施舍给众人则成为宝物。用多余的财行善事,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有些国家——比如日本制定严格的遗产税法,人死后相当一部分财产归国家所有,用来救济穷人,不失良策。 
  
  这位善知识告诉了国王该如何对待财产,国王结识他乃三生有幸。阿难说过:“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十五)持斋喻   
  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①,大姓留止饭。教持斋戒②,止听经。宾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   
  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也。”   
  '注释'   
  ①牛湩(dòng):乳汁。   
  ②斋戒:斋,原为清净,后渐转指过正午不食;斋戒,指清净身心,慎防身心懈怠,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见下文。   
  '今译'   
  从前有四姓人家,请佛吃饭。当时有一人卖牛奶,大姓人家留他吃饭。这个人受教守戒不吃,只是留下听讲经。他回家后,妻子对他说:“我从早上就等你,现在还未吃饭。”强让丈夫吃饭,破坏他斋戒的心愿。虽然这样,他还是得善报:七次转生天上,七次转生人间。 
  
  法师说:“一日修持斋戒,可得到六十万年的口粮。另外还有五种福分:一是少生疾病,二是身体平安,三是少淫意,四是少睡卧,五是能转生天上,而且能识解前世的所作所为。” 
  
  '点评'   
  持斋不是指食素,指过中午不食,是苦行的一种。苦自己不是目的,而是形式。佛学家经常从佛学角度讲佛法。实际上,作为对佛教感兴趣的局外人甚至居士,与其说精通佛理是必须的,不如说在形式上向佛更重要些。遇塔扫塔,遇佛拜佛,燃香许愿,忏悔罪过、持斋静心,这些无论对人都大有裨益。 
        
第19节:旧杂譬喻经(15)         
  (十六)道逢淫女喻   
  佛及比丘众应请,有一沙门与一沙弥后来。道逢淫女人,牵沙门。沙门与之有欲,欲毕到饭家。佛呼沙弥:“汝到须弥山①下取甘泉来。”沙弥已得道,便挑钵于前,叉手②退③。须臾,得水来还。其师惭愧踧踖④,悔过自责,即得罗汉。此女人,宿命对也。逢对毕罪,乃得道矣。 
  
  '注释'   
  ①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须弥世界。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 
  
  ②叉手:即合十,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   
  ③退:原为“追”。   
  ④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今译'   
  佛和比丘众僧应邀赴斋,有一沙门与一沙弥后到。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淫女人,拽住了沙门。沙门与她发生了淫事,淫欲满足之后来到施饭人家。佛呼唤沙弥:“你到须弥山下取甘泉来。”沙弥已得道,便挑钵在身前,合十行礼后退下。不一会儿,把水取回来了。而他的师傅(沙门)惭愧不安,由于悔过自责,得到罗汉果位。此女前世命定是沙门的配偶。遇到配偶,了结罪孽,才悟得道法。 
  
  '点评'   
  苦行是很难的,总会出现个别破戒者,和尚变成了花和尚。面对这种情况,不能不给予一种解释。对那些改正错误、真心悔过的破戒者予以原谅,把他们的破戒行为解释为前世所定、偿坏孽债,也无不可。不过,如果一错再错,那就不可饶恕了。 
  
  (十七)年少沙门视正夫人喻   
  昔阿育王①日饭千罗汉。后有来年少沙门与千道人俱入宫。年少沙门坐已,上下视王宫殿,复视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   
  饭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问:“此年少从何来?姓名为何?师事何人?此非沙门,何因将入宫,占相正夫人眼不转休?”答曰:“此沙门从天竺②来,师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达经,故来。以视坐起宫殿,复上视忉利天,适等无异念。王前世以把沙着佛钵中③,巍巍乃尔。今复日饭千罗汉,其福无量也。所以视正夫人者,万六千人之上,端正无比;却后七日,寿尽当入地狱。世间无常,用是故视之耳。”王惶怖,呼夫人,自归三道人。道人言:“王虽日饭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释解夫人意。故当得年少沙门为说经,可疾见谛道④。” 
  
  王使请道人。道人还,王与夫人俱头面着地,愿归命,令重罪得微轻。道人则为夫人说宿命所可经见者,为现法要。应时欢喜,衣毛竖立⑤,则得须陀洹也。   
  夫人本五百世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当相度。   
  师曰:“人无宿命,终不从解,亦不相见,语言终不入意。人各有本师也。”   
  '注释'   
  ①阿育王:佛教护法名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继承并发展了父祖统一印度的事业,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他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臣、及无数人民,后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寺,及八万四千宝塔。他把自己统治的业绩及对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即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②天竺:古印度。   
  ③“王前世”句:相传阿育王小时候曾把土当作炒面献给佛。         
第20节:旧杂譬喻经(16)         
  ④谛道:真道。   
  ⑤衣毛竖立:极言惊异。   
  '今译'   
  从前阿育王每日施饭给一千个罗汉。后有来一位年轻的沙门与一千僧人一起入宫。年轻的沙门坐下,上下打量宫殿,又盯着看王后。国王有些恼怒。   
  吃完饭,各自离去。国王留下上座的三位高僧,问:“这个年轻人从何而来?姓什么叫什么?拜师何人?他不是沙门,为何带他入宫,又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王后?”高僧回答:“这个人从天竺来,其师某某,姓某名某。智慧聪明,通晓佛经,所以把他带入宫中。端详宫殿,再往上看忉利天,这些举动并无杂念。国王您前世曾把沙土放到佛的钵中,堆得很高。现在又日日施饭给一千罗汉,所得福分不可限量啊。年轻人之所以注视王后,是因为王后在一万六千人之上,端庄美丽,无人可比;但是七日之后她的寿命将尽,应堕入地狱。人间万事无常,这才注视王后的。”国王大惊,呼唤王后来皈依三位高僧。高僧说:“国王虽每日施饭给我们千人,但这一千人都不能宽释开解王后的意念。所以应该找那位年轻的沙门,请他给王后讲经,这样很快就会让她理解佛法。” 
  
  国王派人请来那位年轻僧人。年轻僧人来到,国王与王后一起给他行礼,表示皈依佛门,以减轻前世罪孽。年轻僧人给他们讲起前世所见,为王后显示佛法要旨。王后又惊又喜,连毛发都竖起来了,即刻证得须陀洹道。 
  
  五百年前,王后是年轻僧人的姐姐,曾共同立誓:先得道者一定超度未得道者。   
  法师说:“没有前世缘分的话就不能互相解脱,也不能相见,说话也不投机,这是因为人都有本来的师傅啊。   
  '点评'   
  佛教的业根论与基督教的原罪论颇相似。儒家与道家不讲业,也不讲罪,但儒家、道家与佛教、基督教一样,也讲修行,只是修行方法不同罢了。作为一个人,浑浑噩噩混日子没有任何意义。修行是为了使人生有意义。不论人性恶否,也无论人有原罪否,假设人有恶的一面,通过修行祛除恶,总是有益的。在祛除恶的过程中同时能体会人生价值与意义。 
  
  (十八)伊利沙悭贪为天帝所化喻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贫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四姓自念:我财无数,反不如此老公?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着车上,到无人处下车。适欲饭,天帝释①化作犬来,上下视之。请谓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狗便倒悬空中。四姓意大②恐,何图有此?曰:“汝眼脱着地,我当与汝不?”狗两眼则脱落地,四姓便徙去。 
  
  天帝化作四姓身体、语言,乘车来还,敕③外人:“有诈称四姓,驱逐捶之!”四姓晚还,门人骂詈令去。天帝尽取财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归,财物尽,为之发狂。   
  天帝化作一人,问:“汝何以愁?”曰:“我财物了尽。”天帝言:“夫有宝令人多忧。五家卒至,无期积财;不食不施,死为饿鬼,恒乏衣食;若脱为人,常堕下贱。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天帝为说四谛、苦、空④、非身⑤。四姓意解欢喜,天帝则去。四姓得归,自悔前意,施给尽心,得道迹也。 
  
  '注释'   
  ①天帝释:忉利天之主(中国人称其为玉皇大帝),姓释迦,名帝释天或天王释。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护法主神。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的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 
  
  ②大:原本作“天”。   
  ③敕(chì):告诫,吩咐。   
  ④苦空:参阅本经第一篇注释⑦。   
  ⑤非身:佛教教义。亦称非我、无我(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人无我(人空),认为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