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与三性








个前提就是我们能不能证。离能无所、离识无境就保证了我们能够亲证,也就简



别了佛法与科学的不同。科学是要把这个世界不断地所化,不要说是研究我们自



以为是所认识的东西是这样,甚至在研究能认识本身的时候,也要把能认识当成



所认识来研究才可以认识(就是心理学),这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科学总是认



为有一个外在的世界我们要去面对、去认识,那么它研究的结论永远是相待的。



所以科学与哲学中似乎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说来仿佛意味深长,不知道这恰恰无知。而佛法反过来,认为离能无所、离识无



境,一切所认识的都是能认识的变现,这才保证了我们能够亲证,否则成佛就是



一件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佛陀亲证了这个世界,世界的真实就是这样,铁板钉钉



了。




科学是相待的。相待的学问就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演进,后人总要超过前人,



后人总可以说出点儿前人说不出来的道理。在这种离识有境、离能有所的观念下



(除了佛教之外,通通都是这种文化),人们对这个世界总要不断地认识,于是就



形成了一种所谓发展的观点。达尔文先生就认为这个世界是进化的。我可以坦然



地告诉大家我根本不相信进化论。人的生命是个十字架,竖的一方面是从我们的



祖辈父辈遗传下来,还有横的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生死轮转,就是六道轮回。即



使从纵向的遗传来讲,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最初是猴儿,其实跟佛教



也无干。佛教更强调的是横向的因果,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因果相续,三



世轮转。纵向来讲我在这一生作人的时候我有人的父母,假如上一辈子是狗那也



有狗爸狗妈,下辈子作猪的时候肯定还有猪爸猪妈。猪不会生出狗来,黑背狗妈



也不会生出吧狗来,那是纵向的因果相续,跟六道轮回是交叉着的两码事。佛教



认为父母仅仅是我们降生的增上缘(佛教讲四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



因缘)。父母漂亮,生的孩子大概也挺漂亮;母亲善良,是念佛的,生出儿女来



也应该很不错,这佛经里都讲了,确实有增上的关系。但是你好不好,是由你自



己的因果相续所决定的。那儿有一个好妈等着生孩子,如果没那个福报的话,你



就去不了,当不了人家儿子(众笑)。




佛法是绝待的。佛教讲离能无所、离识无境。因此我们才能够亲证宇宙人生的实



相,才有这种可能性;而必然性呢,佛陀亲证了,佛法就是从佛陀所亲证的最清



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佛法是不能用科学去评断的。现在多少佛教徒却要用科学来



解释佛教,那是本末倒置,是我们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教法没有自信的表现。谈



起佛法是有科学道理的,还挺严肃。然而你给佛法找到了科学道理,这不是让佛



法常住,你是想把佛教灭掉啊。假如三百年前,当人们认为佛法跟牛顿时代的科



学都真的一样,那后来爱因斯坦把牛顿力学推翻了,我们佛法怎么办?也跟着推



翻吗?再说今天有个爱因斯坦,保不齐过些日子再出个什么斯坦呢。科学是相待



的,认为离能有所、离识有境,对世界的认识总要不断地演进。如果你自以为后



人总比前人高明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那种理论是不断地发展的。其实是不是发展



呀?用科学自身的标准讲当然是发展,用佛法的标准讲那不是发展。科学是把



“能”不断地所化,让人更不能解脱。以后电脑都能思考了,人类也就难办了,



它把我们那种能认识的积极性一点一点地剥除掉,直到全部丧失。可是我们能解



脱恰恰就是因为有这点“能”啊。




因此科学是相待的,佛法是绝待的。佛法的理论自它诞生那天起,就是圆满具足



的。佛教不容得后人去发展、去丰富、去提高,有些人讲中国佛教发展了印度佛



教,韩国跟日本佛教又发展了中国佛教。我听了这种话伤心啊。那些搞佛教文化



的人可以去说,但三宝弟;于这样说就是谤佛,就是谤法。佛陀临终有四条教诲:



佛陀涅槃后,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依四念住而住;对僧团里做恶的比丘,以默摈



之;佛经以“如是我闻”置首。“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就表明了弟子们是如实地



记载、结集佛陀的教诲的。每一部经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而结尾大概都是



“信受奉行”。对于佛陀的教诲你相信了,就好好地去受持、去奉行。佛法是绝



待的,是不允许后人去发展的。佛法自诞生那天起,就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丁点儿



可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凡是要去发展佛教的人,都是对佛陀的教诲还没有真



正认识的人。




佛法一切的修行,都是在能上修行,在因上修行。一切法无自性,离开了依他起



的能了别的识,根本没有一个所了别的境。只有能,没有所。这就是觉悟人生。



要在能上、在因上精进;在果上、在所上随缘。这是纲领。有些学佛的人讲随缘,



不过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在给自己的懒惰找托辞。哪件事儿不想干了,就说随缘啦、



随缘啦,听天由命呗。只讲随缘不讲精进,那怎么修行?那不是宿命论吗。正是



因为离能无所、离识无境,佛教才不堕宿命。离开能就没有一个所的东西。谁说



佛教是消极的,佛教是大积极,彻底的积极。




但是作为凡夫来讲,往昔种下的苦因我们要一点一点地断;往昔造的业,今生受



报了,生病了,我们佛教徒坦坦然然地接受。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害怕种下不好的因,众生害怕承担不好的果。当我们明白世界的因果性,就



不要再种下未来将会使我们吃苦果的因啦。佛教就是在因上、在能上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果上、在所上解决问题。比如大街上那些搞不清真假的乞丐,有人问给



不给他们钱。当然我们辨别不出他们是否真的贫苦,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愚痴。



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佛教徒,不要自欺欺人,你内心有没有不想给



钱的那点儿成分,潜意识里是不是有点儿贪心,你不想布施而给自己找个理由,



心胸才坦坦然。其实是自我安慰。对此,我的一位老师就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你管他是真要饭还是假要饭的呢,他即使就是个骗子,他骗人,他受报;可他还



给你一个发悲心的机会呢(众鼓掌)。这话讲的是如理的啊,是佛教的正见,佛教



的修行就是当下在能上用功。




那天一到柏林寺,我来拜见净慧大和尚,谈到当前佛教界的一些事情,我说这些



事情做起来好象很艰难。净慧法师说:“当然艰难。但是身为佛教徒,我们就是



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火炬传到我们手里,我们就举嘛。”(众鼓掌)这就



是在能上、在因上用功,在果上、在所上随缘。我们做的这些事成与不成,那是



因缘啊。比如说我们作为佛教徒,都要发愿令正法久住世间。但是我们读读《解



深密经》最后一卷,佛陀对文殊菩萨说:“如来菩萨住世,能令众生身财圆满,



亦令众生身财下劣。”佛陀说了句真实的话。当众生无福的时候,佛法、佛菩萨



住世,众生不仅对佛法不信,他还要诽谤啊。他谤佛、谤法怎么能不入地狱、不



身财下劣呢?所以当众生需要佛法智慧的光明照耀的时候,我们要高举这把火炬;



可是当众生全是盲人的时候,举着火炬除了烧死几只蛾子之外没别的作用,那就



熄了吧。有人说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怎么老不显现。菩萨当不当显现自有菩萨的



智慧决定,你只管拜就是了(众鼓掌)。其实菩萨怎么不显现,怕是菩萨真显现了,



你承受不了,反而去谤佛、谤菩萨。有人说既然如此,那佛法就别老住世了。佛



法当不当住世,你没有那个智慧。从佛教徒来讲,我们就发心吧,天天要念“令



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正法能不能久住,当不当久住,佛陀早有悬记。



既然有悬记了还要发这个愿吗?发愿是你自己的修行啊,是你在能上用功,是你



对众生的悲心,是你希望佛法要久住世间、利益众生,使更多的众生都能听闻佛



陀的教诲而解脱啊。所以在果上、在所上要随缘,要放下;在能上、在因上就是



要精进。大乘六度就有一度是精进。因此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就是立足于人生,



要精进。我们每时每刻要观照自己的因,观照自己的能,去做。这就是修行,就



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学佛的一些心得,贡献给各位。




今天我所谈的,如果有如理契机的一面,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如果有不如理、



不契机的一面,那么业报我自己担。




谢谢各位!









〖疑问解答〗




首先恭喜一百多位营员刚才在净慧法师这里面皈依三宝。受三皈依,成为一个正



式的佛教徒,是生命的新的开始、新的开端。能够受三皈依依,是各位多生累劫



的善根福德因缘在此刻显现了。恭喜各位。




这几天讲课大家提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先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谈一谈,在



谈的过程当中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再提出来。






一、在教言教




我们是在柏林寺,在寺院里面要在教言教。昨天晚上净慧法师主持了一次座谈会,



在会上我也讲了一些话,觉得这次讲课对于我来讲深感吃力。因为我们面对的两



百多名营员对于佛教的认识差距是很大的,在这里说话就难免有不当机的地方。



照顾了这样一些营员,就会有失那样一些营员。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信仰与非信仰



的问题。有些同学是有信仰的,而有些同学来这里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下佛教文化,



还没有信仰而且不是准备很快就具有信仰。这种程度的差异就使得讲课的老师感



到很困难。




在座的很多同学在北京听过我在一些大学里的讲课,恐怕你们就会发现我在这儿



讲课跟在大学里面讲课从感情上,从语言表达上,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



为在大学里面那是完全从文化的角度谈问题,而在这儿我们就要从信仰的角度谈



问题。所以对于一些还不具有信仰的同学来说,在这里听课可能会感到不太理解,



我觉得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的。




信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大凡作为宗教来讲,它与世俗的哲学有一个很大的



不同,就在于宗教都有圣言量。佛教讲三量:第一是圣言量;第二是正比量;第



三是真现量。佛法认识真理所要依止的就是这三个量。所谓圣言量,是由亲证了



宇宙人生的真实的圣人所说,在佛教里就是佛所说的经。宗教都有圣言量。而且



作为宗教徒对于他所信仰的宗教的圣言量那应是坚信不疑的。所谓比量就是逻辑,



佛教里有因明。现量就是亲证。佛教最终的判据是真现量,就是要彻底地亲证。



但是在未证之前我们所依据的是圣言量和正比量。圣言量就是佛说的经,正比量



就是我们看到的、读到的公认的诸大菩萨的论。对于有信仰的学佛的人所要依止



的是圣言量与证比量这两者共同的支持,当然最终的抉择是真现量。这就区别了



宗教跟哲学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讨论“诸行无常”,这是佛法的法印,作为佛教



徒应该信受。如果你一定认为诸行有常,而且非要坚持这种观点,那你可以建立



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体系,但那不是学佛。所以信仰与哲学是有很大区别的,搞



不好就会走入歧途。民国年间有一位先生叫熊十力,人是极端聪明的。对佛教的



很多哲学的教理作过深入的研究。但是他自己要结合其它的思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