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沧虿叫小?br />   在行住坐卧中,经常处心必须正当。选择一个宁静之处设座,身心均须正直,心中远离贪婪、嗔恨、愚痴、睡眠、心神不定、悔恨、疑惑,致心于清净之境。
  在这种情况下,心意使之集中而得定功,卓越的智慧由之而起,断除一切烦恼,专心一意趋向觉悟。
  ——巴利本中部四·三九·马邑大经
  (四)如果以出家之身,仍然不舍贪婪,不离嗔恨、怨怒、嫉妒、自大傲慢、欺骗等,一干过失都覆藏起来而又不停止,就像衣襟里包藏著两刃之剑一样的危险。
  穿著僧衣,还不能算是出家,托钵也不能就算出家,诵经也不能算是出家;那只能说是具有出家的形象罢了,事实不过如此而已!
  只把外形整理妥当,还不能祛除烦恼,就像给婴儿穿上僧衣,依然不能称他是出家人。
  能具有血可涸、骨可碎的决心,加倍努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奋发精进,最后终于达到了出家目的。如此作为,才能成就出家的清高行持。
  ——巴利本中部四·四○·马邑小经
  (五)出家之道,另外还有一项,就是传播教法。向一切人演说教法,能使沉眠的人觉醒起来,使邪见之人观念正确,不惜身命,去推广教法。
  ——法华经第一九·法师品
  但是,演说教法,事亦不易,必须以演说教法为职志,而且又须穿佛之衣、坐佛之座、入佛之室以演说。
  穿佛之衣,须具有柔和忍耐心;坐佛之座,须视一切事物当体皆空,不取执著;入佛之室,对一切人,都必狈抱著大慈悲心。
  ——法华经第一九·法师品
  (六)此外,发心演说教法的人,必须将心注意到下面的四件事:一者,关于此身之所行;二者,关于出言的遣词用字;三者,关于愿望和乞求;四者,关于大悲心。
  第一,演说教法的人,处心于忍耐大地,柔和而不粗野,视一切皆空,不起善恶的衡量,亦不应有执著的想法,致心于安稳之境,身之所行,必须温文有礼。
  第二,心中必须作种种的准备,以期因应各种不同的对象及环境。不要接近有权势或生活靡烂的人,更不可接近异性。找个宁静的处所修心,思惟由一切因缘所生起的道理,用以安定心意,不欺诳人、不轻蔑人、不讲别人的坏话。
  第三、经常保持自心的安定,对佛犹作慈父想,对同修道友作师长想,对一切人起平等大悲想,而向他们演说教法。
  第四,发挥与佛同等的慈悲心,对不知修道的人们,发愿必须使他们都能有听闻教法的机会,然后依愿努力,以求实现。
  ——华严经第一四·安乐行品

  第二节 信徒之道
  (一)相信佛教的人,如前所述,就是相信三宝:佛、教法、僧团。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对于佛、教法、僧团抱持颠扑不破的信仰,守持教法中制定信徒应守的戒律。
  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不取物命、不窃盗、不行邪恶的爱欲、不说谎、不饮酒。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三七
  在家人信仰三宝和守持在家的戒律,并且希望别人亦同样能得到如此的信仰和戒律。努力促成亲戚、朋友与相识之间,互为同修的道友。这样做,期能同浴于佛陀慈悲光中。
  ——巴利本相应部三·七五
  对三宝深具信仰,守持在家戒律,为求得到觉悟,虽然生活于在家的天伦环境中,亦必须不被情爱所系缚。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三七
  父母至亲,到头来终须一别,家族亦有离散的一天,就连这世界也有消殒之期。不要把心念系缚在必须分别、必须离去的事物上,要将心寄托在无所别离的涅槃之境上。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五四
  (二)聆听佛的教法,信心深厚,如不退失,自然充满欢喜与和气。达到这番境地,任何事体都崭露曙光,呈现喜悦。
  他的心能清净而柔和,经常忍辱持重,凡事与人无争、不恼害于人。因为心中以佛、教法、僧团为念,自然欣喜而和气,到处都能显露光明。
  由信仰而与佛为一体,处事不先作“我”想,当然亦不含“我有”的蓄意,从而日常生活中即无顾虑,自然亦无厌烦于外来的毁谤。
  相信可以往生佛国,故而死亦无所畏惧。相信教法的真实与尊贵,纵在人多众广的场合出现,都可以从容讲述自己信仰的过程,而一无顾忌。
  又以慈悲为心之本,故对一切人皆示友善,没有厌恶想,心正而清净,进而修学一切善行。
  不论处身于顺境或逆境,信仰与日俱增,心怀惭愧以尊敬教法。说得出就做得到,做得到的才说出口,言与行力求一致。以光明的智慧,看清一切,心如泰山般不动不摇,愿求觉悟之道,日益进步。
  并且,不论遭遇任何变故,都以佛心为自心的向导。在浊世中的人类,与被污染的人相交往,竭尽所能,使他们转向善道。
  ——华严经第二二·十地品
  (三)因此,任何人都必须先求愿自己能得闻教法。
  任何人都要具有“进入燃烧的火中,以期得到教法”的决心。
  进入充满火焰的世界以闻佛名,才是真实的救度人类。
  如此地自己得到教法,并且遍行布施,尊敬应该敬重的人,服务值得效劳的人,以深切的慈悲心接近人类。自私自利和任性地为所欲为,都不是修道的人所当行。
  既然得闻教法、信仰教法,不再羡慕别人,亦不为别人所蛊惑。事不干己,不必去操心,别人的作为也不必摆在心上,万事都莫如修心最重要。
  不信佛的人,只管忧虑自己的一切,心量狭小,总是小器应事。但是信佛之人,相信潜在力量、潜在的大悲力,因而自然心意开阔,处变不惊。
  ——大般涅槃经
  (四)聆闻教法的人,本应视此身是无常、视为聚苦的根本、视为罪恶的渊薮,故而不执著此身。
  但是又须珍重此身,不可丝毫大意,盖即防范此身贪图享乐,使令转趋觉道,进而传播正教以至永世。
  如果不能调身若此,则无法圆满达成生命本具的旨趋,因而也就无从依教身体力行,更谈不到推广教法以传后世。
  想要渡河的人,一定要看顾好筏子;要想去旅行的人,必须把马匹照顾好。是故,聆闻教法的人,一定要调身自重。
  准此,信佛的人,穿著衣物,应该不以虚荣为目的;但能遮羞防御寒暑,使命已经算达到了。
  摄取食物也不可只为嗜欲,而是为滋养身体以修持教法,从而得能以之敷演教法。
  住家也是同样情形,不为此身的舒适或炫耀豪华。应该校正的观念是:为了住觉悟之家、防烦恼之贼、避邪教的风雨。
  一切都能如此思考,则万事都不为自身著想,对人又不作骄傲想,只一心为觉悟、为教法,一切为别人设想。
  职此,即使居家与家人共住,其心又何曾片刻离教?以慈悲心与家人相聚,以种种方式,晓喻他们处世的道理所在。
  (五)在佛教教团中的在家者,平时要用种种的心行以侍奉父母、爱护家人、照顾自己,以及供奉于佛。
  侍奉父母时,尽一切供养,使其犹如得到永远的平安;与妻子儿女共聚,必须怀有逃脱牢狱系缚的想法。
  听音乐时,须作得闻教法之乐的想法;静居在室时,须有进入贤者之境、离开污秽的想法。
  当施惠与人时,作舍尽一切、丢却贪心的想法。众人集聚时,作诸佛聚会的想法。当遭遇灾变时,求愿能得到不为任何事动摇其心。
  当归依佛时,求愿与人类同能领会至高的觉道,生起求道的心。
  当归依教法时,求愿与人类同能深入教法的宝藏,得到如大海般的智慧。
  当归依僧团时,求愿与人类同能领导大众,祛除一切障碍。
  此外,当穿著衣服时,不要忘记是为了善根和惭愧,故而穿用。
  当大小便溺时,求愿能祛掉心中的贪嗔、愚痴和污秽。
  见到一步步升高的道路,应该作矾登无上觉道、超脱迷惘世界的想法。
  看见走入低下的路途,求愿能安祥谦逊地进入教法的深处。
  当见到桥梁时,求愿以教法作桥梁,救度人类。
  见到忧愁悲伤的人,就该生起世事一切都是变迁无常的心。
  见到沉湎于欲乐中的人,求愿赶快离开如幻的生活,得到真实的觉悟。
  一旦得到美味的食物,求愿应知节俭,能少欲而远离执著。如果得到的是粗劣食物,亦当求愿永久远离世间的欲乐。
  当盛夏酷暑时,须求愿远离烦恼之热,寻味洧凉的觉悟;当严冬酷寒时,求愿能得到佛陀的大悲温暖。
  当诵经时,须求愿护持一切教法,永不忘记。
  思佛、念佛,尤愿得到如佛的智慧眼。
  当夜眠时,求愿身口意停止作为,心得清净;清晨觉醒,求愿觉悟一切,任何事省察不爽。
  ——华严经第七·净行品
  (六)信佛的人,了解一切事物本体皆空的教法,对于社会和人际间种种事体,不予轻视,当体都能接受,而求达觉悟之路。
  人世间的事体是迷惘而乏味的,觉悟的世界是殊胜的,两者并不各自分开。其实,世间的一切变故中,都具有觉悟的意味在内。
  被无明蒙蔽的眼,所见的世间是乏味而颠倒的;但光明智慧之眼所见的,当下就是觉悟的世界。
  事物的乏味和具有意义,并不是两码事,善与恶亦非不同的别体,硬把它一分为二的,则是人们的心机罢了。
  撇开心机用事,以智慧之光照注事物,一切都具有殊胜的意义在其中。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七)信佛之人,必须如此地信奉于佛。并以信仰心体验世事的郑重,亦以同样的心情谦虚此身,以帮助别人。
  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心无骄傲、心怀谦虚,发心帮助别人。既如大地之运载万物,而心中却了无助人之想;内心忍受一切苦趣,而又无骄傲之意,从而兴起惠施一切苦恼大众以慈善的心意。
  以怜悯一切苦恼大众的心,培养能对待一切人均如母亲般的慈心,从而敬重一切人犹如父母。尊崇信仰佛教的人,假如想惹起千百人的怨恨、敌视乃至蓄意加害,都无法如愿以遂。这正如再剧烈的毒素,投之入海,都无法将大海的水污染。
  ——华严经第二一·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
  (八)信仰佛教的人,当你回顾已往,方自庆喜这颗信佛的心,乃由佛力所成,更应该感谢佛陀所恩赐。
  我们晓得在烦恼的泥淖中,虽然找不出信心的种子,但泥淖中如果种下佛的慈悲,生出信佛之心,该是极明显的事。
  一如前述,按道理在耶烂陀林中,是发不出栴檀木的树芽;一如在烦恼的胸怀中,信佛的种子不会生芽的道理一样。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烦恼的胸中,目前已经发了芽,而且开出欢喜之花,可是它的根却滋生在佛的胸怀中。
  信佛之人,如果也涌现“我”的想法时,将由贪、嗔、愚痴的心中去嫉妒别人、愤恨别人、憎恶别人、甚至损害别人。但是一旦归依了佛,仍如上述情形以事奉佛,诚可谓之不可思议。
  ——大般涅槃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 
 

  第一节 幸福的家庭
  (一)人不知灾祸的发生是由内在的,如果认为是从东、西各处而来者,那是愚痴的。不晓得修持内行,一心只顾回避于外来的灾祸,这是错误的。
  清晨早起、漱口、洗脸,然后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认为已经封住灾祸的来路,进而求愿整天的平安,这是一般世俗人的作为。
  但是,在佛的教法上,却与此不同,面对正当真理的六方,表示尊敬;行持高尚的道德,便可防止灾祸。
  守护六方,首先必须祛除四种污垢的行为、遏止四种恶心、堵塞倾家荡产的六种出路。
  四种污垢的行为是:杀生、偷盗、邪恶的爱欲和虚谎。
  四种恶心是:贪、嗔、愚痴和恐惧。
  六种倾家荡产的来路是:酗酒而不诚实、深夜冶游、沉迷音乐和戏剧、嗜赌、结交恶友,以及怠忽职守。
  把这四种污垢的行为祛除,遏止了四种恶心,堵塞住倾家荡产的六种出路,才是真实的礼拜六方。
  真正的六方道理是甚么呢?东是父子之道、南是师徒之道、西是夫妻之道、北是朋友之道、下是主仆之道、上是信仰佛法者的道理。
  首先,须守持东方的父子之道。儿女对待父母,有五件事要遵行:侍候父母、助理家事、尊重门风、守护产业、父母殁后须虔诚祭祀。
  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