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首先,须守持东方的父子之道。儿女对待父母,有五件事要遵行:侍候父母、助理家事、尊重门风、守护产业、父母殁后须虔诚祭祀。
  针对上项事实,父母对于儿女,亦复五事是期:止恶、进善、施教、主持婚嫁、善理家业。相互之间如能遵守五项事体,家庭自然和谐,相处融洽。
  其次,南方是师生之道。弟子对师长应该:起座相迎,好自服侍,率直从命,供养不怠,谨慎受教。
  与此相对,为师者对待弟子亦必须:自身正,然后以教弟子,尽一己所学倾囊相传授,言词要正当,教诲须正派,时而称名嘉奖以示鼓励,护念其行止起居。
  师生之间,如能在这种原则下相互体念,必致和睦相处。
  再次,西方是夫妻之道。丈夫对妻子须以尊重、忠诚、体谅相对待,把家事付托给她,并须适时给予相当的装饰。妻对丈夫,则应该把家务治理得井然有序,对待佣人亦应适当量力差遣,守妇道,不浪费丈夫辛苦赚来的金钱,家事不劳丈夫操心。如此夫妇生活才能敦睦尽伦,不起任何争执。
  复次,北方是朋友之道。对方或有需要,尽量相助使其称意,讲话态度要诚恳,斟酌利益行事,经常以温和的言词体谅对方。
  同时尚须留意于朋友,不可任其堕落恶流之中。万一见有不轨的倾向,应积极设法为其确保资产,并在他忧心时,作为他谈话的对象。当他一旦发生不幸,即应适时伸出援助之手,必要时并可为其代养妻子以尽义行。朋友间能如此信守美德,相互双方都有幸福。
  又次,下方是主仆之道。雇主对佣人须守持下述五项:衡量他的力量委以职事、给与较厚的报酬、患病时恳切予以照顾、偶尔亦以礼物相馈赠、时常给予休息的机会。
  针对这些,佣人对雇主,亦须以五种心相奉侍:清晨须比主人早起、夜晚要比主人晚睡、凡事均须真诚相待、善尽职责、留心于不可损伤主人的名誉。这样一来,主仆之间才不致产生纠葛,常保和气。
  信仰佛教者所必当走的路径,必须使佛的教法进入任何家庭,并且让接受教法的人对于法师都须身口意情意殷切,诚恳地迎请。领会到的教诲,必须信守,而且要供养无缺。
  针对这些,特别是演说佛法的法师,必须深解教义,远离恶行,进修善业,经常演说道法,与人相处尤须和气敦睦。这样做才能成为家庭的教养中心,进而保持成长。
  明了礼拜六方的道理,并不是狭义的礼拜六方的方位,期以避免外来的灾祸;而是积极地坚守为人的六方,先自遏止发生于内部的灾祸。
  (二)为人必须审慎地辨明:值得亲近的朋友和不可接近的朋友。
  不可接近的朋友是:贪心重的人、巧言令色的人、阿谀谄媚的人、挥霍无度的人。
  值得亲近的朋友是:真正可以相扶持的人、苦乐与共的人、不吝惜忠告的人、同情心深厚的人。
  给与诚挚的关切,暗中寄以怀念,灾难时相慰藉,紧急时挺身相助,不揭发隐私,经常引导走向正当的途径,这才是值得亲近的朋友。
  虽说结交这样的朋友不太容易,但是,自己居心必须成为这样的友人。善良的人,由于行为所致,其在世间亦如太阳般的辉煌。
  ——六方礼经
  (三)父母的深恩,任你再努力都无法尽报。譬如:在百年之间,右肩担父、左肩担母而行,总也无法报答。
  又如在百年中间,日夜以香水为父母洗浴身体,尽心于一切孝养,即使让父母升上王位,甚至再奋勉努力,让父母乐享荣华富贵,依然还是报答不了如山的重恩。
  但是,如果能引导父母信仰佛的教法,舍邪而趋向正道、摒除贪心而好乐惠施,这才是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况且还有更超脱的收获。
  孝敬父母,使家庭充满和乐,就是佛菩萨投宿之家。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四)家庭是心与心接触最相近的地方,如能和睦相亲,无可讳言,将有如花园的美胜。但是,心与心一旦失去调和,轩然大波登时涌起,因而导致家庭破裂亦属常事。
  这样情形,姑且不谈别人的种种,首先必须坚守自心,步向应行的正道。
  ——巴利本增支部三·三一
  (五)从前,有位信仰深厚的青年,父亲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地过活,后来娶了新媳妇后,就成了三个人的家庭。
  刚开始还能过著和睦相处的美满生活,后来由于一点偶发的小事,婆媳之间便发生龃龉,于是家庭起了风波,而不得收场,终于母亲离开了小俩口易地而居。
  在与母亲分居之后不久,年轻媳妇生下一个男孩。“跟婆婆在一起,她每天喋喋不休地啰嗦,总也没有甚么吉庆事,如今分居了,所以吉庆事也发生了。”媳妇的这番闲言,很快便传闻到孤寂独居的婆婆耳里。
  婆婆登时震怒叫屈:“真是世界上没有真理了!把母亲赶出门,还说是吉庆事,世界莫非是颠倒了。”
  婆婆嚷喊著:“现在还不为正义举丧,更待何时!”说著,气吁吁像疯狂似地奔向墓场。
  有位天神晓得了这件事,现身在这婆婆的面前,问明缘由,多方劝解,但是总是无法平息她的怨愤。
  神决然说:“既然你没办法释怀于心,那么这样好了:我索性把这可恨的媳妇和孙子一起烧死,总行了吧!”。
  神的话使她骤然吃惊,愧疚于自心的过失而萌起歉意,转而乞求饶赦孙儿和媳妇的性命。儿子和媳妇亦于此时,为以往的误会而深具悔省,乃去探望母亲,在走向墓场的中途相遇。神为她们婆媳和解,终于恢复了家庭的和谐。
  自身不失于正,教法就永久不灭。教法的毁灭,并不是教法消失,而是人心失之于正的关系。
  心与心的不能沟通一致,确实会带来可怕的不幸。即使是一点小误会,也会导致大的灾祸,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上,更须特别注意。
  ——巴利本本生经四一七·迦栴延本生
  (六)任何人对于家庭的生计,必须像蚂蚁般的勤勉、蜜蜂般的辛劳。不能仰赖别人的力量,更不可坐待布施。
  由勤勉所得到的财富,也不可认为就该属于己有,或留待自己享用,应该拨出几分给别人,更应该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又必须以欢欣之心,量力为国家、为社会、为教法所用。
  ——六方礼经
  “身体”,也不是属“我所有”的东西,一切事物都靠因缘而来,充其量,不过暂时寄存于此罢了。
  (七)当优陀延那 Udayana 王妃沙摩婆帝 Syamavati 向阿难供养五百套衣服时,阿难马上就接受了。
  王者听到这件事,怀疑阿难或是出于贪心才接受这么多的大供养,于是去探询阿难,问明所以:
  “尊者,您一次接受这么多衣服,怎么穿呢?”
  “大王!很多比丘穿的衣服都破了,把这些衣服分给他们换旧。”
  “那么,他们那些破衣服怎么办呢?”
  “破衣服用来做床单啊!”
  “那么旧床单呢?”
  “做枕头套子啊!”
  “那么旧枕头套子呢?”
  “做褥垫啊!”
  “那么旧褥垫呢?”
  “做擦脚布啊!”
  “那么旧擦脚布呢?”
  “做拖把布啊!”
  “那么旧拖把布呢?”
  “大王!我们大家共同把拖把布撕得细碎,和进泥土,盖房子时,把它抹进墙壁里。”
  一切物品,必须珍视它,以物尽其用,而且要注意灵活地运用。这不是属于“我有”之物,而是寄存于世间之物的用法。
  ——法句譬喻经四

  第二节 女性的生活方式
  (一)世界上有四种类型的女人:第一种妇女,芝麻小事就发脾气,心情浮动、贪欲心重,见到别人幸福就嫉妒,不知道施惠与人。
  第二种妇女,好生气、反覆无常、欲望心重,不羡慕别人也不嫉妒幸福,还算晓得同情于人。
  第三种妇女,心量宽大、不乱发脾气,也不会忽三忽四,知道抑制欲望,但羡慕别人,心不嫉妒,却不知道发布施心。
  第四种妇女,心量宽大、从不发怒,能控制欲望心而稳重,不羡慕别人,且又知道布施。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九七
  (二)少女当结婚的时候,下面的几件事必须牢记在心,不可忘记:好好侍奉丈夫的双亲,并以礼尊敬。公婆与我们应谋共同利益,亲情深厚。应做感恩的侍奉,时时以能为双亲服务为荣。
  丈夫的法师把尊贵的教法相传授,自己亦应珍视与尊敬。因为,人如果没有心之导师是生存不了的。
  丈夫的事业,必须悉心地全盘理解,必要时给予适当地协助。丈夫的事业,不可认为那是他自己的事,因为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
  丈夫家里的佣人或经常来往的人,对他们的性格、行为、喜好等,必须深切了解,予以诚恳对待。又必须把丈夫的收入储存起来,绝不为装饰自己作浪费的花用。
  ——巴利本增支部五·三三
  (三)夫妇相处之道,并不是由于情势所趋而生活在一起,也不是肉体上共住一处,就算尽了责任。必须是夫妇共同接受同一种教法,彼此作心性上的修养。
  一对足可誉为模范夫妻的老俩口,来到世尊的住处,对佛说:“世尊!我们俩自幼即已相识,后来结为夫妇,从来在我们心灵深处没有贞操的污点存在,这一辈子,我们俩就这样地过了一生。请教世尊!可有机缘,后世再做夫妻吗?”
  世尊答覆说:“两个人一起有相同信仰,很好!接受同一教法,同样修养心性,同样作布施,智慧亦相同,到了后世,也可以同一心意生存。”
  ——缅甸佛传
  (四)给孤独 Anathapindada 长者的儿子娶了玉耶女 Sujata 为妻,她性格骄慢,不知尊敬长上,也不听从父母和丈夫的话,经常都是家中发生勃溪的根源。
  有一天,释尊来到长者的家里,目睹这种情形,就把年轻的玉耶女叫到跟前教诲她说:
  “玉耶女!世界上做妻子的有七种类型:
  第一,像凶手般的妻子。以污秽心对待丈夫,从不知敬爱,时而移心向别的男人;竟有这类的妻子。
  第二,像盗贼般的妻子。对丈夫的事业完全不理解,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口腹之欲,浪费丈夫的金钱,等于是向丈夫偷窃;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三,像主人般的妻子。不料理家务事,本身懒惰,奔走于口腹之欲,经常出言粗暴,申斥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四,像母亲般的妻子。对待丈夫,体贴恩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的守护,珍惜丈夫的金钱入息;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五,像姐妹般的妻子。侍候丈夫尽心诚意,以姐妹般的情爱对待,心怀感激对待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六,像朋友般的妻子。通常见到丈夫,心怀欢喜,好像遇见久别重逢的朋友,并且举止端庄,敬重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七,像女佣般的妻子。殷勤地侍侯丈夫、敬重丈夫,丈夫的任何行为都能逆来顺受,不怀怨恨,经常都关切丈夫的生活;也有这类的妻子。”
  佛陀分析过妻子的类型,然后问道:“玉耶女啊!你在这中间,想做那一类的妻子呢?”
  听完佛的教诲,玉耶女深为自身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甚表忏悔。从此以后,她转变得像女佣般的妻子,协助丈夫,并且发誓要共同修行觉道。
  ——巴利本增支部七·五九·玉耶经
  (五)庵婆波利 Amrapali 是毗舍离 Vaisali 地方出了名的娼妇,自己是拥有众多娼妓的鸨母。有个时期,想要听听好的教法,于是去拜谒佛陀。
  佛对这女人教示说:“庵婆波利啊!女人的心是极易迷乱的,行为很会错误的。因为欲望深,素住吝惜,所以嫉妒心很强,与男人相比,必须说是她们的障碍很多。
  因此,女人在道业的精进上比较困难,何况年轻貌美,更是如此;惟其能战胜财和色,才可以奋勉道业。
  庵婆波利啊!对女人来说,具有强烈诱惑的财与色,不是绝对永久的宝物,只有觉悟之道才是永久不坏的宝贝。强壮的人被疾病所侵犯,年轻为老衰所侵蚀,生存被死亡所威胁。还有:心中所喜爱的,偏要分离;心中所怨恨的,偏又常处一起;所希求的事物,总是不如理想,这就是世间的常情。
  因此,在这中间,你必须守持的只有觉悟之道,所以,赶紧去乞求吧!”
  这女人听了佛的教诲,当下就做了佛弟子,并向僧团捐赠了一座美丽的庭园。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
  (六)在觉悟的路上,是没有男女的区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