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但是,世界上的人类,基于这种错误,虽然看到了这世上的有,仍谓世上都是幻化,以为既具因应幻化的心,而谓不应有错误,其实这种错误,在愚痴人的心中不尽了解其道理所在,以为是假的世界,以为是真实的世界。
有智慧的人即能领悟这番道理,对于虚幻,当下就看出是假有,同时还能不犯这项错误。
——楞伽经
第四节 不偏不倚之道
(一)修道之人,必须避免两种偏颇的生活。其一,沉沦于欲望中妄自菲薄的卑贱生活;其二,徒自痛责身心,而加以百般折磨的苦行生活。
摆脱这两种的偏颇生活,启开心眼、进修智慧,才是导向觉悟的中道生活。
这中道生活,究系何所指呢?那就是:正确的看法、正当的思惟、正经的语言、正大的行为、正常的生活、正当的努力、正直的记忆、正规的心思集中等八种正道。
——巴利本律藏大品第一·六·转法轮经
一切万物都是依缘而有生灭,没有所谓的有与无;愚痴之人或者见有见无,但具真智慧者的所见,是超越于有无的,这就是中道的正确见解。
——楞伽经
(二)一根木材在大河之中顺流而下,这木材既不靠近两岸,也不沦没入中流;既不漂上陆地,也不为人所捞取;复不被卷入漩涡、也不会从内部腐朽,最后终于流入大海。
这根木材所譬喻的是:既不执内,亦不执外;既不执有,也不执无;既不执正,也不执邪;虽离迷惘,但不拘泥于悟觉,任其一身在中流里浮动,一如学道之人的中道见解和中道生活。
——杂阿含经卷四三
学道生活中最切要者,就是不执著两边的极端,经常运步在中道之间。
一切万物,既无生、亦无灭。了解它没有常性而不受拘束,不执持自己所做的善,更不系缚于任何物体。不受拘束,就是不坚持,也就是不执著。学道之士,既不畏惧死,更不求贪生。至于说这种见解、那种见解,应该是不追逐在任何见解之后。
——楞伽经等
人,当兴起执著心的时候,迷惘的生活,马上即将开始,所以步向觉悟之路的人,他们过的是:不坚持、不执取、不停滞、不受拘束的生活。
(三)因为觉悟没有其自体的本质,实际上也没有觉悟处。
因为有迷惘,所以才有觉悟;如无迷惘,何来觉悟?离开迷惘,即无觉悟;离开觉悟,亦无迷惘。
至此,执著觉悟也是一种障碍。
——巴利本中部二·一八·蜜丸经
有了黑暗,才需要照明。黑暗如果消失,照明当下即无用场,于是照明与被照明的物体,同时均消匿于无形。
诚然,学道之士,觉悟而不停滞于觉悟之境;之所以须求觉悟,那是因为犹在迷惘之中。
达到这番境地,即使在障碍中也能得悟,在黑暗之中也有光明。一切烦恼之境,正是开悟之处,必当戮力以赴。
——楞伽经
(四)事物平等而无差别谓之空;事物共自体的本质没有实相,既不生、亦不灭,因为用语言无法表达或形容,故谓之空。
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互的关系而成立、互相依附而存在,没有一个是单独成立的。
正如光和影、长和短、白和黑的物体,其自体的本质并非只靠单方面就可得而为有,所以称之谓无自性。
复次,迷外无觉,觉外无迷;这两件事情相互之间并不抵触,两件事也没有相反的冲突。
——楞伽经
(五)人们经常看到事物的生成或消灭,其实实物本来就没有生,亦无灭。
眼睛之得以见到事物的真实状态、了解到生灭不二的道理,就是觉悟。
人们自己想到有我,才会执著属我所有,但是本来就没有我,又怎么能属我所有?了解到无我和有我本一不二的道理,就是觉悟。
人,想到了既有清净也有污秽,而为这两件事所拘束。但是事物本来就没有清净也没有污秽,清净也好、污秽也罢,同时都是人的心机作用而已。
人们对善恶,本作不同的想法而固执于善和恶。但是,善无独有、恶不孤存;证悟觉道之人,了解到善与恶本来不是两回事,就是觉悟不二法门的道理。
人们经常畏惧不幸而企望幸福;但以真智慧去衡量这两件事情,在不幸当中也有幸福。因此,觉悟到不幸中也会有幸福存在,了解到那是缠缚身心和拘束自由,从而将失去真实的自在;这种人才算是觉悟到不二的道理。
因此,无论说有与无、迷与悟、实与妄、正与邪,其实都不是两个极端相反的,其真实情况都无法言说、表示和认识。这些言语和心机,都有必要将之远离;人们如果远离了这些言语和心机用事,就可以悟得真实的空性。
——维摩经·入不二品
(六)例如:莲荷不会生长在清净的高原和陆地,反而在污泥中才会开花;不是离开了迷就能得悟。错误的见解和迷惘都是成佛的种子。
若不冒著种种的危险潜到海底,就得不到价值连城的宝物;不进入迷惘的泥海之中,也得不到觉悟之宝。执著自我坚固如山的人,其后,如能发心探求真理,最终,同样也会得到觉悟。
因此,往昔有位仙人攀登如刃的高山,并且回身自行投入大火之中,当身体尚未坠及火焰,顿时自觉于一阵意外的清凉,当下便觉悟了迷惘。名闻利欲的刃山、怨憎的火焰,觉悟的凉风起处,便怡然地得度了。
——华严经第三四·入法界品
(七)佛的教法是让我们离开相反的两端,以觉悟中道不二的道理。如果你执取了相反两端的任何一边,即使那是善的、是正的,也是错误。
如果,人们的思想一味地固执于一切事物的变迁,这将陷入一种错误的想法。还有,如果固执于一切事物都是不变的想法,这也是根本错误的思惟。如果依然执著人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永久都无法脱离苦恼;如果执著无我,那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对学道亦无何助益。
复次,坚持一切事物都是苦恼,也是错误的想法;如果说一切事物只有快乐,这也是错误的想法。佛的教法是中道,是脱离两端而不偏不倚的。
——楞伽经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
第一节 清净心
(一)人,有各色各样的种类,有私心小的,也有私心很大的;有聪明的,也有愚痴的;有禀性善良的,也有赋性恶劣的;有易于教化的,也有难以调伏的。
例如有:青、黄、赤、白各色各样的荷花在莲池中生长,在水中发育;有不冒出水面的莲花,也有停滞在水面上的莲花,更有离开水面不沾水的莲花。
这些差别外,还更有男女的区别,但在人的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男的修道固然可得开悟,女的如果潜心学道也能达到觉悟。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五
学习御象之术,必须具有:信心和体力,加上勤勉和没有虚伪;此外,智慧亦更要紧。向佛陀学习,一开始对这五件事就是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五件事,不论是男或女,学佛的教法并不是漫长而不可及;这是因为人们都各自具备了可以觉悟的本性。
——巴利本律藏小品五·二一
(二)在觉悟之道这方面,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佛,用自心去信仰佛。同样地,人在这生死的歧路上,流徙转动到今天,也就是这个心与眼。
国王将往讨伐入侵的贼寇,先探知贼穴的下落,该是首要之务。现在想要消除迷惘,必须先查明心与眼的所在之处。
人在室内一张开眼睛,首先进入眼中的是屋里的物体。其次,才能透过窗户看到外边的景色。眼睛不会连室内之物尚未见之,却只望到了外边的景色。
如果此身之内有心,首先应该详细知道的是,这身内的一切。但是,人们对身外之事的求知是无不详尽;对身内之事的认识,几乎都不甚了了。
还有,如果心在身体之外,身与心相互脱离,心所知道的事,身不知道;身所体会的事,心也不能晓得。但是,事实上心有所知,身也同惑;身有所感,心则尽知,所以在身之外不可能另有其心。那么,心的本体,到底在何处呢?
(三)原来,从任何人都不晓得始自何时的往昔,被业所羁绊系缚而迷上加迷的,有两种原因:
其一,以生死根本的迷惘心,作自己的本性想;其二,以觉悟本性的清净心,不晓得隐藏在迷惘心内自己所具备的种种。
握紧拳头,振开膀臂,眼睛所看的这个,心也知道是这个。但是,这所知的心,并非真实的心,而是判断事物的心。
判断事物的心是由欲望而起,判断个人状况的心,也是接触到缘而生起的心,不是真实的本体,而是变迁的心;把这个心,作实体之心的想法,自然会生起迷惑。
其次,伸开拳头,心晓得是拳头伸开了,这个动作,是手呢?还是心呢?抑或都不是呢?
手如果动,心也会动,而且在心动之余,手也会动。但是,那动的心,是心的表面,不是心的根本。
(四)一切人都有其清净的本心,它被外境由因缘而起的迷尘所覆盖,但是不论怎么说,它总是宾客,不是主人。
月亮短时间被云所遮掩,但总不会为云所污染,也不会为云所涌动。
因此,人不可以把浮尘般的迷心,作为自己的本性想。
而且,人亦儆醒于不动摇、不染污的觉悟本心,使其归向真实的自我。固执浮动的迷惘心,追求那颠倒的见解,使人总是彷徨在迷惘的十字路口。
人心迷惘和污染,是由欲望和接触外界的缘所变化而起。
这种缘的来和去都没有关系,一颗永久不动的寂静之心,才是人心的本体,也是人的主人翁。
房客虽说已经搬走,出租的房子可不能说不存在。依缘而生、而灭的“心机”之心虽说已经消失,其自体的我可不能说不存在。靠外缘变迁而作的种种应断,那不是本体之心。
(五)这里是一处讲座,太阳出来了,通室明亮;太阳沉没了,满室黑闇。
也许可以把光明还复太阳;把黑闇还复予夜。但若明了光明和黑闇的力量,却不能还复任何一方——那是心的本性,除了还复于本体之外,别无他途。
太阳出现了,见到光明,是一时之间的心;太阳沉没了,见到黑闇,也是一时之间的心。
如此情形,所谓明与闇,乃是受外缘所牵引,才生起分别明闇的心。分别明闇的心是一时之间的心,不是心的本体;那分别明闇能力的根本,才是心的本体。
被外缘牵引所生灭的善恶爱憎等念头,是积藏在人心由污秽所起的一时之心。
虽为烦恼的尘垢所包围,但未被染污;这未被污秽的,就是本来的清净心。
将水注入圆的容器中,即成为圆形;注入方的容器中,就成为方形。其实,水的本身并无圆形或方形,但是人们却健忘于此,而一味固执于水的形状。
看见善或恶、考虑到喜好或厌烦、想到有或无;被思考所役使、被见解所束缚、为追逐外界的事物所苦恼。
束缚的见解回复于外缘,通归于未被束缚的自性。身与心,没有任何遮蔽,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域。
——首楞严经
第二节 隐藏的宝物
(一)清净的本心,换一句语汇来说,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的种子。
拿起一块透镜向著太阳,对准了艾草引火时,那火是从那里来的呢?太阳和透镜片的相隔,是那么遥远,两者虽然不能相接触,毋庸置疑地,太阳经由透镜,却能显现在艾草之上。复次,如果仅有太阳,艾草没有可燃之性,艾草是不会著火的。
如今,将艾草喻为生育佛的根本——佛性,佛智慧的透镜对准在上面,佛之火就是启开佛性的火种,就在喻为人类的艾草上燃烧起来。
佛喻作智慧的透镜,对准世间,启开这世间的火信,于是就燃烧起来。
(二)人们却背离了本来即具备的觉悟性,被烦恼的尘垢所执,事物善恶的体相将心缚住,因而时有不自由的慨嗅!
觉悟之心,人们本来就已具备,为甚么这样地横生伪许而隐没了佛性之光呢?如今,徒自在迷惘的十字路口彷徨呢?
从前,有名男子,一天早晨揽镜自照,惊异自己不见了头和脸。其实并非他没头没脸,而是他拿反了镜子,以镜背向脸,因此才看不到自己的头和脸。
想要达到觉悟,但没做到,因而深以为苦,这是愚痴,且无必要。因为觉悟中没有迷惘,在无限长时间中,被外界的混乱所动,描画著妄想,由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