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耍曰崂胛宜ァ0⒛眩》鹗遣槐徽馐兰涞睦妗⑺鸷Α⒅猩恕⑷儆⒃扪铩⒒侔⒖嗄铡⒖炖值劝酥质滤〉模詹潘档哪切┗祷埃布词拧!?br /> ——巴利本法句经注
第二节 善行
(一)学道之人,经常必须把身口意三种行为净化在心:身的行为清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口的清净是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说无聊的俏皮话;意的清净是不贪婪、不嗔恨以及没有邪恶的见地。
心若混浊,行为即污秽;行为有了染污,苦恼是免不掉的。所以,心地清净,行为谨慎,就是学道的枢要。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七
(二)往昔,有一富孀,为人诚恳、贤慧、谦虚,甚得邻里的好评,家中有一女佣,也非常伶俐勤勉。有一天,女佣忽然想起:主人的风评一向很好,到底她是与生俱来的贤慧,还是环境所培养的呢?姑且考验一下看看。于是,第二天女佣起床得很晚,到了中午总算才见到了人,主人表情不悦地责备她说:“怎么这样晚才起来呀?”“一两次起床晚了些,您何必发脾气呢?”女佣答说,激怒了主人,她气得不得了。
第二天,女佣起床得更晚,主人发怒了,拿起棍子迳自打去。不久,这件事在邻里间传扬出去,一向颇得佳誉的富孀,名望顿失。
(三)任何人都像这女主人一样,环境中的一切,如能惬合心意,诚恳、谦虚、稳静都可以做到;一旦环境拂逆了心意,能否做得风评依旧?实在大有商榷的余地。
对自己来说,当你听到讽讥之言的时候,明显地,看出对方对自己满怀敌意的时候、衣食住行的来源不太顺利的时候,在这些情形之下,还可以继续保持心绪的安静、行为的善良吗?
所以,只有环境称心满意时,才能保持心意安静和行为的善良,还不算是人品完美;喜欢佛的教法,依从教诲把身心都薰陶得直趋上乘,才能算是稳静、谦虚、品格完美的人。
(四)一切语言,有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温柔和粗野的言语、有益和无益的言语、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这五对中,不论从何说起都是在勉励: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变,粗野的诂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例如:有个人拿著锄头和铁锹,想把大地的土铲光,一铲一铲把挖起来的土散扬开来,嘴巴还叨念:“土啊!赶快没有了吧!”但土依然还是存在著。
这样下去,把一切言语都说完,仍然无济于事。
因此,话再怎么说,都莫如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来得切实。
拿著画具,想要往天空上画画,总是无法现出影像的;一支枯枝般的火炬,是无法把大河之水烘干的;柔软的熟皮,再怎么摩擦,也不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褒贬一任其来,心总不为所动,养心于太和。
譬如,被敌人所制,接受凌虐之苦,因而心意昏昧,这都不能称之为谨守佛教的正法。即使在任何情形,必须学习:我心终不为所动,憎恨与忿怒的言语,都不从我的口中漏出。同时以同情怜悯的慈悲心去涵容对方。
——巴利本中部三·二一锯喻经
(五)有个人,发见一处夜晚冒烟、白天著火的蚂蚁窝,把情形告诉一位贤人。“拿把剑,深深地向下挖挖看!”贤人告诉他。那人便动手挖蚂蚁窝,开始,先挖出一支门栓,接著是水泡,再下去是钢叉,底下是箱子、龟、杀牛的小刀和一块肉,一样样接连不断地都出了土,最后则是一条龙。
他把这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贤人。“把挖出来的东西都丢掉,只把龙留在那里好了;可不要惹它噢!”贤人教示于他。
这是一种譬喻:“蚂蚁窝”是我们的身体;“夜晚冒烟”是因为白天做事到夜晚思虑种种,有时欣喜,有时懊悔;“白天著火”是说夜晚所思虑的种种,到了白天用身体和口去实行。
“有个人”指的是学道之人,“贤人”是指佛而说,“剑”指的是清净智慧,“深深地挖”指的是努力修行。
“门栓”是指无明;“水泡”表示忿怒与苦恼;“钢叉”是指彷徨与不安;“箱子”是指贪婪、嗔恨、懒惰、轻浮、懊侮、困惑等;“龟”是指身和心;“杀牛小刀”是指五欲;“一块肉”是指贪图快乐,追求欲望。这些东西,任何一种都是毒化身心之物,所以说:“统统都把它丢掉!”
最后的“龙”,是指断尽烦恼的心。在我们这身体的脚下努力挖下去,总归可以见到龙的。挖下去见到了龙,就是说:“只把龙留在那里,不要惹它!”
——巴利本中部三·二三·蚁冢经
(六)世尊的大弟子宾头卢 Pindola 证得觉悟以后,为了报答故乡之恩,回到了拘睒弥的街上,准备致力于散播佛的种子。拘睒弥的郊外有个小公园,路旁椰子树无尽际的排列著,恒河裹碧波荡漾,凉风不断地飘送过来。
一个夏日,避免白昼烈日的蒸晒,宾头卢来到路树荫凉之下打坐。正好这一天,城主乌仗那 Udyana 王带领妃子也进入公园,管弦的游乐疲倦了,就在荫凉的树下入眠。
妃子们趁大王入睡这中间,四处漫步,忽然望见在树荫底下坐禅的宾头卢,女孩们心中仰慕他那庄严的姿态,生起学道之心,继之要求说法,聆听他的教化。
睁开睡眼的大王,发觉妃子们都不在跟前,开始纳闷起来,随后到处追寻,终于发现妃子们在树荫底下围绕著一位出家僧人。荒淫无度的大王,不分青红皂白,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恶口喝叱著:“跟我的女人们聊天,真是岂有此理!”宾头卢听了,默然地闭起眼睛,一语不发。
忿怒的大王,登时拔出剑,直往宾头卢的头上砍去,他连半句话都没说,身如岩石,屹立无恙。愈形震怒的大王,于是捣毁了附近的蚂蚁窝,使无数的赤蚁散布在他身体四周。宾头卢依然端坐在原处忍耐一切。
事情演变到这里,大王开始自惭于个人的狂暴,倍感羞耻,于是怏怏地走向前去请罪。从此之后,佛的教法开始进入王室全家,随之,整个国家亦由此作为开端。
(七)此后,过了几天,乌仗那王去到森林中拜访宾头卢,请求解释他的疑惑:“佛弟子们,都是年轻壮盛,为甚么都不会沉溺在爱欲之中呢?又是怎样保持那清净之身呢?”
“大王,佛对我们曾经教示过对待妇女的方法:年长的妇女,看作是母亲;中年妇女看作是胞妹;对年少的女孩,看作是自己女儿。依从这项理念,虽然正当年轻,都不会被爱欲所诱惑,经常守身如玉。”
“大德!但是人总归是人,纵便看作母亲、看作是胞妹、看作是自己女儿,不正经的心思,难免也会偶尔或起。作为佛弟子,怎样去抑制爱欲呢?”
“大王!世尊教导人类了解人体种种的污秽:血、脓、汗、脂等,澈底观察它是充满污秽的。如能这样的理解,即使再年轻,亦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大德!锻炼身体,修行心思,充实智慧,在佛弟子来说也许不难,对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来说,可不能算容易。本想看作污秽的,不知不觉地,心被清净的体态所吸引;本想看作丑恶的,不经意间,却被美丽的形态所魅惑。佛弟子保持美好的品行,难道没有别的理由吗?”
“大王!佛曾教诫我们严守五官的门户:由眼睛看颜色、形状;由耳朵听声音;由鼻子嗅香味;由舌头尝滋味;由身体感触物体的时候;心能不被美好的外表所惑,即使是丑陋的体态,心也不致焦烦,须善自严守五官的门户。遵从此一教示,即可守身如玉。”
乌仗那王听了之后赞叹说:
“大德!佛的教法的确伟大,据我的经历所知,确实如此。五官的门户,如不闭紧,而趋向外面的事物,马上即为卑贱之心所制,因此没有比净化我们的行为更为要紧。”
——巴利本本生经四·四九七·Matanga Jataka 经
(八)人心之所思,在动作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会起对抗的作用。被人辱笃,就想还口,甚至蓄意报复,这种反应必须特别留意。逆著风吐口水,结果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身。同样地,迎著风向去扫地,不但没把尘垢扫光,反而会沾污到全身。报复心往往跟灾祸纠缠在一起。
——四十二章经
(九)舍弃吝啬心,普遍地施惠与人,是一件绝好的善行;同时再能守志向、敬道业,那将更趋于完美。
人必须舍弃自私自利心,勇于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施惠与人,自己比受惠者更为幸运,幸福即由此而生。
一支火炬可供几千人引火,火炬本身依然故我,不曾减少半分。幸福再怎样分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减少丝毫。
学道之人,一言一行都必须谨慎从事。志向再高,也要一步步地走去才能到达,学道也必须一天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忘。
——四十二章经
(十)在这世界上,修学觉悟之道,难得成功的有二十项:
(1)贫穷之人施惠与人,很难!
(2)以怠慢心学道,很难!
(3)舍弃生命学道,很难!
(4)生逢佛陀之世,很难!
(5)听闻佛的教法,很难!
(6)忍耐抑制色欲,远离其他的欲望,很难!
(7)看见好东西,不起占有心,很难!
(8)掌握权柄,而不以势凌人,很难!
(9)受辱不发怒,很难!
(10)发生变故,能处心泰然,很难!
(11)所学广泛,能一门深入,很难!
(12)不轻视初发心人,很难!
(13)祛除傲慢心,很难!
(14)结交好朋友,很难!
(15)学道而证得觉悟,很难!
(16)不为外境所动,很难!
(17)了解对方的程度,再予演说教法,很难!
(18)心境始终保持平静,很难!
(19)不谈论是非,很难!
(20)学得好的本领,很难!
——四十二章经
(十一)坏人与善人的特质各有不同。坏人的特质是不晓得罪的存在,故而无从防止,对于罪恶有关的种种,不愿多加闻问。善人的特质是明白善恶,一经知道是邪恶便立即停止,并且深心感谢,得闻有关罪恶的种种。这是善人与坏人的基本分野。愚痴的人,不会感谢别人对自己所表示的好意。
另一方面,贤德的人经常抱持对人感谢的心情,即使他人不是直接对自己表示好意,因为对一切人常怀体谅,所以依然表示感谢的心意。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第三节 佛的譬喻
(一)在遥远的古昔,有个弃老国,是以遣弃老人为名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有个规定:人到了老年,不管是谁,都要把他遗弃到荒山旷野中去。
服侍国王的一位大臣,不论规定上是怎么说,总不忍心把年老的父亲遗弃掉。无奈之际,在地下挖个很深的穴洞作家居,索性把老父隐藏在内,以孝养天年。
可是,在外面的世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出现了一尊神明,并且向国王提出一项甚为诘难的问题:“这里有两条蛇,如能分辨出蛇的雌雄,倒也无话可说,否则国家就要被消灭。”
国王不消说,先在宫廷中征求分辨雌雄二蛇的能人,可是没有人能做到。随后只好向全国发出布告,对于能分辨雌雄蛇的人将颁赐重赏。
这位大臣回到家来,暗中向老父请示意向,父亲说:“这还不简单!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绒毯上,这时候,蛇如果显示出非常的骚动不安,就是雄的;安静不动的就是雌的。”
大臣把老父教示的方法奏明国王,依照这方法立刻辨别出雌雄两种蛇。至此,神明还不肯罢休,又提出一些更为疑难的问题,国王和家臣们都无法提出正确的答案。大臣又暗自回家去请教父亲,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这些问题与答案是这样——
问:“对睡著的人来说他是觉醒的,对觉醒者来说他是睡著的;这个人是谁呢?”
答:“这是说一个修行学道的人。他和那些睡著不知修行的人比较,则是觉醒的;若和已得觉悟的觉醒者比较,则是睡著的。”
问:“怎样去称量一头大象呢?”
答:“把大象装载在船上,然后再看船的吃水深度,作上记号,接著把大象卸下来,再装进与大象同样吃水深度的石头,然后再称石头的重量,便可一目了然。”
问:“一勺水的量,要比大海水的量还多,这又是甚么道理?”
答:“用清净心汲取一勺水,施惠给父母或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