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高僧传1






    “我已做好一偈,不知能否表达我胸中深浅。” 

    神秀前呼后拥,行至佛堂南廊,早有人递过笔来,神秀将偈写在墙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忽教惹尘埃。 

    众人齐声喝采,弘忍走过来,读过偈,沉吟片刻,使召集一寺僧众,令念诵此偈。说,依此修行,能免堕恶道,自会得益。大家更是念个不停。 

   弘忍传唤神秀进入后堂,神秀暗自高兴。 

    弘忍问:“此偈是你所作吧?” 

    神透拜道:“是我所作。请师父指点。” 

    弘忍笑笑说:“我知寺中无人能作此偈。此偈境界,说明你已到门口,但尚未入门哩。按如此见解,尚未见本性,即不能得无上智慧。要得到无上智慧,必须在当下认识本心,照见自性,于一切时中,不生不灭,念念自见,方能万法无滞,左右逢源,一真而一切真。你且回去,再想一两日,再做一偈,拿来我看。若能觉悟,就付你法衣。” 

    神秀内心一炉炭火,猛被泼了盆冷水,嗞嗞冒出的青烟,扰得他坐卧不安,心思散乱,偈不知从何做起。 

    惠能对此毫无所知。这日,他听碓房门外一个童子边走边唱一首偈,心中一动,忙唤住童子,问他所唱是什么。 

    童子道:“你不知道,前几日大师欲传衣钵,令人都作偈,说谁懂得佛法大意,就做六祖。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令我等每日唱诵。” 

    慧能一听便哈哈大笑。童子问:“你笑什么?有本事你也作首偈让我们看看。” 

    慧能说:“我也作了首凑热闹。不过,我不识字,请小师傅帮我找个人写下如何?” 

    童子把慧能带到南廊下。听说葛僚也要作偈,寺里的和尚都跑来起哄。 

    “居然想和神秀上座同列一壁,这人怕是疯了吧?” 

    “好好劈你的柴火,莫要自讨没趣。” 

    “好,我来帮你写,看狗嘴今日长出什么象牙来!” 

    慧能只是微笑,一字一字念出偈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拍掌大笑。“菩提不是树,明镜也不是台,真是一派胡言乱语,不通不通!”“本来无一物,岂不是说连佛祖佛法都是假的,造孽呀!那我们靠什么找饭吃!” 

    弘忍闻声赶来,一见此偈,心中不禁狂喜:慧能的偈简洁明快地表达了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境界!但弘忍一转念:历代为这法衣,不知起多少争端,枉送许多人性命。惠能地位卑贱,若有人生邪心,要害他易如反掌。当下摇摇头,转身离去。 

    众人见弘忍并无半点喜悦,也就散了。过了一会,弘忍四顾无人,便去到碓房。只见慧能腰间挂块大石,正在舂米,挥汗如雨,又笑容满面地在唱歌,大概是老家的俚曲,呕哑嘈杂,也不知唱些什么。弘忍不由感叹道:“见性成佛,随处自在啊!”说完,用手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便转身走。 

    慧能会意,当晚三更时分,来到弘忍房中。弘忍神色庄重,将一件都认不出原来颜色的袈裟授予慧能。说: 

    “这就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传禅,携来的法衣。历代祖师,靠它作为传法凭信。但是,你要切记,法衣只是凭信而已,并非佛法本身。传法在于以心传心,靠的人是各人自己觉悟。今夜我传你此衣,你便是禅宗六祖了。但佛门中亦有名利之徒,若人心不服,你可是命若悬丝。你带上法衣,今晚就走。 

    慧能问:“走去哪里?” 

    弘忍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弘忍亲自将慧能送到江边,并要摇橹送他过江。慧能夺过船橹说:“师父,应让弟子来!” 

    “我是师父,自然应是我度你。如何能让你度我?” 

    慧能知道话里有禅机,便回答说:“慧能迷时,由师父度我;慧能觉悟时,我应自己度自己啦!” 

    师徒俩相视大笑。弘忍高兴地下了船,看着慧能孤身驶向南岸。 

    一连三日,东山寺里静悄悄的。弘忍不再上堂说法,弟子感到莫名其妙,就推神秀去问:“师父为何不再升座演说佛法?” 

    “此地已无佛法。佛法已经南下。”弘忍淡然道。 

    神秀大惊失色,慌忙问:“谁得了佛法?” 

    弘忍道:“能者得之。” 

    神秀跟大家一说,仔细想了一回,想起碓房慧能正好不见了三日。岂有此理,法衣让这还未曾受戒的葛僚平白得了!顿时有百人,分头南下,要追杀慧能抢法衣。 

    赶在最前面的一个叫慧明,原是陈朝宣帝的孙子。做过将军,性如烈火。他投到弘忍门下好几年,都没得到证悟,早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听说佛法南下,便一马当先,在大庚岭追上了惠能。 

    慧能心想,法衣既然是传法的凭信,岂是谁强暴便归谁的?便将法衣放在石头上,自己在一边趺坐。 

    慧明看见法衣,一阵狂喜,伸手就取。忽然心意一动:我夺到法衣,难道就是禅宗六祖了?达摩祖师那张威严的面孔一下子浮出慧明的脑海。这一想,弄得耳热心跳,汗流浃背。只觉手中的法衣沉重如须弥山,竟似拿不起了。 

    慧明心有所悟,立即上前礼拜:“师父,我为法而来,不为衣钵而来。望师父慈悲,为我说法,救我困苦。” 

    慧能道:“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此刻,便是你真实面目!” 

    慧明大叫一声,心下豁然开朗,连拜几拜说:“我在黄梅多年,从来未知自己本来面目,无法把握自己。今日蒙师父揭破魔障,顿悟佛性,真个是哑子吃蜜一般!” 

    这样,慧明成了慧能出道后的第一个弟子。 

    慧明请慧能继续南下,自己仍留在原地。 

    不一会,北方路上烟尘滚滚,大队人马赶到。慧明说:“我在这里守候多时,未见踪影,估计葛僚还未来到,不如回头细细寻查!”于是大家咒骂着又转回去。 

    慧能脱身之后,在山林里埋名隐姓,一晃过了十五年。 

    这天,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赶上该寺住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来了一阵清风,吹动寺前的长幡,印宗即命听众以此为题讨论义理。 

    一人先说:“旗幡实是因风吹而动。” 

    另一个人反驳道:“旗幡并没动,是风在动。” 

    这时,慧能在人丛中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观者的心动。” 

    印宗一听大惊,此人谈吐举止不同寻常,必有来历。连将他请入寺里,提了一些玄奥的问题,表示请教。慧能随手拈来日常生活现象,一一解答,无比透彻明白。印宗问:“行者真非常人!我老早听说十五年前,东山佛法南来,莫非在行者身上?” 

    慧能出示法衣,印宗肃然起敬。又问:“弘忍大师可有指授?”慧能答道:“并无指授。也不需要什么指授。学法惟在见性,只要见性,担水砍柴,皆可成佛!“ 

    印宗对众人道:“今日听了和尚说法,何为珠玉,何为瓦砾,你们该有心得。” 

    众人听慧能指出这么一条快捷简便的路子,撇开繁琐的戒律,只凭内心领悟自性就可成佛,无不耳目一新,感到身心自由如飞。慧能的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中最具中国气派,最富于活泼生机的一个流派 —— 南宗禅。南宗禅强调单刀直入,摆脱种种名相的束缚。否定一切权威,直接体认自己的本真,让人们从寻常日用跃进一个自由博大的意义世界中。 

    这一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 

    这一年,慧能才由印宗和智光两位法师主持受戒,正式成为一名僧人。 

    不久,慧能离开法性寺,到了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曹溪畔的宝林寺做住持,广收门徒,名声大噪。禅宗这一奇葩,在风景秀丽的曹溪越开越盛。

不空 

(买空卖空)

 

    “师父,我坐不住了,我的痔疮又疼了。” 

    老和尚睁开眼,看见小和尚一脸痛苦,捂着屁股。到底是定力差些,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呢?老和尚摇摇头。 

    “不妨。我这里有不空金刚法师传下来的《大随求真言》,你念一遍,再将《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读三遍,就无事啦。” 

    老和尚抽出几卷发黄的经书交给小和尚。 

    “不空金刚法师可是从天竺来的真菩萨啊。他从小就没了父母,好好的一个富贵婆罗门人家就烟消云散了,他只好跟着叔父四处跑生意。后来碰到金刚智,金刚智可是能呼风唤雨的密宗大师,看上他的聪明敏捷,便收他做徒弟。玄宗在朝时,不空想到中国去,金刚智夜时就梦见寺院里的菩萨像排着队,浩浩荡荡向东走哩。” 

    小和尚早已迫不及待,翻开书便读。老和尚很是得意,接着说: 

   “不空金刚是法力无边的。他来我们大唐,要经过南海。有一天遇到大风,大家都以为这回没命了,因为无论怎样向老天祷告,念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咒语,都不管事。眼看大船就要沉了,大家都放声痛哭。这时海又浮出一条其大无比的鲸鱼,掀起的浪象座小山,想到自己过一会就在又黑又湿的鱼肚里变成烂糊糊的东西,大家哭声震天。‘诸位不要害怕,我有大法可以救苦救难!’不空站在船头,立定风中,右手紧握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拿一部《般若佛母经》,念了一通《大随求》,即时风平浪静,大鲸也不见了。 

    “这还不算什么。他后来去到师子国(今锡兰),请普贤阿阇梨开坛授法,功力更增,修成六通。哪六通呢?” 

    老和尚扳着手指说: 

    “神足通,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且能随心所欲地变化身形;天眼通,不仅能透障视物,而且未来之事历历在目;天耳通,能听闻极远,极细微的声音;他心通;能测知他人心思;宿命通,前世往事,了如指掌;漏尽通,能断尽烦恼,水泼不进。到了六通的地步,就离成佛差不多啦。” 

    “一天,师子国国王搞斗象表演,不想大象发了狂,跑到大街上横冲直撞,人们吓得逃到高岗上远远看着。十几头大象冲过来,地都在发抖呐。不空就当街站着,动也不动,嘴里叽哩哇啦念咒,大象冲到他面前,奇怪,就象喝醉了酒,摇摇晃晃 的,都趴下了” 

    “国王看得呆了,连忙派人把不空迎进宫里。国王伏在地上,摸着不空的脚说:‘真是神人,真是神人啊!’日日用黄金做的壶装满名贵的香水,亲自给不空沐浴。不空出尽了风头呐。” 

    老和尚说得眉飞色舞,仿佛那香水都洒在自己身上。 

    “师父,听说京城的雨水都由不空金刚作法得来,可是当真?” 

    “自然不假。有一年夏天一滴雨也没下,庄稼都要旱死了。皇帝下诏书让不空法师祈雨,而且不得拖延时限,雨要下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空法师立刻造起一个法坛。遍插各色旗幡。法坛中间放一把有绣垫的椅子,法师一边念动咒语,一边将个神木珠子在椅子上转得飞快。神木珠子一停稳,就见电闪雷鸣,雨哗哗落下来。皇上大喜,立刻赏了一套紫袈裟,上面用金丝绣着佛像,光灿灿的,能把人弄得眼都花了。我们做弟子的也各自得了件好衣服。不料第二天又刮起恶风,飞砂走石,日头都见不着。皇上赶紧请法师禳灾,不空拿出一个银瓶放在坛上,用手比划了几下,风就停了。大家正高兴呢,‘呼’一声,风又铺天盖地。莫非咒语给什么外道邪人破了?一看,原来不知哪里跑来只鹅,把银瓶碰倒了。法师把银瓶放正,风又停了。皇上一高兴,摆开千僧斋慰劳我们,又赏了几百匹上好的布。可惜那几年天不怎么旱。 

    “皇上从此十分敬重不空法师。皇上也有很多烦恼,要请法师运功化解呐,所以不空就在宫里建了一个法坛,保着皇上和他的江山。至德初年(756 年),皇上在灵武、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县、凤翔县)避难,不空法师一直跟着,运起毕生神力护持。要不然,安禄山那些凶猛的胡兵早把郭子仪和回纥兵杀个精光了。又有一回,西蕃、大石、康三国发六军把西凉府(现青海、甘肃一带)团团围住,求救的羽檄星夜传到京城。玄宗焦急啊,那可是个重镇呀,如果派大部队去救援,路途遥远险恶,即使赶到,西凉城的军民也怕饿死了。不空法师一拍胸脯,燃起香炉,急急念诵《仁王密语》二十七遍。“呼啦”一声,只见殿上不知哪里冒出来五百名神兵,金盔金甲,十分整齐,玄宗大吃一惊。不空法师朗声说:‘毗沙门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