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愠晌扪酥恚酥谅只匚淳。∮诓淮颖硕矶!薄?br />   三、以将显密持于无违相助之道显扬全部佛法实修枢要的情况
  如《谛者品》中所讲:“曼殊室利,我为诸有情宜说彼彼诸法,如是一切皆为令得一切种智,趣向菩提、临入大乘、成办一切种智、正至于一境。故我非有异宗安立。”佛祖薄伽梵为三种姓化机赐教所有法类,如是一切唯是最终引向一切种智道的方便。即随顺各个化机的种类和意乐,为追求唯当前生死苦息灭之位的化机宣说小乘法,为追求所得无上菩提的化机宣说大乘法。所以,为了首先使未成热的有情成熟、使诸成热者解脱和次第安置于一切种智之道,是以善巧方便之门而宣说的。由见此情,《真实名经》中讲道:    “三宗起出离,
  
  ①  相续后际:最后有际,物质和心识蝉联演变的最后边际。从此第二刹那必定证得成佛。
  
  安住一宗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通达彼一切为无违,谓将此了解为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的是道之正体,有的是道之分支。”《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故当了知佛所说法,一切皆是正对化机,引入佛地之所有方便。然因化机胜劣增上,方便亦有圆不圆满与道迟缓等差别应理。是故,引入佛地的分支之道与大乘道二者不同。”即如此明确所讲的修习遍智之道的正体与成为其分支的二种道理。特别是波罗密多乘与密咒金刚乘二者互不相违而成为因果的道理,亦在《无垢光广释》中讲道:“密乘理与波罗密多理,果性与因性融合为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讲道:“设作是云:在入波罗密多大乘中,虽须下乘法藏所说的诸道,然而对于进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之诸道非为共同,以道不相同故。此说亦极非理。波罗密多道之体性,乃摄入心于菩提发心和行修学六度。
  而此随时随地皆当修行。如《吉祥金刚顶》中所讲:,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讲道:‘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此外,诸多密宗经论中亦有讲说。”该论中又讲道;“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处,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其粗浅耳。如是,除去个别特殊的开许与遮止外,诸佛经极相随顺。是故,若入上上三乘或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与道之功德种类;”如此所讲,首先是由对波罗密多乘所讲的无常和苦以上获得定解而厌恶’一切有的出离心,其次是方便分,即由缘漂流于生死轮回之一切有情的大悲心来作因的真实菩提心,此后是智慧分,即如理通达缘起甚深道之真实,是实修密乘道所不可缺少的。因为若无菩提心,便不成为大乘法,
  而纵有大乘道六度,但是,以其余五度不能从生死四轮中自力度到彼岸,所以,虽将彼等安为度彼岸,但也取决于通达甚深缘起。(摄颂)中讲道:“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吉祥勇识讲道:“施等诸福德,具慧尤有力。”此外,《入行论》申讲道:“此等一切支,佛说皆为慧。”如此所讲,通达粗分无常与苦等的慧和慈悲等方便分,亦皆归为此缘起甚深智慧之支。而密乘的甚深枢要,亦取决于充分理解波罗密多乘中所讲的境空之义。《五次第论》中讲道:
  “金刚宗中瑜伽师,
  所缘任何真实性,
  佛说彼彼唯是幻。”
  《五次第明灯论》中讲道:“是故,对于色身之因的诸方便,虽然亦是.不可无有空性的了悟,但是,对空性的了悟,乃至法身能成为殊胜,则必须修习全部方便分,这是两种大乘之规。”如此所讲,大乘共道,虽然亦需方便智慧互不分离,但是,获得一切种智的主要障碍所知障的正对治,则是这个智慧。而由通达真实的智慧与密乘所讲的有境俱生的大乐和合了的乐空无别的那种智慧能作法身的亲因和断除细分所知障等无上密乘的不共差别法,也是从此智慧上产生的。《五次第明灯论》中讲道:“由于求得通达无我之智后修习了彼,故能连根灭除二障,虽为诸贤哲者所同意。然而,以如是闻思充分抉择了以后,对于修学甚深空性,则需要此乘所讲的殊胜有境大乐。这一点,余乘和下部密乘则未宜说,故是无上密宗的差别法。”该论中又讲道:“即如前面所讲,如若了知二乘共同的生死流转次第,就会是一个由知必须遮止其根本我执而寻求正确决断无我的正见者;如若了知了由于不共的风,故而流转于生死的次第,就会是一个由见必须从妄念浮动中遮止风息而能正确通达作为制止彼的方便就是正视身中要害的教授者,并由于将以由彼方便所引生的大乐,决定了无我之义的乐空和合的道作为心要后,就会修持,所以,能不错教授之要广如是就像大善知识仲敦法王也对无匹觉沃杰生起不共的敬信感戴而所讲的“能知将一切佛教用四面道串起来的,这只有我的上师了。”一样,宗喀巴大师所讲的将显密所摄的一切教法,归纳为全不相违,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的本体和其辅助的如此道理,较觉沃大尊者所讲尤极明显,且无更胜此师
显扬佛教精华之情。所以,对此圆满无误的文殊怙主洛桑扎巴之教法大宝,就应当生起猛励的胜解信,回心转意,尽己所能,付诸实行。纵然是诸当前真正不能行者,也必须以想着何时会成为一个能那样修行者而发愿和为此而奋力集积资粮、净治罪障等一切之门,为心识中能尽量中下正道一分坚实习气而精进。如是亦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是故,应当依止善依怙,于一切佛经皆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缘的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正行而为理由,即便弃舍。应当作是想:愿于何时如是等,由趣遮之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由此看来,于此雪域之境,在祖孙三法王①时代正法开始,仰仗师君三尊②和诸得成就的泽师与班智达等的盛恩大德,使显密所摄的佛教大宝光显如日。然而,由于到了浊世末劫,多数后人对于显密的讲经修道,闻思修等唯成片面;且智能极释,故而,未见全部佛教之枢要,因此有的人爱重小乘道,而不喜大乘;有的人自诩为大乘人,将声闻之行,说成无必要;有的人唯求波罗密多道,除了闻思其经义外,不喜密咒的修行,有的人进入密乘道,而将波罗密多道说成无必要等;将显密二乘执为如寒热相违。这如《遍摄一切研经》中所讲:“若于佛语分别善恶、应不应理、是为声闻、是为独觉菩萨而说,皆是谤法。”又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类法获得一分相似的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生发工种相似的胜解,则如其次第遂谤舍下乘法藏与诸度彼岸,并于密乘也会谤舍下三部等。故成为造集关系极大又甚易生起和异熟极重之谤法的深厚业障;”即是将那种把佛语有的执为成佛的方便,有的执为成佛的障爵,并以优劣的差别
  
  ①  祖孙三法王:西藏历史学家称松赞子布、赤松德赞和热巴坚三位藏王的总名。
  ②  师君三尊,藏史上对静命、莲花生和赤松德赞三人的总称。    
  
和分别宗派的偏私,对内道佛教其他派别进行歧视和咒骂等,也说成是严重的谤法之业。所以,宗喀巴大师早从无量劫前就发愿弘扬此妙道,并遵照佛与佛子特别一致赞美的大志之义,出世于此雪域之境,无余消除了对佛教的不解和邪分别之污垢,如炼剪磋磨的纯金,毫无混杂地阐明了一切显密之道,将大小乘的一切枢要皆汇归为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通达了一切教法皆为无违和将全部 佛经现为教授之理的这个为佛所喜欢的圆满妙道之无垢教规,便是吉祥无匹日沃噶甘派之无上宗规的差别法。如是,一切智·章嘉茹比多吉讲道:“是故,大师从律仪细分实行以上,到诸大教派之间;从密法的曼陀罗仪轨及修行细处以上,到本续诸大疏之间,其全部中任何一处,均未沾染轻率及妄造的过犯,务必契合各个派别的诸开宗者班智达和成就者的密意,复又务必契合如来的教言,即每一最细微要处亦必以多种教理,观察抉择,给以决定,并以此理使得一切教法不但无自相违,而且是互相辅助,作为一个补特伽咒成佛之助缘。大师任持宏广条教之讲说与实修,如此殊胜之史迹,不但雪域之前贤谁都未曾得有,如天竺圣地之圣者龙树亦不能过之。这是可以用无垢的正理来证成的。”依据此情,他宗派之公正而具足智慧的大德达仓泽师喜饶仁钦讲道:
  “北方精通词者少,
  更少于义断增益,
  修教义者唯仅有,
  礼汝此三究竟尊;
  一类离理立教派,
  一类离教仅似理,
  无边佛经以教理,
  唯汝善辨我顶礼;
  一类重律舍密宗,
  一类信密破戒律,
  无边佛教不相违,
  礼汝善巧圆修持;
  重显以密为欲法,
  重密以显为空言,
  显密不具难成佛,
  汝见如此我顶礼;
  有以细行破见地,
  有以高见弃舍行,
  见行现为辅助义,
  汝特教导我顶礼;
  一类重讲讽毁修,
  一类重修谤经教,
  礼汝阐明以讲修,
  守持教证正法理;
  显密无边密乘胜,
  续部无边无上胜,
  二次无边幻身胜,
  礼汝前无妙释藏;
  总之无余能仁教,
  皆以讲修广显扬,
  雪域一切持教师,
  皆礼汝该永赞尊。”
  等所讲的这些,都是充分观察了宗喀巴师的正论宗旨,对如实遵照佛的密意,无误地阐明显密的诸最极甚深而细微的特难解要点,生起了真实信仰,全非附合与曲解等,而是以自然照实直说之门所作的赞美。大师迦玛·米觉多吉①讲道:
  “于此北方将佛教,
  大都唯在邪行时,
  正做整饬宗喀巴,
  我赞日沃噶丹派。”
  妙吉祥讲道:
  “汝复特别又,
  常赐龙树规善说,
  空前守持中观见,
  赞宗喀巴噶丹派。”
  此外,还有博朵班钦·巧勒南杰(广胜)、迦玛·德辛协巴(如来)②、萨桑·玛底班钦和竹巴·白玛噶布(白莲)③等其他宗派的诸智慧无匹的贤哲们也对宗喀巴大师贤正善良之法,从内心生起了不变的倍奉,故而撒发出了诸多赞美的妙花,皆如其他典籍中所讲,特别是普照五世达赖喇嘛讲道:
  “希有事迹具净戒,
  大志大雄菩萨行,
  乐空二次瑜伽行,
  愿遇洛桑大师教。”
  
  ①  迦玛·米觉多吉;(1507—1554)。遵玛巴是噶举派中的一个支系。米觉多吉是迦玛黑帽系活佛第八世。
  ②  迦玛,德辛协巴:本名曲贝藏布。(138口1415)。明代迦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明史载其于永乐五年奉成祖命,建普度斋于南京灵谷寺,荐福于洪武帝后,受封如来大宝法王,赐玉印。
  ③  竹巴·白玛噶布:噶举竹巴派中一位有学识的人。是噶举竹巴系热隆寺活佛第四辈。
  
  如此等所讲,这个文殊怙主洛桑的教法、吉祥无匹日沃噶丹派的宗规,全如一切佛经的总集三藏或藏文解释之理,以见、修、行三者之门,毫无混杂而最极清净,特别是外如实任持《律经》所讲的清净威仪之规噶当派的纯正行迹,内修共同的利他菩提心和不共道二次第的心要——乐空无别的三摩地甚深瑜伽等,将显密的全部教法之实修,合为一体,故成为佛教之究竟心要。复次,三时十方之一切佛的所有愿望和事业,唯是利益有情。因此,成为三种姓化机之利的圆满而无误的方便,就唯是宗喀巴大师的这个无垢的教规,除此别无余者。所以,我等在此修行正法的一切逆缘悉皆远离,一切顺缘全都完备的圆满妙身已得之时,就应当以意乐和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妙乘的大善知识,从戒律清净的坚实基础上,闻思不流于偏顿地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行迹,对佛经及其注释进行闻习判断。其次,几许听闻和儿许争辨之着眼点不应流于外观,而要唯转为调伏自心和证得解脱的方便,以思维所闻义之门,断除增益,彻底定解。此后,再控制自心,不使散乱和沉掉,凭依观察修与安住修结合的妙善修行验证,渐次使诸道悟于内心生起等,即应以闻思修全不分离而互成辅助的方法,将此佛教心要——佛所喜欢的妙道,实修到体性无误、次数不缺和程序不乱。普照五世达赖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