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匀皇侨棵皇铡?br /> 又有一位姓曹的生意人,以贩牛为生。曹某有点小聪明,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贩卖牛。每当农夫前来选购牛时,他为了展示所卖的牛强壮有力,便故意将牛牵到烂泥田中,让其拖运满载货物的车。牛拖不动时,他就以针暗刺它,牛痛楚不堪自然向前猛冲。这样,买主便以为是头身强力壮的牛,于是会以高价购买。在暴利的引诱下,曹某不顾牛的死活,经常给即将卖出的牛灌下米糠水,直至肥大好看为止。若不小心,将水灌入牛的肺部,牛便会呼吸阻塞窒息而死,牛所遭受的虐待真是苦不堪言。曹某正在为自己高超的赚钱手段而得意忘形之时,冥冥之中的恶业果报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家。首先,曹某忽然得了重病,没多久便哀号呼叫而死,死时两眼瞪大如牛眼,那种凄惨的景象,令人见了毛骨悚然。四年后,他妻子的两脚忽然无缘无故地不能动弹,整天在床上痛苦呻吟,拖了数月才一命呜呼。他唯一的儿子本来事业还不错,但后来却不务正业,终日饮酒买醉,一日,迷迷糊糊地坠落桥下,死时才三十八岁。
以非法手段所谋取的不义之财,即便可以暂时享用,然迟早都会出现各种违缘疾苦,甚至殃及子孙,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这样反倒不如一个流浪汉快乐自在。获得那些不清净的财富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非但今生难享快乐,而且下世也要做牛做马来偿还呀!更何况还有那地狱的痛苦。
再反观我们修行人,如果以邪命为生,岂不是猪狗一般低劣无耻。所以受人供养当如经中所说:“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炉;受床坐时,如热铁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
眷属若得诸圆满,此乃长官之光彩,
为马严饰缨络者,岂非主人之庄严?
眷属如果获得幸福,一切圆满,那便是其主人——长官的光彩。正如为马严饰种种缨络,那难道不是马主人的庄严吗?
在赛马场中,骏马都被主人用金银珍宝等做成的缨络装饰得有如天界的神马下凡一般,真是华丽无比。但马儿竞相争艳,纵然被评为第一等的宝马,众人也不会以为马有什么光彩,却纷纷夸赞其主人的福报,成为主人的荣耀。同样,作为一个国王或总统,如果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让人联想到的肯定是国王、总统施行仁政、广行惠施等功德所致,并颂扬其宏伟的业绩。就如各阶层领导乃至家庭主人,如果其眷属团结合和,幸福圆满,那么世人定会公认是其主人的功绩伟大,英明盖世。
在佛教团体中,高僧大德们主持着许多道场、佛学院。他们摄受了众多海内外的弟子,弟子越多,素质越高,越显示出上师的浩瀚功德。法王如意宝便是这样一位典范,他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大堪布。这些大法师不管派到哪里弘法,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信众更会忆念法王的功德:“法王太伟大了,他的弟子都这样了不起……。”真可谓“名师出高徒”。如今佛法遍及世界各地,圆融甚深的教理、威仪具足的沙门、虔诚至极的居士等等,这无一不是在诉说佛陀的功绩和伟大。甚至世间上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的教法流传了几千年,必有它存在的价值,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信徒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一代代的佛弟子,不断显露出他们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令人神往的修证神通功德等,这些圆满的眷属,岂不是教主的威德显现吗?
长官如何以大恩,爱护一切诸眷属,
如是所有眷民众,亦对长官敬服待。
做为长官,如何以大恩德爱护所有眷属,那么他的眷属、臣民也会对这位长官恭敬承待、忠心耿耿。
一位领导,不管地位、权势高或低,都必须以慈悲心和善巧方便去摄持爱护他的一切眷属。这样才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爱戴拥护,也就会政通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要具足,众人依此才能齐心协力,所谓“上施以令,下助以功”,一切事业都会圆满承办。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眷属呢?又怎样才能深得民心受到拥护呢?古人说:“身先足以率人,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即是做任何事都要起好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去做,才能统领大众;不要在财产、受用上斤斤计较,应善待自己的属下,这样人们才会紧紧地聚集在你的身旁;要求别人怎么做,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也那样做,这样属下才会心服、口服,听从安排;对待属下要宽宏大量,不可于小事上添枝加叶、过于苛刻,这样才能深得人心。所以不管什么人,上级对下级,都应该如父爱子,切不可高持“人民的公仆”这一美名,反倒让人民做奴仆。如果为官不仁,必定会让人唾骂,甚至危及地位和生命,如历代的暴君酷吏都没有好下场。同样,高僧大德也应以慈悲之心关怀爱护弟子,以善巧方便调化开示徒众,那么肯定会获得弟子们的恭敬拥戴,继而能促进弘法利生事业。
圣者居住之住所,谁有尊敬余学者,
太阳照射天空时,星星虽多亦不见。
在圣人居住的地方,又有谁会去尊敬其余的学者呢?当太阳照射天空的时候,星星虽然有很多,但却不见其踪迹。
在高僧大德没有出世或未涉足的边地,所谓的学者异常活跃,他们欺世盗名以邪恶卑劣的手段得到一些名誉、地位。打着某某高僧大德的旗号,为自己大肆宣扬,想方设法包装、推销自己:“我是某某菩萨的转世,某某大德亲自授与我‘大法师’的学位,某某佛经中对我有如何如何的授记……。”又摆出一大堆“堪布”和“活佛”证,好让人们“认准商标,谨防假冒”,可怜那些没有正知正见的信徒,“病急乱投医”非但不能趋入解脱正道,反而令自己更增烦恼痛苦。但是当真正的高僧大德莅临之时,佛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众生的心田,俱生的佛种开始发芽。所谓的学者们顿时黯然失色,已享受到旭日光辉的人们,又有谁会再去追随那些如星星般的学者呢?黎明前那漆黑的夜,繁星闪烁,遍满虚空,但当曙光来临,旭日东升之时,群星便自然隐没踪迹,再亮的星星也不复寻觅。同理,圣者大善知识住世时,稍有辨析智慧的人皆会前来皈投,绝不会有人去尊敬依止孤陋寡学之士。
关于对“名”的态度,古人作了三种分类:上等德行的人已经忘掉了名声,致力体察事物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所以不会去执取名声;中等德行的人努力树立名声,以提高品德修养,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时时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他们对名声不会谦让;下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所以他们也得不到好名声。第一类即是具足法相的高僧大德,他们不求名声,而自然名满天下,得到众多信徒的恭敬、顶戴,人们不惧千山万水,前来拜见依止他们。在这些圣人居住的地方,第三类的“学者”无有立足之地,而自然消声匿迹。另有一种人,假借我是某大德劝请而来“弘法利生”的名义,四处诈骗,虽获得一些名闻利养,但又怎能长久呢?假的真不了,纸怎么能包得住火呢?久而久之,假面具自然会被揭穿,名利越求越不可得,反而会臭名远扬。“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空,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便无,而求取时却殚智竭虑,不得喘息。”所以,修行人切切不可为名利左右而耽误修行。如云:“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状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我们应该以此为鉴,通过对正士的观察,应谨记这一条条喻事于理、入木三分的训示警言,当清除习气烦恼,勤习正规与有益的学士,以充实身心,陶冶情操,使自己逐渐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正士。
格言宝藏论第二品终
第三品 观察愚者
这一品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愚者之相。学人应以此为诫,亲近善人正士,远离恶劣小人。并且自我观察,是否具有愚者之相,如果有,就该加以改正,努力成为智者善士。
恶人尽管得财富,行为变得更恶劣,
瀑布无论再阻挡,然彼一直往下流。
恶劣的人尽管以各种手段获得了财富,然而他的行为却会变得更卑劣可恶。就象飞流而下的瀑布,无论怎样阻挡,它总是一直向下流淌。
这里所讲的愚者是那些不信因果、诽谤三宝、性格恶劣的人。他们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后,行为变得更加恶劣,其贪心也会剧烈地膨胀,嗔恨心也会更加厉害。恶人的本性即是罪恶的根源,财富反倒成为助桀为虐的动力,其贪心又成为罪恶的增上力,嗔心成为显现恶人内在卑劣本性的最佳导演。如此恶性循环,自始至终都是恶,使他们越陷越深,直至地狱。
人们晓知了恶人的丑恶嘴脸,那么是否能以方便法门拯救他们悔恶向善呢?大多数恶人都是顽固不化、难以改变的,就如同一泻千丈的瀑布,我们又如何能加以阻挡,使其不往下流呢?一般的修行人若是自不量力地去挽救那些恶人,则必然形成“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惨局,将被罪恶的瀑流击得一败涂地,非但不能救渡恶人趋善趣,自己反而被恶人渡化过去,成为“魔”的眷属,实在令人惋惜。所以,我们修行未到一定境界之前,应该远离这样的恶人,一心修学佛法才是。
劣者有时变善良,此为即是伪装相,
玻璃涂上珠宝色,遇见水即露本相。
恶劣的人偶尔也有变得善良的时候,但只是他为了某种目的而做的伪装。比如把玻璃涂上珠宝的色彩,但一遇到水便立即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那些罪业深重、贪嗔痴烦恼粗猛的人,当某种因缘契合的时候,他们也会变得行为端善。这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幸遇善知识,得到开导训示,恶劣者也想趋入善法,虽然暂时能显现善行,但其内心深处不信因果,且对三宝有邪见,所以善行也保持不了多久,一遇违缘马上就会恢复本来面目。另一种是为了获取名利等目的而巧装伪善,他们或诈现布施财物,修法闭关,勤闻习学,谨持戒律等行为。恶劣者的种种伪装即如涂上珍宝色彩的廉价玻璃,怎么也不是真正的珠宝,如果遇到水等溶解液马上就会现出玻璃的本色。
某些刚入密乘的人,得知密法是如何殊胜后,那“发心”可是广大:我一定要即生成就,要得至高无上的果位。于是不愿闻法、诵经、念咒等,一心想找个寂静的山林闭关一辈子或三年五载,摆出一付“大修行者”的姿态。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两三个月,人就不见了,跑到大城市里去闭“城市关”了。还有些刚受戒的人,口口声声持戒,连走路都不敢走,饭也不敢吃,唯恐触犯了戒律。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就逐渐放松,若遇上违缘则连根本戒都保不住。
还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修行,跑到荒无人烟的山林中修习“忍辱波罗蜜多”,在他“大修”一番之后,遇上怨敌时,却立即喷出嗔心怒火。难道他修的“忍辱”是不包括怨敌在内的吗?另一些人安住在寂静的山林倒也修行得不错,很少有烦恼。可是一回到红尘中,又恢复本来面目,还是烦恼粗重。所以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应脚踏实地的行持一切善法。
愚者虽然完成事,亦是运气非本事,
如蚕会吐丝抽线,并非彼之巧本事。
愚人虽然也能完成一些事业,但仅仅是运气,而并非真本事。就如同蚕会吐丝抽线,仅仅是它自身的本能,而不是技能,算不得机巧本事。
有些愚人偶尔也能成办一些事业,但并不是以聪明才智和实际本领来完成的,而是歪打正着,运气绝佳碰巧了。这种人极不可靠。古时候,有一个懒惰的农夫,一天,他在田中锄草,干了没几下就在地头休息。这时,田垄上一只兔子飞奔而来,一头撞在他身边的树樽上死掉了。见此情景,他真是喜出望外,心想:真是老天爷在助我呀!他提起兔子回到家中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坐在田埂边上等着撞死的兔子。任何凭靠他人之力和祈盼“天空掉馅饼”的行为,都是我们于世间成办事业的反面教材。比如蚕一生的使命便是吐丝作茧,这谈不上是精巧的本领。蚕有家蚕、野蚕之分,前者又叫桑蚕,吃桑叶长大,后者又叫柞蚕,以柞树叶充饥。蚕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彼时不食不动,俗称为“眠”。四次蜕皮以后,蚕就开始吐丝,制作蚕茧将己身团团围住,蚕在茧里变成蛹